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都:“三治一增”打造美麗中國典範城市

近期,成都天空頻頻出現藍天白雲。一張在成都望見直線距離240公里外蜀山之王貢嘎山的攝影圖片,更是刷爆了成都人的朋友圈。

“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成都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的藍圖,

如今也已躍然落地。

6月18日、6月20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發佈了“治霾、治水、治堵、增綠”的四個“十條”,拉開了全市重拳開展城市治理、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的大幕。城市綠色生態的擴容,已然與成都文化、產業發展協同一體,成為此次系列生態工程的主旋律。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打造創新驅動先導城市、城鄉統籌示範城市、美麗中國典範城市、現代化國際城市、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思路。

“這意味著成都城市能級將全方位提升、發展方式將全方位變革、治理體系將全方位完善和生活品質將全方位提升。”成都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童晶認為,剛剛出臺的四個“十條”,就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體現,有助於成都建設美麗中國典範城市。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成都堅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全域大治理

根據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三治一增”(鐵腕治霾、科學治堵、重拳治水、全域增綠),

6月16日舉行的成都市委常委會審議並原則通過四個檔,分別各有“十條”,由此這一系列生態工程正式拉開帷幕。

根據“治霾十條”的目標,成都要在2017年實現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較2016年下降7.6%和7.9%,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230天以上。

為此,成都提出將從“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全面清理整治‘小散亂汙’企業”“強化露天焚燒常態化管控,中心城區燒烤店實施‘炭改電’”以及“全面推進燃煤鍋爐、燃油發電清潔能源替代,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所有燃煤鍋爐‘清零’”3個方面進行源頭治理。成都市還將採取措施,淘汰落後產能企業100戶,清理整治園區外“小散亂汙”企業9400家以上。

此外,成都“治堵十條”,則從智慧治堵、工程治堵、依法治堵三個維度,提出“以規劃為引領,

力爭從源頭上根治交通擁堵‘城市病’;以硬體為支撐,增強城市交通承載能力;以法治為保障,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質”,具體包括今年內制定繞城高速限貨等辦法,2018年市域消除“斷頭路”,繞城高速將分車型分道行駛等。

成都“治水十條”鎖定2017年、2022年兩個時間節點,提出201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郊區(市)縣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全面啟動;2022年全市黑臭水體總體消除,“水潤天府”盛景初步顯現。

綠色大擴容

根據成都“增綠十條”,今後五年,成都將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區、第二繞城高速生態帶以及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的綠網和天府綠道體系。預計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

記者注意到,在天府綠道的初步規劃圖中,全市1500公里的主幹綠道將城市綠地、城外田園和山脈森林有機串聯,形成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骨架的一張縱橫全市的綠網。

根據成都的規劃,6月底前,完成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案;2018年春節前,完成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一期31.5公里工程建設;到2022年,構建“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主體骨架綠網,建成600公里森林綠道、康養步道。

不僅如此,在綠道的環城生態區建設中,還將包含10個特色小鎮、20個特色園、一批林盤院落和若干亭臺樓閣、3段天府文化主題展示和100平方公里生態景觀農業區。

城市大優化

對於住在成都龍泉山下的市民張先生來說,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是以往想像不到的便捷。“早上騎共用單車5分鐘到地鐵口,然後乘坐地鐵30分鐘就可以到市中心上班。”張先生說城市雖然日漸擴大,但是非常宜居。

張先生居住地所在的龍泉山脈是成都的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成都城市發展“東進”戰略落點。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城市空間發展佈局——“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東進”。所謂“東進”,是指成都將沿龍泉山東側,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劉德昌教授分析認為,城市空間結構的科學佈局與優化,有助於提升產業發展,打造宜業宜居之城。

綠色大擴容

根據成都“增綠十條”,今後五年,成都將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環城生態區、第二繞城高速生態帶以及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的綠網和天府綠道體系。預計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1%,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

記者注意到,在天府綠道的初步規劃圖中,全市1500公里的主幹綠道將城市綠地、城外田園和山脈森林有機串聯,形成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骨架的一張縱橫全市的綠網。

根據成都的規劃,6月底前,完成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案;2018年春節前,完成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一期31.5公里工程建設;到2022年,構建“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的主體骨架綠網,建成600公里森林綠道、康養步道。

不僅如此,在綠道的環城生態區建設中,還將包含10個特色小鎮、20個特色園、一批林盤院落和若干亭臺樓閣、3段天府文化主題展示和100平方公里生態景觀農業區。

城市大優化

對於住在成都龍泉山下的市民張先生來說,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是以往想像不到的便捷。“早上騎共用單車5分鐘到地鐵口,然後乘坐地鐵30分鐘就可以到市中心上班。”張先生說城市雖然日漸擴大,但是非常宜居。

張先生居住地所在的龍泉山脈是成都的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成都城市發展“東進”戰略落點。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城市空間發展佈局——“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東進”。所謂“東進”,是指成都將沿龍泉山東側,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開闢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劉德昌教授分析認為,城市空間結構的科學佈局與優化,有助於提升產業發展,打造宜業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