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恩陽古鎮:千年水碼頭 舊時“小上海”

日有千人撐篙,夜有萬盞燈火,南來北往的客商,無論時間早遲,都要趕至恩陽,歇息、遊覽、乘船,遊人如織,絡繹不絕……這描述的便是“早晚恩陽河”的盛況,千年恩陽古鎮在舊時的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古鎮現有保存完好的大小院落300餘座,待修繕的院落200餘座;有各類紅軍文化遺址 35 處、舊址18 處,石刻標語數十處,均列為國家、省、市、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隨著恩陽新區的成立以及恩陽古鎮相關規劃的出爐,千年古鎮正煥發出蓬勃生機。

古建築群規模宏大

修建于隋唐時期

曾有“小上海”之稱

恩陽古鎮位於登科街道辦事處西部,西有文治寨、千佛岩,東南有義陽山、普賢寺、紅梅閣,境內恩陽河波光粼粼,之子河蜿蜒迂回、魚翔淺底,義陽山三峰競雄,文治寨底蘊厚重,佛爾岩佛道合一,文昌閣典雅莊重,起鳳橋歷史久遠。

古鎮修建于隋唐時期,距今約1500 年歷史,由最初的水碼頭發展而來,水運發達,曾有“小上海”之稱。

古鎮流傳著很多民間傳說,如神奇的巴蛇洞、南家洞、紅梅閣、讀書台、琵琶仙子等。另據史料記載,上至新石器時代,恩陽便已有人類活動。據《巴中縣誌》載,恩陽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址在恩陽古鎮。隋開皇十八年 (598 年),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 (今巴州)。清朝時期,改恩陽河場設恩陽縣。1780年,因恩陽古鎮遭受重大火災,災後進行了大規模修繕。

提糖麻餅

講究天圓地方

95%民居仍在使用

恩陽古鎮有四川省規模較大、成片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時代古建築群,是觀摩川北獨特民居最佳之地。民居大部分分佈在古鎮核心區,少部分分佈在與古鎮隔河相望的平地上,具有典型的東北民居風格。

正街、禹王宮街、雞神樓街、大石坎街、油房街、萬壽街、鐘嘴街等重要街巷及胡家大院、大棧房、紅軍經理處、萬壽宮、三聖宮、禹王宮等建築,構成了古鎮的空間格局,95%的民居仍在使用,保存較為完好。

按傳統規制,古鎮內的基本建築格局以三合院為主,四合院較少,多為長三間。院壩幾乎全為石板鑲嵌,很是講究,以滿足攤曬穀物糧食等需要。此外,《呂氏春秋》有雲: “天道圓,

地道方,聖人法之,所以立上下”。古鎮建築也講究“不立規矩,不成方圓”, “天圓地方”就是民居尤其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建設理念,打造寧靜和諧、安穩舒適的居家生活之地。

革命先輩捨生忘死

紅軍精神永垂不朽

1933年,紅四方面軍在恩陽建立縣蘇維埃政權,恩陽縣治所位於今恩陽古鎮。古鎮革命色彩濃厚,有各類紅軍文化遺址35處、舊址18處,石刻標語數十處,均列為國家、省、市、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恩陽古鎮人傑地靈。張世蓋,生於1918年6 月 18 日,卒於 2009 年。1933 年 2 月 7 日,他率10名青年從恩陽古鎮老場出發,到巴城參加紅軍;1935 年在四川青川鎮戰鬥中負重傷,傷癒後當了通信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公安部隊司令部作戰處處長、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學院院長等職;1962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張文治,明朝陝西潼關人,考取進士派任四川為官,後因眼見官場腐敗,心灰意冷,棄官來到恩陽古鎮文昌閣隱居。文昌閣東邊山梁上有一岩洞約8㎡,綠樹環抱,冬暖夏涼,他就居住在此,清晨在洞外練功,白天在文昌閣為百姓拿脈治病,或上山采藥,晚間在洞中靜座,參禪悟心。老百姓為紀念他,在洞子上面修建寨子,取名“文治寨”;爾後在文治寨的懸崖上刻有“天開金榜”四個大字,下面修建了一座書院 — —文治書院。

川劇坐唱說春精彩絕倫

提糖麻餅十大碗惹人饞

恩陽古鎮內既有連接川陝的米倉古道,又有通達渝滬的古水碼頭;既有湖廣、江西、福建等特色的恢弘大氣雄姿依然的客家會館,又有義陽山、紅梅閣、普賢寺、文治寨、千佛岩、登科寺、白雲寺等一大批風光旖旎文化濃郁的遊覽勝地;既有鱗次櫛比的茶坊酒肆,又有風格獨特的民居塔閣……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無數。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恩陽古鎮有川劇坐唱、說春等。其中,川劇坐唱可追溯到明朝末年,保存了不少優秀劇碼樂曲,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

來恩陽古鎮玩,不能不吃提糖麻餅、油茶和十大碗等美食。其中,提糖麻餅在恩陽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十大碗是四川省川北地區的傳統宴席菜肴,有刀口丸子、龍眼肉、坨子肉、大酥肉等;恩陽油茶和北方的油茶差別很大,常被當做早餐,由米糊糊、饊子、酥黃豆或花生、大頭菜碎,加上鹽、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蔥花製成,和勻而食,麻辣鮮香。

恩陽古鎮人傑地靈。張世蓋,生於1918年6 月 18 日,卒於 2009 年。1933 年 2 月 7 日,他率10名青年從恩陽古鎮老場出發,到巴城參加紅軍;1935 年在四川青川鎮戰鬥中負重傷,傷癒後當了通信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公安部隊司令部作戰處處長、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學院院長等職;1962 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張文治,明朝陝西潼關人,考取進士派任四川為官,後因眼見官場腐敗,心灰意冷,棄官來到恩陽古鎮文昌閣隱居。文昌閣東邊山梁上有一岩洞約8㎡,綠樹環抱,冬暖夏涼,他就居住在此,清晨在洞外練功,白天在文昌閣為百姓拿脈治病,或上山采藥,晚間在洞中靜座,參禪悟心。老百姓為紀念他,在洞子上面修建寨子,取名“文治寨”;爾後在文治寨的懸崖上刻有“天開金榜”四個大字,下面修建了一座書院 — —文治書院。

川劇坐唱說春精彩絕倫

提糖麻餅十大碗惹人饞

恩陽古鎮內既有連接川陝的米倉古道,又有通達渝滬的古水碼頭;既有湖廣、江西、福建等特色的恢弘大氣雄姿依然的客家會館,又有義陽山、紅梅閣、普賢寺、文治寨、千佛岩、登科寺、白雲寺等一大批風光旖旎文化濃郁的遊覽勝地;既有鱗次櫛比的茶坊酒肆,又有風格獨特的民居塔閣……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吸引遊客無數。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恩陽古鎮有川劇坐唱、說春等。其中,川劇坐唱可追溯到明朝末年,保存了不少優秀劇碼樂曲,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

來恩陽古鎮玩,不能不吃提糖麻餅、油茶和十大碗等美食。其中,提糖麻餅在恩陽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十大碗是四川省川北地區的傳統宴席菜肴,有刀口丸子、龍眼肉、坨子肉、大酥肉等;恩陽油茶和北方的油茶差別很大,常被當做早餐,由米糊糊、饊子、酥黃豆或花生、大頭菜碎,加上鹽、花椒面、辣椒油、味精、蔥花製成,和勻而食,麻辣鮮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