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話說武則天:有“貞觀遺風”美譽的“鬼神所不容”的一代女皇

孤鳳展翅騰龍位,一代女皇絕古今。在中國歷史上,

武則天是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和英國的伊莉莎白二世、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一樣,都是在以男權為核心的中世紀裡備受世人關注和責難的人物。她們一方面得到史學家和後人的喝彩,另一方面又被史書描繪成集專橫、淫☆禁☆蕩、無視傳統秩序為一體的專制統治者。武則天這位生前曾在世界東方最大的國家不斷製造懸念的女人,死後又給這塊土地留下了紛紛攘攘的爭議。

一、她的狠毒讓人不得不稱她為宮鬥高手,她的才華和能力超越了時代的束縛

“巍巍睿業廣,赫赫聖基隆。”從古至今恐怕沒有一個女人能夠和武則天相比,她在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光芒獨特鋒利,是令許多雄視天下的將相都黯然失色的璀璨的明星。她的執政之路卻是從後宮開始,從自己親手殺死自己的女兒開始的。她的狠毒讓人不得不稱她為宮鬥高手。

那一年,

她14歲,因容貌美麗,被唐太宗選入皇宮。武則天的母親深知皇宮人心險惡,想著女兒要在那裡受罪,臨走時哀痛欲絕,相反武則天很鎮定自若地說了句:“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太宗初次見到武則天,便十分喜歡,當即賜號“媚娘”,封為才人。從此,宮裡人都習慣地稱她為“武媚娘”。

順便說一下,武則天到底是什麼樣的女人?她是性格剛強、果敢的女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可歸入“女強人”檔。

這從武則天“馴馬”一事上,便能看出。當時,馬上皇帝李世民制服不了西域進貢寶馬“師子驄”,這匹馬性情暴烈,無人能馭。武則天卻說,“妾能制之,只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鞭之不服,則以鐵錘擊之,再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其喉殺之。”李世中聽罷,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他從來沒想到這樣一個嫵媚女子,性格卻如此剛強,手腕竟如此殘忍。

據說武則天的這種性格是她父母“慣”出來的。

話說武則天年幼時,國師袁天罡曾給武氏一家看相,見到男裝武則天便說:“此郎君子神色爽徹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武氏這時已是高齡,但膝下無子(在古代算是斷後),更把希望寄託於武則天身上,對武則天極為溺愛,這樣養成了武則天強勢,驕橫跋扈,喜愛權利的性格。

書歸正傳。武才人,雖然剛入宮時以她的嫵媚贏得了唐太宗一時的喜愛,

但不久就失寵了,而且一直到太宗駕崩之時,她都很少被臨幸。也有人說,武則天根本就沒被唐太宗臨幸,因為在美女如雲的後宮,武則天的長相還不能入唐太宗的法眼。

她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認識了太子李治。

唐太宗晚年有病,太子李治日夜侍奉皇帝藥膳,常住在父皇寢宮旁邊,經常和朝夕侍奉皇帝的妃嬪在一起,一來二去,都比較熟悉。太子李治生於西元628年,比武才人小四歲,一次在長安宮、兩次在翠微宮與武才人一起侍奉太宗,兩人朝夕相處,有了感情。

西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按照宮廷的規矩,武則天被送進感業寺當尼姑。

高宗忙完登基大典和安葬唐太宗之後,一切恢復了正常,才知道武才人已經離開後宮,在感業寺削髮為尼。高宗對媚娘思念不已,於是來到感業寺探望她。高宗見這位昔日光彩照人的美人如今成了穿著緇服的女尼,面黃肌瘦,十分憔悴,過去那種容光煥發的風姿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禁悲泣流淚。而武則天見了高宗更是泣不成聲,於是“武氏泣,上亦泣”。

從此,高宗一有機會就偷偷來看她。這樣過去了半年,高宗卻一直沒有機會把她接回宮去。

皇帝與武則天在感業寺互相感泣的事被王皇后知道後,王皇后覺得應該把武則天接回宮中,一來可以討得高宗的歡心,二來可以用武則天來離間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

西元651年,武則天被接入皇宮,並沒有立即加封女官,而是先做王皇后的侍女。不久,武則天被封為昭儀,名列九嬪之首。就此一場宮鬥大劇拉開了帷幕,諸如《甄嬛傳》的有關情節——高宗幸臨寺廟,武氏暗懷龍胎,皇后欲制淑妃,迎武才人回宮,進而上演內宮爭鬥中常見的毒殺、嫁禍、借刀殺人、斬草除根等等,開始上演。

王皇后做夢也想不到,武則天進宮之後,雖然蕭淑妃很快就失寵了,武昭儀取代了蕭淑妃,自己卻依然沒有得到皇帝的恩龐。王皇后又不得不聯合已敗下陣的蕭淑妃,共同在高宗面前詆毀武昭儀。武昭儀知道王皇后準備對付她,決心要同皇后較量一番。

西元654年初,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很討人喜歡。高宗每天下朝之後,就來武昭儀的寢宮裡看小公主,把她愛如心肝。王皇后一生沒有生育子女,尤其喜歡小孩,也不時來逗逗小公主。有一天將近中午的時候,王皇后來逗弄了一會兒小公主,然後離去。武昭儀趁四處無人之際,便心一橫,上去用手掐死了親生女兒,然後輕輕蓋好被子。果然,不多一會兒唐高宗就來了,武昭儀裝得若無其事的樣子,笑盈盈地前來迎接皇帝。高宗低頭一看,小公主滿臉青紫,掀開被子一摸,身體已涼,頓時驚異萬分,武昭儀見狀哭得死去活來。高宗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宮女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王皇后剛才來過這裡,看過小公主之後就走了。高宗立刻意識到小公主是被王皇后給掐死的,便怒不可遏地說:“皇后殺了我的女兒!”

武昭儀這一招栽贓陷害的狠毒手法果然奏效。這一突然事件對於賢慧婉淑的王皇后來說,簡直如晴天霹靂,一下子打得她不知所措。武昭儀趁機大進讒言,加上王皇后久無生育,於是高宗廢掉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

高處不勝寒。登臨越高,收到的危險越多。有雄心的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位子,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必須在權力的道路上孤獨前行。

李治

李治是個感性、仁懦、溫情的人。母親長孫皇后去世時,他才9歲,表現出的悲慟令長者意外。他對年長有權威的女性頗有眷賴,從母親、老師薛婕妤,一直到武皇后——在繼位的第11個年頭,他患上頭風之疾,索性將代理朝政的重責交給了皇后。後來要傳位給武則天,但大臣不允,大斥牝雞司晨禍國殃民,要求傳給皇子。

於是,要繼位的李弘、李賢相繼死去,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繼位稱帝,而真正的權柄,則緊握在武則天手中。

到了天授元年十月,也就是西元690年10月,武則天改唐為周,稱聖神皇帝,把小皇帝李旦變成了皇太子,而且賜姓武氏。

也許,在太宗李世民的一干兒孫中,沒有一個人能入得了武則天的眼,沒有一個人能讓她像對李世民那樣去膜拜。一句話,在她看來,李家皇室已成式微之像,她無法以一位妃子乃至太后的身份去輔助。在男權主義的漩渦中,她要上位,她要展示自己政治上的才華實現政治上的理想,只有用殘殺來掃清障礙。好在,不是殺戮。

對此,毛澤東有一句話,說得很到位——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其實,帝王的偉業,有多少不是踏著森森白骨成就的呢!

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帝67歲正式登上皇位,從染指、插手到獨攬大權,她鋪墊了整整30年。她時常掛在嘴角的詭秘笑容讓人後脊樑骨發涼。她安靜的時候,令人惶恐而猜不透其城府心思;而發起怒來,即是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再無招架之勢。不論手段是不是令人不齒甚至非常殘忍,武則天確實在把握機會又創造機會的情況下成功地奪取了皇位,她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

歷史上女人若要掌權一般都要懂史,胸無點墨的女人即使掌權也是下場悲慘,比如賈南風。武則天這個成功女性自然也不例外。史載武則天“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較好的遺傳因素再加上淵博的知識累積,成就了武則天的足智多謀和很高的政治天賦,使其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國韜略。

武則天剛進宮時為什麼被封為“才人”。在後宮嬪妃中,“才人”的主要職責是記錄妃嬪們的飲食起居和蠶桑之事,向皇帝報告她們一年中的收穫情況。在皇帝與寵愛的女人就寢時,才人有時還要替皇帝更衣,作起居注。甚至還參與皇帝在內廷中接見大臣的公務活動,代皇帝起草手諭。可以說,才人在後宮中有皇帝“性☆禁☆伴☆禁☆侶”和“秘書”的雙重身份。可見,“才人”這個崗位不一定要有天仙般的美貌,但一定要有才,如此也能證明武則天的確是個才女,具備一定的文史知識和文化水準。

有一首詩叫《如意娘》,是武則天在尼姑庵時期給李治寫的,內容是“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期很多詩人看了這首時候再寫的都沒有武則天寫的情真意切。武則天之才可見一斑。

而武則天英明的用人之道為她建立了強大的親信政治集團,也為她的稱帝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礎。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現代人參加高考,考卷上把考生的名字用漿糊粘蓋保密,就是武則天發明的。《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產生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武則天能夠成為一代女皇,首先離不開唐朝文化的開放性和相容性,這樣的背景環境給武則天提供了發展的土壤。根本原因還在於武則天骨子裡的不安和進取。這樣的性格特徵使得她把握每一次可利用的機會,並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積極把握自己的命運,讓她的才華和能力超越了時代的束縛,在歷史的畫卷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翻手可殺萬民,覆手可救蒼生,她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掩了史冊。屠戮又如何?孤家寡人又如何?翻手可殺萬民,覆手可救蒼生,這便是大權。只要大權在握,朕即天下。

問題是,大權在握的時候,是縱享權欲,還是利用王權達成政治理想,還眾生一個統一祥和的世界。無疑,聖神皇帝武則天,屬於後者。她要的,是一個平臺,一個可以展示才華實現理想的平臺。

武則天從以皇后掌權,到皇帝退位,共當政近半個世紀。總的來說她的功是遠遠大於過的。在她當政期間,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向前發展的。她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往事越千年,在今天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陵——乾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毛澤東曾談過武則天立無字碑的事: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別人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事實上,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還應由後人去評論。

那麼後人又是如何評價她的呢?

貶者有之,大都出於儒家綱常思想,認為她牝雞司晨壞綱亂政。

如宋汪元量:漢家之亂呂太后,唐家之亂武則天。

如明孫承恩:力乘陽剛,才濟陰慝。運用四海,驅使百辟。今古大變,宇宙窮凶。虐熖一時,穢名無窮如魯宗道:“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贊者有之,大都從歷史發展進程出發,肯定她為帝國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如洪邁: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

陳子昂在世時曾多次公開反對武則天的一些政治主張,但陳子昂卻對武則天有如此的評價。“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得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則試,以至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可見武則天在對待人才上可謂知人善任,這是歷代君王都無法比肩的。

再比如說,郭沫若說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宋慶齡說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對武則天的誣陷始于兩宋,特別是歐陽修的《新唐書》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早於這兩部歷史典籍而成書於後晉的《舊唐書》中並沒有武則天殺女誣陷王皇后的記載,而離武則天幾百年之遙的歐陽修與司馬光卻像凶案的目擊證人一樣在《新唐書》《資治通鑒》中詳細的記載了武昭儀掐死嬰兒陷害王皇后的詳細過程。這讓人怎不生疑。其實宋朝開國的高祖皇帝趙匡胤對武則天有過評價,趙匡胤說:“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享國者,良由此也。”評判的個中曲直讀者自可揣度。

其實司馬光在極力醜化武則天的同時,他對於武氏的英明治國還是不得不說出了這樣公允的話。“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司馬光說武則天“明察善斷”,此一句足見武則天的智慧光芒。

“天下光宅,海內雍熙。”武則天在做皇帝的15年裡,謹記太宗教誨,寬猛相濟,恩威並施,營造盛世之象。

在她統治時期,社會基本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長足發展。從唐高宗永徽三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人口由380萬戶增至615萬戶——在中古時代,這是相當高的增長高的。

晚年的武則天,在冷淡小寶、親近御醫沈南璆之後,又收納美少年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入侍。這五郞六郞常常傅朱粉、著華服,在控鶴府裡飲酒開筵設賭。一班王公爭相追捧,不惜為他們執鞭牽馬。

駱賓王在《為徐敬業討武璺檄》中,就用了一個激怒武則天的詞,“穢亂春☆禁☆宮”。武則天看了這篇嘲弄諷刺自己的檄文後,並沒有憤怒,而是讚賞這篇檄文寫的好,批評朝廷沒把這樣的人才搜羅上來。

古代的文人墨客們,也是有意思。唐玄宗李隆基霸佔兒媳婦楊玉環,竟然歌頌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麗愛情。武則天和李治有了愛情,就被說成“穢亂春☆禁☆宮”,真是豈有此理!

男人們做皇帝,可以有三宮六院七十二賓妃,後宮佳麗三千。就是那些大臣們也是妻妾成群。武則天是一個正常的女人,名正言順的大周皇帝,有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那麼幾個男寵,值得大驚小怪嗎?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趙翼評價武則天私生活:“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倖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也”。

林語堂借唐邠王之口說:武后真是精力過人。69歲時,又生了一顆智慧齒,76歲時,也許是張易之回春有術,兩眉又重新生出。其實,即便她生出鬍鬚來,也是不足為奇的。

然而,從李商隱、司馬光,到朱熹、李贄、王夫之……縱觀後世有話語權的男性,大多缺乏體諒。她那放縱淫亂的聲名,是怎麼也洗不淨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幾位大臣,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武氏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武則天用人向來不拘一格,張柬之當宰相時已經80歲了,而當時的武則天也已經81歲,81歲的的皇帝加80歲的宰相,成了朝廷上的一大奇觀。可惜這次武則天的不拘一格卻讓她後悔不已,老張剛當上宰相兩個月,就兵諫武則天,逼她退位,還政于李唐。武則天經此一變,不久就去世了,而老張也在第二年跟著她一起去了。不知道這對81歲的君臣到了那邊會做什麼總結。

“大周革命”玩完後,兒子中宗復位,給她上了一個“則天大聖帝”的尊號。武氏死,她“遺制稱則天大聖皇太后,去帝號。諡則天大聖後。”這就是“則天”的由來。那麼,“則天”是個啥意思?《論語》裡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意思是:以天道為法則——這確實夠大氣!

李卓吾說:“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之心,安民為念如武乎?此因不能逃于萬世之公鑒矣。夫所貴乎明王者,不過以知人為難,愛養人才為急耳。賢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愛惜而敬禮者也。”李卓吾對武則天的禮敬之語讓那些道貌岸然的歷史衛道士們大跌眼鏡。

“神功不測兮運陰陽,包藏萬宇兮孕八荒。 ”但凡對國家和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歷史是不會忘記的,人民就更不會忘記。從下面這首明代流傳的無名氏所寫的詩歌我們就可見在當時武則天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

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青草齊。

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

武則天與明代的百姓少說也有八百年的距離,可明朝的普通百姓還在懷念武則天的什麼“舊德”以至於要“年年麥飯祀昭儀”呢?歷史不會忘記,公道自在人心。

一次在長安宮、兩次在翠微宮與武才人一起侍奉太宗,兩人朝夕相處,有了感情。

西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按照宮廷的規矩,武則天被送進感業寺當尼姑。

高宗忙完登基大典和安葬唐太宗之後,一切恢復了正常,才知道武才人已經離開後宮,在感業寺削髮為尼。高宗對媚娘思念不已,於是來到感業寺探望她。高宗見這位昔日光彩照人的美人如今成了穿著緇服的女尼,面黃肌瘦,十分憔悴,過去那種容光煥發的風姿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不禁悲泣流淚。而武則天見了高宗更是泣不成聲,於是“武氏泣,上亦泣”。

從此,高宗一有機會就偷偷來看她。這樣過去了半年,高宗卻一直沒有機會把她接回宮去。

皇帝與武則天在感業寺互相感泣的事被王皇后知道後,王皇后覺得應該把武則天接回宮中,一來可以討得高宗的歡心,二來可以用武則天來離間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

西元651年,武則天被接入皇宮,並沒有立即加封女官,而是先做王皇后的侍女。不久,武則天被封為昭儀,名列九嬪之首。就此一場宮鬥大劇拉開了帷幕,諸如《甄嬛傳》的有關情節——高宗幸臨寺廟,武氏暗懷龍胎,皇后欲制淑妃,迎武才人回宮,進而上演內宮爭鬥中常見的毒殺、嫁禍、借刀殺人、斬草除根等等,開始上演。

王皇后做夢也想不到,武則天進宮之後,雖然蕭淑妃很快就失寵了,武昭儀取代了蕭淑妃,自己卻依然沒有得到皇帝的恩龐。王皇后又不得不聯合已敗下陣的蕭淑妃,共同在高宗面前詆毀武昭儀。武昭儀知道王皇后準備對付她,決心要同皇后較量一番。

西元654年初,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很討人喜歡。高宗每天下朝之後,就來武昭儀的寢宮裡看小公主,把她愛如心肝。王皇后一生沒有生育子女,尤其喜歡小孩,也不時來逗逗小公主。有一天將近中午的時候,王皇后來逗弄了一會兒小公主,然後離去。武昭儀趁四處無人之際,便心一橫,上去用手掐死了親生女兒,然後輕輕蓋好被子。果然,不多一會兒唐高宗就來了,武昭儀裝得若無其事的樣子,笑盈盈地前來迎接皇帝。高宗低頭一看,小公主滿臉青紫,掀開被子一摸,身體已涼,頓時驚異萬分,武昭儀見狀哭得死去活來。高宗詢問這是怎麼回事,宮女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王皇后剛才來過這裡,看過小公主之後就走了。高宗立刻意識到小公主是被王皇后給掐死的,便怒不可遏地說:“皇后殺了我的女兒!”

武昭儀這一招栽贓陷害的狠毒手法果然奏效。這一突然事件對於賢慧婉淑的王皇后來說,簡直如晴天霹靂,一下子打得她不知所措。武昭儀趁機大進讒言,加上王皇后久無生育,於是高宗廢掉王皇后,立武昭儀為皇后。

高處不勝寒。登臨越高,收到的危險越多。有雄心的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位子,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必須在權力的道路上孤獨前行。

李治

李治是個感性、仁懦、溫情的人。母親長孫皇后去世時,他才9歲,表現出的悲慟令長者意外。他對年長有權威的女性頗有眷賴,從母親、老師薛婕妤,一直到武皇后——在繼位的第11個年頭,他患上頭風之疾,索性將代理朝政的重責交給了皇后。後來要傳位給武則天,但大臣不允,大斥牝雞司晨禍國殃民,要求傳給皇子。

於是,要繼位的李弘、李賢相繼死去,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繼位稱帝,而真正的權柄,則緊握在武則天手中。

到了天授元年十月,也就是西元690年10月,武則天改唐為周,稱聖神皇帝,把小皇帝李旦變成了皇太子,而且賜姓武氏。

也許,在太宗李世民的一干兒孫中,沒有一個人能入得了武則天的眼,沒有一個人能讓她像對李世民那樣去膜拜。一句話,在她看來,李家皇室已成式微之像,她無法以一位妃子乃至太后的身份去輔助。在男權主義的漩渦中,她要上位,她要展示自己政治上的才華實現政治上的理想,只有用殘殺來掃清障礙。好在,不是殺戮。

對此,毛澤東有一句話,說得很到位——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其實,帝王的偉業,有多少不是踏著森森白骨成就的呢!

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帝67歲正式登上皇位,從染指、插手到獨攬大權,她鋪墊了整整30年。她時常掛在嘴角的詭秘笑容讓人後脊樑骨發涼。她安靜的時候,令人惶恐而猜不透其城府心思;而發起怒來,即是雷霆萬鈞,令人聞風喪膽而再無招架之勢。不論手段是不是令人不齒甚至非常殘忍,武則天確實在把握機會又創造機會的情況下成功地奪取了皇位,她的才能是不可否認的。

歷史上女人若要掌權一般都要懂史,胸無點墨的女人即使掌權也是下場悲慘,比如賈南風。武則天這個成功女性自然也不例外。史載武則天“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較好的遺傳因素再加上淵博的知識累積,成就了武則天的足智多謀和很高的政治天賦,使其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國韜略。

武則天剛進宮時為什麼被封為“才人”。在後宮嬪妃中,“才人”的主要職責是記錄妃嬪們的飲食起居和蠶桑之事,向皇帝報告她們一年中的收穫情況。在皇帝與寵愛的女人就寢時,才人有時還要替皇帝更衣,作起居注。甚至還參與皇帝在內廷中接見大臣的公務活動,代皇帝起草手諭。可以說,才人在後宮中有皇帝“性☆禁☆伴☆禁☆侶”和“秘書”的雙重身份。可見,“才人”這個崗位不一定要有天仙般的美貌,但一定要有才,如此也能證明武則天的確是個才女,具備一定的文史知識和文化水準。

有一首詩叫《如意娘》,是武則天在尼姑庵時期給李治寫的,內容是“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後期很多詩人看了這首時候再寫的都沒有武則天寫的情真意切。武則天之才可見一斑。

而武則天英明的用人之道為她建立了強大的親信政治集團,也為她的稱帝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礎。武則天作為一個政治家在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後來的“開元賢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則天時期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善於用人還體現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創新,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讓大批出身寒門的子弟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現代人參加高考,考卷上把考生的名字用漿糊粘蓋保密,就是武則天發明的。《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產生是多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武則天能夠成為一代女皇,首先離不開唐朝文化的開放性和相容性,這樣的背景環境給武則天提供了發展的土壤。根本原因還在於武則天骨子裡的不安和進取。這樣的性格特徵使得她把握每一次可利用的機會,並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積極把握自己的命運,讓她的才華和能力超越了時代的束縛,在歷史的畫卷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翻手可殺萬民,覆手可救蒼生,她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掩了史冊。屠戮又如何?孤家寡人又如何?翻手可殺萬民,覆手可救蒼生,這便是大權。只要大權在握,朕即天下。

問題是,大權在握的時候,是縱享權欲,還是利用王權達成政治理想,還眾生一個統一祥和的世界。無疑,聖神皇帝武則天,屬於後者。她要的,是一個平臺,一個可以展示才華實現理想的平臺。

武則天從以皇后掌權,到皇帝退位,共當政近半個世紀。總的來說她的功是遠遠大於過的。在她當政期間,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向前發展的。她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往事越千年,在今天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陵——乾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毛澤東曾談過武則天立無字碑的事:武則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別人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事實上,那是武則天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不應自己吹,還應由後人去評論。

那麼後人又是如何評價她的呢?

貶者有之,大都出於儒家綱常思想,認為她牝雞司晨壞綱亂政。

如宋汪元量:漢家之亂呂太后,唐家之亂武則天。

如明孫承恩:力乘陽剛,才濟陰慝。運用四海,驅使百辟。今古大變,宇宙窮凶。虐熖一時,穢名無窮如魯宗道:“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贊者有之,大都從歷史發展進程出發,肯定她為帝國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如洪邁:漢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謂不明。

陳子昂在世時曾多次公開反對武則天的一些政治主張,但陳子昂卻對武則天有如此的評價。“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得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則試,以至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可見武則天在對待人才上可謂知人善任,這是歷代君王都無法比肩的。

再比如說,郭沫若說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宋慶齡說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對武則天的誣陷始于兩宋,特別是歐陽修的《新唐書》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早於這兩部歷史典籍而成書於後晉的《舊唐書》中並沒有武則天殺女誣陷王皇后的記載,而離武則天幾百年之遙的歐陽修與司馬光卻像凶案的目擊證人一樣在《新唐書》《資治通鑒》中詳細的記載了武昭儀掐死嬰兒陷害王皇后的詳細過程。這讓人怎不生疑。其實宋朝開國的高祖皇帝趙匡胤對武則天有過評價,趙匡胤說:“則天,一女主耳。雖刑罰枉濫,而終不殺狄仁傑,所以享國者,良由此也。”評判的個中曲直讀者自可揣度。

其實司馬光在極力醜化武則天的同時,他對於武氏的英明治國還是不得不說出了這樣公允的話。“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禦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司馬光說武則天“明察善斷”,此一句足見武則天的智慧光芒。

“天下光宅,海內雍熙。”武則天在做皇帝的15年裡,謹記太宗教誨,寬猛相濟,恩威並施,營造盛世之象。

在她統治時期,社會基本安定,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長足發展。從唐高宗永徽三年到唐中宗神龍元年,人口由380萬戶增至615萬戶——在中古時代,這是相當高的增長高的。

晚年的武則天,在冷淡小寶、親近御醫沈南璆之後,又收納美少年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入侍。這五郞六郞常常傅朱粉、著華服,在控鶴府裡飲酒開筵設賭。一班王公爭相追捧,不惜為他們執鞭牽馬。

駱賓王在《為徐敬業討武璺檄》中,就用了一個激怒武則天的詞,“穢亂春☆禁☆宮”。武則天看了這篇嘲弄諷刺自己的檄文後,並沒有憤怒,而是讚賞這篇檄文寫的好,批評朝廷沒把這樣的人才搜羅上來。

古代的文人墨客們,也是有意思。唐玄宗李隆基霸佔兒媳婦楊玉環,竟然歌頌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麗愛情。武則天和李治有了愛情,就被說成“穢亂春☆禁☆宮”,真是豈有此理!

男人們做皇帝,可以有三宮六院七十二賓妃,後宮佳麗三千。就是那些大臣們也是妻妾成群。武則天是一個正常的女人,名正言順的大周皇帝,有薛懷義、張易之、張昌宗那麼幾個男寵,值得大驚小怪嗎?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趙翼評價武則天私生活:“人主富有四海,妃嬪動千百;後既為女王,而所寵倖不過數人,固亦未足深怪也”。

林語堂借唐邠王之口說:武后真是精力過人。69歲時,又生了一顆智慧齒,76歲時,也許是張易之回春有術,兩眉又重新生出。其實,即便她生出鬍鬚來,也是不足為奇的。

然而,從李商隱、司馬光,到朱熹、李贄、王夫之……縱觀後世有話語權的男性,大多缺乏體諒。她那放縱淫亂的聲名,是怎麼也洗不淨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幾位大臣,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武氏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武則天用人向來不拘一格,張柬之當宰相時已經80歲了,而當時的武則天也已經81歲,81歲的的皇帝加80歲的宰相,成了朝廷上的一大奇觀。可惜這次武則天的不拘一格卻讓她後悔不已,老張剛當上宰相兩個月,就兵諫武則天,逼她退位,還政于李唐。武則天經此一變,不久就去世了,而老張也在第二年跟著她一起去了。不知道這對81歲的君臣到了那邊會做什麼總結。

“大周革命”玩完後,兒子中宗復位,給她上了一個“則天大聖帝”的尊號。武氏死,她“遺制稱則天大聖皇太后,去帝號。諡則天大聖後。”這就是“則天”的由來。那麼,“則天”是個啥意思?《論語》裡說:“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意思是:以天道為法則——這確實夠大氣!

李卓吾說:“試觀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專以愛養人才之心,安民為念如武乎?此因不能逃于萬世之公鑒矣。夫所貴乎明王者,不過以知人為難,愛養人才為急耳。賢人君子,固武氏之所深心愛惜而敬禮者也。”李卓吾對武則天的禮敬之語讓那些道貌岸然的歷史衛道士們大跌眼鏡。

“神功不測兮運陰陽,包藏萬宇兮孕八荒。 ”但凡對國家和社會作出過貢獻的人,歷史是不會忘記的,人民就更不會忘記。從下面這首明代流傳的無名氏所寫的詩歌我們就可見在當時武則天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

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羊青草齊。

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

武則天與明代的百姓少說也有八百年的距離,可明朝的普通百姓還在懷念武則天的什麼“舊德”以至於要“年年麥飯祀昭儀”呢?歷史不會忘記,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