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震撼的夜景攝影,帶給你身臨其境之感

專注攝影教程,後期和好書分享,點擊左上角“郵電出版社 攝影分社”頭像關注。

在每個人的童年記憶中,總是會存在著一片浩瀚的星空。每當抬頭仰望時,那種震撼幾乎無以言表。

今天,小編就要帶領大家深入瞭解和學習夜景攝影的技巧,領略夜景風光的美妙,近距離感受星空帶給我們的震撼。

夜景風光

▲ 斯奈佛爾斯山上空的銀河,科羅拉多州斯奈佛爾斯山原野。

如今高端的數碼單反相機可以在夜間拍攝風景照片,這在膠片時代完全不可能。膠片缺乏感光度,無法記錄下我們所見的繁星點點的夜空。即使是最快(最敏感)的膠片,通常曝光也會太長,

星星會因為地球的轉動而顯示為可見的線條而非光點。的確有些攝影師會使用追蹤裝置來克服地球的轉動,但這些專用工具並未在多數拍攝者中廣泛使用。相比之下,現在一流數碼單反相機在最高ISO 感光度時感測器的敏感度足以讓攝影師使用足夠短的曝光將星星記錄為光點,從而能夠捕捉到夜空。簡言之,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能將兒時仰望星空時感受到的震撼儘量捕捉下來的設備。

銀河的拍攝

對於沒有望遠鏡的攝影師來說,夜空中最壯觀的主體絕對是銀河。需要的硬體包括一個堅固的三腳架、一台具備出色高ISO功能的數碼單反相機、一個廣角鏡頭——越快越好。下面的內容將會介紹其他的關鍵內容:拍出獨一無二的壯觀銀河照片所需的資訊。

我們都生活在銀河系,其形狀像個盤子而非球體。太陽系位於其中心與邊緣之間。

銀河是我們沿著銀道面觀看時能夠見到的、由數十億非常遙遠的恒星組成的一條光帶。一年中每個無雲、無月的夜晚我們都可以看見銀河,但並非每個方向都同樣明亮。如果看向銀河系中心以外的地方,會發現該區域的恒星數量相對較少。但如果看向銀河系的中心,你的視線就會經過數量多很多的恒星,再加上星際氣體和塵埃形成的星雲,銀河變得更加明亮,
結構也更為有趣。

▲ 銀河系俯瞰效果圖。圖像由NASA提供。

銀河拍攝效果最好的部分是太陽系的中心,位於人馬座方向。與其他天體一樣,人馬座看上去也會隨著地球的轉動起起落落。在丹佛的緯度,其升起的方位角為125°,落下的方位角為236°,但升降的時間在一年中各有變化。

晚春、夏季、初秋三個時段(大約是4 月1 日至10 月15 日)人馬座最為突出,冬季則不可見,因為它只有在白天才會處在地平線以上。

即使是銀河最明亮的部分,相對來說也是黯淡的。要儘量遠離城市燈光,選擇無雲、無月、天空盡可能漆黑的夜晚拍攝。這意味著要在天文學的黃昏與黎明的間隔之間、太陽處在地平線以下18°以上的時候拍攝。很多網站和手機應用都可以提供月升月落以及天文學的黃昏與黎明的時間。

地平線附近的天空總是最亮,越往高處越暗。夜間和日間都是如此。為了讓銀河的最佳部分在漆黑的夜空中引人注目,可在人馬座位於天空中盡可能高的位置時拍攝。當人馬座處於正南方時會達到地平線以上的最高點,從科羅拉多州的緯度看則是24°的高度。與任何風光攝影一樣,最好的銀河照片不應只包括天空。做拍攝計畫時,要考慮在構圖中往南看時會有些有趣的東西。拱門、砂岩塔、壯觀的山峰等都會是很好的地面元素。無需擔心前景,即使是16mm鏡頭,光圈大開時的淺景深會使得4.5 米以內的東西都不會進入畫幅之中。可根據下方的表格參考焦點為無窮遠時特定鏡頭的景深。

夜間的對焦與構圖

抵達選定地點後,下一個挑戰就來了:夜間的對焦。自動對焦毫無用處,要將它徹底關掉,以免不小心打開。也不能將鏡頭設置為向無窮遠對焦,那樣通常不夠清晰。多數現代的鏡頭即使在極度炙熱或寒冷的情況下也可以轉過無窮遠的標誌向無窮遠對焦,因此不能光是將鏡頭筒轉至盡頭。相反,應將相機朝向某明亮的星星,鏡頭設置為無窮遠以得到基本合適的焦點,採用即時取景並放大為10 倍,然後手動向星星對焦。這裡可能需要將即時取景功能表上的曝光類比關閉,才能真實地看到星星。如果是在天黑前抵達拍攝地點,便在日間使用即時取景向無窮遠的某物對焦。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要將鏡頭固定以鎖定無窮遠的焦點,然後拍下測試照再次檢查焦點。在夜間測試時要拍進一點天際線。檢查天際線的銳度要比檢查星星的銳度更為容易。

一旦確信已經向無窮遠對焦,就可以進行構圖。先讓眼睛適應周圍的黑暗會令構圖更為輕易。夜間工作時我會使用頭燈上的紅色LED燈盡可能保持夜間視覺。如果能夠學會完全不使用燈光而僅憑觸覺來找到相機上的合適按鈕則更好。構圖很大程度上要靠猜測,因為即使能夠分辨地平線與天空,也可能無法透過取景器清晰地看到銀河。使用熱靴水平儀或相機內置的水平儀(如果有的話)將相機左右設置水準,再將相機朝向大概正確的方向,拍下一張測試照。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然後再作嘗試。

▲銀河與朗斯峰在熊湖上的倒影,科羅拉多州洛磯山國家公園。我使用16mm鏡頭以f/2.8、ISO 6400 拍下了兩張畫幅並用改良過的倫勃朗法進行合併。天空的畫幅曝光時間為30 秒,地面的畫幅則是90秒。

在無月的夜晚拍攝銀河,較好的曝光起點為30秒,f/2.8,ISO 6400。但要注意:你需要在全畫幅相機上使用16mm鏡頭來進行這麼長的曝光才可以避免因為地球的轉動而令星星成線狀。焦距越短,星星不會產生明顯移動軌跡的曝光時間就會越長。可參考下一頁的最大快門速度表,瞭解不同焦距的鏡頭在形成線條之前最長的曝光時間。如果身上沒有這份表格,可用500除以鏡頭焦距,得到的數字就是可接受的最長快門速度。例如,如果使用20mm鏡頭,形成線條之前最長的曝光時間就會是25秒。

▲ 褐鈴峰上空的銀河,科羅拉多州褐鈴峰- 斯諾馬斯原野。我使用24mm鏡頭以f/1.4、ISO 6400 拍下了兩張畫幅並用改良過的倫勃朗法進行合併。天空的畫幅曝光時間為20 秒,地面的畫幅則是80秒。

保持地面細節

使用現在的相機捕捉銀河本身是件相對簡單的事情。要創作出具備地面細節(而不是讓地面淪為黑色剪影)的出色風光照片則困難得多。使用高ISO 時,即便是當今最好的相機也很難在拍出深色的陰影時不會產生令人無法接受的噪點和奇怪的色移。如果地面有不少積雪,星光下得到的地面細節將會是最少。為得到更多細節,應在天文學的黃昏之前或黎明之後至少拍攝20 分鐘。滿月會為地面帶來出色的細節,但會令銀河發白。較好的折中辦法是在月亮的亮度只有15%~30%並從側方照亮場景時拍攝。要避免背光。在月光下拍攝和在天文學的黃昏之前與黎明之後拍攝會形成權衡:地面明亮則意味著銀河黯淡,反之亦然。如果相機允許,可嘗試以ISO 6400 以上拍攝,但會產生無法忍受的噪點。LCD上的圖像也可能會給你錯誤印象而無法判斷實際捕捉到的地面細節。進入菜單調低LCD的亮度,務必查看長條圖。

▲從密蘇裡山朝南眺望學院山與銀河,科羅拉多州聖伊莎貝爾國家森林學院山原野。一畫幅,17mm鏡頭,30秒,f/2.8,ISO 6400,于天文學的黎明後八分鐘拍攝。

拍攝銀河的全景圖

單張畫幅的銀河照片雖然漂亮,但銀河還有更多拍攝可能性。眼睛適應黑暗後再仔細觀看,就會發現銀河在天空中形成一道巨大的拱形,從一邊的地平線跨越到另一邊的地平線。在角度上這道拱形太過巨大,即使是最寬的直線廣角(非魚眼)鏡頭也無法在單張畫幅裡進行捕捉。最好的拍攝辦法就是使用多列全景頭拍攝然後拼接為全景圖。

銀河的全景圖在春季拍攝最容易,人馬座正好上升到高出任何前景山脈的高度。在這個季節,銀河的拱形也相對緊密。拱形的高點將會在正東方,天空全黑時處在空中的位置要比遲些夏季的時候低得多,同時人馬座的位置也正好合適。比如,拱形的頂部在四月一日夜間理想的拍攝時間裡處在東方地平線之上大約50°的位置,在九月一日則接近90°。

▲經過處理後的版本

拍攝銀河全景圖首選24mm f/1.4鏡頭,這可以在單張畫幅裡得到最好的地面細節,同時星星不會形成條狀。次選則是50mm f/1.4 鏡頭,這會帶來甚至更高的解析度,因為需要更多畫幅才能覆蓋全景的高度和寬度。缺點是景深大為減少。向無窮遠對焦時,24mm鏡頭在f/1.4 時景深是20 米左右至無窮遠;50mm鏡頭在f/1.4 時則是85米至無窮遠。

拼接全景圖時,在地面留有足夠細節的問題變得更突出。不但需要在單張畫幅裡捕捉到細節,還需要在所有畫幅使用完全一樣的捕捉方式,這樣才能正確拼接。

▲梅薩山拱門上空的銀河,猶他州峽谷地國家公園。使用16mm鏡頭拍攝了兩組完整、獨立的全景圖。每組全景圖由八張圖像組成(兩列,每列四張圖像)。第一組全景圖曝光對象為天空(30秒、f/2.8、ISO 6400);第二組的對象是地面(120秒、f/2.8、ISO 6400)。在Photoshop 裡將兩組全景圖合併,過程有點困難,因為兩組全景圖未能很好地對齊。更好的做法是在每個相機位置都拍下兩張畫幅(一張天空,一張地面),使用改良過的倫勃朗法將每一對圖像合併,再將這些合成圖像拼接。

這一步驟只需要對包含天際線的組成圖像使用—即是要將曝光合適的天空與曝光合適的地面混合的圖像。對於僅包含地面的組成圖像,拼接全景圖時只使用陰影較好的那些。僅包含天空的組成圖像則只用高光較好的那些。如果是50mm鏡頭,由於視場角相對較窄,通常只能得到全是地面或全是天空的圖像。一旦準備好所有要應用倫勃朗法的圖像,可以將它們分別拼合併以新的名字存為TIFF格式放入新的資料夾,同時放進新資料夾的還有全部僅包括地面或僅包括天空的圖像(如果有的話),都存為TIFF。接著讓最喜歡用的拼接程式導入這裝滿圖像的資料夾,之後就交給軟體吧。

▲一場4 月的暴風雪之後從翡翠湖拍攝的朗斯峰上空的銀河,科羅拉多州洛磯山國家公園。多列全景圖,10畫幅(兩 列,每列五張),16mm鏡頭,20秒,f /2.8,ISO 6400

這裡是另一個組合多列全景圖的建議。使用24mm f/1.4 或50mm f/1.4 鏡頭拍攝時,這可以校正部分(但不是全部)鏡頭大開時角落處的光線衰減。全景圖中像天空或光照均勻的雪地這種色調統一的部分可能顯示出奇怪並重複的亮度變化,因為組成畫幅的角落部分比中央部分要暗。要糾正這點,可以到“鏡頭校正”面板的“設定檔”標籤,將“暗角”滑塊拖至更高的數值,以此增加暗角校正。你需要對自己的鏡頭進行實驗。但注意不能將角落提高太多,以免產生無法接受的噪點和色移。

也別讓這些複雜的銀河拍攝技術細節蓋過了你的現場體驗。拍攝中可以挑段時間,關掉頭燈,全副身心投入到夜空的美麗之中。這是真正去感受這個無垠宇宙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以上內容節選自人民郵電出版社《風光攝影的藝術》

內容提要:

本書從風光攝影的藝術、科學與製作工藝三方面,系統地講解風光攝影的全過程。第1章探究了現實風光與最終拍攝成像出現差異原因。第2章講述了用科學的方法勘探風光拍攝地點的重要性。第3章介紹風光攝影的第一步“預視”,這對風光攝影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4章和第5章講解在風光攝影中,光線與構圖的科學與藝術。第6章介紹如何在風光攝影中實現完美曝光。第7章講解如何採用數碼後期技術處理高對比的風光場景,豐富畫面的細節。第8章和第9章分別介紹了寬幅風光攝影與夜景攝影的技巧。第10章講述有關風光攝影的視覺心理學,揭示了風光攝影的本質。本書適合各個層次的攝影愛好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格蘭·朗道爾是一名狂熱的戶外風光攝影師,從1979年起,他開始涉足風光攝影並迷戀至今。為了拍出壯美的風格,格蘭不斷學習自然科學與知識,包括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並在攝影技術方面不斷修煉與提升。他認為,掌握戶外自然科學與匠人般的攝影技術,對風光攝影來說同樣重要。 格蘭如今已是北美首屈一指的風光攝影師,作品不斷刊登在《國家地理》等權威媒體上。

風光攝影的藝術 ¥82.1 購買

地平線附近的天空總是最亮,越往高處越暗。夜間和日間都是如此。為了讓銀河的最佳部分在漆黑的夜空中引人注目,可在人馬座位於天空中盡可能高的位置時拍攝。當人馬座處於正南方時會達到地平線以上的最高點,從科羅拉多州的緯度看則是24°的高度。與任何風光攝影一樣,最好的銀河照片不應只包括天空。做拍攝計畫時,要考慮在構圖中往南看時會有些有趣的東西。拱門、砂岩塔、壯觀的山峰等都會是很好的地面元素。無需擔心前景,即使是16mm鏡頭,光圈大開時的淺景深會使得4.5 米以內的東西都不會進入畫幅之中。可根據下方的表格參考焦點為無窮遠時特定鏡頭的景深。

夜間的對焦與構圖

抵達選定地點後,下一個挑戰就來了:夜間的對焦。自動對焦毫無用處,要將它徹底關掉,以免不小心打開。也不能將鏡頭設置為向無窮遠對焦,那樣通常不夠清晰。多數現代的鏡頭即使在極度炙熱或寒冷的情況下也可以轉過無窮遠的標誌向無窮遠對焦,因此不能光是將鏡頭筒轉至盡頭。相反,應將相機朝向某明亮的星星,鏡頭設置為無窮遠以得到基本合適的焦點,採用即時取景並放大為10 倍,然後手動向星星對焦。這裡可能需要將即時取景功能表上的曝光類比關閉,才能真實地看到星星。如果是在天黑前抵達拍攝地點,便在日間使用即時取景向無窮遠的某物對焦。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要將鏡頭固定以鎖定無窮遠的焦點,然後拍下測試照再次檢查焦點。在夜間測試時要拍進一點天際線。檢查天際線的銳度要比檢查星星的銳度更為容易。

一旦確信已經向無窮遠對焦,就可以進行構圖。先讓眼睛適應周圍的黑暗會令構圖更為輕易。夜間工作時我會使用頭燈上的紅色LED燈盡可能保持夜間視覺。如果能夠學會完全不使用燈光而僅憑觸覺來找到相機上的合適按鈕則更好。構圖很大程度上要靠猜測,因為即使能夠分辨地平線與天空,也可能無法透過取景器清晰地看到銀河。使用熱靴水平儀或相機內置的水平儀(如果有的話)將相機左右設置水準,再將相機朝向大概正確的方向,拍下一張測試照。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然後再作嘗試。

▲銀河與朗斯峰在熊湖上的倒影,科羅拉多州洛磯山國家公園。我使用16mm鏡頭以f/2.8、ISO 6400 拍下了兩張畫幅並用改良過的倫勃朗法進行合併。天空的畫幅曝光時間為30 秒,地面的畫幅則是90秒。

在無月的夜晚拍攝銀河,較好的曝光起點為30秒,f/2.8,ISO 6400。但要注意:你需要在全畫幅相機上使用16mm鏡頭來進行這麼長的曝光才可以避免因為地球的轉動而令星星成線狀。焦距越短,星星不會產生明顯移動軌跡的曝光時間就會越長。可參考下一頁的最大快門速度表,瞭解不同焦距的鏡頭在形成線條之前最長的曝光時間。如果身上沒有這份表格,可用500除以鏡頭焦距,得到的數字就是可接受的最長快門速度。例如,如果使用20mm鏡頭,形成線條之前最長的曝光時間就會是25秒。

▲ 褐鈴峰上空的銀河,科羅拉多州褐鈴峰- 斯諾馬斯原野。我使用24mm鏡頭以f/1.4、ISO 6400 拍下了兩張畫幅並用改良過的倫勃朗法進行合併。天空的畫幅曝光時間為20 秒,地面的畫幅則是80秒。

保持地面細節

使用現在的相機捕捉銀河本身是件相對簡單的事情。要創作出具備地面細節(而不是讓地面淪為黑色剪影)的出色風光照片則困難得多。使用高ISO 時,即便是當今最好的相機也很難在拍出深色的陰影時不會產生令人無法接受的噪點和奇怪的色移。如果地面有不少積雪,星光下得到的地面細節將會是最少。為得到更多細節,應在天文學的黃昏之前或黎明之後至少拍攝20 分鐘。滿月會為地面帶來出色的細節,但會令銀河發白。較好的折中辦法是在月亮的亮度只有15%~30%並從側方照亮場景時拍攝。要避免背光。在月光下拍攝和在天文學的黃昏之前與黎明之後拍攝會形成權衡:地面明亮則意味著銀河黯淡,反之亦然。如果相機允許,可嘗試以ISO 6400 以上拍攝,但會產生無法忍受的噪點。LCD上的圖像也可能會給你錯誤印象而無法判斷實際捕捉到的地面細節。進入菜單調低LCD的亮度,務必查看長條圖。

▲從密蘇裡山朝南眺望學院山與銀河,科羅拉多州聖伊莎貝爾國家森林學院山原野。一畫幅,17mm鏡頭,30秒,f/2.8,ISO 6400,于天文學的黎明後八分鐘拍攝。

拍攝銀河的全景圖

單張畫幅的銀河照片雖然漂亮,但銀河還有更多拍攝可能性。眼睛適應黑暗後再仔細觀看,就會發現銀河在天空中形成一道巨大的拱形,從一邊的地平線跨越到另一邊的地平線。在角度上這道拱形太過巨大,即使是最寬的直線廣角(非魚眼)鏡頭也無法在單張畫幅裡進行捕捉。最好的拍攝辦法就是使用多列全景頭拍攝然後拼接為全景圖。

銀河的全景圖在春季拍攝最容易,人馬座正好上升到高出任何前景山脈的高度。在這個季節,銀河的拱形也相對緊密。拱形的高點將會在正東方,天空全黑時處在空中的位置要比遲些夏季的時候低得多,同時人馬座的位置也正好合適。比如,拱形的頂部在四月一日夜間理想的拍攝時間裡處在東方地平線之上大約50°的位置,在九月一日則接近90°。

▲經過處理後的版本

拍攝銀河全景圖首選24mm f/1.4鏡頭,這可以在單張畫幅裡得到最好的地面細節,同時星星不會形成條狀。次選則是50mm f/1.4 鏡頭,這會帶來甚至更高的解析度,因為需要更多畫幅才能覆蓋全景的高度和寬度。缺點是景深大為減少。向無窮遠對焦時,24mm鏡頭在f/1.4 時景深是20 米左右至無窮遠;50mm鏡頭在f/1.4 時則是85米至無窮遠。

拼接全景圖時,在地面留有足夠細節的問題變得更突出。不但需要在單張畫幅裡捕捉到細節,還需要在所有畫幅使用完全一樣的捕捉方式,這樣才能正確拼接。

▲梅薩山拱門上空的銀河,猶他州峽谷地國家公園。使用16mm鏡頭拍攝了兩組完整、獨立的全景圖。每組全景圖由八張圖像組成(兩列,每列四張圖像)。第一組全景圖曝光對象為天空(30秒、f/2.8、ISO 6400);第二組的對象是地面(120秒、f/2.8、ISO 6400)。在Photoshop 裡將兩組全景圖合併,過程有點困難,因為兩組全景圖未能很好地對齊。更好的做法是在每個相機位置都拍下兩張畫幅(一張天空,一張地面),使用改良過的倫勃朗法將每一對圖像合併,再將這些合成圖像拼接。

這一步驟只需要對包含天際線的組成圖像使用—即是要將曝光合適的天空與曝光合適的地面混合的圖像。對於僅包含地面的組成圖像,拼接全景圖時只使用陰影較好的那些。僅包含天空的組成圖像則只用高光較好的那些。如果是50mm鏡頭,由於視場角相對較窄,通常只能得到全是地面或全是天空的圖像。一旦準備好所有要應用倫勃朗法的圖像,可以將它們分別拼合併以新的名字存為TIFF格式放入新的資料夾,同時放進新資料夾的還有全部僅包括地面或僅包括天空的圖像(如果有的話),都存為TIFF。接著讓最喜歡用的拼接程式導入這裝滿圖像的資料夾,之後就交給軟體吧。

▲一場4 月的暴風雪之後從翡翠湖拍攝的朗斯峰上空的銀河,科羅拉多州洛磯山國家公園。多列全景圖,10畫幅(兩 列,每列五張),16mm鏡頭,20秒,f /2.8,ISO 6400

這裡是另一個組合多列全景圖的建議。使用24mm f/1.4 或50mm f/1.4 鏡頭拍攝時,這可以校正部分(但不是全部)鏡頭大開時角落處的光線衰減。全景圖中像天空或光照均勻的雪地這種色調統一的部分可能顯示出奇怪並重複的亮度變化,因為組成畫幅的角落部分比中央部分要暗。要糾正這點,可以到“鏡頭校正”面板的“設定檔”標籤,將“暗角”滑塊拖至更高的數值,以此增加暗角校正。你需要對自己的鏡頭進行實驗。但注意不能將角落提高太多,以免產生無法接受的噪點和色移。

也別讓這些複雜的銀河拍攝技術細節蓋過了你的現場體驗。拍攝中可以挑段時間,關掉頭燈,全副身心投入到夜空的美麗之中。這是真正去感受這個無垠宇宙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以上內容節選自人民郵電出版社《風光攝影的藝術》

內容提要:

本書從風光攝影的藝術、科學與製作工藝三方面,系統地講解風光攝影的全過程。第1章探究了現實風光與最終拍攝成像出現差異原因。第2章講述了用科學的方法勘探風光拍攝地點的重要性。第3章介紹風光攝影的第一步“預視”,這對風光攝影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4章和第5章講解在風光攝影中,光線與構圖的科學與藝術。第6章介紹如何在風光攝影中實現完美曝光。第7章講解如何採用數碼後期技術處理高對比的風光場景,豐富畫面的細節。第8章和第9章分別介紹了寬幅風光攝影與夜景攝影的技巧。第10章講述有關風光攝影的視覺心理學,揭示了風光攝影的本質。本書適合各個層次的攝影愛好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格蘭·朗道爾是一名狂熱的戶外風光攝影師,從1979年起,他開始涉足風光攝影並迷戀至今。為了拍出壯美的風格,格蘭不斷學習自然科學與知識,包括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並在攝影技術方面不斷修煉與提升。他認為,掌握戶外自然科學與匠人般的攝影技術,對風光攝影來說同樣重要。 格蘭如今已是北美首屈一指的風光攝影師,作品不斷刊登在《國家地理》等權威媒體上。

風光攝影的藝術 ¥82.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