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農民挖到一個青銅器 意外揭開了一個千年古國之謎

1979年12月份的一天,河南平頂山市文管會辦公室接到寶豐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電話,稱當地一個窯場上班的農民,在挖土時挖到一個青銅器,想賣給文化館。接到電話後,市文管會辦公室一行幾人便趕到磚瓦場,

因沒找到當事人,便又來到寶豐縣,經過和縣文化館人員分析,文物可能已被賣掉,隨後工作人員果然在該縣的一個廢品收購站發現了銅簋,並按照原價9.6元買回來這個2.4公斤的銅器。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古國叫應國,

然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在炎黃文明的典籍史冊記載中,想看點應國歷史真是困難。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沒有古應國的半點影子。只能在古文獻和甲骨卜辭中看到:商王步于應,應侯朝商等寥寥數語。

這個國家何時消失也是一個謎?如今只能從史籍所說"拓地千里,

封畛于汝,江漢諸姬,楚盡有之"推測應國也是在這一時期,在強楚狂風暴雨般的進攻下,連史官都來不及記載,就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但歷史掩蓋不住真實,寒流擋不住春風。隨著這件青銅器的發現,輝煌燦爛的應國文明終於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我們回頭來說那個農民發現的青銅器,經過專家鑒定這是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簋,因簋內銘文前有鄧公乍等字樣,而取名"鄧公簋"。"鄧公簋"是古代鄧國和應國聯姻時,鄧國國君嫁女到應國時的陪嫁禮器。此物的發現,拉開了應國墓地發掘工作的序幕。

1986年,應國墓地引起了省文物部門的重視,相關專家開始對應國墓地進行發掘,初步發現數百座西周至漢代的墓葬,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應國墓地一號墓,這座墓出土了上千件文物,其中主要器物組合為五鼎六簋,這說明墓主級別較高,應為應國某一代的國君。

原來古應國傳說起源于黃帝時期的應龍,

這條龍曾助黃帝打敗蚩尤又殺誇父《山海經·大荒北經》:"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在大禹治水時此龍也曾大力幫助,當然這只是傳說,今人認為應龍應該是一個部落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