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貴陽城最早的街道在哪裡?天天路過,你未必就知道她就是貴陽最早的街

貴陽最早修建成為一座城池的時間,應該在元朝時期,當時被稱之為順元城,作為一個軍事基地,城池的軍事功能大於商業功能,儘管如此,也應存在一定的商業街道。但是要追溯這座順元城最早的街道,

恐有些難度,因為記載這座順元城的歷史文獻不多。

不過,既然是一座軍事意義上城池,其軍政機關的所在地,應該是貴陽城最早的街道雛形,即都元帥府所在地,最先修建的街道無論如何理應是從這裡開始的。到了明朝,

因“元舊城址狹隘,牆垣鄙薄”,故明初,便在元朝所建的舊城基礎上“增築外城”。

明朝改擴建的城池,在《黔記》的《輿圖志》中則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如“貴州省城洪武五年都司馬燁築,共一千三百零九丈六尺五寸,高二仗二尺,城基寬二仗……城鋪共四十七座……”等等。但這些記載都只是說了城池的規模,對城池中的街道並沒有詳細記述。

但作為一座城池的中心街道,想必離不開政府的軍政機關,所以明朝在貴州修建城池後,其軍事機關貴州都指揮使司在都元帥府舊址的上得到擴建,也讓這一帶成了貴陽最早的街道。到了清代的時候,朝廷將都指揮使司署改做新貴縣、貴築縣衙門,後來成了貴陽市公安局南明區分局,也就是都司路上省勞改局、勞教局所在的地方。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為了加強貴州的軍事管制,決定建武昌衛、貴州衛和成都衛,形成三角之勢。貴州衛由大都督府直接指揮。貴州衛和它所屬的五個千戶所就駐紮在現都司路西端的一個山坡上,人們把它稱為“衛坡”。

後來由於貴陽擴建,“衛坡”這個名字也逐漸被人們遺忘,就是現在的都司路一段。

大明的軍隊進入貴陽城後,為了便於調動人馬,於是便在城的西南方向重新開一座城門,命名為“德化門”,也就是現在的次南門。當時的貴州衛與貴州宣慰司同在貴陽城,便於對土司監控。貴州衛重點把守南門和次南門,主要是為了控制由湖南通往雲南的驛道,並設立50個屯堡在今花溪、南明、白雲三區。

貴州衛選址在這裡,也就是說,從元代開始,都司路這裡一直是軍事重地。

貴州都指揮使司統轄貴州各衛,也就是總指揮,也是明朝設在貴州最高的軍事機關,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它指揮十八個衛和兩個直隸千戶所,以大西門附近的貴州衛和貴州前衛為中心,以西的威清衛、平壩衛、普定衛、鎮甯安莊衛、安南衛、普安衛稱“上六衛”,以東的龍裡衛、貴定新添衛、福泉平越衛、黃平興隆衛、凱裡清平衛和都勻衛稱“下六衛”。設置在川滇黔驛道上有四川永甯衛、赤水衛、畢節衛、威甯烏撒衛,合稱“西四衛”。

貴州建省是以軍事為先導,軍隊控制全省關鍵點之後的31年,貴州才正式建省。都指揮使設置在貴陽城原元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舊址之上,於是,這條街便有了都司路之名,它側面的橋則叫做都司橋。從此,貴陽人便把這條街稱為都司橋街。

貴州都指揮使司在這裡駐紮260年,直到清朝初期才撤銷,把都司衙署改為新貴縣、貴築縣衙門,但都指揮使司在貴陽、貴州的影響實在太深遠了,所以都司路的名稱依然一直沿用至今。到了清初,都指揮使司軍事地位已經下降,街道人清冷落。也許人們對都指揮使司的印象已經模糊,也可能是時代演進須改新名。到1941年貴陽設市時,諧其音而改為都市路。其實,那時的都市路並不繁華,破破爛爛,也沒有大的商店、銀行,多是些小商小販或手工作坊。後來考察街道淵源,尊重歷史,貴陽市地名辦才決定還原都司路的名稱。

都市路的名稱雖然取消了,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都司路反而更有都市氛圍,如今的都司路,已是煥然一新,兩邊部是高樓林立,燈火通明。還在都司路上架起了高架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橋下就是都司路,橋上是都司高架橋路,形成立體交通的大街。都司路高架橋起于蟠桃宮立交橋,越過都司路而達花果園,全長1350米,寬40米,東西方向貫穿中心城區。

文|夜郎君

歡迎點擊關注夜郎春秋

以西的威清衛、平壩衛、普定衛、鎮甯安莊衛、安南衛、普安衛稱“上六衛”,以東的龍裡衛、貴定新添衛、福泉平越衛、黃平興隆衛、凱裡清平衛和都勻衛稱“下六衛”。設置在川滇黔驛道上有四川永甯衛、赤水衛、畢節衛、威甯烏撒衛,合稱“西四衛”。

貴州建省是以軍事為先導,軍隊控制全省關鍵點之後的31年,貴州才正式建省。都指揮使設置在貴陽城原元宣慰司都元帥府的舊址之上,於是,這條街便有了都司路之名,它側面的橋則叫做都司橋。從此,貴陽人便把這條街稱為都司橋街。

貴州都指揮使司在這裡駐紮260年,直到清朝初期才撤銷,把都司衙署改為新貴縣、貴築縣衙門,但都指揮使司在貴陽、貴州的影響實在太深遠了,所以都司路的名稱依然一直沿用至今。到了清初,都指揮使司軍事地位已經下降,街道人清冷落。也許人們對都指揮使司的印象已經模糊,也可能是時代演進須改新名。到1941年貴陽設市時,諧其音而改為都市路。其實,那時的都市路並不繁華,破破爛爛,也沒有大的商店、銀行,多是些小商小販或手工作坊。後來考察街道淵源,尊重歷史,貴陽市地名辦才決定還原都司路的名稱。

都市路的名稱雖然取消了,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都司路反而更有都市氛圍,如今的都司路,已是煥然一新,兩邊部是高樓林立,燈火通明。還在都司路上架起了高架橋,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橋下就是都司路,橋上是都司高架橋路,形成立體交通的大街。都司路高架橋起于蟠桃宮立交橋,越過都司路而達花果園,全長1350米,寬40米,東西方向貫穿中心城區。

文|夜郎君

歡迎點擊關注夜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