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7歲中醫大師陳彤雲:中醫怎麼短期治癒反反復複的粉刺痤瘡

先來看看陳老一個三診治愈面部重度青春痘案例

時間是2003年12月31日,小邢,男,23歲。面部痤瘡反反復複三年餘。

現病史:患者于3年前開始面部起疹,反復發作,未進行系統治療,近一年加重;納食可;夜寐安;小便時黃,

大便正常。

舌脈:舌質紅,苔白厚,脈弦數。

皮科情況:面部可見秘笈丘疹,紅色結節及膿包,散在粉刺,皮脂溢出多。

辯證:濕熱蘊結。

治則:清熱化濕,解毒散結。

各種痘痘

治療結果:三診(一月內)即治癒

上述案例方藥:

夏枯草15g、銀花20g、連翹20g,

茵陳20g、丹參20g、黃連20g、黃柏10g、野菊15g、虎杖20g、土茯苓20g、草決明15g、荷葉15g(文章中方藥加減因人、因病而異,僅供交流,切勿抄方)。水煎服,日一劑,連服14日,忌辛辣、煎炸食品,調情志。

二診(2004年1月14日):藥後症減,膿包減少,油脂溢出減輕,結節變小,粉刺已消。舌質紅,苔白,脈數。上方加當歸12g、苦參12g,日一劑,連服14日。醫囑同前。

三診(2004年1月28日):藥後症減,新發皮疹明顯減少,部分結節漸消退,無粉刺。舌質紅,苔白,脈數。上方去野菊、虎杖、荷葉,

加北豆根6g,敘服十四日。醫囑同前。

皇帝內徑竹簡

中醫對此類病症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比較詳細的論述。《素問·生氣通天論第三》中說“汗出見濕,乃生痤痱······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鬱乃痤。”《黃帝內經素問直解》中對本句的注釋為:“若夏月汗出,

而見水濕之氣,則皮膚濕熱,生癤如痤,生疹如痱······若勞碌汗出當風,寒薄于皮膚而上行,則為粉刺寒郁於皮膚而外泄,則為小癤。痤,痱,齇乃血滯於膚表之輕症。”《肘後備急方》曰:“年少氣充,面生皰瘡”,提出了年輕人因血氣方剛,氣血充盈,乃生此病。《諸病源候論》:“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氣生皰,頭如米大,亦如穀大,白色者也。”······

陳彤雲教授辨治粉刺痤瘡一病師古不泥而創新。認為粉刺的發病與人體自身素質有關,易患粉刺之人,多位稟賦熱盛,是由於孕育胎兒時父食五辛、母食辛辣等原因致胎中蘊熱,移熱於胎兒,既有素體腎陰不足,沖任失調,天癸相火過旺,又有後天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致肺胃濕熱,複感風邪而發病。與遺傳素質、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胃腸功能失調、內分泌紊亂及精神因素等諸多因素有關,

病因主要有濕、熱、痰、淤等,與肺胃、肝脾諸經脈關係最為密切。

陳彤雲教授認為辨證時關鍵須把握“肺、胃、肝、脾”的臟腑定位,並結合“濕、熱、毒、淤”等四點,分析皮損特點。

臨床具體辨證論治常從肺經風熱:治療宜疏風宣肺清熱;肺經血熱:治療宜清肺熱涼血解毒;脾虛濕潤:治宜益氣健脾,利濕解毒;腸胃濕熱: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為法;肝鬱氣滯:治療應疏肝解鬱;沖任不調:治療宜滋腎瀉火、調理沖任、清肺解毒;痰濕蘊阻:治療應祛濕化痰軟堅;血瘀痰結:治療宜清熱解毒消痰,活血化瘀軟堅等方面著手。

陳彤雲

中國最著名的國家級中醫皮外科專家,70餘年臨床治療各種皮膚疾病

現年97歲至今仍堅持出診, 四月出診時間:4月4日 預約

活血化瘀軟堅等方面著手。

陳彤雲

中國最著名的國家級中醫皮外科專家,70餘年臨床治療各種皮膚疾病

現年97歲至今仍堅持出診, 四月出診時間:4月4日 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