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雲南驛:易地搬遷為貧困村“拔窮根”

【記者走基層·一線看變化】

搬遷戶劉惠芬入住新家笑顏開。

劉 燕攝

一條條村道的建成通車,改變了山區群眾的生活方式;一個個人飲工程的實施,改變了祖祖輩輩吃水發愁的歷史;一項項富民產業的發展,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這些新的變化,得益於祥雲縣全力推進的扶貧攻堅工作。

雲南驛鎮桂花亭村是祥雲縣典型的貧困村之一,距離雲南驛鎮政府22.5公里,距縣城43公里。平均海拔2350米,屬山地高寒山區。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農戶298戶1228人。

全村國土面積13.67平方公里,其中法定耕地面積909畝,社會耕地面積4000畝左右、林地面積14537畝。這裡群山環繞,道路閉塞,淳樸、貧窮的村民們世代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日夜為生計而默默耕耘著,終年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勤奮的汗水還是沒能換來幸福的生活,他們黝黑的臉上流露著的不是對辛酸生活的無奈,而是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追求,是渴望改變命運的堅強決心。

往日農戶生活窮困、居住環境惡劣,體現在交通靠走、通訊靠吼,鎮黨委、鎮政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通過討論研究決定,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追求,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民生工作首要任務,爭取遷移式扶貧搬遷專案,在“搬”字上做文章,對位於邊遠、居民點分散、基礎設施投入大、自然災害頻發的桂花亭村實行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實現下山脫貧開發、原地生態維繫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走“讀脫貧書、掙勞務錢、往好地搬、吃旅遊飯、發產業財”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看見那個山沒有?我們的老房子就在那邊,我們一家早就在想多久能搬到好點兒的地方呢。現在還真如了願,我們明年上半年就可以搬過來住了,這邊確實不錯。”“交通方便,吹風下雨都不愁,小孩上學也方便。我平時出去打工,媳婦在家照看老人小孩,有時還可以去鎮上打打零工,

收入肯定會慢慢增加!”近日,記者來到祥雲縣雲南驛鎮桂花亭村探訪易地扶貧搬遷點時,村民們爭先恐後地向記者講述專案帶來的變化。

破難題 高山做活加減法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一年來,雲南驛鎮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解決偏遠高寒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斬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幫助貧困逐步走上了自我發展、脫貧致富的路子。

“減少高山區居民數量,搬遷到條件好的地方,

讓他們生活更舒暢。同時,也讓高山區的森林覆蓋率增加,生態環境更加宜人。”雲南驛鎮委書記湯中國稱,雲南驛鎮按照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的部署要求,在桂花亭村集中安置點1處,以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奔康,結合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終於找到了一條破解扶貧攻堅中“貧困病根”的特色路子:對高山區群眾實行易地扶貧搬遷。

從山區的偏遠不便,到如今的集中居住,生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從根本上改善生活條件,如水、電、路,就醫、就學、購物,以及文化、健身等公共產品的配備,才能解除群眾的後顧之憂。“經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如今的桂花亭已是功能完善的村莊。”桂花亭村支部書記普學究介紹,為了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利用行業扶貧資金315.5萬元建設通村水泥道路7.2公里;為了改善人畜飲水條件,投入扶貧資金164萬元新建4個200立方米蓄水池並配備相關輸水設施;為了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利用財政“一事一議”項目資金30萬元對桂花亭進行綠化和亮化;多方舉措投入扶貧資金78萬元在桂花亭建成工作站、文化活動室、衛生所,為群眾辦事,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便利的公共醫療衛生。

易地扶貧搬遷專案涉及工程建設、貧困戶搬遷、政策協調、專案整合等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雲南驛鎮黨委書記湯中國立下軍令狀,帶領著班子成員,以工地為辦公地點,成立專案指揮部,頭頂烈日,風餐露宿,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強化安全,質效並舉,通過鍥而不捨的毅力和同舟共濟的團結,去年12月貧困戶全部入住新房。

出深山 搬家搬出新生活

在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中,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保障成為當務之急。為此,通過結合相關政策,整合項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推進住房安全建設,確保廣大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過上幸福生活。“幫助貧困村民搬出深山,是有效解決了群眾安全住房問題,最終提高群眾的生活品質”。湯中國說。

全鎮整合易地扶貧搬遷、土地整治、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專案資金,集中投放到了桂花亭村,並在村莊佈局、房屋設計、服務配套、產業發展等方面廣泛徵求了群眾意見,吸納了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組成理事會和監督小組,與企業共同謀劃和推進項目建設。同時,積極動員群眾酬勞出力,由企業按標準支付勞務報酬,極大地調動了群眾自建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在共建中共用、在共用中共建的濃厚氛圍。

“鎮上的領導幾乎每天都要到安置點來商討專案建設,處處為我們老百姓著想,一點架子都沒有,我們老百姓真是好福氣呀!” 桂花亭村支部書記普學究感慨道。

無論是桂花亭村的異地搬遷還是其他村的危舊房改造,雲南驛鎮黨委、鎮政府一班人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謀幸福。雲南驛鎮因地制宜注重了安置方式靈活性。堅持搬遷安置方式靈活多樣,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結合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指導農戶根據自身實力選擇適宜的搬遷安置方式,為貧困百姓順利脫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貧困戶普仲田告訴記者:“當時我選址在原居住地,鎮黨委書記湯中國和鎮長張福弟以及村領導實地踏查後,認為這是個滑坡體,不能再建房了,多方解釋引導,幫助我另擇他址,我對現在這個地基很滿意。”

“以前我們都住在深山老林,不通水、不通路,生活十分貧困;現在政府幫我們搬進新村、住上寬敞明亮的小洋樓,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滋潤。”6月10日,站在自家新居的門前,從深山老林搬來的貧困戶劉惠芬呵呵地說。

“現在的環境多好啊,小孩讀書也方便得很呢!”在自己敞亮的120平米房子裡,雲南驛鎮桂花亭村的村民、53歲的劉美仙談起易地搬遷扶貧的新生活,樂得有些收不住嘴。“住上新房子後,老人看病更方便了、出行也更便捷。好在啦。”

重實效 美麗新村圓致富夢

“不僅居住有了新家,政府還幫助我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安置點的村民普文貴對今後幸福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普文貴以前居住在山上,全家經濟來源全靠傳統的農業作物,一年下來,經濟收入不足8000元。搬遷下山後,他計畫種植中藥村、養殖土雞、豬等,年收入翻了幾番多,達到了3萬元左右。

有了房子,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靠啥生計?雲南驛鎮早謀劃、早安排探尋出確保安置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新路子。

“安置點後方剩餘幾十畝土地,我們採用統一流轉的方式,種植蔬菜、小水果等;左前方配套建設集中養殖區100平方米,發展山羊、生豬養殖等。”桂花亭村支部書記普學究介紹說。

“為民解困建新房,黨的恩情比天高。”“危房改造政策好,家家戶戶建新房。”“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房感謝共產黨”……這些傳唱的山歌,樸實而真切地表達了蒲家鄉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也真實地寫照曾經極度貧困的蒲家鄉村民,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正沿著幸福的小康生活奮發前進。

經報記者 劉書貴

生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從根本上改善生活條件,如水、電、路,就醫、就學、購物,以及文化、健身等公共產品的配備,才能解除群眾的後顧之憂。“經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如今的桂花亭已是功能完善的村莊。”桂花亭村支部書記普學究介紹,為了解決村民出行難的問題,利用行業扶貧資金315.5萬元建設通村水泥道路7.2公里;為了改善人畜飲水條件,投入扶貧資金164萬元新建4個200立方米蓄水池並配備相關輸水設施;為了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利用財政“一事一議”項目資金30萬元對桂花亭進行綠化和亮化;多方舉措投入扶貧資金78萬元在桂花亭建成工作站、文化活動室、衛生所,為群眾辦事,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便利的公共醫療衛生。

易地扶貧搬遷專案涉及工程建設、貧困戶搬遷、政策協調、專案整合等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雲南驛鎮黨委書記湯中國立下軍令狀,帶領著班子成員,以工地為辦公地點,成立專案指揮部,頭頂烈日,風餐露宿,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強化安全,質效並舉,通過鍥而不捨的毅力和同舟共濟的團結,去年12月貧困戶全部入住新房。

出深山 搬家搬出新生活

在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中,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保障成為當務之急。為此,通過結合相關政策,整合項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推進住房安全建設,確保廣大貧困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過上幸福生活。“幫助貧困村民搬出深山,是有效解決了群眾安全住房問題,最終提高群眾的生活品質”。湯中國說。

全鎮整合易地扶貧搬遷、土地整治、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專案資金,集中投放到了桂花亭村,並在村莊佈局、房屋設計、服務配套、產業發展等方面廣泛徵求了群眾意見,吸納了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組成理事會和監督小組,與企業共同謀劃和推進項目建設。同時,積極動員群眾酬勞出力,由企業按標準支付勞務報酬,極大地調動了群眾自建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在共建中共用、在共用中共建的濃厚氛圍。

“鎮上的領導幾乎每天都要到安置點來商討專案建設,處處為我們老百姓著想,一點架子都沒有,我們老百姓真是好福氣呀!” 桂花亭村支部書記普學究感慨道。

無論是桂花亭村的異地搬遷還是其他村的危舊房改造,雲南驛鎮黨委、鎮政府一班人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謀幸福。雲南驛鎮因地制宜注重了安置方式靈活性。堅持搬遷安置方式靈活多樣,採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結合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指導農戶根據自身實力選擇適宜的搬遷安置方式,為貧困百姓順利脫貧打下堅實的基礎。

貧困戶普仲田告訴記者:“當時我選址在原居住地,鎮黨委書記湯中國和鎮長張福弟以及村領導實地踏查後,認為這是個滑坡體,不能再建房了,多方解釋引導,幫助我另擇他址,我對現在這個地基很滿意。”

“以前我們都住在深山老林,不通水、不通路,生活十分貧困;現在政府幫我們搬進新村、住上寬敞明亮的小洋樓,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滋潤。”6月10日,站在自家新居的門前,從深山老林搬來的貧困戶劉惠芬呵呵地說。

“現在的環境多好啊,小孩讀書也方便得很呢!”在自己敞亮的120平米房子裡,雲南驛鎮桂花亭村的村民、53歲的劉美仙談起易地搬遷扶貧的新生活,樂得有些收不住嘴。“住上新房子後,老人看病更方便了、出行也更便捷。好在啦。”

重實效 美麗新村圓致富夢

“不僅居住有了新家,政府還幫助我們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安置點的村民普文貴對今後幸福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普文貴以前居住在山上,全家經濟來源全靠傳統的農業作物,一年下來,經濟收入不足8000元。搬遷下山後,他計畫種植中藥村、養殖土雞、豬等,年收入翻了幾番多,達到了3萬元左右。

有了房子,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靠啥生計?雲南驛鎮早謀劃、早安排探尋出確保安置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新路子。

“安置點後方剩餘幾十畝土地,我們採用統一流轉的方式,種植蔬菜、小水果等;左前方配套建設集中養殖區100平方米,發展山羊、生豬養殖等。”桂花亭村支部書記普學究介紹說。

“為民解困建新房,黨的恩情比天高。”“危房改造政策好,家家戶戶建新房。”“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房感謝共產黨”……這些傳唱的山歌,樸實而真切地表達了蒲家鄉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也真實地寫照曾經極度貧困的蒲家鄉村民,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正沿著幸福的小康生活奮發前進。

經報記者 劉書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