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五水研討在港閘,悠悠五水是吾鄉

天壤之間,水居其多人類自古逐水而居— “五水彙聚”課題討論 —

日前,港閘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新局聯合江海文化研究會、張謇研究中心發起“五水彙聚”課題討論,我市文化界專家學者、歷史愛好者陸續發表24篇論著,

從歷史、地理、人文、經濟等領域,初步探討以運河文化為代表的水文化和港閘地區的關係。6月28日,舉行第一次研討會。

6月28日,由港閘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新局、江海文化研究會和張謇研究中心發起的“五水彙聚”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正式破題,

我市30名余名文化界專家、大學教授、歷史愛好者以及近百名區、街兩級文化、宣傳幹部齊聚港閘區委黨校,參加首場研討會。

在南通市港閘區,五水彙聚,通江達海,與五山迢遞相望。這幅流淌千年的水韻長卷,帶來經濟的繁榮,更孕育了文化,蘊藏著未來。

話五水前世今生

五水,並非特指五條河流。

通揚運河、通呂運河、九圩港、港閘河,加之以團結河為代表的內河,

形成港閘區特有的“五水彙聚”。這既是一個鮮明的地域特色,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江海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沈玉成

追溯通揚運河


張謇研究中心幹事陳炅對五水脈絡了然於胸。通揚運河古稱運鹽河,肇始於西元前179年西漢吳王劉濞開邗溝,

歷代延鑿,成為揚州直達通州的鹽運、漕運幹道,是京杭大運河的支流。清末張謇開闢由南通到揚州的內河客運航線。民國中期,鹽業廢弛,改稱通揚運河。

通呂運河

南北朝時期,廣闊的灘塗,繁茂的草蕩給早期海鹽經濟提供了條件。為運鹽而開的串場河,

串連起通州以東、以北鹽場和通州城。1958年,裁彎取直,拓寬加深,命名為通呂運河。翌年,從長江邊開挖新河道至通揚運河,成為南通至外江的重要水上交通及排灌水道。

探五水興盛之源-鹽業興盛

南通地區最早見諸史料的唐代十大鹽場,確鑿可考的是如皋場和永興場。從西漢到清末,經由運鹽河運出通產淮南草煎細鹽總量未有記載,據《南通鹽業志》的作者張榮生保守估計,

“若平均每年僅以5000噸計算,總數也在1000萬噸以上。”

與千年鹽文化相伴而生的,是運河文化。“三百六十行”並舉的歷史商機因水而興,惠商重教、敢為人先蔚然成風。

工業重鎮唐閘的繁榮

隨著口岸的迅速南移,歷史把機遇的接力棒傳遞給僅隔3裡水路的唐家閘。

通揚、通呂運河是工業重鎮唐閘的命脈,當年“突突突”的小火輪滿載大生紗廠的貨物來往穿梭,溝通了農商,溝通了城鄉,模範縣聲名遠揚。

南通大學教授余建華指出,“通揚、通呂運河,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肩負著木材、煤炭、鋼鐵、糧食等物資運輸重任,占全市80%以上的內河水運量。”隨著大交通時代的來臨,運河的航運功能減弱,休閒旅遊功能日益凸顯。

談五水文化如何發展繁榮

千百年來,幾多興衰,幾許惆悵,隨灩灩水波沉浮,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延及至今。立于當下的時空節點,搜尋吉光片羽,對未來投以更多期許。

文博耆宿穆煊獻策港閘區政府,聯合已升格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通州,大手筆策劃舉辦兩地運河文化博覽會。

沈玉成建言,“總體規劃重頭應該是通揚運河港閘段的保護建設和旅遊開發,抓住一個重點,唐閘工業文化遺存;一個次重點,河口文化遺存修復保護。讓濠河游走向運河游、長江遊,讓城市游走向鄉村游,把自然景觀旅遊和工業文化遊結合起來。”

賈濤根退休後觀察、拍攝野生鳥類近20年,發現了20多種本地未有記錄的野鳥。賈濤根希望,通過優化水域生態系統,建立“五水旅遊觀鳥中心”。設想在城閘大橋下分水島東端約50米處,建樹木群樁水上停憩點,待到林鳥密集到一定規模,可建隱蔽觀測點,就近籌辦野生鳥類展示館。海鷗、灰椋鳥、野鴨、夜鷺、白鷺……這些舞姿曼妙的精靈成群回歸指日可待。

青山綠水帶來的是經濟、社會效益,聚合的是人心。宜居宜旅興業之城需要厚積薄發的文化支撐探尋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是“五水彙聚”課題研討初心

“五水彙聚”文化研討尚處破題階段,邊走邊悟,期待更多的驚喜、發現和成果。

據瞭解,港閘區政府多年前就利用運河水系打造出水文化的試點——“五水匯”。其核心部分為“五水匯”風景帶及“五水匯”商圈。近期,還將增加五水大舞臺、五水公園、1912文化街區等生態文化項目,使“五水匯”這一地標品牌更立體、更豐厚。

千年運河,非一日之功,五水文化的探究,利在千秋。泱泱河水,遠載的是歷史,通向的是未來……

文:顧遐 編輯:港宣

模範縣聲名遠揚。

南通大學教授余建華指出,“通揚、通呂運河,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肩負著木材、煤炭、鋼鐵、糧食等物資運輸重任,占全市80%以上的內河水運量。”隨著大交通時代的來臨,運河的航運功能減弱,休閒旅遊功能日益凸顯。

談五水文化如何發展繁榮

千百年來,幾多興衰,幾許惆悵,隨灩灩水波沉浮,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延及至今。立于當下的時空節點,搜尋吉光片羽,對未來投以更多期許。

文博耆宿穆煊獻策港閘區政府,聯合已升格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通州,大手筆策劃舉辦兩地運河文化博覽會。

沈玉成建言,“總體規劃重頭應該是通揚運河港閘段的保護建設和旅遊開發,抓住一個重點,唐閘工業文化遺存;一個次重點,河口文化遺存修復保護。讓濠河游走向運河游、長江遊,讓城市游走向鄉村游,把自然景觀旅遊和工業文化遊結合起來。”

賈濤根退休後觀察、拍攝野生鳥類近20年,發現了20多種本地未有記錄的野鳥。賈濤根希望,通過優化水域生態系統,建立“五水旅遊觀鳥中心”。設想在城閘大橋下分水島東端約50米處,建樹木群樁水上停憩點,待到林鳥密集到一定規模,可建隱蔽觀測點,就近籌辦野生鳥類展示館。海鷗、灰椋鳥、野鴨、夜鷺、白鷺……這些舞姿曼妙的精靈成群回歸指日可待。

青山綠水帶來的是經濟、社會效益,聚合的是人心。宜居宜旅興業之城需要厚積薄發的文化支撐探尋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是“五水彙聚”課題研討初心

“五水彙聚”文化研討尚處破題階段,邊走邊悟,期待更多的驚喜、發現和成果。

據瞭解,港閘區政府多年前就利用運河水系打造出水文化的試點——“五水匯”。其核心部分為“五水匯”風景帶及“五水匯”商圈。近期,還將增加五水大舞臺、五水公園、1912文化街區等生態文化項目,使“五水匯”這一地標品牌更立體、更豐厚。

千年運河,非一日之功,五水文化的探究,利在千秋。泱泱河水,遠載的是歷史,通向的是未來……

文:顧遐 編輯: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