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齡、簡歷、學歷全面造假,一路買官,從街頭混混到副部級高官,司法部“首虎”盧恩光靠什麼搭建“天梯”?

年齡、入黨材料、工作經歷、學歷、家庭情況等全面造假,盧恩光被中紀委稱為“戴著假面具過了30多年的落馬官員”。

一面在仕途上不斷攫取政治資本,一面在商海中“大殺四方”。有網友將他與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的落馬公安廳長祁同偉相比。

也有人這樣形容,出身全面造假的盧恩光就像“一個沒有地基的樓”,底部稍有裂縫,轟的一下就塌了。

.

盧恩光(資料圖)。

文|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實習生李怡霏

編輯|陳薇 校對|陸愛英

►本文約5000字,閱讀全文約需10分鐘

從草莽出身到官至副部級,盧恩光終究沒能將自己與真實的過去切割。

去年年底,司法部原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盧恩光落馬後,有關部門派工作組趕赴盧的老家山東聊城調查。聊城官場人士透露,多名早年與盧恩光有交集的當地人士協助接受相關調查,主要針對盧恩光的造假行為。

今年5月25日,盧恩光被開除黨籍和公職。中紀委通報稱:盧恩光年齡、入黨材料、工作經歷、學歷、家庭情況等全面造假,

長期欺瞞組織;金錢開道,一路拉關係買官和謀取榮譽,從一名私營企業主一步步變身為副部級幹部;亦官亦商,控制經營多家企業,通過不正當手段為企業謀取利益;對抗組織審查。

一周之後,最高人民檢察院以涉嫌行賄罪對盧恩光立案偵查,

並採取強制措施。

司法部“首虎”盧恩光的名字,也隨著中紀委對其“五假副部”的披露,在民間流傳開來。頗為罕見的是,盧恩光系十八大以來首個單以涉嫌行賄罪被立案偵查的省部級官員。

與盧恩光曾有過密切接觸的當地人士李文(化名),聽到盧恩光出事的消息並不意外。他打了個比方,出身全面造假的盧恩光就像“一個沒有地基的樓”,

底部稍有裂縫,轟的一下就塌了。

盧恩光落馬後,他的草根出身、傳奇經歷引發人們感慨,有網友將他與反腐劇《人民的名義》中的落馬公安廳長祁同偉相比。

但縱觀盧恩光的發跡之路,街頭混混、發明家、企業家、官員等多個身份始終交織在一起,造就了一個被中紀委稱為戴著“假面具”過了30多年的落馬官員。

草莽出身

山東陽穀縣,水滸英雄武松打虎之地,正是盧恩光的家鄉。

盧恩光出身貧寒,少年時期生活在東北。早年間,一些山東人背井離鄉,到關外謀生,被稱為闖關東。盧恩光的爺爺和父輩,也走上了這條路。

大約十五六歲的光景,盧恩光跟隨家人回到陽谷縣高廟王鄉劉化育村。

那時,盧恩光還叫盧方全。盧家兄弟三個,大哥盧方元,二哥盧方立。盧恩光排行老三,發跡後被身邊一眾弟兄喚作“三哥”。

至於盧恩光的真實年齡,包括盧恩光曾經的合作夥伴、高中同學和鄉鄰在內的多個訊息源證實,他的年齡絕非簡歷中所述的出生於1965年、現年52歲,而是60歲左右。其中一個依據是,一位喊盧恩光三哥的拜把子兄弟,出生于1960年左右。

盧恩光的兩位高中同學透露,盧恩光回鄉後到高中念書,曾輾轉多個高中複課,並多次參加高考,但終究沒能考上。高中時期,盧恩光學習成績一般。其語文成績不錯,作文曾被當做範文在課堂上念。但數學成績很差,有時甚至是個位數。

在他們的印象中,個頭1米7多、體格很好的盧恩光,“人長得白白淨淨,但喜歡打架。”

多次高考無果後,盧恩光回到村裡的老屋。

村裡人說,盧恩光在高中畢業後一度在家裡教人武術,一些村子和鄰村的年輕人也過來跟他學武。

據李文介紹,盧恩光曾跟隨一個河南的師傅學習佛漢拳,一般人打不過他。

多個當地人士稱,盧恩光在當時並不安分,經常帶著手下的人打架,在當地逐漸成為一霸。

一位元村民帶著記者環繞盧恩光家破舊的老宅走了一圈,稱盧恩光花錢為村裡修路,但並沒有修葺自家老宅。

“他是個小能孩兒,好搞發明。”前述村民喃喃說道,他是個好人,沒有架子,見誰都笑呵呵的,知道這事兒(落馬)心裡可難受。

與盧恩光曾交往密切的李文分析,村裡人之所以沒人說盧恩光的壞話,一方面是盧恩光對不少村民施以恩惠,村裡人多多少少沾了他的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盧恩光在當地勢力尚存,沒人敢說他的不是。

山東陽谷縣劉化育村,盧恩光老家的宅子破落凋敝。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攝

轉身從商

盧恩光的人生轉折,出現在他發明快速繪圖器之後。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的資料顯示,盧恩光的首個專利快速繪圖器發明於1989年。這個後來遭到不少人詬病的儀器,成為盧恩光敲開另一扇大門的鑰匙。

上世紀90年代,社會上興起校辦企業之風。此時,尚無正當職業的盧恩光即已展現出他長袖善舞的一面。

多位與盧恩光接觸過的人稱,盧為人聰明,長於交際,尤其擅長拉關係。一旦認識對他有用的人,他便通過送錢等手段,拼命把關係拉近,為其所用。

1990年,盧恩光找到高廟王中學和當地教育局、財政局等多個部門,依靠縣財政局下撥的20萬元貸款作為扶持資金,創辦了名義為校辦企業、實則由其私人掌控的陽穀縣科儀廠。

這一步,被視為盧恩光空手套的開端。陽谷縣教育系統的老幹部劉華(化名)稱,盧恩光並未在日後還上這筆錢。這筆貸款,最終由作保的縣教育局還上。

據剝洋蔥瞭解,當時陽穀縣教育局一位副局長對快速繪圖器的實用性並不認同,在對繪圖器可行性的討論時曾發表不同意見,也因此遭到盧恩光的怨恨。但這一意見並未影響科儀廠的創辦。

此後幾年間,快速繪圖器經歷了四次改造,並都申請了相關專利。官方資料顯示,這個在當年並未流行開來的儀器,主要組成部分是尺子、圓規和量角器。

早年間在科儀廠工作的一位人士透露,當年,盧恩光等人曾多次找到各級教委,希望借力在教育系統推廣,但這一產品終因與教材不配套、實用性不強等原因,未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儘管沒賺到錢,盧恩光仍借助企業家的身份,為自己爭得了榮譽。公開資料顯示,1994年,陽穀縣科儀廠廠長盧恩光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在此之前,盧恩光已經改掉原來的名字盧方全。李文認為,之所以改名字,可能是因為他希望與過去的自己切割,棄掉原來象徵著街頭混混的名字。

快速繪圖器的商業變現之路困難重重,頭腦活絡的盧恩光轉而開拓另一項產品。

1995年12月,盧恩光連續申請了四項專利,分別是“一種雙體玻璃瓶”、“一種雙體玻璃容器筒”、“一種夾層玻璃瓶”和“雙層藝術玻璃容器”。從設計圖紙上看,這四個玻璃容器不斷改進,有了雙層玻璃杯的雛形。

1996年到1997年間,這四項專利相繼獲批。也是在1997年,盧恩光成立山東陽穀玻璃工藝製品廠。

這一年,成為盧恩光在商場上扭轉勢頭的關鍵年。他發明的雙層藝術玻璃容器,最終成為諾亞口杯,在全國市場上熱銷一時。

步入仕途

憑藉鄉鎮企業家的光環,盧恩光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獲得了仕途上的首個職務——高廟王鄉科技副鄉長。

據李文介紹,當年企業家在鄉鎮政府擔任副鄉長的情況並不少見,但都只是虛職,並沒有編制。盧恩光此舉也是為自己日後的仕途鋪路,不曾到高廟王鄉政府上過班,政府裡也沒有他的辦公室。

差不多同一時期,盧恩光通過非常規手段,完成了民辦教師轉正的關鍵一步,正式成為財政在編人員。

曾在高廟王中學工作的相關人士透露,盧恩光從來沒當過民辦教師,更沒有教過一天課。

劉華稱,盧恩光在當時打通了縣裡的關係,順利成為公辦教師,吃上了財政飯。盧恩光還編造了民辦教師的工作經歷,稱自己從1984年開始在高廟王中學任教。但在學校的工資單上,他的名字在1995年成為公辦教師後才出現。

盧恩光的簡歷中還提到,他在擔任高廟王鄉副鄉長時,兼任高廟王中學副校長。

據知情人介紹,盧恩光轉了公辦教師後,才當過分管勤工儉學的副校長,但他“沒上學校去過,也沒履行過職務。”

當地傳言,盧恩光辦企業之後,曾請風水先生動過自家的祖墳,以求在仕途上進步。

隨著盧恩光旗下方舟集團的興起,再加上身披山東十大傑出青年、山東省勞動模範、陽谷縣政協委員等多個光環,盧恩光與當地官員的聯繫越來越多。

如今,方舟集團的網站上至今仍在“大事記”欄目中,列舉多位前國家領導人、山東省原主要官員到廠裡考察的簡訊。

經剝洋蔥查證,這些簡訊真真假假,其中至少有兩位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一位原國家領導人之子前去視察的新聞,均屬捏造。另外,還有其所稱前往視察的相關官員的職務或名字被寫錯。

而據李文透露,盧恩光喜歡吹噓自己和一些高官的關係,但實際上都是誇大其詞,經不起推敲。

方舟集團的一位離職老員工透露,曾有山東籍的省部級女官員,到過盧恩光的廠裡視察。此後,廠裡便掛上了該女官員視察的照片。不過,這些照片後來被摘掉,原因不明。另一位原方舟集團員工記得,當時方舟集團經營不錯,確實有不少官員到廠裡視察。

前述離職老員工記得,在廠裡給中層幹部培訓時,盧恩光第一步便向大家灌輸敢說假話的理念——“不說假話幹不成大事。你說十句假話,別人信一句你就賺了。”

劉化育村,盧恩光的老家。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攝

商場博弈

一面在仕途上不斷攫取政治資本,另一面則在商海中大殺四方。

當年,四川商人周小波和河北商人李樹增,因假冒專利罪被判有期徒刑兩年,徹底離開了雙層口杯市場。

時隔多年,周小波和李樹增仍認為當年遭受盧恩光的非正常競爭手段。他們的理由是,雙層口杯專利最早發明人系吉林人董玉傑,周李都據此認為他們並未侵權,並申請盧恩光的專利無效

6月19日,周小波對剝洋蔥稱,他生產樂凱口杯使用的董玉傑的專利,而董玉傑的專利在1997年已經失效。

“失效的專利就是公知技術,大家都可以合理利用的。”周小波說。

1993年3月,吉林人董玉傑申請了“雙壁式口杯”專利,該專利於1994年6月公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對董玉傑“雙壁式口杯”專利的介紹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既有內壁又有外壁的雙壁式飲水用口杯,口杯的內壁外邊附著各種圖案,外壁以透明為主要特徵。盧恩光的多項關於雙層口杯的專利中,最早一項名為“一種雙體玻璃瓶”的專利,申請於1995年12月,比董玉傑的專利公開時間晚了1年半。

盧恩光的專利與董玉傑的專利是否有所區別,兩個專利是否存在重複授權的問題,目前尚難定論。率先發明雙層玻璃杯專利的吉林農民董玉傑,也在與盧恩光扯上干係後被判入獄。這位因敲詐勒索罪入獄的民間發明人,至今仍認為盧恩光模仿了他的專利。

董玉傑服刑期間寫就的申訴狀,敘述了他入獄的經過。申訴狀稱,他在1994年獲得“雙壁式口杯”專利授權後,因無廠家與他聯繫生產,認為自己的專利與市場不對路,遂停止交年費,專利在1997年4月失效。專利失效後,董玉傑得知方舟集團在他的專利有效期內已開始生產雙層口杯,遂到方舟集團找相關領導,希望得到一些專利使用費。

2000年5月,董玉傑找到方舟集團,表示要發表聲明,認定盧恩光的專利無效。 方舟集團相關負責人問董玉傑想要多少錢。隨後,經與方舟集團商量,董玉傑和同伴寫下拿到四百萬元後不做傷害方舟之事的保證書。

之後,方舟集團相關負責人以先給20萬元為由,領著董玉傑去取錢,並開車將其送到郵局匯款。未料,董玉傑剛走進郵局大門,即被刑警隊抓捕。

該案隨後經由陽穀縣法院一審,判處董玉傑有期徒刑七年。董玉傑不服判決上訴,聊城中院二審改判有期徒刑四年。

劉化育村村口的盧恩光德行碑,上書“德被梓裡”四個大字。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攝

顯達之路

盧恩光向上攀爬的腳步,不曾因商場上的纏鬥而停止。

上世紀90年代末,他從陽穀縣政協副主席一躍進入山東省政協,成為省政協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隨後轉正成為該中心主任。

2001年,盧恩光從山東進京,擔任華夏文化出版集團籌備組副組長,後任華夏時報社社長。

華夏時報由中國殘聯主管。該社一員工表示,社長屬正廳級幹部,其任命需經殘聯任命。

在前述華夏時報員工看來,對於盧恩光來說,華夏時報社社長的職務只是一個跳板。

在2001年到2007年的6年間,盧恩光除了擔任華夏時報社社長,還曾到四川省遂寧市掛職市委副書記,並在之後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有媒體引述華夏時報員工的話稱,盧恩光在媒體管理上堪稱外行。但這位外行,在2003年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我國報業集團的經營環境與經營對策》,2004年發表論文《傳媒業經管人員的績效考核》。2005年,盧恩光再次與他人合作署名,相繼發表論文《我國報業集團的協同治理結構》和《我國報業集團三維績效均衡治理模式》。

2007年,盧恩光轉身進入國家部委,先後擔任勞動保障部辦公廳巡視員兼副主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監察局巡視員兼副局長。

也是在這一年,盧恩光再次發表論文。這一次,他將論文主題轉移到了司法方面,先後發表《偵查訊問程式改革研究》和《論我國審前羈押制度的完善》兩篇論文。有知情人士稱,這是他為下一步的騰挪做的準備。

兩年後,盧恩光再次順利轉身,擔任司法部政治部副主任。這也是盧恩光進京後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個職位。

2015年,盧恩光由副轉正,成為司法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官拜副部級。

彼時的盧恩光或難想到,終於躋身司法部領導層的自己,竟在1年後突然落馬。

在近日的通報中,中紀委稱,盧恩光為在職務提拔、企業經營等方面謀取不正當利益,送給國家工作人員巨額財物,涉嫌行賄犯罪。

目前,盧恩光實際控制的多家企業仍在經營。

而根據知情人的說法,位於北京西直門北大街的天方飯店,也系其實際控制的涉外酒店。不過,該酒店的法人同樣並非盧恩光。記者近日前往探訪,該酒店處於正常營業狀態。

距北京千里之外的劉化育村,盧恩光德行碑仍立在村口。

石碑背面的字已經斑駁:盧恩光,1965年出生于劉化育村,大學文化,為人忠信孝悌,謙虛謹慎,大膽開拓,銳意創新。

他的年齡絕非簡歷中所述的出生於1965年、現年52歲,而是60歲左右。其中一個依據是,一位喊盧恩光三哥的拜把子兄弟,出生于1960年左右。

盧恩光的兩位高中同學透露,盧恩光回鄉後到高中念書,曾輾轉多個高中複課,並多次參加高考,但終究沒能考上。高中時期,盧恩光學習成績一般。其語文成績不錯,作文曾被當做範文在課堂上念。但數學成績很差,有時甚至是個位數。

在他們的印象中,個頭1米7多、體格很好的盧恩光,“人長得白白淨淨,但喜歡打架。”

多次高考無果後,盧恩光回到村裡的老屋。

村裡人說,盧恩光在高中畢業後一度在家裡教人武術,一些村子和鄰村的年輕人也過來跟他學武。

據李文介紹,盧恩光曾跟隨一個河南的師傅學習佛漢拳,一般人打不過他。

多個當地人士稱,盧恩光在當時並不安分,經常帶著手下的人打架,在當地逐漸成為一霸。

一位元村民帶著記者環繞盧恩光家破舊的老宅走了一圈,稱盧恩光花錢為村裡修路,但並沒有修葺自家老宅。

“他是個小能孩兒,好搞發明。”前述村民喃喃說道,他是個好人,沒有架子,見誰都笑呵呵的,知道這事兒(落馬)心裡可難受。

與盧恩光曾交往密切的李文分析,村裡人之所以沒人說盧恩光的壞話,一方面是盧恩光對不少村民施以恩惠,村裡人多多少少沾了他的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盧恩光在當地勢力尚存,沒人敢說他的不是。

山東陽谷縣劉化育村,盧恩光老家的宅子破落凋敝。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攝

轉身從商

盧恩光的人生轉折,出現在他發明快速繪圖器之後。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的資料顯示,盧恩光的首個專利快速繪圖器發明於1989年。這個後來遭到不少人詬病的儀器,成為盧恩光敲開另一扇大門的鑰匙。

上世紀90年代,社會上興起校辦企業之風。此時,尚無正當職業的盧恩光即已展現出他長袖善舞的一面。

多位與盧恩光接觸過的人稱,盧為人聰明,長於交際,尤其擅長拉關係。一旦認識對他有用的人,他便通過送錢等手段,拼命把關係拉近,為其所用。

1990年,盧恩光找到高廟王中學和當地教育局、財政局等多個部門,依靠縣財政局下撥的20萬元貸款作為扶持資金,創辦了名義為校辦企業、實則由其私人掌控的陽穀縣科儀廠。

這一步,被視為盧恩光空手套的開端。陽谷縣教育系統的老幹部劉華(化名)稱,盧恩光並未在日後還上這筆錢。這筆貸款,最終由作保的縣教育局還上。

據剝洋蔥瞭解,當時陽穀縣教育局一位副局長對快速繪圖器的實用性並不認同,在對繪圖器可行性的討論時曾發表不同意見,也因此遭到盧恩光的怨恨。但這一意見並未影響科儀廠的創辦。

此後幾年間,快速繪圖器經歷了四次改造,並都申請了相關專利。官方資料顯示,這個在當年並未流行開來的儀器,主要組成部分是尺子、圓規和量角器。

早年間在科儀廠工作的一位人士透露,當年,盧恩光等人曾多次找到各級教委,希望借力在教育系統推廣,但這一產品終因與教材不配套、實用性不強等原因,未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儘管沒賺到錢,盧恩光仍借助企業家的身份,為自己爭得了榮譽。公開資料顯示,1994年,陽穀縣科儀廠廠長盧恩光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在此之前,盧恩光已經改掉原來的名字盧方全。李文認為,之所以改名字,可能是因為他希望與過去的自己切割,棄掉原來象徵著街頭混混的名字。

快速繪圖器的商業變現之路困難重重,頭腦活絡的盧恩光轉而開拓另一項產品。

1995年12月,盧恩光連續申請了四項專利,分別是“一種雙體玻璃瓶”、“一種雙體玻璃容器筒”、“一種夾層玻璃瓶”和“雙層藝術玻璃容器”。從設計圖紙上看,這四個玻璃容器不斷改進,有了雙層玻璃杯的雛形。

1996年到1997年間,這四項專利相繼獲批。也是在1997年,盧恩光成立山東陽穀玻璃工藝製品廠。

這一年,成為盧恩光在商場上扭轉勢頭的關鍵年。他發明的雙層藝術玻璃容器,最終成為諾亞口杯,在全國市場上熱銷一時。

步入仕途

憑藉鄉鎮企業家的光環,盧恩光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獲得了仕途上的首個職務——高廟王鄉科技副鄉長。

據李文介紹,當年企業家在鄉鎮政府擔任副鄉長的情況並不少見,但都只是虛職,並沒有編制。盧恩光此舉也是為自己日後的仕途鋪路,不曾到高廟王鄉政府上過班,政府裡也沒有他的辦公室。

差不多同一時期,盧恩光通過非常規手段,完成了民辦教師轉正的關鍵一步,正式成為財政在編人員。

曾在高廟王中學工作的相關人士透露,盧恩光從來沒當過民辦教師,更沒有教過一天課。

劉華稱,盧恩光在當時打通了縣裡的關係,順利成為公辦教師,吃上了財政飯。盧恩光還編造了民辦教師的工作經歷,稱自己從1984年開始在高廟王中學任教。但在學校的工資單上,他的名字在1995年成為公辦教師後才出現。

盧恩光的簡歷中還提到,他在擔任高廟王鄉副鄉長時,兼任高廟王中學副校長。

據知情人介紹,盧恩光轉了公辦教師後,才當過分管勤工儉學的副校長,但他“沒上學校去過,也沒履行過職務。”

當地傳言,盧恩光辦企業之後,曾請風水先生動過自家的祖墳,以求在仕途上進步。

隨著盧恩光旗下方舟集團的興起,再加上身披山東十大傑出青年、山東省勞動模範、陽谷縣政協委員等多個光環,盧恩光與當地官員的聯繫越來越多。

如今,方舟集團的網站上至今仍在“大事記”欄目中,列舉多位前國家領導人、山東省原主要官員到廠裡考察的簡訊。

經剝洋蔥查證,這些簡訊真真假假,其中至少有兩位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一位原國家領導人之子前去視察的新聞,均屬捏造。另外,還有其所稱前往視察的相關官員的職務或名字被寫錯。

而據李文透露,盧恩光喜歡吹噓自己和一些高官的關係,但實際上都是誇大其詞,經不起推敲。

方舟集團的一位離職老員工透露,曾有山東籍的省部級女官員,到過盧恩光的廠裡視察。此後,廠裡便掛上了該女官員視察的照片。不過,這些照片後來被摘掉,原因不明。另一位原方舟集團員工記得,當時方舟集團經營不錯,確實有不少官員到廠裡視察。

前述離職老員工記得,在廠裡給中層幹部培訓時,盧恩光第一步便向大家灌輸敢說假話的理念——“不說假話幹不成大事。你說十句假話,別人信一句你就賺了。”

劉化育村,盧恩光的老家。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攝

商場博弈

一面在仕途上不斷攫取政治資本,另一面則在商海中大殺四方。

當年,四川商人周小波和河北商人李樹增,因假冒專利罪被判有期徒刑兩年,徹底離開了雙層口杯市場。

時隔多年,周小波和李樹增仍認為當年遭受盧恩光的非正常競爭手段。他們的理由是,雙層口杯專利最早發明人系吉林人董玉傑,周李都據此認為他們並未侵權,並申請盧恩光的專利無效

6月19日,周小波對剝洋蔥稱,他生產樂凱口杯使用的董玉傑的專利,而董玉傑的專利在1997年已經失效。

“失效的專利就是公知技術,大家都可以合理利用的。”周小波說。

1993年3月,吉林人董玉傑申請了“雙壁式口杯”專利,該專利於1994年6月公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對董玉傑“雙壁式口杯”專利的介紹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既有內壁又有外壁的雙壁式飲水用口杯,口杯的內壁外邊附著各種圖案,外壁以透明為主要特徵。盧恩光的多項關於雙層口杯的專利中,最早一項名為“一種雙體玻璃瓶”的專利,申請於1995年12月,比董玉傑的專利公開時間晚了1年半。

盧恩光的專利與董玉傑的專利是否有所區別,兩個專利是否存在重複授權的問題,目前尚難定論。率先發明雙層玻璃杯專利的吉林農民董玉傑,也在與盧恩光扯上干係後被判入獄。這位因敲詐勒索罪入獄的民間發明人,至今仍認為盧恩光模仿了他的專利。

董玉傑服刑期間寫就的申訴狀,敘述了他入獄的經過。申訴狀稱,他在1994年獲得“雙壁式口杯”專利授權後,因無廠家與他聯繫生產,認為自己的專利與市場不對路,遂停止交年費,專利在1997年4月失效。專利失效後,董玉傑得知方舟集團在他的專利有效期內已開始生產雙層口杯,遂到方舟集團找相關領導,希望得到一些專利使用費。

2000年5月,董玉傑找到方舟集團,表示要發表聲明,認定盧恩光的專利無效。 方舟集團相關負責人問董玉傑想要多少錢。隨後,經與方舟集團商量,董玉傑和同伴寫下拿到四百萬元後不做傷害方舟之事的保證書。

之後,方舟集團相關負責人以先給20萬元為由,領著董玉傑去取錢,並開車將其送到郵局匯款。未料,董玉傑剛走進郵局大門,即被刑警隊抓捕。

該案隨後經由陽穀縣法院一審,判處董玉傑有期徒刑七年。董玉傑不服判決上訴,聊城中院二審改判有期徒刑四年。

劉化育村村口的盧恩光德行碑,上書“德被梓裡”四個大字。新京報記者賈世煜 攝

顯達之路

盧恩光向上攀爬的腳步,不曾因商場上的纏鬥而停止。

上世紀90年代末,他從陽穀縣政協副主席一躍進入山東省政協,成為省政協科技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隨後轉正成為該中心主任。

2001年,盧恩光從山東進京,擔任華夏文化出版集團籌備組副組長,後任華夏時報社社長。

華夏時報由中國殘聯主管。該社一員工表示,社長屬正廳級幹部,其任命需經殘聯任命。

在前述華夏時報員工看來,對於盧恩光來說,華夏時報社社長的職務只是一個跳板。

在2001年到2007年的6年間,盧恩光除了擔任華夏時報社社長,還曾到四川省遂寧市掛職市委副書記,並在之後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有媒體引述華夏時報員工的話稱,盧恩光在媒體管理上堪稱外行。但這位外行,在2003年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我國報業集團的經營環境與經營對策》,2004年發表論文《傳媒業經管人員的績效考核》。2005年,盧恩光再次與他人合作署名,相繼發表論文《我國報業集團的協同治理結構》和《我國報業集團三維績效均衡治理模式》。

2007年,盧恩光轉身進入國家部委,先後擔任勞動保障部辦公廳巡視員兼副主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監察局巡視員兼副局長。

也是在這一年,盧恩光再次發表論文。這一次,他將論文主題轉移到了司法方面,先後發表《偵查訊問程式改革研究》和《論我國審前羈押制度的完善》兩篇論文。有知情人士稱,這是他為下一步的騰挪做的準備。

兩年後,盧恩光再次順利轉身,擔任司法部政治部副主任。這也是盧恩光進京後工作時間最長的一個職位。

2015年,盧恩光由副轉正,成為司法部政治部主任、黨組成員,官拜副部級。

彼時的盧恩光或難想到,終於躋身司法部領導層的自己,竟在1年後突然落馬。

在近日的通報中,中紀委稱,盧恩光為在職務提拔、企業經營等方面謀取不正當利益,送給國家工作人員巨額財物,涉嫌行賄犯罪。

目前,盧恩光實際控制的多家企業仍在經營。

而根據知情人的說法,位於北京西直門北大街的天方飯店,也系其實際控制的涉外酒店。不過,該酒店的法人同樣並非盧恩光。記者近日前往探訪,該酒店處於正常營業狀態。

距北京千里之外的劉化育村,盧恩光德行碑仍立在村口。

石碑背面的字已經斑駁:盧恩光,1965年出生于劉化育村,大學文化,為人忠信孝悌,謙虛謹慎,大膽開拓,銳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