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杭州40歲男子肚子痛自己開車到醫院,醫生卻在他胸口開了一刀……

肚子痛,以為是腸胃炎,結果吃了藥還是痛;半夜開了車,去了急診,卻發現得了急性胰腺炎;住了院做詳細檢查,結果發現自己竟然是兇險的主動脈夾層。昨天下午,記者在浙江省新華醫院血管外科的病房裡,

見到了許先生。說起自己這一次徘徊在生死邊緣的經歷,他還心有餘悸,連連表示以後會好好聽醫生的話,按時吃藥,定期複查。

以為是簡單的肚子痛卻是生死邊緣走一遭

許先生今年40歲,178釐米的個子,體重65公斤左右。

3月4日晚,他參加了同學聚會。老友相聚,好不盡興,胡吃海塞了一頓後,許先生感覺自己肚子有點疼。一開始以為是腸胃炎犯了,回家吃了幾顆藥就睡下了。

沒想到,肚子痛一直不見好。

網路圖

3月5日零點左右,熬不住的許先生自己開車來到省新華醫院急診科就診。消化科的鐘繼紅醫師回憶道:“當時患者大汗淋漓,血壓很高,收縮壓240mmHg、舒張壓130mmHg,正常應該為120mmHg和80mmHg左右。簡單檢查後,我們發現許先生的血澱粉酶很高,

再結合他的臨床表現,完全符合急性胰腺炎的症狀,於是入院診斷為急性胰腺炎,收治於消化內科。”

鐘繼紅是許先生的主管醫師,她告訴記者,5日上午,許先生腹痛的症狀已經好轉了,但是他的血壓依舊很高,用了四五種方法,仍不能降下來。後來,進一步檢查發現,許先生為降主動脈夾層合併胰腺炎,最後轉入血管外科。

原本是要等2周左右、許先生的病情穩定後,

再進行動脈支架手術,但3月8日晚,他的病情突然加重:許先生感覺到自己的胸口特別悶,他的血氧飽和度只有80%不到(正常在95%以上),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得到消息後,醫院組織緊急會診。儘管已經是下班時間,很多醫生接到通知後,立即從家裡趕到醫院。會診後,醫生一致判斷許先生的主動脈血管撕裂嚴重,再這樣下去有生命危險,必須立刻手術。

從晚上12點一直奮戰到次日淩晨3點多,

最終,在多個科室的聯合協作下,許先生的動脈支架術很成功,病情也得以穩定下來。據瞭解,目前許先生的身體恢復得不錯,預計週五左右就可以出院了。

許先生恢復得不錯這病死亡風險極高發病存活率僅為2%

“主動脈是身體的主幹血管,

承受直接來自心臟跳動的壓力,血流量巨大。主動脈的管壁是一種類似“三合板”的多層結構,分內膜、中膜和外膜三層。”血管外科主任樓新江介紹,當主動脈內膜出現破損,高速、高壓的血流衝擊中膜,足以把中膜撕裂開,在中膜層內衝擊出另一個可容納血流的腔隙。這種在原有主動脈管腔之外,形成了異常管腔結構的情況,就叫主動脈夾層。

他表示,主動脈夾層一般發生在45-60歲的人群,男女比例為3:1。它的發病率不高,僅為10萬分之5左右,全國每年新發病例也就在20萬例左右,但是它非常兇險,一旦發生,死亡風險極高。

“97.5%的病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死亡,只有2%左右的病人得以生存下來,死亡率比心梗、腦梗等高得多。”樓新江說,“急性主動脈夾層如果沒有及時治療,48小時內的死亡率高達50%,2周內的死亡率更是高達65%-75%。很多名人都是死于主動脈夾層,例如愛因斯坦、林肯、李四光等。”

網路圖

樓新江提到,患者剛開始會感覺到刀割一樣的疼痛,一旦主動脈已經撕裂,就不太能感受到這種疼痛。

而許先生的急性胰腺炎是由主動脈夾層引起的。鐘繼紅解釋,主動脈有一根胰動脈的分支,出現夾層之後,導致胰動脈缺血,發生病變,引起了胰腺的炎症。不過,這種由於主動脈夾層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病例在臨床中是非常少見的。

高血壓是最主要致病外因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樓新江告訴記者,引起主動脈壁“強度”發生問題的內因有多種可能,主要包括:先天的動脈壁“豆腐渣工程”,如馬凡氏綜合征;其他疾病引起的動脈壁“勞損老化”,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大動脈炎、主動脈潰瘍等;外傷,如車禍。

而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最主要的致病外因,70%-90%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合併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儘管許先生並不肥胖,也僅有40歲,但他已經有9年的高血壓病史了。

“當時是因為生病住院,查出來有高血壓的。出院的時候,醫生配了些降血壓的藥物,不多,還叮囑我要定期複查,但是我想著自己年輕,也就沒在意。”許先生透露,自己查出高血壓後,從沒去醫院複查過,儘管因為父親有高血壓,所以家裡有血壓計,但是他也從不量血壓。

學生時期,許先生還會經常運動,上班以後,整天坐在辦公室,他也就很少鍛煉身體,身材也日漸走樣。由於身體一直沒有出現如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許先生也就沒把高血壓當回事,下班後經常肆無忌憚地熬夜、喝酒、吃夜宵等。

樓新江表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導致疾病的因素。

男女比例為3:1。它的發病率不高,僅為10萬分之5左右,全國每年新發病例也就在20萬例左右,但是它非常兇險,一旦發生,死亡風險極高。

“97.5%的病人因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死亡,只有2%左右的病人得以生存下來,死亡率比心梗、腦梗等高得多。”樓新江說,“急性主動脈夾層如果沒有及時治療,48小時內的死亡率高達50%,2周內的死亡率更是高達65%-75%。很多名人都是死于主動脈夾層,例如愛因斯坦、林肯、李四光等。”

網路圖

樓新江提到,患者剛開始會感覺到刀割一樣的疼痛,一旦主動脈已經撕裂,就不太能感受到這種疼痛。

而許先生的急性胰腺炎是由主動脈夾層引起的。鐘繼紅解釋,主動脈有一根胰動脈的分支,出現夾層之後,導致胰動脈缺血,發生病變,引起了胰腺的炎症。不過,這種由於主動脈夾層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病例在臨床中是非常少見的。

高血壓是最主要致病外因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樓新江告訴記者,引起主動脈壁“強度”發生問題的內因有多種可能,主要包括:先天的動脈壁“豆腐渣工程”,如馬凡氏綜合征;其他疾病引起的動脈壁“勞損老化”,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大動脈炎、主動脈潰瘍等;外傷,如車禍。

而高血壓是主動脈夾層最主要的致病外因,70%-90%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合併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儘管許先生並不肥胖,也僅有40歲,但他已經有9年的高血壓病史了。

“當時是因為生病住院,查出來有高血壓的。出院的時候,醫生配了些降血壓的藥物,不多,還叮囑我要定期複查,但是我想著自己年輕,也就沒在意。”許先生透露,自己查出高血壓後,從沒去醫院複查過,儘管因為父親有高血壓,所以家裡有血壓計,但是他也從不量血壓。

學生時期,許先生還會經常運動,上班以後,整天坐在辦公室,他也就很少鍛煉身體,身材也日漸走樣。由於身體一直沒有出現如頭暈胸悶等不適症狀,許先生也就沒把高血壓當回事,下班後經常肆無忌憚地熬夜、喝酒、吃夜宵等。

樓新江表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導致疾病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