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年紀輕輕就總被腰痛困擾,難道真的得了別人說的那個腰椎間盤突出症?

一天到晚扶著腰,什麼事情幹不了。現在,無論是上了年紀的還是年紀輕輕的每天都會被一股莫名奇妙的腰疼所困擾,坐著疼、站著疼、怎麼著都不得勁兒,貓腰撿個東西更是個噩夢。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真的得了別人常說的那個腰椎間盤突出?那麼,到底怎麼才算“腰椎間盤突出”?它和“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什麼區別?它們又真的有那麼可怕嗎?來,讓小編摟著您的腰,聽聽來自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骨科的馬曉生副教授怎麼說!

椎間盤突出到底指的是什麼?

椎間盤是椎體與椎體之間強有力的連接結構,作用嘛——維持脊柱高度,使它產生一定活動度;吸收震盪,承受軀體重力,將施加於脊柱的力量吸收並重新分佈,就像彈性墊一樣。

椎間盤由中央的髓核及外周的纖維環所構成。一般來說,人們所說的椎間盤突出,指的是髓核移位超過正常椎間盤邊界範圍。

正常情況下,髓核會受到周圍堅強的纖維環的約束而無法自由移動,

當椎間盤常受擠壓、扭轉等動作的作用以及輕微損傷的積累,纖維環和髓核逐漸發生退變,在此基礎上突然受到較大外力的作用,或者反復勞損,就會發生纖維環破壞,髓核外突,從而造成影像學中的腰椎間盤突出。

為什麼出現會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複雜多樣,其中57%-70%與外傷有關。除此之外較常見的因素有:

腰部過度負荷,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舉重運動,比如煤礦工人;

腹內壓力突然增加,比如劇烈咳嗽、打噴嚏、屏氣、便秘等;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長期姿勢不當;

過度肥胖,使腰椎長期處於高負荷狀態等。

“突出”=“突出症”?

“突出”和“突出症”並不是一回事。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影像學上的病理改變,並不是一種疾病。有長期的隨訪研究發現,這些存在椎間盤突出的志願者與後續是否出現腰痛以及腰痛的持續時間並沒有相關性。多項研究證據表明,19.6%-36.3%的腰椎間盤突出者是無症狀的。所以單純影像學中顯示的椎間盤突出,在不伴有症狀的時候,並不需要十分關注,更不用緊張。

“腰椎間盤突出症”,則是指由於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狀的臨床綜合征。大部分腰突症患者的腿痛常大於腰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經支配區(即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疼痛多為一側性、持續性,一般呈刺痛或電擊樣劇痛,常伴有麻木。非常少的患者可能出現會陰及肛周感覺異常,並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提示正後方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需及時就診。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那麼可怕嗎?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不是就很嚴重了呢?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在一定程度上有自限性的特點:

對於症狀輕微的患者:保守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功能改善,避免手術風險。80%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都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得到治癒或者使症狀長期緩解。

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急性期症狀重的病人需要臥床休息、佩戴腰圍,而且要求睡較硬的床墊休息。常用藥物包括:布洛芬、扶他林、塞來昔布,這些藥物不僅可以緩解症狀,而且可以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炎症,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此外,三點支撐法、五點支撐法及小燕飛等腰背肌鍛煉等運動可以有效增強脊柱的穩定性,促進痊癒,預防復發。

注意坐姿:坐的時候挺直腰背,在腰後墊一厚度適宜的靠墊,給予腰後部凹陷處一個支撐,應避免久坐,適時地站起來活動放鬆腰部。

另外,在彎腰提物或搬運重物時,要精神集中,各肌肉、關節運動協調配合,拾物時以下蹲代替彎腰,避免大幅度地屈伸腰部,避免在腰部側彎、扭轉姿勢下用力。

對保守治療觀察半年以上確屬無效,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者:可施行手術治療。手術療法能改變突出物與受壓神經根的關係,糾正腰椎錯位和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有利於病變的恢復。

華山醫院骨科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開展脊柱相關手術,是全國最早開展此類手術並成立脊柱專業組的科室之一,目前脊柱外科臨床診療範疇已涵蓋脊柱所有疾患,技術同步於國際發展,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在腰椎退變性疾病的微創治療上,開展的項目包括肌間隙微創入路腰椎後路減壓(融合)術、各類通道輔助下微創腰椎後路減壓(融合)術、孔鏡下微創髓核摘除術、腰椎斜向微創椎體間融合術(OLIF)、腰椎側方微創椎體間融合術(XLIF/DLIF)等。

近年來,在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帶領下,華山醫院骨科在國內外都具有較高影響力,並與美國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等國際一流院校建立了長期的臨床、科研和教育培訓合作關係。專家介紹

5月13日,經無記名投票表決,華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馬曉生副主任醫師成功當選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馬曉生,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畸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青年學組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脊柱工作組組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脊柱畸形學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科專業委員會脊柱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科專業委員會脊柱分會脊柱畸形教育工作組第一屆委員。

想要學習更多骨科專業知識?

細分骨科所有專業讓您光速獲取資源

隨時隨地,唯醫為醫!

在不伴有症狀的時候,並不需要十分關注,更不用緊張。

“腰椎間盤突出症”,則是指由於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狀的臨床綜合征。大部分腰突症患者的腿痛常大於腰痛,主要局限于坐骨神經支配區(即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疼痛多為一側性、持續性,一般呈刺痛或電擊樣劇痛,常伴有麻木。非常少的患者可能出現會陰及肛周感覺異常,並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提示正後方椎間盤突出壓迫馬尾神經,需及時就診。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那麼可怕嗎?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不是就很嚴重了呢?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在一定程度上有自限性的特點:

對於症狀輕微的患者:保守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功能改善,避免手術風險。80%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都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得到治癒或者使症狀長期緩解。

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急性期症狀重的病人需要臥床休息、佩戴腰圍,而且要求睡較硬的床墊休息。常用藥物包括:布洛芬、扶他林、塞來昔布,這些藥物不僅可以緩解症狀,而且可以放鬆肌肉,減輕局部炎症,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此外,三點支撐法、五點支撐法及小燕飛等腰背肌鍛煉等運動可以有效增強脊柱的穩定性,促進痊癒,預防復發。

注意坐姿:坐的時候挺直腰背,在腰後墊一厚度適宜的靠墊,給予腰後部凹陷處一個支撐,應避免久坐,適時地站起來活動放鬆腰部。

另外,在彎腰提物或搬運重物時,要精神集中,各肌肉、關節運動協調配合,拾物時以下蹲代替彎腰,避免大幅度地屈伸腰部,避免在腰部側彎、扭轉姿勢下用力。

對保守治療觀察半年以上確屬無效,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者:可施行手術治療。手術療法能改變突出物與受壓神經根的關係,糾正腰椎錯位和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有利於病變的恢復。

華山醫院骨科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開展脊柱相關手術,是全國最早開展此類手術並成立脊柱專業組的科室之一,目前脊柱外科臨床診療範疇已涵蓋脊柱所有疾患,技術同步於國際發展,處於國內領先水準。在腰椎退變性疾病的微創治療上,開展的項目包括肌間隙微創入路腰椎後路減壓(融合)術、各類通道輔助下微創腰椎後路減壓(融合)術、孔鏡下微創髓核摘除術、腰椎斜向微創椎體間融合術(OLIF)、腰椎側方微創椎體間融合術(XLIF/DLIF)等。

近年來,在主任姜建元教授的帶領下,華山醫院骨科在國內外都具有較高影響力,並與美國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等國際一流院校建立了長期的臨床、科研和教育培訓合作關係。專家介紹

5月13日,經無記名投票表決,華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馬曉生副主任醫師成功當選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馬曉生,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畸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青年學組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學組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第一屆委員會脊柱工作組組員、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脊柱畸形學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科專業委員會脊柱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科專業委員會脊柱分會脊柱畸形教育工作組第一屆委員。

想要學習更多骨科專業知識?

細分骨科所有專業讓您光速獲取資源

隨時隨地,唯醫為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