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的“熊孩子”明日“殺人兇手”,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人生

早上乘地鐵上班,原本在座位上發呆的我突然被一聲尖叫嚇得一哆嗦。聞聲望去,是一個五、六歲模樣的小男孩兒正奔跑於車廂內,碰碰這個碰碰那個,興奮時又叫了幾聲。他的家長呢?說實話如若不是觀察到細微的表情我也是分不清誰是家長的。

車廂內所有人的都露出一絲無奈甚至有一些反感的表情,只有一對夫妻臉上是露出開心的笑容,大概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的活潑。

果不其然,孩子在奔跑中不小心被一位小姑娘的東西絆倒摔了一跤,

趴在地上放聲大哭,腳還踹了下剛剛絆倒他的東西。那對夫妻立馬起身把孩子抱起來安慰他“不疼不疼”,還要質問小姑娘的東西為什麼不放放好。正好到站,夫妻把小孩兒抱下車嘴裡還罵罵咧咧,留下無辜的小姑娘。

看到這樣的情況不經讓我想到前幾天看到的新聞《熊孩子在高鐵內太鬧,外國專家提醒家長反被一耳光打出血。》

外籍專家劉先生坐高鐵去寧波開會。

同車廂的三個家庭大人講話非常大聲,小孩也很吵鬧。劉先生提醒他們小聲,結果被一位小孩的母親怒打耳光,導致左眼眼球出血。

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熊家長”。

想起北大高材生弑母的新聞,那位母親到底做錯了什麼?本以為是愛孩子,

卻沒想到給自己挖了墳。

“熊孩子”問題的根源是“熊家長”。孩子“熊”熊一個,家長“熊”熊一家。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現在的“熊孩子”還只是在車廂內追逐打鬧,如果不及時糾正他們的行為,不給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是非觀念,等到他們長大了,能力變強,會不會成為明天的“熊大人”去做違背社會道德與國家法律的事情呢?

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為什麼高考狀元多出自于知識份子?

根據中國校友網對全國各省級高考狀元的調查顯示,2007-2016年全國共有約837名高考狀元,其中,近五成的狀元父母是教師(35%)和工程師(12.6%),還有近兩成父母是公務員。

這說明了什麼?

鋪天蓋地吹得天花亂墜的輔導班,作為家長你有好好的去幫孩子去刪選分辨究竟哪個是適合自己孩子的嗎?

孩子成長並不單靠學校裡學習的知識,更多的是來自於生活環境,是父母給的教育。

在當代的家庭教育中,不是過分嚴格就是過分溺愛。教育方式過於嚴格,對孩子多打罵,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過於遙遠,甚至造成感情破裂,使孩子失去家庭的溫暖。而溺愛,往往會使孩子自私、驕傲、任性、不懂事、缺乏群體觀念和自理能力。而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一個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這一個孩子絕對是家中的珍寶,不僅有來自父母的寵愛更是有來自雙方祖父母四人的疼愛。而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中,對家庭“財富”的處理一般都是留給子孫,這就出現了“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就會有“無論我做什麼,父母都會滿足我的要求”的想法,行為就會更加為所欲為不加克制了。

環境沒有的東西是培養不出來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人才是薰陶出來的。請家長們務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老實做人,積極向上。至少要懲惡揚善:要喝酒就到外面去,要打牌到外面去,別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而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一個家庭中只有一個孩子,這一個孩子絕對是家中的珍寶,不僅有來自父母的寵愛更是有來自雙方祖父母四人的疼愛。而在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中,對家庭“財富”的處理一般都是留給子孫,這就出現了“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就會有“無論我做什麼,父母都會滿足我的要求”的想法,行為就會更加為所欲為不加克制了。

環境沒有的東西是培養不出來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人才是薰陶出來的。請家長們務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老實做人,積極向上。至少要懲惡揚善:要喝酒就到外面去,要打牌到外面去,別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