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淩,家長應該如何面對霸淩

去年年底,一篇名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淩說NO》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今天,又曝出北京中學生被逼吃糞的校園霸淩事件。近期對校園霸淩事件的報導,終於使很多人認識到,

他們以為的“都是小孩子鬧著玩”的小事,給孩子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精神傷害。校園霸淩,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只要有校園,就有霸淩。

學校是成人社會微縮後的小社會,社會是怎樣對待弱勢群體的,孩子就怎麼欺負弱勢的孩子,而且更加的赤裸裸,

更加的不懂掩飾。有時,孩子的惡,更為直接和可怕。因為他們都還不懂用成人的虛偽來偽裝,才顯得霸淩是如此的觸目驚心。而遭受霸淩的孩子,在被發現之前,可能已經經歷了數次輕重不一的身心傷害了。長期遭受霸淩的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身體受到的傷害是其次,其心理受到的創傷,一般都是嚴重且不可逆的,可能終身不愈,影響孩子的一生。

發生校園霸淩事件,輿論可能更傾向於去指責學校。但是我卻覺得,現在學校對這種情況的應對,有很多的無力感。首先由於年齡的關係,法律在這種霸淩事件上顯得更加蒼白無力。我們都知道,就這次中學生被逼吃糞的事件中,由於年齡的原因,無論是“不滿14周歲依法不予處罰”,

還是“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依法不執行行政拘留”,這7名學生實際上沒有受到任何處罰。那麼學校應該如何去做呢?批評教育霸淩者?如果這樣有用,那就不存在霸淩了。開除?9年義務教育不允許。體罰?霸淩者家長虎視眈眈。記過?who care?

其實,對於霸淩事件,學校固然是有責任的,但是絕大部分的責任,是屬於家長的。每一個霸淩者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個霸淩家長。

他們或在家裡暴力對待孩子,或對孩子溺愛成災,或喜欺淩其他弱小。

我們在呼籲政府和學校採取積極措施杜絕霸淩現象的同時,也想提醒父母們能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幫助孩子杜絕被霸淩或者在遭受霸淩時,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被霸淩呢?美國反霸淩網站曾根據相關大資料分析,

不善於人際交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身體、性格有明顯缺陷的孩子,更容易成為霸淩對象。並不只是霸淩者的家庭教育有問題,被霸淩者的家庭教育一樣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在遭遇霸淩的時候,絕大部分孩子都會選擇默默承受,不會告訴父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歷。因為他們大多認為告訴了父母,除了可能換來父母的鄙夷和嘲笑,並沒有其他的作用。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注,能夠及早的發現孩子被霸淩的早期跡象,避免孩子遭受更大的傷害。一般情況下,當孩子突然成績下滑、情緒低落並惴惴不安,身上出現非正常傷痕等等,都可能意味著孩子被霸淩了,孩子表現出來的任何反常,其背後的原因都應被父母重視。

所以,從上幼稚園開始,家長就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塑造陽光、開朗、外向的性格,有要好的小夥伴,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敢於發聲。並且家長還需要與老師和同學家長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也是保護孩子不被霸淩的保護傘,並且是瞭解孩子在校情況的重要管道。

並沒有其他的作用。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注,能夠及早的發現孩子被霸淩的早期跡象,避免孩子遭受更大的傷害。一般情況下,當孩子突然成績下滑、情緒低落並惴惴不安,身上出現非正常傷痕等等,都可能意味著孩子被霸淩了,孩子表現出來的任何反常,其背後的原因都應被父母重視。

所以,從上幼稚園開始,家長就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塑造陽光、開朗、外向的性格,有要好的小夥伴,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敢於發聲。並且家長還需要與老師和同學家長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也是保護孩子不被霸淩的保護傘,並且是瞭解孩子在校情況的重要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