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0多個各姓氏家族的“堂號”,十分有趣,一起看看!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

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當地的老百姓談論某一家族時,喜歡以“某某堂”來稱呼。例如:吳昌碩祖家被稱為“三讓堂吳家”、瞿秋白祖家被稱為“八桂堂瞿家”等等。堂號產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記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揚祖先的功業道德,三是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堂號包括郡望總堂號和自立堂號,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誌;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

有時候,堂號還會寫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地方,或者是生活器具上的,如:鬥、口袋、錢袋、燈籠等,用來標明姓氏及族別。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堂號,裡面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

1、趙氏的半部堂

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麼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

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2、錢氏照石堂

根據河南《固始錢氏宗譜》的記載:“錢氏宗祠”的堂號是“照石堂”。來源於祖先錢鏐,幼時在家鄉浙江臨安石鏡鄉和幾個小夥伴到石鏡山玩耍,在一塊光滑如鏡的巨石石壁上顯現錢鏐頭上有一頂皇冠;在一塊很陡的石壁上,錢鏐穩穩地坐在石壁上好似坐龍椅,“坐石山指揮群兒,分別列隊,群兒奉命肅然”。其它小夥伴面對石壁照不出什麼,

光滑石壁也坐不上去。後來錢鏐祖果然被封為吳越國國王。

3、孫氏映雪堂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

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裡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後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於是他感覺不到困了,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孫康不顧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御史大夫)。

映雪堂字輩排行:(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

4、李氏隴西堂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在今天全中國可考的9000多個姓氏中,李氏人口達一億之多,成為全中華民族最大的姓氏。李氏望族源遠流長,史載其上古始祖為皋陶,實則出自軒轅黃帝。 相傳黃帝五世孫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堯時擔任國之刑獄的大理職務,因斷案有方而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以官名命族為理氏。商末時理氏後裔理徵,因執法剛正不阿,被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幼子利貞避難於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後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因母子倆錢糧不濟,饑渴交困,幸逢當地李樹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饑,遂得以活命,後利貞唯恐株連後代,又不忘活命之恩,於是改理氏為李姓,理利貞遂為李姓之一世始祖。

李世民登基後,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隴西,即以隴西郡李姓為顯貴世族,為世人所仰望,舉國上下以李氏至為尊貴,李氏後裔共奉隴西堂。李鎬九世孫李白詩贊道: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日為蒼生憂。

5、周氏愛蓮堂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揭示: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淨植;蓮, 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蓮堂”。

6、吳氏延陵堂

因為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為姓。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於是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堂號延陵。

7、鄭氏安遠堂

西漢將領鄭吉,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漢宣帝時,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發西域諸國兵攻車師有功,升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西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率萬餘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將他迎降。匈奴僮僕都尉由此罷。鄭吉因功為安遠侯,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鄭吉去世後,賜諡號為繆侯。

8、王氏太原堂

漢朝時有宿倉舒,7歲時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餓死,就要求父母把他賣給了王家。王家仍然讓他姓宿。後來宿倉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鄉尋找母親。經過太原南廊時,恰巧與母親相遇,遂迎母歸養。太原王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

9、馮氏市義堂

孟嘗君喜歡養食客,到處搜羅人才,不論貴賤,只要有一技之長,都以客相待。有一次,一個叫馮驩的人來投奔孟嘗君。衣著破爛簡單,腰裡系著一把劍,連劍鞘也沒有。孟嘗君問他:“先生找我有何見教?”馮驩說:“窮,混口飯吃。”“你有什麼本事呢?”“NO。”孟嘗君說:“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嘗君手下的人看馮驩這麼窮,又沒本領,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間裡住,天天給他粗飯吃。

沒過幾天,孟嘗君問起:“那個馮驩幹什麼?”回答說:“他呀,天天彈那把劍,邊彈還邊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覺得這話傳出去,自己沒臉面,就讓人把馮驩搬到中等房間裡住,給他魚蝦吃。沒過多少日子,馮驩又唱了:“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以告孟嘗君,孟嘗君吩咐再給他一套車馬。誰知沒過多久,有人說:馮驩仍舊天天唱哩,什麼“劍啊咱們回去吧,沒錢不能養活家。”孟嘗君挺生氣,不過,為了籠絡更多的人,他還是派人經常給馮驩的老母親送錢用。馮驩這才不彈不唱了。

一年之後,孟嘗君名氣越來越大,當上了齊國的相國。傳說是門客三千。但是由於養食客需要大量錢財,孟嘗君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後來想到自己在薛城還有一筆債務沒要回來,決定派人收一下利息。門客都不願意去做這種事情,有人推薦馮驩,結果這傢伙很爽快的答應了。於是乎,準備好車馬,收拾好行裝,帶著債券,就出發了。臨走的時候,問孟嘗君:“債收了以後,要買點什麼回來嗎?”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驩到了薛城,用收上來的一些錢,買了牛和美酒,置辦酒席,邀請債戶喝酒,並且說,有錢沒錢,不一定要還,只要來核對一下債券就行了。馮驩熱情款待他們。酒過三巡,馮驩與債戶們核對好債券,並說:凡是當時能給利錢的,就收下;一時沒錢的,就約好歸還的期限;窮得實在還不起的,就乾脆把他們手中的債券收回,隨即當著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債券都給燒了。

欠債人一臉蒙圈,馮驩說:“孟嘗君把錢借給你們,是因為大家生計困難,難以度日;本來不想收利錢,可是還有一大幫門客要養,所以才讓我來。至於剛才燒了債券之類的,延期歸還之類的,都是孟嘗君的恩典。

回來後,孟嘗君聽到馮驩焚燒債券的消息,火冒三丈:“讓你收錢,你去置辦酒席?”馮驩說:“你不是說缺什麼買什麼嗎?現在我可是給你買了名聲和人情!”孟嘗君很生氣,對他冷淡了。

不久,齊王聽信了秦楚兩國製造的謠言,怕孟嘗君功高欺主,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那些門客一看主人失了勢,紛紛離去,只有馮驩還一心一意地跟著他。

孟嘗君無奈的回到封地薛城。結果還沒進城,老遠就看見人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不由得掉下淚來,對馮驩說:“先生大智慧啊!”馮驩說:“狡兔三窿,現在你還只有薛城一個安身地方,我再給您找兩個吧:一個在秦國的咸陽,一個就在咱們齊國的都城臨淄。”孟嘗君覺得很對,讓馮驩去秦國。

此時,秦相國亡,位子空著。秦昭襄王曾經就想要拜孟嘗君為相國,馮驩就利用這一點來遊說秦昭襄王,言說趁此機會,齊國罷免孟嘗君,把他弄到秦國,以後就可以稱霸了。

隨後,馮驩又搶先趕到齊國臨淄,對齊湣王說:“秦國使臣馬上到齊國來接走孟嘗君當相國了,你還不留下?“一番忽悠,齊王醒悟。孟嘗君重新當上了相國,走掉的食客又來投奔他。

孟嘗君很惱火說,但是馮驩勸說他不必如此,原諒他們,以來顯示你的度量。由於得到許多門客的支持,孟嘗君又穩當當做了好幾年相國。

10、陳氏義門堂

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岳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曆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3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11、蔣氏九侯堂

蔣翊為西漢名臣,以清廉正直出名,忠於漢室。因不滿王莽專權,蔣翊告病返鄉,終身不仕。蔣翊有一個孫子,名叫蔣橫。蔣橫跟隨光武帝劉秀征討赤眉,南征北戰,因功勳卓著被封為“逡遒侯”,官拜大將軍。然而好景不長,朝中司隸羌路上報蔣橫謀反,劉秀聞訊大怒,將蔣橫誅殺。為了免遭滅族的厄運,除了老七蔣稔為父守靈,其餘八個兒子全部逃往江南。蔣橫蒙冤遭到誅殺後,朝野不平,一時間京城民謠四起:“君用讒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劉秀聞聽之後,下旨清查蔣橫冤案,最終冤案大白天下,蔣橫平反昭雪,羌路則被處斬。為了安撫人心,劉秀以王侯之禮遷葬蔣橫,賜墓號為“顯忠”,並將蔣橫的九個兒子全部就地封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12、沈氏夢溪堂

沈括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以此為夢溪堂。

13、韓氏泣杖堂

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14、楊氏四知堂

出自東漢名士楊震,他調任東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15、朱氏居敬堂

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16、秦氏三賢堂

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這裡的“三”是指多數的意思。

17、許氏洗耳堂

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潁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汙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18、何氏廬江堂

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甯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穀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19、張氏百忍堂

據《舊唐書》記載:壽張縣張家莊村張公藝,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佔據任城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並用祖傳的百年堂阿膠給他調理身體,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壬,唐王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于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 "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

20、孔氏至聖堂

因孔子而命名。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他晚年致力於教育,據傳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刪修《春秋》,整理《詩》、《書》等。在哲學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自漢以後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封建統治者稱為“大成至聖”。

21、曹氏清靖堂

又稱“無為堂”,西漢曹參,在蕭何死了以後,繼蕭何為宰相。他一本蕭何時的辦法,所謂“蕭規曹隨”。“省刑法,薄稅斂,無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頌他說:“載以清靖,民以寧一。”

22、嚴氏富春堂

嚴氏是東漢時著名隱士嚴光的後裔。嚴光,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西漢末年名士,浙江余姚人。據《後漢書·逸民列傳·嚴光傳》載,嚴光“少有高名”,曾與劉秀同窗。劉秀即位後,嚴光隱姓埋名,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其形貌尋訪。嚴光被找到後,劉秀接他到京都洛陽,並授予其諫議大夫一職,嚴光不從。後嚴光歸隱富春山耕讀垂釣,終身不仕。嚴光的淡泊名利,為歷代所推崇。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一文中對嚴光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惟先生以節高之” 的讚語,更使嚴光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慕前賢,堅守情操的理想和品格。所以嚴氏後裔以嚴光為榮,視其開宗始祖,並把嚴氏宗祠稱作“富春堂”,以示對先祖的懷念。

23、魏氏九合堂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 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于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為姓。魏絳最後被封為文候,其家住在今山西省新絳縣橫橋鄉文候村,文候村因此而得其名。曾經九合諸侯。

24、謝氏寶樹堂

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 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著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謝氏以“寶樹”為堂號,由來在此。《晉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來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

25、鄒氏諷諫堂

戰國時期的騶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26、竇氏五桂堂【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夀,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為他賦詩雲:“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來歌頌他,教導兒童要好好念書,父親也要教子有方。

27、章氏五都堂

周惠王十三年,齊國伐鄣。農曆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陝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28、潘氏篤誠堂

清道光年間,當時的黃田鹽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在滬經商,成巨富,並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講述外面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軼事。朱一喬的母親和妻子在聽到“洋火輪”的情形後,產生了想見一見的願望,因交通落後加之纏足致行動不便,難以出行,終未如願,稟性孝順的朱一喬為圓母親夙願,與兒子商議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輪船的建築一洋船屋。

29、彭氏可祖堂

彭祖氏自堯帝起,曆夏朝、商朝。商朝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朝時擔任柱下史;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可見,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曆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所謂彭祖年長八百,實際上是大彭氏國存在的年限。

30、韋氏京兆堂

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又升任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子孫繁衍繁盛。三國以後,韋氏發展成為京兆地區名門望族;唐代,一門十六相,成為僅次於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以望立堂,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

31、馬氏銅柱堂

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32、任氏水薤堂

任棠的學問很大,不願出仕為官,就在家教書為生,是當時著名隱士。既然是名士,地方上的官員免不了前來來拜訪。面對殷勤前來的父母官,任棠卻常常避而不見。東漢時,天水郡改稱漢陽。不久,新任漢陽太守龐參到任,依例前去拜訪老者以及賢者,任棠自然在此之列。龐參是河南緱氏人,他文武兼備、謀慮深遠,年少時被推舉為孝廉,出任左校令。當時邊患頻繁,他主張屯邊備戰,行休養生息之道,減輕賦稅以待養精蓄銳,可謂憂國之士。另外,他為官正直,處事幹練,聲譽甚佳。不過,龐參在任棠這裡,並沒有受到什麼歡迎。龐參到時,任棠正在家等候。見到新的太守,任棠既不迎接也不說話,只是把從地裡剛拔出的一顆薤(一種雜草)擺到桌子上,又在堂前放了一盆清水,隨後抱著小孫子跪在堂前。龐參就被這樣晾在一邊。隨同龐參而來的主簿十分惱火,連忙呵斥任棠狂傲之至,竟敢怠慢太守。明理通達的龐參卻揮手制止,他瞅瞅這桌上地下的兩樣東西,又看著堂前任棠,沉思良久,終於悟出了任棠的用意。他回頭對隨去的屬員說:任棠這是在教導我:放一盆清水是希望我做一個清官;拔一株大薤,是希望我能剷除欺壓百姓的豪強;他抱著孫兒長跪在堂前,是希望我能夠愛惜民力,撫恤老弱病幼。他,不愧是賢人啊。既然悟出來了,龐參就欣然拜謝而去。隨後,龐參在漢陽太守任上,抑強扶弱,實施惠政,發展生產,很得民心。後人就由任棠和龐參的這次交往,概括出兩個成語:拔薤誅茅,置水之情。前者意為:居官應剛直不阿,敢於誅除強☆禁☆暴;後者意為:陳述民間疾苦,希望當權者廉潔自持,體察民情。由是,任棠用清水和大薤暗示龐參廣興仁政之事成為了一段佳話,留下了“任棠水”之名,為人稱頌,後世任姓族人就以“水薤”為堂號來紀念這位任姓先人。任姓其它堂號有“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33、袁氏臥雪堂

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 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34、史氏忠烈堂

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逝世後,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35、薛氏忠諫堂

漢朝時候,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掉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36、羅氏尊堯堂

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氏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氏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37、常氏知人堂

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禦史,並表揚常何知人善用,賜予綢緞三百匹。故常姓後人以“知人”為堂號。

38、時氏钜鹿堂

三國時候的時滸,本居隴西郡洮河之邊,後率兒子時苗從隴西郡遷到河北省钜鹿郡居住,以居地為望開創了“钜鹿堂”。而其子時苗,因官封安徽壽春縣令,上任之時帶了一條牛前往。時苗在任清廉勤勉,離開之時那牛生一小牛,時苗因小牛屬於當地資產,因此不肯帶小牛離任。壽春人民為了表示對時苗的尊敬,特地在壽春建立了一座留犢祠,至今尚在。時苗之後人為了紀念先祖時苗,形成了“留牛堂”和“壽春堂”號。

39、孟氏三遷堂

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40、黃氏江夏堂

黃香是江夏安陸人,東漢時期著名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他當魏郡太守時當地遭遇洪災,他拿出自己的俸祿和家產救濟災民。人們稱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41、蕭氏定漢堂

蕭何,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七月辛未去世,諡號“文終侯”。

42、尹氏一經堂

宋紹興二年(1132),嶽飛自南昌過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彥德以酒肉迎師,彥德言家粟不乏,顏給軍餉五日,留嶽飛三日,離去時,嶽飛語彥德,爾財有餘而學不足,當以一經教子孫,光大其門。彥德拜而受賜,而辟堂以供子孫挾筴遊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經堂,蓋取忠烈一經教子孫之義也。

43、六桂堂

六桂文化源遠流長,所謂六桂,就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總稱。這六個姓氏都有其祖系源流及衍派譜系,都是炎黃子孫,在中華民族群中佔有重要位置與榮耀的名望。據史志和姓氏譜系,洪氏出於唐堯時的共工,江氏為虞舜時伯益的後裔,翁氏為周昭王庶子諡(又名庶任),被賜姓翁為開基始祖。方氏為神農氏八世孫帝榆罔後裔方雷氏,另一支則源于周代卿士方叔。龔氏起源于神農氏後裔的共工氏。《萬姓統譜》有載“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汪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汪候的後裔,這些都是有史可證的。

44、毛氏舌師堂

戰國時平原君有食客毛遂,出使楚國時,拔劍脅迫楚王,曉以利害,遂訂了楚國出兵援助趙國的條約。毛氏因以舌師為堂號。

45、宋氏玉德堂

宋朝時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進士。宋祁禮部考試第一,官拜見兵部尚書,著有《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人們叫他“紅杏尚書”,人稱“二宋”。其後以“玉德”為堂號。

46、戴氏獨步堂

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47、屈氏三閭堂

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後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48、祝氏河南堂

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西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複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49、董氏良史堂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於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弑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做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弑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孔子讚歎他是良史。

50、梁氏儀國堂

梁克家自幼聰敏,勤奮自勵。宋高宗紹興三十年中狀元,授平江府簽判,曆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召除醴泉觀使。淳熙九年,拜右丞相,封儀國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進封鄭國公。淳熙十四年,梁克家病卒,追贈少師,諡號“文靖”。

梁克家後遊學廣東潮州揭陽縣漁湖京崗孫家為“館客”(家庭教師),今京崗猶存“恩相祠”和“夢龍滌爪處”。紹興二十八年 (1158年),揭陽縣治東齋梅花盛開,梁克家賦詩一首,意境不凡,抱負極大。詩雲:

“老菊殘梧九月霜,誰將先暖入東堂?

不因造物於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調端有待,百花羞澀敢言芳。

看來冰玉輝相映,好取龍吟播樂章。”

51、杜氏亦政堂

清朝乾隆年間,內閣學士劉墉任左都禦史一職監理河道時居住在鄭 集杜氏宗祠內,有感其族忠烈堅 貞氣節,親筆題贈“亦政堂”匾額一個,後懸于客廳正中,轟動鄉里。60年代年流落民間,不知所蹤。

52、顏氏複聖堂

孔子的弟子顏回,春秋時魯國人,勤儉好學,樂道安貧。孔子讚歎他說:“顏回真難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飯,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環境中,要是別人,必將憂煩難受了,顏回卻安然處之,並沒有改變他向道好學的樂趣啊!”顏回二十九歲時,頭髮就全白了,三十二歲時就去世了。他死後,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你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發了怒,很快就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過錯馬上就改正,絕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嘛,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了。”後世都將他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中最賢的一個,以德行著稱。後世儒家尊他為“複聖”(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顏子為複聖)。

53、郭氏尊賢堂

郭隗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54、林氏家乘譜牒

林姓由三千多年前的忠臣比干開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帶上鮮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後的特色。這一特色經林姓歷代先賢的提倡和身體力行,得以長期保持和繼承下來,並進一步發展為忠孝傳家的傳統家風。另外,林姓還重視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親睦族等美德。

55、高氏厚余堂

高柴身高不滿五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裡任職,舉派高柴去做費邑宰。孔子怕他不能勝任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

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後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並勸子路不要回宮裡去,子路拒絕他的勸阻,結果回宮遇害。他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後,從未違反過禮節,影響他治理的民眾。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讚、民眾的讚揚。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並善為吏。為躲避追殺,逃亡陳國陽夏梁鄉(今太康縣高賢鄉)的衛國士師高柴肯定想不到,他這個外鄉人會給避難之地帶來深遠影響,會被當地人清晰記憶2000多年。

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樸也。由是,高氏後代以“厚余”作為高氏的堂號。

56、夏氏會稽堂

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移治到山陰縣。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

57、蔡氏祗德堂

堂號的由來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計前怨,率德馴善,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出治魯國有方。因此,周成王複封于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欽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為“祗德”一詞之出處。以後蔡姓族人即以“祗德”為堂號。

58、田氏貧驕堂

戰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問道:"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麼能和他們一樣呢?"

59、萬氏隰西堂

明末萬壽祺,萬曆舉人。明亡以後,誓不降清。穿著儒士的衣服,戴著和尚帽子,往來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他的書房叫“隰西堂”。他和閻爾梅被人稱為“徐州二遺民”。他的著作有《隰西堂集》。

60、盧氏專經堂

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起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盧氏後人即以“專經堂”為堂號。

61、丁氏馴鹿堂

後漢丁茂,小的時候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自背了土築墳,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守護墓。太守舉他為孝廉,拒不受。 丁姓又以"濟陽"為其堂號。

62、洪氏雙忠堂

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彙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們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63、石氏徂徠堂

宋朝石介,山東省徂徠山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其先祖唐末由山東樂陵遷至兗州奉符雲亭裡商王村(今山東泰安徂徠鎮橋溝村)。150年間“富於粟,豪於鄉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約30萬,主要分佈于山東中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區。

64、崔氏三相堂、噤李堂

三相堂緣于唐代崔氏“三相出諸一門”。崔鉉,字台碩,為唐武宗、宣宗時宰相,會昌三年為中書舍人,後封魏國公。鉉之叔父崔元式亦為唐宣宗時宰相。鉉之子崔沆,字內融,乾符五年為戶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唐僖宗時為宰相。三相出諸崔鉉一門,長達三十餘年之久,被後人傳為佳話。崔氏後人為彰顯祖先的榮耀和對後人的啟迪,故將堂號定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邊地區倍受尊崇,廣為使用。

“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65、嵇氏廣陵堂

嵇康被司馬氏所殺,臨刑這天,嵇康要來一架古琴,調好後,開始彈《廣陵散》,霎時間,刑場上一片安靜,琴曲昂揚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悠長,縈回低囀。彈畢,嵇康長歎一聲:“過去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總是不肯教他,從此《廣陵散》絕矣!”後人因稱廣陵堂。

66、程氏世忠堂

南宋嘉定年間,當時由高官辭歸故里的程珌,希望為有保障鄉里功勳的新安程氏共祖程靈洗立廟,於是他號召了休寧會裡,陪郭與歙縣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紳共相盛舉。按程靈洗死後,被裡人奉為神明,於墓前之千年木下疊大石為壇,春秋時祈禱晴雨。由於廟貌未備,仍然不夠莊嚴,此時程珌倡領宗人捐錢買地,為忠壯公程靈洗立廟,並向朝廷乞賜世忠堂廟額,以彰其德,會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預其事。宋甯宗嘉定十六年賜程靈洗廟額世忠,堂號亦稱世忠堂,此應為新安程氏主支堂號。

67、裴氏督國堂

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許多軍隊去平叛,都大敗。大臣提議罷兵。裴度力請征討。朝廷拜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吳元濟,因功封督國公。

68、陸氏三畏堂

大清國正一品鎮國將軍、誥封不入八分鎮國公陸韞。雍正朝,“鎮國將軍陸韞卒,上體恤故臣,加封鎮國公,典葬從不入八分之制,世襲。”自此以後,恩封的爵位還有金陵侯、長恩伯(承恩伯)、驍騎二等子。先祖原為宗室封爵第九級,在不入八分鎮國公下,輔國將軍上。 品級為武官正一品。亡故後受皇帝恩典,加封不入八分鎮國公。賜江甯鎮國府一座。“三畏堂”取意“畏天威、畏地怒、畏人心”,表達了上承皇恩天威、中正國法律例、下順民心民意的為官之道,同時也是對陸氏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

67、焦氏三詔堂

源出江蘇省鎮江市名山焦山處士焦光的家世,自東漢焦光結廬隱居此處,平生饑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為名的。在這裡,可看到上游八九裡,矗立江流轉折處,江中心號稱浮玉的名勝區焦山。東漢時,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名傳千古的焦光後裔,就以“三詔堂”作為堂號。

68、武氏鬻薪堂

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偉,家裡很窮,以賣柴為生。晉祖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侯虞。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佔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69、劉氏藜照堂

劉向在天祿閣校書至深夜,當燭盡燈滅之後,仍不肯就寢,就是暗室中背誦經書。忽有一位黃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門進來,接著將手中青藜杖頂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燒起來,發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劉向見狀,對老人肅然起敬,因施禮相迎,並詢問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聞知卯金氏之子好學,特來視察。現贈你《洪範五行》之文。"老人說完,果從懷中取出一卷簡牘,傳授給劉向。此後,劉向果然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宗師,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偉業。

劉氏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燃藜夜讀的神奇傳說,鼓勵族人發奮讀書,就以劉向為一世祖的"藜照堂"作為堂號。

70、白氏治生堂

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80、藺氏完璧堂

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15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後,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3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3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相如回驛館後,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3天后,他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就以禮送相如回趙國。

81、申氏忠孝堂

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82、姬氏壽丘堂

黃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黃帝又是生於壽丘,所以有這個堂號。

83、溫氏三公堂

唐朝時期,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84、莊氏南華堂

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85、易氏瑞芝堂

宋代江西上高縣進士易延慶,官居大名府兵曹參軍,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紫芝玉芝叢生;後又因母喪,複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栗堂” 。

86、關氏忠義堂

三國時期,蜀漢有上將軍關羽,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他為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劉備諡壯繆,封武安王。關羽死後倍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其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明朝時期又追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氏族人因稱“忠義堂”。民國三年,民國政府明令關羽與嶽飛合祀武廟,稱“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87、曾氏三省堂

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複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88、諸葛氏三顧堂

東漢末時,劉備三顧諸葛亮于茅廬之中,後拜諸葛亮為丞相。

89、東方氏四何堂

漢朝時東方朔性詼諧,善辭賦。有一次,漢武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賜給眾大臣。大臣們還沒有到,東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塊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責,他拜曰:“我這個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賜,而不等皇帝聖旨割給我,何等不講禮貌呀!拔劍自己割肉,何等有魄力呀!雖然是自己割的,但並沒有多割,何等清廉呀!回家把肉給妻子吃,何等仁愛呀!”漢武帝笑曰:“我命你自己責備自己,你竟自己誇獎起自己來了。”隨即又賜給他一份肉。東方氏因以號“四何堂”。

90、澹台氏毀璧堂

孔子有弟子澹台滅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見官。子遊很稱讚他。有一天,他帶了一塊價值千金的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時,突然起了大浪,兩條蛟夾著船不讓走。澹台滅明說:“我這個人,只能夠用仁義的方法取走我的東西,決不能用勢力威脅我而搶劫我的東西!”說罷,就拔出劍來將兩蛟斬死。蛟死後,浪也平了。之後澹台滅明把璧扔到河裡,誰知投了三次,璧又跳到船上三次,最後他乾脆後把璧毀掉,這才繼續行船走人。

91、岳氏馮翊堂

嶽氏系出神農後裔,神農生薑水,即以薑為姓,稱帝名用火德王,故號炎帝,都城遷曲埠,傳七世生節莖,不在帝位。節莖又傳七世生垂。垂于堯時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為秩宗,昨“四嶽”。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為呂侯,侯河南汲郡伯。呂侯功高如山嶽,旨為“太嶽”官,其後裔長子襲父封,逐以國為呂氏;仲子宮“太嶽”,賜“馮翊”後即以官命嶽氏,此得岳氏“馮翊堂”之來由也。

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在雪地上看書。孫康不顧寒冷,孜孜不倦的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嘯、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御史大夫)。

映雪堂字輩排行:(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

4、李氏隴西堂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在今天全中國可考的9000多個姓氏中,李氏人口達一億之多,成為全中華民族最大的姓氏。李氏望族源遠流長,史載其上古始祖為皋陶,實則出自軒轅黃帝。 相傳黃帝五世孫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堯時擔任國之刑獄的大理職務,因斷案有方而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以官名命族為理氏。商末時理氏後裔理徵,因執法剛正不阿,被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幼子利貞避難於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後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因母子倆錢糧不濟,饑渴交困,幸逢當地李樹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饑,遂得以活命,後利貞唯恐株連後代,又不忘活命之恩,於是改理氏為李姓,理利貞遂為李姓之一世始祖。

李世民登基後,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隴西,即以隴西郡李姓為顯貴世族,為世人所仰望,舉國上下以李氏至為尊貴,李氏後裔共奉隴西堂。李鎬九世孫李白詩贊道: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日為蒼生憂。

5、周氏愛蓮堂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揭示: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淨植;蓮, 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蓮堂”。

6、吳氏延陵堂

因為吳姓的遠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陝西西北部),故以姬為姓。吳姓的遠古初祖是黃帝。黃帝娶有四位賢淑的妻子,生有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個,後就形成14個部族。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他倆都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玄囂這一支系傳承下來的。吳姓的開氏始祖是吳太伯。他是《史記》記載的天下第一世家——吳太伯世家。吳太伯是吳姓的第一人,但無嗣,所以叫開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繼承了他的位子傳承下來。於是仲雍就是吳姓的血緣始祖。堂號延陵。

7、鄭氏安遠堂

西漢將領鄭吉,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漢宣帝時,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因發西域諸國兵攻車師有功,升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西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憚率萬餘人歸漢,鄭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將他迎降。匈奴僮僕都尉由此罷。鄭吉因功為安遠侯,漢置西域都護,治烏壘城,統領西域。鄭吉被任命為西域第一任都護,故《漢書·鄭吉傳》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鄭吉去世後,賜諡號為繆侯。

8、王氏太原堂

漢朝時有宿倉舒,7歲時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餓死,就要求父母把他賣給了王家。王家仍然讓他姓宿。後來宿倉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鄉尋找母親。經過太原南廊時,恰巧與母親相遇,遂迎母歸養。太原王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

9、馮氏市義堂

孟嘗君喜歡養食客,到處搜羅人才,不論貴賤,只要有一技之長,都以客相待。有一次,一個叫馮驩的人來投奔孟嘗君。衣著破爛簡單,腰裡系著一把劍,連劍鞘也沒有。孟嘗君問他:“先生找我有何見教?”馮驩說:“窮,混口飯吃。”“你有什麼本事呢?”“NO。”孟嘗君說:“那你就先住下吧。”孟嘗君手下的人看馮驩這麼窮,又沒本領,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間裡住,天天給他粗飯吃。

沒過幾天,孟嘗君問起:“那個馮驩幹什麼?”回答說:“他呀,天天彈那把劍,邊彈還邊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嘗君覺得這話傳出去,自己沒臉面,就讓人把馮驩搬到中等房間裡住,給他魚蝦吃。沒過多少日子,馮驩又唱了:“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以告孟嘗君,孟嘗君吩咐再給他一套車馬。誰知沒過多久,有人說:馮驩仍舊天天唱哩,什麼“劍啊咱們回去吧,沒錢不能養活家。”孟嘗君挺生氣,不過,為了籠絡更多的人,他還是派人經常給馮驩的老母親送錢用。馮驩這才不彈不唱了。

一年之後,孟嘗君名氣越來越大,當上了齊國的相國。傳說是門客三千。但是由於養食客需要大量錢財,孟嘗君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後來想到自己在薛城還有一筆債務沒要回來,決定派人收一下利息。門客都不願意去做這種事情,有人推薦馮驩,結果這傢伙很爽快的答應了。於是乎,準備好車馬,收拾好行裝,帶著債券,就出發了。臨走的時候,問孟嘗君:“債收了以後,要買點什麼回來嗎?”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驩到了薛城,用收上來的一些錢,買了牛和美酒,置辦酒席,邀請債戶喝酒,並且說,有錢沒錢,不一定要還,只要來核對一下債券就行了。馮驩熱情款待他們。酒過三巡,馮驩與債戶們核對好債券,並說:凡是當時能給利錢的,就收下;一時沒錢的,就約好歸還的期限;窮得實在還不起的,就乾脆把他們手中的債券收回,隨即當著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債券都給燒了。

欠債人一臉蒙圈,馮驩說:“孟嘗君把錢借給你們,是因為大家生計困難,難以度日;本來不想收利錢,可是還有一大幫門客要養,所以才讓我來。至於剛才燒了債券之類的,延期歸還之類的,都是孟嘗君的恩典。

回來後,孟嘗君聽到馮驩焚燒債券的消息,火冒三丈:“讓你收錢,你去置辦酒席?”馮驩說:“你不是說缺什麼買什麼嗎?現在我可是給你買了名聲和人情!”孟嘗君很生氣,對他冷淡了。

不久,齊王聽信了秦楚兩國製造的謠言,怕孟嘗君功高欺主,免去了他的相國職務。那些門客一看主人失了勢,紛紛離去,只有馮驩還一心一意地跟著他。

孟嘗君無奈的回到封地薛城。結果還沒進城,老遠就看見人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不由得掉下淚來,對馮驩說:“先生大智慧啊!”馮驩說:“狡兔三窿,現在你還只有薛城一個安身地方,我再給您找兩個吧:一個在秦國的咸陽,一個就在咱們齊國的都城臨淄。”孟嘗君覺得很對,讓馮驩去秦國。

此時,秦相國亡,位子空著。秦昭襄王曾經就想要拜孟嘗君為相國,馮驩就利用這一點來遊說秦昭襄王,言說趁此機會,齊國罷免孟嘗君,把他弄到秦國,以後就可以稱霸了。

隨後,馮驩又搶先趕到齊國臨淄,對齊湣王說:“秦國使臣馬上到齊國來接走孟嘗君當相國了,你還不留下?“一番忽悠,齊王醒悟。孟嘗君重新當上了相國,走掉的食客又來投奔他。

孟嘗君很惱火說,但是馮驩勸說他不必如此,原諒他們,以來顯示你的度量。由於得到許多門客的支持,孟嘗君又穩當當做了好幾年相國。

10、陳氏義門堂

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岳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曆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3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

11、蔣氏九侯堂

蔣翊為西漢名臣,以清廉正直出名,忠於漢室。因不滿王莽專權,蔣翊告病返鄉,終身不仕。蔣翊有一個孫子,名叫蔣橫。蔣橫跟隨光武帝劉秀征討赤眉,南征北戰,因功勳卓著被封為“逡遒侯”,官拜大將軍。然而好景不長,朝中司隸羌路上報蔣橫謀反,劉秀聞訊大怒,將蔣橫誅殺。為了免遭滅族的厄運,除了老七蔣稔為父守靈,其餘八個兒子全部逃往江南。蔣橫蒙冤遭到誅殺後,朝野不平,一時間京城民謠四起:“君用讒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光武帝劉秀聞聽之後,下旨清查蔣橫冤案,最終冤案大白天下,蔣橫平反昭雪,羌路則被處斬。為了安撫人心,劉秀以王侯之禮遷葬蔣橫,賜墓號為“顯忠”,並將蔣橫的九個兒子全部就地封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12、沈氏夢溪堂

沈括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以此為夢溪堂。

13、韓氏泣杖堂

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14、楊氏四知堂

出自東漢名士楊震,他調任東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15、朱氏居敬堂

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志"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16、秦氏三賢堂

孔門七十二大賢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這裡的“三”是指多數的意思。

17、許氏洗耳堂

堯帝時有一位高士叫許由。堯老時,想把天下禪讓給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潁水邊去洗耳朵,認為堯說的話汙了他的耳朵。許氏因以“洗耳”為堂號。

18、何氏廬江堂

韓瑊為何姓始祖,其說言之鑿鑿,據《湞陽水木記》:“瑊公姜妣皆壽百齡,卒後葬於廬江東鄉望淮崗,也稱何墳岡,至宋猶存。”宋代崇甯年間一代鴻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經何墳岡,曾題詩紀念:“何墳岡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灼火,呂蛆那怪誤疑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年歸鶴鳴。壤土不隨函穀變,驪山徒自發崇陵。”後來韓(何)瑊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後代人就以“廬江”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19、張氏百忍堂

據《舊唐書》記載:壽張縣張家莊村張公藝,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單騎到佔據任城的徐圓朗的軍中刺探軍情,不幸被徐圓朗的人認出,圍攻捉拿。李世民殺開一條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當他來到壽張縣張家莊前,一條河擋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獨木橋,李世民身負重傷,人困馬乏,不幸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這時,張公藝帶領幾個青年在河岸邊習武,他見一壯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給他治病養傷,並用祖傳的百年堂阿膠給他調理身體,不幾日李世民便恢復了健康。當時,李世民不便於說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沒忘張公藝救命之恩。所以在貞觀九年特賜親書"義和廣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當使臣來到張家莊時,張公藝正在召集人員在當年李世民過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橋。使臣回京稟報給唐壬,唐王便批資修建,並派尉遲敬德監修。這座規模宏大的石橋長約60米,寬6米,高7米。始建于唐貞觀九年,距今1300多年。後來此橋被稱作 "訪賢橋"、"古賢橋",張家莊更名為古賢莊。

20、孔氏至聖堂

因孔子而命名。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他晚年致力於教育,據傳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刪修《春秋》,整理《詩》、《書》等。在哲學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自漢以後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封建統治者稱為“大成至聖”。

21、曹氏清靖堂

又稱“無為堂”,西漢曹參,在蕭何死了以後,繼蕭何為宰相。他一本蕭何時的辦法,所謂“蕭規曹隨”。“省刑法,薄稅斂,無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頌他說:“載以清靖,民以寧一。”

22、嚴氏富春堂

嚴氏是東漢時著名隱士嚴光的後裔。嚴光,本姓莊,後人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西漢末年名士,浙江余姚人。據《後漢書·逸民列傳·嚴光傳》載,嚴光“少有高名”,曾與劉秀同窗。劉秀即位後,嚴光隱姓埋名,避至他鄉。劉秀思賢念舊,令繪其形貌尋訪。嚴光被找到後,劉秀接他到京都洛陽,並授予其諫議大夫一職,嚴光不從。後嚴光歸隱富春山耕讀垂釣,終身不仕。嚴光的淡泊名利,為歷代所推崇。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一文中對嚴光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惟先生以節高之” 的讚語,更使嚴光以“高風亮節”名聞後世,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慕前賢,堅守情操的理想和品格。所以嚴氏後裔以嚴光為榮,視其開宗始祖,並把嚴氏宗祠稱作“富春堂”,以示對先祖的懷念。

23、魏氏九合堂

魏絳,春秋時晉國卿。 其先祖為庶人,與周同姓,因伐紂有功被周武王封于畢,於是以畢為姓。到畢萬時,事晉獻公,伐霍、耿,魏等國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為姓。魏絳最後被封為文候,其家住在今山西省新絳縣橫橋鄉文候村,文候村因此而得其名。曾經九合諸侯。

24、謝氏寶樹堂

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 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著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謝氏以“寶樹”為堂號,由來在此。《晉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來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

25、鄒氏諷諫堂

戰國時期的騶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於是以巧妙的方式規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後,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26、竇氏五桂堂【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有個叫竇禹鈞的人,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夀,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為他賦詩雲:“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三字經》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來歌頌他,教導兒童要好好念書,父親也要教子有方。

27、章氏五都堂

周惠王十三年,齊國伐鄣。農曆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後裔,鄣國的後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陝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28、潘氏篤誠堂

清道光年間,當時的黃田鹽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在滬經商,成巨富,並接觸到很多新事物。每每回到家中,便向家人講述外面的風土人情和奇聞軼事。朱一喬的母親和妻子在聽到“洋火輪”的情形後,產生了想見一見的願望,因交通落後加之纏足致行動不便,難以出行,終未如願,稟性孝順的朱一喬為圓母親夙願,與兒子商議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輪船的建築一洋船屋。

29、彭氏可祖堂

彭祖氏自堯帝起,曆夏朝、商朝。商朝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朝時擔任柱下史;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可見,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曆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所謂彭祖年長八百,實際上是大彭氏國存在的年限。

30、韋氏京兆堂

漢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又升任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韋玄成舉家遷居京兆杜陵,子孫繁衍繁盛。三國以後,韋氏發展成為京兆地區名門望族;唐代,一門十六相,成為僅次於李唐宗室的豪族門第,以望立堂,故韋姓京兆堂為所有堂號之最。

31、馬氏銅柱堂

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32、任氏水薤堂

任棠的學問很大,不願出仕為官,就在家教書為生,是當時著名隱士。既然是名士,地方上的官員免不了前來來拜訪。面對殷勤前來的父母官,任棠卻常常避而不見。東漢時,天水郡改稱漢陽。不久,新任漢陽太守龐參到任,依例前去拜訪老者以及賢者,任棠自然在此之列。龐參是河南緱氏人,他文武兼備、謀慮深遠,年少時被推舉為孝廉,出任左校令。當時邊患頻繁,他主張屯邊備戰,行休養生息之道,減輕賦稅以待養精蓄銳,可謂憂國之士。另外,他為官正直,處事幹練,聲譽甚佳。不過,龐參在任棠這裡,並沒有受到什麼歡迎。龐參到時,任棠正在家等候。見到新的太守,任棠既不迎接也不說話,只是把從地裡剛拔出的一顆薤(一種雜草)擺到桌子上,又在堂前放了一盆清水,隨後抱著小孫子跪在堂前。龐參就被這樣晾在一邊。隨同龐參而來的主簿十分惱火,連忙呵斥任棠狂傲之至,竟敢怠慢太守。明理通達的龐參卻揮手制止,他瞅瞅這桌上地下的兩樣東西,又看著堂前任棠,沉思良久,終於悟出了任棠的用意。他回頭對隨去的屬員說:任棠這是在教導我:放一盆清水是希望我做一個清官;拔一株大薤,是希望我能剷除欺壓百姓的豪強;他抱著孫兒長跪在堂前,是希望我能夠愛惜民力,撫恤老弱病幼。他,不愧是賢人啊。既然悟出來了,龐參就欣然拜謝而去。隨後,龐參在漢陽太守任上,抑強扶弱,實施惠政,發展生產,很得民心。後人就由任棠和龐參的這次交往,概括出兩個成語:拔薤誅茅,置水之情。前者意為:居官應剛直不阿,敢於誅除強☆禁☆暴;後者意為:陳述民間疾苦,希望當權者廉潔自持,體察民情。由是,任棠用清水和大薤暗示龐參廣興仁政之事成為了一段佳話,留下了“任棠水”之名,為人稱頌,後世任姓族人就以“水薤”為堂號來紀念這位任姓先人。任姓其它堂號有“九真”、“玉知”、“敘倫”、“吏部”等。

33、袁氏臥雪堂

東漢袁安沒做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 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34、史氏忠烈堂

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將史德威做他的兒子。並且交待說:“我逝世後,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著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35、薛氏忠諫堂

漢朝時候,沛人薛廣德為御史大夫,敢於直諫。元帝要做樓船供自己玩樂,廣德脫掉帽子諫阻,如果元帝不聽,他打算光著頭向皇帝車輪上碰。結果皇帝採納了他的諫議。

36、羅氏尊堯堂

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氏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氏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37、常氏知人堂

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禦史,並表揚常何知人善用,賜予綢緞三百匹。故常姓後人以“知人”為堂號。

38、時氏钜鹿堂

三國時候的時滸,本居隴西郡洮河之邊,後率兒子時苗從隴西郡遷到河北省钜鹿郡居住,以居地為望開創了“钜鹿堂”。而其子時苗,因官封安徽壽春縣令,上任之時帶了一條牛前往。時苗在任清廉勤勉,離開之時那牛生一小牛,時苗因小牛屬於當地資產,因此不肯帶小牛離任。壽春人民為了表示對時苗的尊敬,特地在壽春建立了一座留犢祠,至今尚在。時苗之後人為了紀念先祖時苗,形成了“留牛堂”和“壽春堂”號。

39、孟氏三遷堂

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裡可以使我的兒子成為好人了。”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40、黃氏江夏堂

黃香是江夏安陸人,東漢時期著名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溫衾”故事的主角。黃香的母親早逝,他知書達理,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扇涼席子讓父親睡。冬天則先鑽進被窩溫熱被子讓父親睡。他當魏郡太守時當地遭遇洪災,他拿出自己的俸祿和家產救濟災民。人們稱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41、蕭氏定漢堂

蕭何,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七月辛未去世,諡號“文終侯”。

42、尹氏一經堂

宋紹興二年(1132),嶽飛自南昌過吉安到茶陵,茶陵富民尹彥德以酒肉迎師,彥德言家粟不乏,顏給軍餉五日,留嶽飛三日,離去時,嶽飛語彥德,爾財有餘而學不足,當以一經教子孫,光大其門。彥德拜而受賜,而辟堂以供子孫挾筴遊息之所,堂名之曰:一經堂,蓋取忠烈一經教子孫之義也。

43、六桂堂

六桂文化源遠流長,所謂六桂,就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的總稱。這六個姓氏都有其祖系源流及衍派譜系,都是炎黃子孫,在中華民族群中佔有重要位置與榮耀的名望。據史志和姓氏譜系,洪氏出於唐堯時的共工,江氏為虞舜時伯益的後裔,翁氏為周昭王庶子諡(又名庶任),被賜姓翁為開基始祖。方氏為神農氏八世孫帝榆罔後裔方雷氏,另一支則源于周代卿士方叔。龔氏起源于神農氏後裔的共工氏。《萬姓統譜》有載“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汪氏為春秋時魯國大夫汪候的後裔,這些都是有史可證的。

44、毛氏舌師堂

戰國時平原君有食客毛遂,出使楚國時,拔劍脅迫楚王,曉以利害,遂訂了楚國出兵援助趙國的條約。毛氏因以舌師為堂號。

45、宋氏玉德堂

宋朝時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進士。宋祁禮部考試第一,官拜見兵部尚書,著有《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人們叫他“紅杏尚書”,人稱“二宋”。其後以“玉德”為堂號。

46、戴氏獨步堂

源自後漢戴良的事蹟。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幹。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裡躲起來。

47、屈氏三閭堂

戰國時屈原,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在楚國官至三閭大夫,楚懷王很尊重其才。後來因為被奸臣靳尚和鄭貴妃說他的壞話,被貶到江南。他作了《漁父詞》,表明自己的愛國心,自投汨羅江而死。

48、祝氏河南堂

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西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複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49、董氏良史堂

《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夷皋聚斂民財,殘害臣民,舉國上下為之不安。作為正卿的執政大臣趙盾,多次苦心勸諫,靈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殘害。他先派人刺殺,未遂,又於宴會上伏甲兵襲殺,未果。趙盾被逼無奈,只好出逃。當逃到晉國邊境時,聽說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於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弑其君”記載此事,並宣示於朝臣,以示筆伐。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意思是他做為執政大臣,在逃亡未過國境時,原有的君臣之義就沒有斷絕,回到朝中,就應當組織人馬討伐亂臣,不討伐就未盡到職責,因此“弑君”之名應由他承當,這是按寫史之“書法”決定的。孔子讚歎他是良史。

50、梁氏儀國堂

梁克家自幼聰敏,勤奮自勵。宋高宗紹興三十年中狀元,授平江府簽判,曆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召除醴泉觀使。淳熙九年,拜右丞相,封儀國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進封鄭國公。淳熙十四年,梁克家病卒,追贈少師,諡號“文靖”。

梁克家後遊學廣東潮州揭陽縣漁湖京崗孫家為“館客”(家庭教師),今京崗猶存“恩相祠”和“夢龍滌爪處”。紹興二十八年 (1158年),揭陽縣治東齋梅花盛開,梁克家賦詩一首,意境不凡,抱負極大。詩雲:

“老菊殘梧九月霜,誰將先暖入東堂?

不因造物於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調端有待,百花羞澀敢言芳。

看來冰玉輝相映,好取龍吟播樂章。”

51、杜氏亦政堂

清朝乾隆年間,內閣學士劉墉任左都禦史一職監理河道時居住在鄭 集杜氏宗祠內,有感其族忠烈堅 貞氣節,親筆題贈“亦政堂”匾額一個,後懸于客廳正中,轟動鄉里。60年代年流落民間,不知所蹤。

52、顏氏複聖堂

孔子的弟子顏回,春秋時魯國人,勤儉好學,樂道安貧。孔子讚歎他說:“顏回真難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飯,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環境中,要是別人,必將憂煩難受了,顏回卻安然處之,並沒有改變他向道好學的樂趣啊!”顏回二十九歲時,頭髮就全白了,三十二歲時就去世了。他死後,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你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發了怒,很快就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過錯馬上就改正,絕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嘛,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了。”後世都將他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中最賢的一個,以德行著稱。後世儒家尊他為“複聖”(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顏子為複聖)。

53、郭氏尊賢堂

郭隗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54、林氏家乘譜牒

林姓由三千多年前的忠臣比干開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帶上鮮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後的特色。這一特色經林姓歷代先賢的提倡和身體力行,得以長期保持和繼承下來,並進一步發展為忠孝傳家的傳統家風。另外,林姓還重視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親睦族等美德。

55、高氏厚余堂

高柴身高不滿五尺,在孔子門下受業,孔子認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裡任職,舉派高柴去做費邑宰。孔子怕他不能勝任說:“這是害了人家的兒子啊!”

高柴在魯、衛兩國先後四次為官,歷任魯國費宰、郕宰、武城宰和衛國的士師,是孔門弟子中從政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一個。魯哀公十五年,衛國政變,高柴急忙逃離衛國,並勸子路不要回宮裡去,子路拒絕他的勸阻,結果回宮遇害。他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後,從未違反過禮節,影響他治理的民眾。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讚、民眾的讚揚。為人性格直爽,與子路是好友。子路認為他忠厚純正,能守孝道,並善為吏。為躲避追殺,逃亡陳國陽夏梁鄉(今太康縣高賢鄉)的衛國士師高柴肯定想不到,他這個外鄉人會給避難之地帶來深遠影響,會被當地人清晰記憶2000多年。

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樸也。由是,高氏後代以“厚余”作為高氏的堂號。

56、夏氏會稽堂

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移治到山陰縣。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

57、蔡氏祗德堂

堂號的由來可追溯到蔡叔度之子,蔡氏二世蔡仲侯,名胡,不計前怨,率德馴善,克庸祗德,周公舉為魯卿士,出治魯國有方。因此,周成王複封于蔡,以奉祀其父。周成王在其欽命“蔡仲之命”中,表彰蔡仲“克庸祗德”成為“祗德”一詞之出處。以後蔡姓族人即以“祗德”為堂號。

58、田氏貧驕堂

戰國時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師,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車拜見子方,子方不還禮。太子問道:"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還是貧賤的人可以驕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貧賤的才能驕傲!諸侯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當官的心,說話當官的也不聽,就到別的國家去,像丟掉破鞋子一樣。富貴的人怎麼能和他們一樣呢?"

59、萬氏隰西堂

明末萬壽祺,萬曆舉人。明亡以後,誓不降清。穿著儒士的衣服,戴著和尚帽子,往來吳、楚之間,世稱“萬道人”。他的書房叫“隰西堂”。他和閻爾梅被人稱為“徐州二遺民”。他的著作有《隰西堂集》。

60、盧氏專經堂

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起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盧氏後人即以“專經堂”為堂號。

61、丁氏馴鹿堂

後漢丁茂,小的時候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自背了土築墳,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守護墓。太守舉他為孝廉,拒不受。 丁姓又以"濟陽"為其堂號。

62、洪氏雙忠堂

源自宋朝洪皓,他是鄱陽人(今江西樂平)。著名宋朝大臣、詞人。宋政和年間進士。他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不屈服。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彙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拘留。他們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63、石氏徂徠堂

宋朝石介,山東省徂徠山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其先祖唐末由山東樂陵遷至兗州奉符雲亭裡商王村(今山東泰安徂徠鎮橋溝村)。150年間“富於粟,豪於鄉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約30萬,主要分佈于山東中南部和江蘇中北部等地區。

64、崔氏三相堂、噤李堂

三相堂緣于唐代崔氏“三相出諸一門”。崔鉉,字台碩,為唐武宗、宣宗時宰相,會昌三年為中書舍人,後封魏國公。鉉之叔父崔元式亦為唐宣宗時宰相。鉉之子崔沆,字內融,乾符五年為戶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唐僖宗時為宰相。三相出諸崔鉉一門,長達三十餘年之久,被後人傳為佳話。崔氏後人為彰顯祖先的榮耀和對後人的啟迪,故將堂號定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邊地區倍受尊崇,廣為使用。

“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65、嵇氏廣陵堂

嵇康被司馬氏所殺,臨刑這天,嵇康要來一架古琴,調好後,開始彈《廣陵散》,霎時間,刑場上一片安靜,琴曲昂揚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悠長,縈回低囀。彈畢,嵇康長歎一聲:“過去袁孝尼要跟我學《廣陵散》,我總是不肯教他,從此《廣陵散》絕矣!”後人因稱廣陵堂。

66、程氏世忠堂

南宋嘉定年間,當時由高官辭歸故里的程珌,希望為有保障鄉里功勳的新安程氏共祖程靈洗立廟,於是他號召了休寧會裡,陪郭與歙縣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紳共相盛舉。按程靈洗死後,被裡人奉為神明,於墓前之千年木下疊大石為壇,春秋時祈禱晴雨。由於廟貌未備,仍然不夠莊嚴,此時程珌倡領宗人捐錢買地,為忠壯公程靈洗立廟,並向朝廷乞賜世忠堂廟額,以彰其德,會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預其事。宋甯宗嘉定十六年賜程靈洗廟額世忠,堂號亦稱世忠堂,此應為新安程氏主支堂號。

67、裴氏督國堂

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不聽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許多軍隊去平叛,都大敗。大臣提議罷兵。裴度力請征討。朝廷拜他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吳元濟,因功封督國公。

68、陸氏三畏堂

大清國正一品鎮國將軍、誥封不入八分鎮國公陸韞。雍正朝,“鎮國將軍陸韞卒,上體恤故臣,加封鎮國公,典葬從不入八分之制,世襲。”自此以後,恩封的爵位還有金陵侯、長恩伯(承恩伯)、驍騎二等子。先祖原為宗室封爵第九級,在不入八分鎮國公下,輔國將軍上。 品級為武官正一品。亡故後受皇帝恩典,加封不入八分鎮國公。賜江甯鎮國府一座。“三畏堂”取意“畏天威、畏地怒、畏人心”,表達了上承皇恩天威、中正國法律例、下順民心民意的為官之道,同時也是對陸氏子孫後代的諄諄教誨。

67、焦氏三詔堂

源出江蘇省鎮江市名山焦山處士焦光的家世,自東漢焦光結廬隱居此處,平生饑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為名的。在這裡,可看到上游八九裡,矗立江流轉折處,江中心號稱浮玉的名勝區焦山。東漢時,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漢靈帝三度下詔請去做官而拒絕,名傳千古的焦光後裔,就以“三詔堂”作為堂號。

68、武氏鬻薪堂

鬻薪是賣柴。宋朝武行德,相貌奇偉,家裡很窮,以賣柴為生。晉祖鎮守弁門,到郊外遊玩,看到行德賣柴,對他的相貌很驚訝,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就把他留在帳下當了侯虞。後來作戰時行德被契丹俘虜,他殺了契丹的官,佔據了河陽,不久歸順了漢,當了河陽尹,入宋,官太子太傅。

69、劉氏藜照堂

劉向在天祿閣校書至深夜,當燭盡燈滅之後,仍不肯就寢,就是暗室中背誦經書。忽有一位黃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門進來,接著將手中青藜杖頂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燒起來,發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劉向見狀,對老人肅然起敬,因施禮相迎,並詢問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聞知卯金氏之子好學,特來視察。現贈你《洪範五行》之文。"老人說完,果從懷中取出一卷簡牘,傳授給劉向。此後,劉向果然成為一代著名學者宗師,在中國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偉業。

劉氏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燃藜夜讀的神奇傳說,鼓勵族人發奮讀書,就以劉向為一世祖的"藜照堂"作為堂號。

70、白氏治生堂

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80、藺氏完璧堂

戰國時,趙國得到了"和氏璧"。當時秦國很強大,騙趙國說,願意拿15個城市來換這塊"和氏璧"。趙國覺得很為難--給璧怕秦國不給城;不給璧,又怕秦國興兵來奪。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秦王接過和氏璧後,只交給大臣們傳看,絲毫不提交城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沒有意思交城,於是對秦王說:"你們只知道誇璧好,卻不知道璧上還有個瑕疵呢!"秦王就把璧交給相如,要他指出瑕疵在哪裡。相如接到璧後,馬上抱起依著柱子說:"趙王派我來送璧前,齋戒沐浴了3天,表示對秦的尊重。大王接璧在手後,卻只知道叫人傳看,實在是欠鄭重。現在璧在我的手中,你們如果想要,大王也需齋戒沐浴3天,然後行交接之禮。否則,我就把璧在柱上碰碎,然後撞頭而死。"秦王沒辦法,只好讓藺相如把璧帶回驛館。相如回驛館後,暗地派隨從從小道把璧送回趙國。3天后,他秦廷辦交接禮。他對秦王說:"我見大王無意將城交給我們,因此已派人將璧送回趙國了。您要殺就請殺吧!"秦王認為殺了藺相如只會徒傷兩國和氣,就以禮送相如回趙國。

81、申氏忠孝堂

春秋時期,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82、姬氏壽丘堂

黃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黃帝又是生於壽丘,所以有這個堂號。

83、溫氏三公堂

唐朝時期,溫大雅(溫彥宏)為禮部尚書,封黎國公。其二弟大臨(溫彥博)為中書令,封虞國公。三弟大有(溫彥將)為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時稱“一門三公”。

84、莊氏南華堂

戰國莊周,著《南華經》。與老子同為道家之祖,世稱“老莊”。

85、易氏瑞芝堂

宋代江西上高縣進士易延慶,官居大名府兵曹參軍,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紫芝玉芝叢生;後又因母喪,複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栗堂” 。

86、關氏忠義堂

三國時期,蜀漢有上將軍關羽,劉備麾下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他為五虎上將之首,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東吳孫權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壯烈殉漢,劉備諡壯繆,封武安王。關羽死後倍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其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明朝時期又追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氏族人因稱“忠義堂”。民國三年,民國政府明令關羽與嶽飛合祀武廟,稱“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

87、曾氏三省堂

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複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88、諸葛氏三顧堂

東漢末時,劉備三顧諸葛亮于茅廬之中,後拜諸葛亮為丞相。

89、東方氏四何堂

漢朝時東方朔性詼諧,善辭賦。有一次,漢武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賜給眾大臣。大臣們還沒有到,東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塊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責,他拜曰:“我這個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賜,而不等皇帝聖旨割給我,何等不講禮貌呀!拔劍自己割肉,何等有魄力呀!雖然是自己割的,但並沒有多割,何等清廉呀!回家把肉給妻子吃,何等仁愛呀!”漢武帝笑曰:“我命你自己責備自己,你竟自己誇獎起自己來了。”隨即又賜給他一份肉。東方氏因以號“四何堂”。

90、澹台氏毀璧堂

孔子有弟子澹台滅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見官。子遊很稱讚他。有一天,他帶了一塊價值千金的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時,突然起了大浪,兩條蛟夾著船不讓走。澹台滅明說:“我這個人,只能夠用仁義的方法取走我的東西,決不能用勢力威脅我而搶劫我的東西!”說罷,就拔出劍來將兩蛟斬死。蛟死後,浪也平了。之後澹台滅明把璧扔到河裡,誰知投了三次,璧又跳到船上三次,最後他乾脆後把璧毀掉,這才繼續行船走人。

91、岳氏馮翊堂

嶽氏系出神農後裔,神農生薑水,即以薑為姓,稱帝名用火德王,故號炎帝,都城遷曲埠,傳七世生節莖,不在帝位。節莖又傳七世生垂。垂于堯時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為秩宗,昨“四嶽”。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為呂侯,侯河南汲郡伯。呂侯功高如山嶽,旨為“太嶽”官,其後裔長子襲父封,逐以國為呂氏;仲子宮“太嶽”,賜“馮翊”後即以官命嶽氏,此得岳氏“馮翊堂”之來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