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岡仁波齊:西藏第一神山,冰雪金字塔!

人類對山的崇拜,

在世界各地分佈廣泛。

但沒有任何地方,

能像西藏這樣登峰造極。

6月20日,由張揚指導的電影《岡仁波齊》在全國上映,電影《岡仁波齊 》的主題歌《No Fear In My Heart》由樸樹作詞、作曲並演唱。

岡仁波齊,西藏第一神山,藏語意為“雪山之寶”。

坐落在西藏阿裡普蘭縣境內,海拔6656米,被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古耆那教共同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山形有如一座屹立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雪金字塔”,端方大氣,不怒自威。

岡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因峰頂終年冰雪覆蓋,在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而其形狀奇特而壯美,峰形似金字塔,山尖如刺,直插雲天,

四壁十分對稱,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

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自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水準方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元(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

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轉山”是一種盛行於西藏等地區的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儀式,轉山人需在57公里長,

海拔4800米至5723米處的轉山路上行走或叩頭,快者日夜兼程當天可轉完,而一般人則2到3天時間轉一圈。

岡仁波齊轉山似乎告訴你,轉山,你不必用眼睛,只需你的心,低頭走路,頭對口,口對心,用心靈低喚,耳語,吟誦。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

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

僅憑優異的外形,

就將第一神山的地位賦予岡仁波齊,

似乎讓人難以信服。

岡仁波齊被譽為“西藏第一神山”,

還因為這裡曾發生過

“徹底改變了西藏,

乃至整個中國的宗教格局”

的大事件!

西元840年,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

推行西藏本地宗教“本教”,

史稱“朗達瑪滅佛”。

隨即佛教僧侶反撲,刺殺贊普,

四方騷然,天下大亂。

亂世之中,

經佛法昌盛的青藏高原萬佛齊喑。

五世達賴喇嘛在評價這段歷史時寫道:

“(僧侶)持械殺人,恣意酒肉,縱情淫樂。

論師們各從所好,自立宗規。”

而同時期的本教則蒸蒸日上,

更為嚴重的是,

青藏高原南北的佛陀之光都在逐漸黯淡,

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

大部分佛教寺廟已經改宗印度教。

遠道而來的伊斯蘭教則勢頭更甚,

10世紀時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地的

許多古國相繼轉為清真之國,

青藏高原以北中國新疆境內的諸佛國

也大部分被伊斯蘭勢力攻滅。

佛教正受到內外南北各方的夾擊

極有可能在印度、西藏同時滅亡。

在朗達瑪滅佛、天下大亂之時,

偏遠的岡仁波齊反而成了

虔誠佛教徒的避難所。

崇信佛教的吐蕃王室後裔——

吉德尼瑪袞王子

帶著千余騎士來到

岡仁波齊腳下的普蘭縣境內,

之後逐步擴展到阿裡全境,

建立了西藏歷史上著名的古格王國。

古格王室力圖復興佛教,

西藏、印度各地僧侶紛紛前來,

其中最著名的是

印度佛學中心超戒寺的住持

——燃燈阿底峽尊者。

當時的古格國王意希沃

被鄰近的伊斯蘭教國家噶爾洛浮獲,

噶爾洛要求意希沃或改信伊斯蘭教

或用等身黃金來換得生機,

意希沃卻對帶著黃金來贖他的人說,

“吾已年邁,

不如用這些黃金迎請阿底峽大師。”

阿底峽是藏傳佛教史上

影響最大的印度高僧之一,

他的到來讓衰敗的佛教

開始在岡仁波齊周邊重興。

其次,

偏遠的岡仁波齊

是多個文明、宗教的聖地,

在它周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發育出了四條河流:

它們或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的正源,

或是印度河、恒河的上游源頭之一,

這些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宗教沿河上溯,

均以岡仁波齊為精神之源。

人們用四種天國神物命名這四條河流,

即馬、獅、象、孔雀。

岡仁波齊以東為馬泉河,

是西藏的母親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馬泉河,攝影師@名飛號行空/Philip Yuan)

岡仁波齊以南為孔雀河,

為印度教的聖河恒河上游源頭之一;

(孔雀河谷,攝影師@老土豹孫岩)

岡仁波齊以西為象泉河,

象泉河是阿裡地區最重要的母親河,

古格王國,還有更早的象雄文明都在此孕育;

(象泉河,攝影師@老土豹孫岩)

岡仁波齊以北為獅泉河,

是印度河的正源。

(獅泉河,攝影師@老土豹孫岩)

四條孕育出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河流,

好像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

岡仁波齊就是萬水之源、世界中心,

誰能據有岡仁波齊,

誰就可以獲得更多話語權。

為爭奪岡仁波齊,

殘酷的宗教衝突多次發生,

在之後的流傳中則演化為一場鬥法。

西元1093年,

藏傳佛教上師米拉日巴來到岡仁波齊修行,

卻被本教大師那若本瓊阻止。

那若本瓊認為岡仁波齊是本教神山,

禁止佛教徒在此修煉,

於是二人約定以鬥法論勝敗,

最先登上岡仁波齊山頂者為勝。

(印度教描繪的世界軸心,神和人之間以岡仁波齊為軸,分割出天地兩個世界)

鬥法開始時,

那若本瓊早早就沖向頂峰,

米拉日巴則沉睡正酣、不急不忙,

等到那若本瓊快到山頂時,

卻發現米拉日巴早已端坐其上,

驚得那若本瓊直接從山頂滑落,

並在岡仁波齊南坡留下了那一道明顯的深槽。

在本教的起源地擊敗本教,

佛教重新在青藏高原取得優勢。

為鞏固在岡仁波齊的勝利,

藏傳佛教吸收印度教中世界中心的說法,

將岡仁波齊視為佛教經典中的須彌山,

它還吸納了本教中的“卍”字,

作為對岡仁波齊山體上的溝槽的解讀。

大量的高僧開始來到岡仁波齊修行,

(佛教的世界觀: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繪圖@Wikiwikiyarou)

最後,

在岡仁波齊站穩腳根的藏傳佛教,

與西康等其它邊緣地區

保存的佛教種子一道,

掀起了全藏的佛教復興運動,

佛教開始成為青藏高原上

佔據絕對優勢的宗教,

並向尼泊爾、不丹、蒙古高原、

甘肅、雲南等地傳播,

史稱藏傳佛教“後弘期”。

在邊緣地帶重燃佛陀之光,

這就是岡仁波齊所經歷的佛教生死存亡。

西藏再沒有一座神山,

能與岡仁波齊的歷史地位相提並論,

“第一神山”的稱號當之無愧。

小編覺得電影《岡仁波齊》幕後花絮記錄短片中有一段話記憶深刻:

神山聖湖並不是終點,

接受平凡的自我,

但不放棄理想和信仰,

熱愛生活,

我們都在路上。

的大事件!

西元840年,

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下令禁止佛教,

推行西藏本地宗教“本教”,

史稱“朗達瑪滅佛”。

隨即佛教僧侶反撲,刺殺贊普,

四方騷然,天下大亂。

亂世之中,

經佛法昌盛的青藏高原萬佛齊喑。

五世達賴喇嘛在評價這段歷史時寫道:

“(僧侶)持械殺人,恣意酒肉,縱情淫樂。

論師們各從所好,自立宗規。”

而同時期的本教則蒸蒸日上,

更為嚴重的是,

青藏高原南北的佛陀之光都在逐漸黯淡,

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

大部分佛教寺廟已經改宗印度教。

遠道而來的伊斯蘭教則勢頭更甚,

10世紀時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等地的

許多古國相繼轉為清真之國,

青藏高原以北中國新疆境內的諸佛國

也大部分被伊斯蘭勢力攻滅。

佛教正受到內外南北各方的夾擊

極有可能在印度、西藏同時滅亡。

在朗達瑪滅佛、天下大亂之時,

偏遠的岡仁波齊反而成了

虔誠佛教徒的避難所。

崇信佛教的吐蕃王室後裔——

吉德尼瑪袞王子

帶著千余騎士來到

岡仁波齊腳下的普蘭縣境內,

之後逐步擴展到阿裡全境,

建立了西藏歷史上著名的古格王國。

古格王室力圖復興佛教,

西藏、印度各地僧侶紛紛前來,

其中最著名的是

印度佛學中心超戒寺的住持

——燃燈阿底峽尊者。

當時的古格國王意希沃

被鄰近的伊斯蘭教國家噶爾洛浮獲,

噶爾洛要求意希沃或改信伊斯蘭教

或用等身黃金來換得生機,

意希沃卻對帶著黃金來贖他的人說,

“吾已年邁,

不如用這些黃金迎請阿底峽大師。”

阿底峽是藏傳佛教史上

影響最大的印度高僧之一,

他的到來讓衰敗的佛教

開始在岡仁波齊周邊重興。

其次,

偏遠的岡仁波齊

是多個文明、宗教的聖地,

在它周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發育出了四條河流:

它們或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的正源,

或是印度河、恒河的上游源頭之一,

這些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宗教沿河上溯,

均以岡仁波齊為精神之源。

人們用四種天國神物命名這四條河流,

即馬、獅、象、孔雀。

岡仁波齊以東為馬泉河,

是西藏的母親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

(馬泉河,攝影師@名飛號行空/Philip Yuan)

岡仁波齊以南為孔雀河,

為印度教的聖河恒河上游源頭之一;

(孔雀河谷,攝影師@老土豹孫岩)

岡仁波齊以西為象泉河,

象泉河是阿裡地區最重要的母親河,

古格王國,還有更早的象雄文明都在此孕育;

(象泉河,攝影師@老土豹孫岩)

岡仁波齊以北為獅泉河,

是印度河的正源。

(獅泉河,攝影師@老土豹孫岩)

四條孕育出不同文明和宗教的河流,

好像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

岡仁波齊就是萬水之源、世界中心,

誰能據有岡仁波齊,

誰就可以獲得更多話語權。

為爭奪岡仁波齊,

殘酷的宗教衝突多次發生,

在之後的流傳中則演化為一場鬥法。

西元1093年,

藏傳佛教上師米拉日巴來到岡仁波齊修行,

卻被本教大師那若本瓊阻止。

那若本瓊認為岡仁波齊是本教神山,

禁止佛教徒在此修煉,

於是二人約定以鬥法論勝敗,

最先登上岡仁波齊山頂者為勝。

(印度教描繪的世界軸心,神和人之間以岡仁波齊為軸,分割出天地兩個世界)

鬥法開始時,

那若本瓊早早就沖向頂峰,

米拉日巴則沉睡正酣、不急不忙,

等到那若本瓊快到山頂時,

卻發現米拉日巴早已端坐其上,

驚得那若本瓊直接從山頂滑落,

並在岡仁波齊南坡留下了那一道明顯的深槽。

在本教的起源地擊敗本教,

佛教重新在青藏高原取得優勢。

為鞏固在岡仁波齊的勝利,

藏傳佛教吸收印度教中世界中心的說法,

將岡仁波齊視為佛教經典中的須彌山,

它還吸納了本教中的“卍”字,

作為對岡仁波齊山體上的溝槽的解讀。

大量的高僧開始來到岡仁波齊修行,

(佛教的世界觀:須彌山與四大部洲,繪圖@Wikiwikiyarou)

最後,

在岡仁波齊站穩腳根的藏傳佛教,

與西康等其它邊緣地區

保存的佛教種子一道,

掀起了全藏的佛教復興運動,

佛教開始成為青藏高原上

佔據絕對優勢的宗教,

並向尼泊爾、不丹、蒙古高原、

甘肅、雲南等地傳播,

史稱藏傳佛教“後弘期”。

在邊緣地帶重燃佛陀之光,

這就是岡仁波齊所經歷的佛教生死存亡。

西藏再沒有一座神山,

能與岡仁波齊的歷史地位相提並論,

“第一神山”的稱號當之無愧。

小編覺得電影《岡仁波齊》幕後花絮記錄短片中有一段話記憶深刻:

神山聖湖並不是終點,

接受平凡的自我,

但不放棄理想和信仰,

熱愛生活,

我們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