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搞“軍備競賽”了,手機記憶體並非越大越好

近幾年來,手機硬體設定飛速發展,諸如處理器核心數、RAM、ROM 的容量都急速增加。

就像去年,市面上已經開始普及 4GB 記憶體的手機,而一進入 2017 年,6GB RAM 的手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然而,這樣的大運存對用戶而言真的有必要嗎?

歷史的慣性

2008 年,第一代安卓智慧手機 HTC G1 問世,其 RAM 大小為 192MB,雖然比初代蘋果 128MB 要大,但由於安卓系統不同於 iOS 系統可以休眠後臺應用,安卓手機在某項應用退出後,該應用往往還會保留在運存中,這樣做的好處是幫助下次應用的快速打開,

但一旦打開的應用稍多一點,手機捉襟見肘的運存便不夠用了。

雖然安卓的“垃圾回收機制”可以通過末尾淘汰的原理殺死部分應用進展,為其他軟體的運行騰出運存,但“垃圾回收機制”需要額外的運存進行回收,因此當我們啟動多個軟體後,就會出現卡頓。

因此,人們終於意識到了運存的重要性。此後幾年內手機運存急劇增加,從 192MB 到 256MB 再到 1GB、2GB、3GB、4GB、6GB 甚至 8GB。然而,

在手機運存不斷增加的同時,系統和軟體的大小也在不斷增加,而且手機運存的增長也似乎不夠系統和軟體來吃。

消費者本來是希望通過購買更大運存手機的方式徹底解決卡頓問題,但最終卻陷入了“卡頓——升級手機——再卡頓——再升級手機”的迴圈中。

正是這種慣性使得消費者一看見更大運存的手機就摩拳擦掌地想去買。

6GB 有點過了

正如前面所說,大容量運存對於手機而言更多的意義在於可以存儲後臺的應用進程,

每個應用在不完全退出的情況下,可以保持當前的使用進度,而不會被工作管理員強制關閉,重新打開時也會更加迅速,不必重新載入。

而一般來說,我們同時使用的應用不會超過 5 個。因此,2016 年底有一家名叫硬體學堂的機構便對測試過 4GB 運存的小米 5,發現其可以後臺開啟 20 多款應用而不出現重載,已經足夠滿足普通用戶的需求了。

Trusted Reviews 編輯也對 6GB 運存的一加 3 進行過測試,發現一加 3 基本上只會使用到 3-3.3GB 左右的 RAM,即便安裝更多應用、並同時在後臺運行,也只需要 4.3GB RAM,而這個使用強度一般用戶基本不會達到,這就意味著 6GB 手機其實存在著巨大的資源浪費。

同時,由於安卓系統運存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當運存專用過多時會自動釋放一些不必要的程式保證運行流暢。4GB 手機絕對已經夠用,而 6GB 則顯得有些過了頭。

另外,目前市面上並沒有哪個手機或軟體能充分利用到 6GB 運存的優勢,360 N5 為了充分利用 6GB 記憶體,甚至加上了兩個嚴重“浪費”運存的功能(軟體無限分身和遊戲常駐後臺),而 vivo 的 Xplay 5s 也把相機等常用 APP 常駐後臺,雖然速度有所提升,但用處其實並不太大。而且不要忘了,常駐後臺卻也是要耗電的,誰會為了用處並不明顯的常駐後臺而浪費寶貴的手機電量?

既然如此,為什麼企業

還要發佈 6GB 手機?

首要原因自然就是 6GB 手機還是有市場的,雖然理性上來說 4GB 已經夠用,但誰會嫌棄更好的東西呢?而另一方面,人們要從上述“卡頓——升級手機——再卡頓——再升級手機”的迴圈的慣性中走出來也還要花上一段時間。

其次,目前手機行業競爭激烈,而且各大手機同質化日趨嚴重,可以用來行銷的差異點也非常少(僅處理器、續航、運存等),而 6GB 運存作為一種技術實力的展現以及很好的行銷點,企業又怎麼能放過?

當然,更大的運存也意味著商家可以有理由漲價,或者高打性價比來吸引用戶了。

圖片來自 123RF

本文作者 :

- - - - END - - - -

首要原因自然就是 6GB 手機還是有市場的,雖然理性上來說 4GB 已經夠用,但誰會嫌棄更好的東西呢?而另一方面,人們要從上述“卡頓——升級手機——再卡頓——再升級手機”的迴圈的慣性中走出來也還要花上一段時間。

其次,目前手機行業競爭激烈,而且各大手機同質化日趨嚴重,可以用來行銷的差異點也非常少(僅處理器、續航、運存等),而 6GB 運存作為一種技術實力的展現以及很好的行銷點,企業又怎麼能放過?

當然,更大的運存也意味著商家可以有理由漲價,或者高打性價比來吸引用戶了。

圖片來自 123RF

本文作者 :

- - -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