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訪維塔工作室:純綠幕摳像讓製作人越來越懶

有關特效的問題,大概已經在不少觀眾心裡種下了深深疑問,為什麼連一把光劍國內特效團隊做出來的和國外做出來就是不一樣?

有同樣疑問的恐怕不止觀眾,國內導演感受更深。

廣告出身,對技術應用持續表現出興趣的導演烏爾善在上海電影節期間就曾說,自己的新片《封神》因為涉及大量特效,國內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只好去紐西蘭找維塔特效團隊操刀,他說接觸過後最大感慨是國內這方面經驗之差和精神之差。

在5月底,持續展覽半年的維塔工作室的模型從烏鎮撤走了。去年烏鎮戲劇節時,維塔工作室把模型從紐西蘭空運到了烏鎮,

設計了維塔空間供參觀。

維塔在烏鎮的展廳

在烏鎮的展覽上,觀眾能夠看到巨大的實體與投影合成的沙盤,將動態視覺影像和靜態雕像製作相結合,充分地感受到從虛擬到現實的轉化過程。

趕在撤走前看過展覽後,筆者近日前往紐西蘭,走上維塔一條街,

和維塔制作坊的人聊了聊,也參觀了一下他們的工作過程,切實理解為什麼烏爾善對他們有那種感受,國內外特效結果不同的原因到底是啥?

圍觀維塔物理特效

維塔總部坐落在威靈頓郊區隱蔽角落,由理查·泰勒和他的妻子塔尼亞·泰勒(Tania Taylor)一同創建於1987年。

維塔起家過程完全就是泰勒和彼得·傑克遜起家史。他們在1989年相遇,泰勒為傑克遜第二部電影《瘋狂肥寶綜藝秀》製作微縮場景和木偶。

4年後,傑克遜和泰勒、吉米·塞爾柯克一起,共同創建了維塔工作室,操刀凱特·溫斯萊特處☆禁☆女作《罪孽天使》的導演工作和後期。

影片有相當一部分場景,用來展示一個虛構的中世紀王國。他們設計了七十多套獨特的乳膠服裝、各種古怪的生物、田野裡的城堡。

隨後這個作品令好萊塢大為驚豔,特效後期訂單紛至杳來。直到2001年開始上映的《魔戒》三部曲,坐落於紐西蘭郊區,員工幾乎由紐西蘭人組成的維塔工作室,正式擠入全球頂尖特效公司之列。去年張藝謀的《長城》和今年的好萊塢大片《攻殼機動隊》中的視覺效果均來自於維塔。

《攻殼機動隊》藝伎模型

目前維塔整個集團其實分成兩大部分,分別做視覺效果(digital shop)和物理特效(workshop)。另外,泰勒和彼得·傑克遜各自名下的幾個公司負責配合,公司幾乎都坐落在同一條街,給導演團隊提供一條龍服務。

實際上整個紐西蘭電影產業就是理查·泰勒和彼得·傑克遜兩個人一手建立的,他們在十幾年時間裡,把影視後期這個領域拆分出了11個公司全方位覆蓋。可想而知,有領軍人物對一個國家影視工業的作用有多巨大。

跟維塔去年在烏鎮做過的模型展覽一樣,這次筆者主要去的也是workshop公司,也就是主營物理特效的部分。

物理特效是什麼?如果說綠幕在國內是徹底流行開來了,電視劇電影每個劇組都必備,那物理特效大概就真的只能依靠維塔了。物理特效是指電影電視劇裡不靠電腦,依靠手工模型和拍攝角度共同促成的視覺效果,比如特殊道具、微縮景觀、機械仿生道具、大型災難裝置。

比如這些↓

還有這些↓

他們還為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戰爭專題專門公益做了系列大型模型,看起來非常震撼,高達兩三米的人物,連汗毛和頭髮絲都很清晰↓

和workshop裡的總監坐下來聊天前,去參觀了一下他們的道具庫,簡直就是《魔戒》影迷福地啊,整個車間裡全是曾經使用過的模型,包括電影裡的山、山洞、劍、盔甲……但因為庫房重地,不允許拍照,所以也沒辦法貼圖上來……

參觀的庫房的確就是平時維塔的手工作業大師們工作的地方,還遇到了一個來自斐濟的設計師正在製作機器人模型。他展示了手裡的小桶狀道具,說其實這就是個奶粉桶,刷了漆之後就能拿來用了,實際上他用來手工製作的道具裡,很大部分材料來源就是生活用品。

綠幕摳像的流行讓製作方越來越懶了

關於維塔工作室的物理特效全球地位,網上曾流傳過段子,在做《吸血鬼獵人林肯》(2010)時,他們自稱能給出的血漿量是全球第一,有人追問為什麼敢說第一?負責人就回答,如果哪天被超過了,一定是我們又做了部吸血鬼電影。

筆者真拿這個段子“調侃”了當天採訪的兩個總監,他們莞爾一笑,說應該是謠言,但他們的確是這麼想的。

實際上目前除了維塔工作室外,好萊塢做特效的公司越來越多,以創作星戰系列的工業光魔為代表,畢竟特效電影是目前好萊塢賺錢的主要系列,如何在遠離好萊塢的情況下還能保持行業水準?

維塔運營總監表示,相比好萊塢特效產業,這裡的優勢是一條龍服務體系:“其實我知道因為一行利益的誘惑,全球的特效行業都在成長。尤其是物理特效需要非常特別的技術。我們的出發點是,只要這個電影來過這裡,我們就應該把它們留在紐西蘭來做。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我知道應該怎麼處理,我就一定接下這個單子。在物理特效領域,我們有很多經驗,包括各種服裝、各式各樣的生物。而且我們有一整套完善的電影工業,從workshop的人物形象設計,到digital的特效,再到parkroad的後期製作,可以涵蓋電影製作的各個方面。”

至於對比的問題,他們可能沒怎麼想過,先做好能拿到的訂單,服務好來的導演們再說吧:“我們的確想做最好,但不會刻意去比較,我們只是想把每一個工作,每一個任務,每一個畫面,都用最高的品質完成。我們嘗試去創造想像中的世界,打造一些不存在的生物,做出攝影機無法拍出的景象,讓觀眾在電影院裡感到他們看見的就是現實,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而在十幾年的競爭力,技術更新換代是最實際的問題。

《指環王》的48000件道具,全是維塔工作室的員工手造,到了《霍比特人》,維塔做的道具60%由機器生產。創始人泰勒曾在採訪中表示過感受到了革新壓力,“製作進度不再允許我們靠手工來完成一切。生產模式的轉變相當之快,我們根本無力阻擋。”

這時候怎麼保持水準之上?

在參觀庫房時,筆者已經看到目前幾乎大部分道具都已經由3D列印來製作,小到10cm人物模型頭髮絲,大到整個山脈模型,都有相應的3D列印設備。他們也表示,3D列印是現在的主要製作方式,“《指環王》裡的人物模型都是手工做的,現在3D列印更加便捷和精細,我們越來越被多使用。電影技術發展很快,比如以前的人臉特效化妝,比較粗糙,都是低解析度,但現在電影都是3D、4K,畫質變得高清,就要求特效也做得更加精細,讓觀眾察覺不出。”

使用3D列印的大型模型

另外筆者也很關心特效週期問題。國內特效團隊目前把特效無法做好的主要原因歸結於時間不夠。作為全球行業頂尖,維塔工作室對這個問題倒沒有那麼介意,認為時間不夠其實只是藉口。但是壓縮時間不是中國特有情況,其實全球都是如此。

“現在製作週期比十幾年前要短得多,投資人給電影投了很多錢,他們想獲得高票房,早點收回投資,所以就不停壓縮時間。一些電影公司直到主要拍攝都結束了,才找到我們,要我們解決服裝問題或者其他具體問題,所以很難說是三個月或者兩周,時間永遠不夠。如果他們說要兩周,我們估量一下可以做到,就接。但當然會有自己的底線,差不多兩周,算是底線。”

而國內製作人曾經提起過,找國外特效團隊最大不同,在於專業性的差距。比如一把光劍,會需要製片方給出非常具體的描述,這對有些不太懂的導演來說,很是折磨。維塔工作室的人則表示,他們其實是很有服務精神的,可以來適應不同導演,但是基本的問題一定問到。張藝謀會有自己的具體想法,但有些導演確實太“迷糊”,就成了合作障礙。

“有些導演非常執著於視覺細節,要求會特別具體,有些導演更注重故事情節,我不認為哪種更好,我們做的就是應對不同風格的導演。如果沒有明確要求,那我們設計部門可能會做多一點。但是,導演不能什麼都不清楚,比如導演要一把劍,我們會詢問故事的背景,劍客是從哪裡來的,追殺的是誰,以此為根據,做出這把劍的樣子。”

但不管他們的大“手辦”做得再精緻,數碼特效其實幾小時就能解決他們好幾天做的模型,綠幕摳像也成了更多無力做模型的導演的選擇。去年的《爵跡》還完全使用捕捉摳像,最後做成了類動畫效果。對這兩者之間的選擇,維塔工作室認為這確實是個蠻嚴重的問題,“綠幕摳像現在非常流行,可以很簡單地做出一些無法拍攝的效果,同時可能會導致製作者越來越懶惰,就完全用特效,所以拍的就像一部動畫。”

他們目前通常給製作人的建議都是兩者結合起來,“物理特效可以跟現實融為一體,你分辨不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特效。比如把做好的劍或者鎧甲掃描進電腦,做成數位特效。電影裡這把劍有時是物理特效,有時候是數位特效,這樣觀眾就很難分辨。”

“我講故事的方式是用聲音”

除了特效外,一條龍服務中,重要的其實還有影片混響。維塔工作室分支中,公園路後期公司負責的混響業務曾因《金剛》電影,獲得2006奧斯卡最佳音效獎。《霍比特人》和《長城》後期音樂也在這裡錄製。

筆者最後順路去了有全球頂尖混響室的公園路後期公司,看了看大片裡的震撼聲效如何誕生。

做混音的巨大影音廳,導演可以坐在後面即時看到混音師工作成果及時討論。

公園路CEO告訴筆者,通常聲效分為三類,對話,討論,還有混合音。對話最簡單,討論就需要一堆人來說話,略有難度。最難的是混合音。混合音包括槍聲啊,大象叫啊,這些聲音沒辦法在公司裡解決,就會派員工出去採集聲音,比如去射擊室錄槍聲。

“如果有些聲音需要去叢林,有些聲音是在某些特定的叢林,我也要讓人做火車之類的去,這樣他們可以這裡抓錄一點,那裡再抓錄一點。顯然這種‘來自外星感覺的’聲音會有很多人喜歡。對了,我們本地有個動物園,把裡面猴子的聲音錄下來做個混響,也挺像的,雖然我還挺討厭那個聲音……”

由於不允許拍照,誕生無數震撼聲音的房間只能描述一下。其實非常小,大約只有十幾平米,分為前後兩個房間。裡面的房間堆放各類物品,以供創造聲音的那個同事發揮想像力。

這個同事的基本職責就是每天在不同材質上走路,踏步,跑步,穿不同的鞋子。而類似於“接吻”這樣的聲音就只能靠口技。

製作聲效就是用小房間裡各種物品不停地嘗試,直到“感覺良好”。

儘管在這個大資料時代,他們會建立資料庫,用於複雜聲音的混合,但對於基本聲效,比如走路,拍手,敲打,每次都會重新錄,不重複使用。

在和他們聊如何與導演溝通後期問題時,公園路CEO表示,他們認為自己最大的優勢在於,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出最好的服務精神。

“遇到和我意見有分歧的導演其實是常事。我會給到我的建議,但你要明白,這是他們的電影。所以我要用我的專業讓他們對自己的電影滿意,愉快。”

完全不符合他們審美的導演可能會帶來壞心情,但他們並不覺得有啥大不了,相比導演,他們的難過只是一段時間。“我講故事的方式是,聲音。我喜歡的是電影,所以如果這部講得不開心,那我就走開唄,明天再講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

對於國內導演給他們的感受,則顯得比國內觀眾更寬容一些。“可能是某一年,突然間有中國的電影人邀請我們過去,然後我們接到很多問題,訂單。這種感受是一瞬間的似乎。所以我覺得這是個先兆和標誌,懂得來找更好的電影後期,這是會越來越好的證明。其實好萊塢爛片也不少,你們看到的,是比較不錯的作品。”

實際上,不論是在手工製作公司,還是聲效公司,都有非常踏實淡定的感受,他們偏安一隅,也不太會跟筆者提到全球行業狀況,不分析行業動向,只是默默朝著最好的水準做。不能說這是國內缺乏的氛圍,但差距在哪裡,也就不言而喻吧。

最後快要臨走時,問了問維塔工作室的負責人,會給國內想從事特效行業的年輕人什麼建議,就用他的回答做結尾吧。

“不要等到進入這一行才開始創造。如果你喜歡畫畫,就開始畫畫;如果你喜歡寫作,那就開始思考你會怎樣塑造人物;如果你喜歡做東西,就花時間動手去做。要讓創作融入到你的血液裡,不創作就渾身難受,那麼你的付出會給你回報。”

把影視後期這個領域拆分出了11個公司全方位覆蓋。可想而知,有領軍人物對一個國家影視工業的作用有多巨大。

跟維塔去年在烏鎮做過的模型展覽一樣,這次筆者主要去的也是workshop公司,也就是主營物理特效的部分。

物理特效是什麼?如果說綠幕在國內是徹底流行開來了,電視劇電影每個劇組都必備,那物理特效大概就真的只能依靠維塔了。物理特效是指電影電視劇裡不靠電腦,依靠手工模型和拍攝角度共同促成的視覺效果,比如特殊道具、微縮景觀、機械仿生道具、大型災難裝置。

比如這些↓

還有這些↓

他們還為紐西蘭國家博物館的戰爭專題專門公益做了系列大型模型,看起來非常震撼,高達兩三米的人物,連汗毛和頭髮絲都很清晰↓

和workshop裡的總監坐下來聊天前,去參觀了一下他們的道具庫,簡直就是《魔戒》影迷福地啊,整個車間裡全是曾經使用過的模型,包括電影裡的山、山洞、劍、盔甲……但因為庫房重地,不允許拍照,所以也沒辦法貼圖上來……

參觀的庫房的確就是平時維塔的手工作業大師們工作的地方,還遇到了一個來自斐濟的設計師正在製作機器人模型。他展示了手裡的小桶狀道具,說其實這就是個奶粉桶,刷了漆之後就能拿來用了,實際上他用來手工製作的道具裡,很大部分材料來源就是生活用品。

綠幕摳像的流行讓製作方越來越懶了

關於維塔工作室的物理特效全球地位,網上曾流傳過段子,在做《吸血鬼獵人林肯》(2010)時,他們自稱能給出的血漿量是全球第一,有人追問為什麼敢說第一?負責人就回答,如果哪天被超過了,一定是我們又做了部吸血鬼電影。

筆者真拿這個段子“調侃”了當天採訪的兩個總監,他們莞爾一笑,說應該是謠言,但他們的確是這麼想的。

實際上目前除了維塔工作室外,好萊塢做特效的公司越來越多,以創作星戰系列的工業光魔為代表,畢竟特效電影是目前好萊塢賺錢的主要系列,如何在遠離好萊塢的情況下還能保持行業水準?

維塔運營總監表示,相比好萊塢特效產業,這裡的優勢是一條龍服務體系:“其實我知道因為一行利益的誘惑,全球的特效行業都在成長。尤其是物理特效需要非常特別的技術。我們的出發點是,只要這個電影來過這裡,我們就應該把它們留在紐西蘭來做。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我知道應該怎麼處理,我就一定接下這個單子。在物理特效領域,我們有很多經驗,包括各種服裝、各式各樣的生物。而且我們有一整套完善的電影工業,從workshop的人物形象設計,到digital的特效,再到parkroad的後期製作,可以涵蓋電影製作的各個方面。”

至於對比的問題,他們可能沒怎麼想過,先做好能拿到的訂單,服務好來的導演們再說吧:“我們的確想做最好,但不會刻意去比較,我們只是想把每一個工作,每一個任務,每一個畫面,都用最高的品質完成。我們嘗試去創造想像中的世界,打造一些不存在的生物,做出攝影機無法拍出的景象,讓觀眾在電影院裡感到他們看見的就是現實,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而在十幾年的競爭力,技術更新換代是最實際的問題。

《指環王》的48000件道具,全是維塔工作室的員工手造,到了《霍比特人》,維塔做的道具60%由機器生產。創始人泰勒曾在採訪中表示過感受到了革新壓力,“製作進度不再允許我們靠手工來完成一切。生產模式的轉變相當之快,我們根本無力阻擋。”

這時候怎麼保持水準之上?

在參觀庫房時,筆者已經看到目前幾乎大部分道具都已經由3D列印來製作,小到10cm人物模型頭髮絲,大到整個山脈模型,都有相應的3D列印設備。他們也表示,3D列印是現在的主要製作方式,“《指環王》裡的人物模型都是手工做的,現在3D列印更加便捷和精細,我們越來越被多使用。電影技術發展很快,比如以前的人臉特效化妝,比較粗糙,都是低解析度,但現在電影都是3D、4K,畫質變得高清,就要求特效也做得更加精細,讓觀眾察覺不出。”

使用3D列印的大型模型

另外筆者也很關心特效週期問題。國內特效團隊目前把特效無法做好的主要原因歸結於時間不夠。作為全球行業頂尖,維塔工作室對這個問題倒沒有那麼介意,認為時間不夠其實只是藉口。但是壓縮時間不是中國特有情況,其實全球都是如此。

“現在製作週期比十幾年前要短得多,投資人給電影投了很多錢,他們想獲得高票房,早點收回投資,所以就不停壓縮時間。一些電影公司直到主要拍攝都結束了,才找到我們,要我們解決服裝問題或者其他具體問題,所以很難說是三個月或者兩周,時間永遠不夠。如果他們說要兩周,我們估量一下可以做到,就接。但當然會有自己的底線,差不多兩周,算是底線。”

而國內製作人曾經提起過,找國外特效團隊最大不同,在於專業性的差距。比如一把光劍,會需要製片方給出非常具體的描述,這對有些不太懂的導演來說,很是折磨。維塔工作室的人則表示,他們其實是很有服務精神的,可以來適應不同導演,但是基本的問題一定問到。張藝謀會有自己的具體想法,但有些導演確實太“迷糊”,就成了合作障礙。

“有些導演非常執著於視覺細節,要求會特別具體,有些導演更注重故事情節,我不認為哪種更好,我們做的就是應對不同風格的導演。如果沒有明確要求,那我們設計部門可能會做多一點。但是,導演不能什麼都不清楚,比如導演要一把劍,我們會詢問故事的背景,劍客是從哪裡來的,追殺的是誰,以此為根據,做出這把劍的樣子。”

但不管他們的大“手辦”做得再精緻,數碼特效其實幾小時就能解決他們好幾天做的模型,綠幕摳像也成了更多無力做模型的導演的選擇。去年的《爵跡》還完全使用捕捉摳像,最後做成了類動畫效果。對這兩者之間的選擇,維塔工作室認為這確實是個蠻嚴重的問題,“綠幕摳像現在非常流行,可以很簡單地做出一些無法拍攝的效果,同時可能會導致製作者越來越懶惰,就完全用特效,所以拍的就像一部動畫。”

他們目前通常給製作人的建議都是兩者結合起來,“物理特效可以跟現實融為一體,你分辨不出哪個是真的哪個是特效。比如把做好的劍或者鎧甲掃描進電腦,做成數位特效。電影裡這把劍有時是物理特效,有時候是數位特效,這樣觀眾就很難分辨。”

“我講故事的方式是用聲音”

除了特效外,一條龍服務中,重要的其實還有影片混響。維塔工作室分支中,公園路後期公司負責的混響業務曾因《金剛》電影,獲得2006奧斯卡最佳音效獎。《霍比特人》和《長城》後期音樂也在這裡錄製。

筆者最後順路去了有全球頂尖混響室的公園路後期公司,看了看大片裡的震撼聲效如何誕生。

做混音的巨大影音廳,導演可以坐在後面即時看到混音師工作成果及時討論。

公園路CEO告訴筆者,通常聲效分為三類,對話,討論,還有混合音。對話最簡單,討論就需要一堆人來說話,略有難度。最難的是混合音。混合音包括槍聲啊,大象叫啊,這些聲音沒辦法在公司裡解決,就會派員工出去採集聲音,比如去射擊室錄槍聲。

“如果有些聲音需要去叢林,有些聲音是在某些特定的叢林,我也要讓人做火車之類的去,這樣他們可以這裡抓錄一點,那裡再抓錄一點。顯然這種‘來自外星感覺的’聲音會有很多人喜歡。對了,我們本地有個動物園,把裡面猴子的聲音錄下來做個混響,也挺像的,雖然我還挺討厭那個聲音……”

由於不允許拍照,誕生無數震撼聲音的房間只能描述一下。其實非常小,大約只有十幾平米,分為前後兩個房間。裡面的房間堆放各類物品,以供創造聲音的那個同事發揮想像力。

這個同事的基本職責就是每天在不同材質上走路,踏步,跑步,穿不同的鞋子。而類似於“接吻”這樣的聲音就只能靠口技。

製作聲效就是用小房間裡各種物品不停地嘗試,直到“感覺良好”。

儘管在這個大資料時代,他們會建立資料庫,用於複雜聲音的混合,但對於基本聲效,比如走路,拍手,敲打,每次都會重新錄,不重複使用。

在和他們聊如何與導演溝通後期問題時,公園路CEO表示,他們認為自己最大的優勢在於,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出最好的服務精神。

“遇到和我意見有分歧的導演其實是常事。我會給到我的建議,但你要明白,這是他們的電影。所以我要用我的專業讓他們對自己的電影滿意,愉快。”

完全不符合他們審美的導演可能會帶來壞心情,但他們並不覺得有啥大不了,相比導演,他們的難過只是一段時間。“我講故事的方式是,聲音。我喜歡的是電影,所以如果這部講得不開心,那我就走開唄,明天再講一個自己喜歡的故事。”

對於國內導演給他們的感受,則顯得比國內觀眾更寬容一些。“可能是某一年,突然間有中國的電影人邀請我們過去,然後我們接到很多問題,訂單。這種感受是一瞬間的似乎。所以我覺得這是個先兆和標誌,懂得來找更好的電影後期,這是會越來越好的證明。其實好萊塢爛片也不少,你們看到的,是比較不錯的作品。”

實際上,不論是在手工製作公司,還是聲效公司,都有非常踏實淡定的感受,他們偏安一隅,也不太會跟筆者提到全球行業狀況,不分析行業動向,只是默默朝著最好的水準做。不能說這是國內缺乏的氛圍,但差距在哪裡,也就不言而喻吧。

最後快要臨走時,問了問維塔工作室的負責人,會給國內想從事特效行業的年輕人什麼建議,就用他的回答做結尾吧。

“不要等到進入這一行才開始創造。如果你喜歡畫畫,就開始畫畫;如果你喜歡寫作,那就開始思考你會怎樣塑造人物;如果你喜歡做東西,就花時間動手去做。要讓創作融入到你的血液裡,不創作就渾身難受,那麼你的付出會給你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