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震驚了!00後聊起成都文化,竟還有大人沒聽過的

昨日,團長推出成都市教育局給全市中小學生佈置的一道暑期社會實踐“題”——天府文化代表,你最想推薦啥?(可戳☞聽過了歌裡、詩裡的成都,這個暑假,我們請你和孩子聊聊“最成都”)

文章一推出,便立即得到了全市中小學生的熱烈回應和熱情回復。

“我們文翁石室有兩千餘年校史,有司馬相如和郭沫若做‘校友’,論天府文化名片,文翁石室當之無愧。”石室中學學生推薦說。

新津縣新平鎮龍馬中心小學學生則推薦了自己最為熟悉的寶墩文化,“它也是古蜀文明的源頭之一”。不僅如此,三國文化、川劇變臉、魚鳧文化也紛紛上榜,被孩子們爭相推薦。

石室中學學生推薦

文翁石室

迄今兩千多年校史,

第一所地方政府官辦學堂

石室中學高2019屆學生張澤弘接到今年的暑期“題”之後,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的學校,陳述理由也文采飛揚:“文翁石室,穿越歷史,歷經滄桑,兩千餘年,氣韻悠然。”

站在文廟前街,紅牆綠瓦,

雕樑畫棟,古色生香,慢慢踏上級級臺階,朱門輕啟,露出石室真容,入眼便是“古今一校,揚輝千秋”的石頭,我知道,這就是我心中的石室,我心中最能代表“天府文化”的文化名片。

張澤弘認為,作為中國地方政府第一所官辦學堂蜀郡郡學,“文翁石室”迄今已有2158年的歷史,

後世更是將“文翁化蜀”與“李冰治水”並列視為秦漢時代四川兩大功彪史冊的不朽業績。因此,“我覺得文翁石室非常能夠代表天府成都延續千年的濃厚治學求實的文化氛圍”。

錦裡小學學生推薦

武侯祠

三國文化,

是這個城市的最亮名片之一

錦裡小學五年級學生王子軒聽說要推薦天府文化名片,他一臉堅定地告訴團長:“我認為三國文化最能代表天府文化。

王子軒回憶,5歲時,父母第一次帶自己走進武侯祠,自己也第一次聽到三國人物的故事。慢慢長大後,自己開始閱讀三國故事的書籍,包括《三國演義》的簡化版。

我深深地被三國裡的人物故事吸引,諸葛亮的智謀、關羽的忠誠、趙子龍的俠肝義膽,我都記憶深刻。

“學校的很多活動,都與三國文化有關,像跟錦裡古街民間藝人學做兔兒燈、竹蜻蜓等民間老玩具;美術課上會畫臉譜…我的學習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和三國人物和文化在一起。”王子軒說。

七初附小娃娃推薦

川劇變臉

我們都拜師了,

要傳承好川劇變臉藝術

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的同學們,集體來推薦了川劇變臉藝術作為“天府文化”的代表。

小時候看過很多川劇變臉表演,覺得非常精彩有趣,然後我也想繼續發揚這種傳統,想讓更多人知道川劇變臉。

11歲的黎宇洋從小喜歡川劇變臉藝術。前段時間,黎宇洋和其他29位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的同學們還面對四川蜀蓉戲劇社的老師們,進行了鞠躬跪拜的師承儀式,正式成為彭派川劇變臉藝術的一名傳承人,開始學習川劇變臉絕活。

在黎宇洋眼中,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以及關注。

每次看到那些穿著紅色的變臉戲服,戴上戲曲面具走上檯子表演的老師,都覺得特別酷炫。因此當我自己穿上戲服的時候我也非常自豪,我想讓我們這些經典的東西被更多的人知道。

新津的娃娃們推薦

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可是

古蜀文明的源頭之一呢

來自新津縣新平鎮龍馬中心小學五年級一班的王玲露推薦了她心目中的天府文化——寶墩文化。

寶墩古城遺址也叫新津縣龍馬寶墩遺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相傳寶墩古城就是蜀國開國之都。而寶墩文明也是古蜀文明的源頭之一。

雖然才上五年級,但談起寶墩文化,王玲露滔滔不絕,她說,在學校中經常會接觸有關寶墩文化的學習,自己也多次到寶墩遺址的現場參觀,所以在推薦天府文化代表時,第一個就想起了寶墩文化。

據龍馬中心小學副校長趙莉介紹,由於學校距寶墩遺址只有2公里路程,在組織學生參觀寶墩遺址,瞭解寶墩文化上十分便利。

除了組織孩子們現場參觀寶墩遺址,學校還組建了寶墩文化遺址研究社團,數次參與了相關研究機構對寶墩文化遺址的現場發掘等活動。

“寶墩文化融入教育能更好滲透社會主義價值觀,增強孩子對家鄉對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暑假期間,會讓學校的學生多去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走訪和查閱資料,挖掘更多有關寶墩文化的城市印記。”趙莉表示。

新都的孩子們推薦

楊氏家學文化

楊氏家學文化

不僅是狀元文化,也是家風文化

大家都知道新都有一位明代狀元叫楊升庵,他是明代四川地區唯一的狀元。同時,楊氏家族因“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被傳為美談,在四知、四重、四足的優良家風的沐浴下,孕育出了世代相傳的楊氏家學文化。所以我推薦楊氏家學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名片。

來自新都區西街小學四年級四班的學生李欣芸表示,自己不僅將楊升庵作為自己學習上的榜樣,楊氏家族“四知”、“四重”、“四足”的家風家訓自己也倒背如流。

據西街小學副校長王英介紹,在學校的教育中,楊氏家學文化一直作為學習的精神內核存在。

平時我們會組織師生們到新都桂湖參觀升庵祠、升庵書屋,瞭解楊升庵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的一生。

王英表示,“通過學習楊氏家學文化,就是讓同學們瞭解家鄉風土人情,激發愛國愛家情懷,做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好少年。”

同時,王英表示,學校已將“推薦我心目中的‘天府文化’”作為今年暑假的主要綜合實踐作業。“同學們將通過實地走訪、書籍閱讀、繪本創作、創編兒歌等多種方式來尋找楊氏家學文化與天府文化的契合點。同時,我們要求家長也要參加到活動中來,家委會在班上成立了學習小組,帶領孩子去桂湖升庵祠、去寶光寺、艾蕪故居等地,讓孩子有更真切的感受。”

溫江的娃娃們推薦

魚鳧文化

在魚鳧文化中感受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艱辛立蜀

相傳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蠶叢”教民養蠶,而“魚鳧”則教民捕魚。魚鳧氏建都在今天溫江區萬春一帶,作為一名溫江區萬春學校的學生,我推薦魚鳧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名片。

來自溫江區萬春學校八年級四班陳鈺廷告訴團長,之所以推薦魚鳧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名片,是因為自己從小就聽老人們講述魚鳧王開疆擴土的故事,自己也在學校的組織下參觀了魚鳧遺址,通過瞭解魚鳧國這段歷史時期,感悟到魚鳧王立蜀、興蜀的艱辛。

據萬春學校副校長方德春介紹,學校以魚鳧文化為魂,將魚鳧精神融入到了校園文化的景觀建設,打造了魚鳧開疆圖、魚鳧遷徙圖、魚鳧稱王圖、魚鳧躬耕圖、封樹定疆圖、魚鳧禪讓圖等校園景觀浮雕;同時還挖掘魚鳧故事打造了三條文化走廊。

“讓學校師生在校園裡行走時,時刻感受到魚鳧文化的浸潤,從而知天府事,感魚鳧德,做天府文明人。”方德春表示。

如何讓自己的推薦更出色

聽聽專家怎麼指點

成都市教科院國學室主任羅曉輝:

瞭解中國

先從瞭解家鄉開始

“對於學生來說,家鄉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直觀、最親切的部分,要瞭解中國,就要先從瞭解家鄉開始。”市教科院國學室主任羅曉輝表示。

對於小學高段學生,羅曉輝建議,要完成好這項任務,學生必須要先進行自我學習,掌握資料,然後才是實地考察,捕捉研究點,再根據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閱讀和撰寫文章。

羅曉輝說,在前期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問什麼是天府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它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點?以及天府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等。

如果學生在前期不做這些功課,後面就很難深入下去,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意思,也達不到學習的目的。

成都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長楊霖:

項目式的討論

有助於學習的深入

“我們一直都在提倡做有‘根’的孩子,而‘根’在哪裡?它其實就在家鄉的文化中,孩子們只有在那裡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根’,進而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潤養。”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長楊霖說。

低段孩子在著手這道“題”之前,老師和家長可以給孩子們列出一些方向,例如川菜、蜀繡、三星堆、都江堰等,讓孩子們的探尋有的放矢。她建議,對於這樣的“作業”,孩子們最好幾個人一組,採用專案式的方式去學習,在大家共同尋訪、討論的過程中,有助於充分調動孩子的情感和認知,這樣才算是與“天府文化”產生了互動,孩子們有了思維的碰撞,也更有利於將學習推向深入。

我認為,暑期的推薦應該是“天府文化”學習的第一階段,孩子們主要是看一看、走一走,開學以後,老師們還應該讓孩子就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分享,並拋出一些深刻的話題來讓孩子們討論。

文 | 張瑾 陳興隆 饒媛媛 方宇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覺得非常精彩有趣,然後我也想繼續發揚這種傳統,想讓更多人知道川劇變臉。

11歲的黎宇洋從小喜歡川劇變臉藝術。前段時間,黎宇洋和其他29位成都七中初中附屬小學的同學們還面對四川蜀蓉戲劇社的老師們,進行了鞠躬跪拜的師承儀式,正式成為彭派川劇變臉藝術的一名傳承人,開始學習川劇變臉絕活。

在黎宇洋眼中,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以及關注。

每次看到那些穿著紅色的變臉戲服,戴上戲曲面具走上檯子表演的老師,都覺得特別酷炫。因此當我自己穿上戲服的時候我也非常自豪,我想讓我們這些經典的東西被更多的人知道。

新津的娃娃們推薦

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可是

古蜀文明的源頭之一呢

來自新津縣新平鎮龍馬中心小學五年級一班的王玲露推薦了她心目中的天府文化——寶墩文化。

寶墩古城遺址也叫新津縣龍馬寶墩遺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相傳寶墩古城就是蜀國開國之都。而寶墩文明也是古蜀文明的源頭之一。

雖然才上五年級,但談起寶墩文化,王玲露滔滔不絕,她說,在學校中經常會接觸有關寶墩文化的學習,自己也多次到寶墩遺址的現場參觀,所以在推薦天府文化代表時,第一個就想起了寶墩文化。

據龍馬中心小學副校長趙莉介紹,由於學校距寶墩遺址只有2公里路程,在組織學生參觀寶墩遺址,瞭解寶墩文化上十分便利。

除了組織孩子們現場參觀寶墩遺址,學校還組建了寶墩文化遺址研究社團,數次參與了相關研究機構對寶墩文化遺址的現場發掘等活動。

“寶墩文化融入教育能更好滲透社會主義價值觀,增強孩子對家鄉對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暑假期間,會讓學校的學生多去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地走訪和查閱資料,挖掘更多有關寶墩文化的城市印記。”趙莉表示。

新都的孩子們推薦

楊氏家學文化

楊氏家學文化

不僅是狀元文化,也是家風文化

大家都知道新都有一位明代狀元叫楊升庵,他是明代四川地區唯一的狀元。同時,楊氏家族因“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被傳為美談,在四知、四重、四足的優良家風的沐浴下,孕育出了世代相傳的楊氏家學文化。所以我推薦楊氏家學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名片。

來自新都區西街小學四年級四班的學生李欣芸表示,自己不僅將楊升庵作為自己學習上的榜樣,楊氏家族“四知”、“四重”、“四足”的家風家訓自己也倒背如流。

據西街小學副校長王英介紹,在學校的教育中,楊氏家學文化一直作為學習的精神內核存在。

平時我們會組織師生們到新都桂湖參觀升庵祠、升庵書屋,瞭解楊升庵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的一生。

王英表示,“通過學習楊氏家學文化,就是讓同學們瞭解家鄉風土人情,激發愛國愛家情懷,做傳承優良家風家訓好少年。”

同時,王英表示,學校已將“推薦我心目中的‘天府文化’”作為今年暑假的主要綜合實踐作業。“同學們將通過實地走訪、書籍閱讀、繪本創作、創編兒歌等多種方式來尋找楊氏家學文化與天府文化的契合點。同時,我們要求家長也要參加到活動中來,家委會在班上成立了學習小組,帶領孩子去桂湖升庵祠、去寶光寺、艾蕪故居等地,讓孩子有更真切的感受。”

溫江的娃娃們推薦

魚鳧文化

在魚鳧文化中感受

“蠶從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艱辛立蜀

相傳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蠶叢”教民養蠶,而“魚鳧”則教民捕魚。魚鳧氏建都在今天溫江區萬春一帶,作為一名溫江區萬春學校的學生,我推薦魚鳧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名片。

來自溫江區萬春學校八年級四班陳鈺廷告訴團長,之所以推薦魚鳧文化作為天府文化的名片,是因為自己從小就聽老人們講述魚鳧王開疆擴土的故事,自己也在學校的組織下參觀了魚鳧遺址,通過瞭解魚鳧國這段歷史時期,感悟到魚鳧王立蜀、興蜀的艱辛。

據萬春學校副校長方德春介紹,學校以魚鳧文化為魂,將魚鳧精神融入到了校園文化的景觀建設,打造了魚鳧開疆圖、魚鳧遷徙圖、魚鳧稱王圖、魚鳧躬耕圖、封樹定疆圖、魚鳧禪讓圖等校園景觀浮雕;同時還挖掘魚鳧故事打造了三條文化走廊。

“讓學校師生在校園裡行走時,時刻感受到魚鳧文化的浸潤,從而知天府事,感魚鳧德,做天府文明人。”方德春表示。

如何讓自己的推薦更出色

聽聽專家怎麼指點

成都市教科院國學室主任羅曉輝:

瞭解中國

先從瞭解家鄉開始

“對於學生來說,家鄉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直觀、最親切的部分,要瞭解中國,就要先從瞭解家鄉開始。”市教科院國學室主任羅曉輝表示。

對於小學高段學生,羅曉輝建議,要完成好這項任務,學生必須要先進行自我學習,掌握資料,然後才是實地考察,捕捉研究點,再根據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閱讀和撰寫文章。

羅曉輝說,在前期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問什麼是天府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它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點?以及天府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等。

如果學生在前期不做這些功課,後面就很難深入下去,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意思,也達不到學習的目的。

成都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長楊霖:

項目式的討論

有助於學習的深入

“我們一直都在提倡做有‘根’的孩子,而‘根’在哪裡?它其實就在家鄉的文化中,孩子們只有在那裡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根’,進而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潤養。”市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長楊霖說。

低段孩子在著手這道“題”之前,老師和家長可以給孩子們列出一些方向,例如川菜、蜀繡、三星堆、都江堰等,讓孩子們的探尋有的放矢。她建議,對於這樣的“作業”,孩子們最好幾個人一組,採用專案式的方式去學習,在大家共同尋訪、討論的過程中,有助於充分調動孩子的情感和認知,這樣才算是與“天府文化”產生了互動,孩子們有了思維的碰撞,也更有利於將學習推向深入。

我認為,暑期的推薦應該是“天府文化”學習的第一階段,孩子們主要是看一看、走一走,開學以後,老師們還應該讓孩子就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分享,並拋出一些深刻的話題來讓孩子們討論。

文 | 張瑾 陳興隆 饒媛媛 方宇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