華文網

她創作的藝術源於星辰,又回歸星辰|發現小眾藝術家

在藝術中最難的就是有所言說

卻又靜默無聲

藝術的使命在於

洗刷我們靈魂中日積月累的灰塵

畢卡索

有一張作品讓我念念不忘了兩年。

兩年前意外在網上看到這幅畫,跟一般的夜空圖不同,特別... 怎麼說呢?迷離?無法言喻地特別喜歡,還差點買下複刻版回家掛牆上(最終因為海運太過麻煩作罷):

這兩年間,依然常常想起這幅畫,被難以名狀的吸引魂牽夢縈。

《DUST TO DUST》,名字也十分優美。

前幾天意外看到另外一個藝術作品系列也很喜歡,最後發現竟然是同一位設計師,再去看她的其他作品,如獲至寶。

發現一位小眾又氣場極對的創作者,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 藝術家本人和她的《CRATER》

這位名叫 Caroline Corbasson 的藝術家,出過非常多有意思的小創作。

她來自法國,個人官網和 Facebook 頁面上不僅對作品沒有太多的介紹,還幾乎都是法語。

對她和她作品的報導,英文網站都是寥寥無幾,更不用說中文了。

除了題材特殊之外,這也是小眾的原因吧,

被語言限制住傳播的藝術,只能獨獨靠窄窄的聲色動人。

↑ 這個作品叫《SHIMMER》,介紹裡只盡力用了幾個英文單詞「Wood, copper, steel, acoustic foam and sound device」,是讓你可以鑽到裡面說話,

體驗聲音特殊振動的漂亮裝置

通過創作溝通,本來就無需多言。

她的作品時常展現出對宇宙、完全和無盡的思考,我知道這一定也是位熱愛科學和藝術的人,果不其然在僅有的一兩篇英文採訪裡,她如此說道:

After meeting quite a few researchers, I’ve realized scientists and artists share many things as they observe the world. One of them is creativity, but the difference is you always need to prove your ideas in science, whereas there’s more freedom with art.

在藝術中做科學的探險,這本來就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

↑ 近期就是這個《JWST》系列吸引我再次注意到了 Caroline Corbasson

這些漂亮的顏色產生於加熱並氧化的銅、黃銅和鋼結構,隨機且迷幻。

系列名叫《JWST》,其實是「After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縮寫,因為創作靈感來源於將在 2018 年啟用的韋伯空間望遠鏡——它將成為最大的紅外望遠鏡。

不知道其他人會不會覺得藝術靈感來源於如此 理工男的事情,實在太怪異?

反正我特別能懂。

裝置裡整齊的六角形也是取自韋伯望遠鏡的原型,它由 18 個六角形鍍金鏡面組成,看起來異常神聖優雅。

於是 Caroline 利用火焰和簡單的化學反應讓星雲從金屬表面出現,就像宇宙深空裡,星星從一片天然和塵埃的亂霧中浮出水面一樣。

科學和哲學之間曾經沒有鴻溝。

在牛頓和康得的那個時代,科學被認為是一種研究大自然的哲學。

所以牛頓在 1687 年出版的那本劃時代的科學巨作也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統一力學體系。

↑ 《BLACKOUT MAPS》盲人地圖

↑ 《HOLES》一個深不見底的洞

↑ 《ASH》電子顯微鏡下的火山灰塵粒

↑ 《Stardust》電子顯微鏡下的星際塵埃

↑ 《COLLAPSE》

這是馬頭星雲,大概距離地球 1500 光年。它是位於獵戶座的一個暗星雲,就在獵戶腰帶最東邊的參宿一南方。

這些暗星雲的形成通常是無規則可循的:它們沒有被明確定義的外型和邊界,有時會形成複雜的蜒蜒形狀。

巨大的暗星雲以肉眼就能看見,不是因為明亮,而是因為太過昏暗:它們在明亮的銀河中,像是一塊塊至黑的補丁。

以前寫過一篇《其實宇宙跟黴掉了的白牆是一個顏色》,下面這個系列跟它也有些相似。

↑ 《BLANKS》

「哈勃超深空」是一張著名的太空照片,顯示的是天爐座的一小部分,由 113 天哈勃望遠鏡長時間曝光得來,是當時以可見光拍攝的最深遠(大概 130 億光年)的宇宙影像。

這張照片裡,大概含有 10,000 個星系。

Caroline 把這張圖像以絲網印刷技術放到了空白鏡面上,這裡凝固著百百萬萬秒的時空曝光。

在她 2014 年的一個作品裡,Caroline 發出了信號。

接收對象是廣泛的虛無,然後等待,等待著,等待回應。

↑ 《SIGNALS》「Sending signals to vast emptiness and waiting for a reaction, April 2014.」

想讓她知道,在遙遠的、語言不同的地方有人被她的作品打動。

也因為確信有這種遙遠的相似性存在,而讓自己對熱愛的東西更堅定了一些。

向看似虛空處投遞出的信號,總會到達一個地方。有人回應最好,無人回應也心安。

希望你也喜歡這位小眾藝術家。

The purpose of art

is washing the dust of daily life

off our souls.

Morning Rocks

一個小眾,安靜,展示未知之美的線上雜誌

隨機且迷幻。

系列名叫《JWST》,其實是「After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縮寫,因為創作靈感來源於將在 2018 年啟用的韋伯空間望遠鏡——它將成為最大的紅外望遠鏡。

不知道其他人會不會覺得藝術靈感來源於如此 理工男的事情,實在太怪異?

反正我特別能懂。

裝置裡整齊的六角形也是取自韋伯望遠鏡的原型,它由 18 個六角形鍍金鏡面組成,看起來異常神聖優雅。

於是 Caroline 利用火焰和簡單的化學反應讓星雲從金屬表面出現,就像宇宙深空裡,星星從一片天然和塵埃的亂霧中浮出水面一樣。

科學和哲學之間曾經沒有鴻溝。

在牛頓和康得的那個時代,科學被認為是一種研究大自然的哲學。

所以牛頓在 1687 年出版的那本劃時代的科學巨作也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構造了一個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宏偉的統一力學體系。

↑ 《BLACKOUT MAPS》盲人地圖

↑ 《HOLES》一個深不見底的洞

↑ 《ASH》電子顯微鏡下的火山灰塵粒

↑ 《Stardust》電子顯微鏡下的星際塵埃

↑ 《COLLAPSE》

這是馬頭星雲,大概距離地球 1500 光年。它是位於獵戶座的一個暗星雲,就在獵戶腰帶最東邊的參宿一南方。

這些暗星雲的形成通常是無規則可循的:它們沒有被明確定義的外型和邊界,有時會形成複雜的蜒蜒形狀。

巨大的暗星雲以肉眼就能看見,不是因為明亮,而是因為太過昏暗:它們在明亮的銀河中,像是一塊塊至黑的補丁。

以前寫過一篇《其實宇宙跟黴掉了的白牆是一個顏色》,下面這個系列跟它也有些相似。

↑ 《BLANKS》

「哈勃超深空」是一張著名的太空照片,顯示的是天爐座的一小部分,由 113 天哈勃望遠鏡長時間曝光得來,是當時以可見光拍攝的最深遠(大概 130 億光年)的宇宙影像。

這張照片裡,大概含有 10,000 個星系。

Caroline 把這張圖像以絲網印刷技術放到了空白鏡面上,這裡凝固著百百萬萬秒的時空曝光。

在她 2014 年的一個作品裡,Caroline 發出了信號。

接收對象是廣泛的虛無,然後等待,等待著,等待回應。

↑ 《SIGNALS》「Sending signals to vast emptiness and waiting for a reaction, April 2014.」

想讓她知道,在遙遠的、語言不同的地方有人被她的作品打動。

也因為確信有這種遙遠的相似性存在,而讓自己對熱愛的東西更堅定了一些。

向看似虛空處投遞出的信號,總會到達一個地方。有人回應最好,無人回應也心安。

希望你也喜歡這位小眾藝術家。

The purpose of art

is washing the dust of daily life

off our souls.

Morning Rocks

一個小眾,安靜,展示未知之美的線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