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馮遠征:戲比天大,“德”在“藝”前,方能雙馨

馮遠征永遠記得那個晚上,自己坐在北京人藝首都劇場後臺的化妝間裡,

面對鏡子,眼淚止不住往下淌。

在他背後化妝的演員吳剛無意中抬頭,看見鏡中無聲哭泣的馮遠征,“你怎麼了?”

“我爸走了。”

那是2004年年初,因為參加《茶館》演出,馮遠征沒去醫院見父親最後一面,儘管醫院和劇院相距不遠。

今年是人藝建院65周年,《茶館》是紀念演出季的重頭戲。6月16日,“父親節”前夕,在登臺演出《茶館》前,馮遠征坐在掛著“戲比天大”四個大字的排練廳裡,

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憶起往事。

馮遠征和人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是在這個排練廳裡。“1985年4月19日”,他脫口而出,這是他參加人藝學員班考試的日子。排練廳裡坐著許多“大腕”考官,朱琳、朱旭……都是馮遠征的偶像,讓他“激動得腦袋發蒙”。

彼時的他,

曾苦練四年跳傘卻無緣進入專業隊,又錯過了高考,在北京龍潭拉鍊廠當臨時工,和幾位工友一起業餘學習表演——儘管老師勸相貌並不出眾的他“還是回去做拉鍊吧”。他先後報考北電、中戲均失利;柳暗花明,最終,人藝的大門向他打開了。

“當時我就覺得,這裡就是我的歸宿。”馮遠征說。著名表演藝術家林連昆是他的班主任,每天早上7點,林連昆都和同學們一起出晨功,一小時的臺詞訓練再加一小時的形體訓練,

雷打不動,風雨無阻;蘇民老師喜歡和同學們分享人生感悟,談做演員的操守和底線;鄭榕老師眼裡不揉沙子,對任何不認真表演、不尊重藝術的行為,都會嚴厲批評——一次馮遠征在排練時竊竊私語,被鄭榕趕出了排練廳,在走廊裡罰站。

這些耳濡目染的點滴都流進了馮遠征的血液裡,他覺得所謂“德藝雙馨”,“德”之所以排在“藝”之前,就是因為“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認認真真演戲”。“老藝術家們是以德行在言傳身教”,馮遠征說,“人藝的藍天野老師,今年91歲了,仍然在演戲、導戲。”

“戲比天大”,就是這樣代代傳下來的。父親病逝前幾個小時,醫院報病危,哥哥給馮遠征打電話,讓他趕到醫院來看一眼。

馮遠征說:“不行,我得演出。”潛意識裡,馮遠征覺得父親此前已報過多次病危,但都挺了過去,所以這次也能化險為夷。他還對哥哥說:“10點半參演的戲,他更是避之不及。

和同樣敬業的演員合作,哪怕過程再苦,回憶起來也充滿快樂。拍攝《溫故1942》時,為了演出饑民的狀態,演員們幾乎都不吃不喝。一次拍攝間隙,馮遠征和同為人藝演員的徐帆並排坐著,“餓得氣息奄奄,誰也不願說話”。這時,不遠處一個人起身走了,留下一個被坐扁了的沙琪瑪。

馮遠征回憶:“徐帆就掙扎著爬到那個沙琪瑪旁邊,一把塞進嘴裡。我說,‘那都被屁股坐扁了,多髒啊!’徐帆邊狼吞虎嚥邊說,‘我不管了,我必須要把它吃掉,我已經快餓死了。’ ”

演員——而非明星——並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在拍攝其第一部電影《青春祭》的時候,馮遠征在雲南的村寨裡體驗生活,連續四天沒洗澡,全身被蚊蟲咬了670多個包;在拍攝以全國一級英模、烈士彭寶林為原型的電影《警魂》時,為體驗生活,他跟著員警們一起冒著生命危險近距離追捕毒販……

“趙薇帶火了藝考,王寶強帶火了許多草根‘橫漂’和‘北漂’,但是我希望年輕人清楚,趙薇和王寶強只有一個。獨生子女的問題就是太過自我中心,有時候你被父母或者其他人誇成了一朵花,但是你自己要清楚自己是一朵什麼花,能在什麼樣的土壤裡成長。”

在馮遠征看來,有一種“一夜成名”值得年輕人學習——厚積薄發,一鳴驚人。在《茶館》演出後臺,擺著許多粉絲給劇中唐鐵嘴的扮演者吳剛送的鮮花。吳剛因為《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一角而爆紅,馮遠征覺得,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在這之前的20多年,吳剛一直在踏踏實實演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所以遇到合適的機會就能火起來”。

“老戲骨”和“小鮮肉”帶給觀眾的體驗當然是不同的。馮遠征聽朋友說起過一個女孩,只花一晚上就能看完幾十集“小鮮肉”主演的電視劇——快進到“小鮮肉”的畫面,定格,流口水,然後再繼續快進。“這不是看戲,是做夢;如果夢醒了呢?一張不能給你生動表演的臉,生命力能有多長?”

“很多人喜歡追美劇英劇,你能感到那些演員的表演是很真實的——那些演員在認真工作。而在中國呢?隨著大量資本的介入,IP火了,一些人已經顧不上底線了。另一方面,大家指責某某演員十天拿到多少萬片酬,可這是誰的問題?人家說了就給你十天檔期,可是你願意請他。如果都是按照誰火請誰,片酬可不就越來越高嗎?”

馮遠征覺得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但“總是要經歷的”,觀眾也會成長。“為什麼近來觀眾喜歡看老戲骨‘飆戲’?其實並不存在互相‘飆戲’,只是很專業的一群演員在盡心完成本分而已,而這是觀眾真正需要的。”馮遠征說。

身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表演教師,以及上海戲劇學院、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等教職,馮遠征希望把自己關於表演的經驗和思考都傳遞下去。他堅信“好演員是開發出來的”,表演教師不是教授者,而是“淘金者”。他指導北電學生編排的話劇《生存還是毀滅》《死無葬身之地》《日出》等,在校內外都備受讚譽,還受邀赴天津大劇院演出多場。

跟隨馮遠征排練《生存還是毀滅》的北電學生們曾對媒體這樣描述:“馮老師守時,每天早上都是第一個到教室;馮老師沒架子,他吃飯的地方是學生食堂,排練的時候還給同學們準備巧克力;馮老師有本事,演奧菲利亞的女生一直找不到感覺,馮老師幾句話就能讓她潸然淚下;馮老師講平等,在表演練習中和同學一起‘當眾爬圈’……”

對年輕後輩,馮遠征的指導和提攜不遺餘力。作為北京人藝的演員隊隊長,馮遠征經常組織業務講座,請演藝名家為年輕演員培訓;他同樣極嚴格。“我在後臺罵過人”,他對記者憶起某次演出,一位已經頗有名氣的青年演員遲到了,他怒斥:“你要想做北京人藝的演員,就必須知道規矩——遲到是不能容忍的!”他把諸多作為人藝演員的“規矩”做成牌子掛在排練廳裡,提醒後輩在心底時刻掂量。

嚴歸嚴,馮遠征的“溫暖”、“簡單”在人藝是出了名的。劇院裡哪個年輕人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了困難,他知道後都一定會去關心,“再和領導們研究怎麼幫助”。他以天性面對人情世故——人藝著名演員何冰這樣評價他:“馮遠征就是一小孩,每天一進劇院你就能看出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熟悉馮遠征的人,與他交流都會有話直說。正如馮遠征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所言:“我如果聽說誰在背後說我什麼,我就會去找他對質,讓他當面談,不要背後說。”

這份良善坦蕩或許是自小受家庭影響,“我父母都是軍人,讓我身上有很多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父親去世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每每坐飛機,馮遠征總會有一種感覺,“父親在窗外的雲彩裡看著我”。

馮遠征希望,“父親在天堂裡,也會覺得我這個兒子是好樣的”。

演員們幾乎都不吃不喝。一次拍攝間隙,馮遠征和同為人藝演員的徐帆並排坐著,“餓得氣息奄奄,誰也不願說話”。這時,不遠處一個人起身走了,留下一個被坐扁了的沙琪瑪。

馮遠征回憶:“徐帆就掙扎著爬到那個沙琪瑪旁邊,一把塞進嘴裡。我說,‘那都被屁股坐扁了,多髒啊!’徐帆邊狼吞虎嚥邊說,‘我不管了,我必須要把它吃掉,我已經快餓死了。’ ”

演員——而非明星——並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在拍攝其第一部電影《青春祭》的時候,馮遠征在雲南的村寨裡體驗生活,連續四天沒洗澡,全身被蚊蟲咬了670多個包;在拍攝以全國一級英模、烈士彭寶林為原型的電影《警魂》時,為體驗生活,他跟著員警們一起冒著生命危險近距離追捕毒販……

“趙薇帶火了藝考,王寶強帶火了許多草根‘橫漂’和‘北漂’,但是我希望年輕人清楚,趙薇和王寶強只有一個。獨生子女的問題就是太過自我中心,有時候你被父母或者其他人誇成了一朵花,但是你自己要清楚自己是一朵什麼花,能在什麼樣的土壤裡成長。”

在馮遠征看來,有一種“一夜成名”值得年輕人學習——厚積薄發,一鳴驚人。在《茶館》演出後臺,擺著許多粉絲給劇中唐鐵嘴的扮演者吳剛送的鮮花。吳剛因為《人民的名義》中達康書記一角而爆紅,馮遠征覺得,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在這之前的20多年,吳剛一直在踏踏實實演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所以遇到合適的機會就能火起來”。

“老戲骨”和“小鮮肉”帶給觀眾的體驗當然是不同的。馮遠征聽朋友說起過一個女孩,只花一晚上就能看完幾十集“小鮮肉”主演的電視劇——快進到“小鮮肉”的畫面,定格,流口水,然後再繼續快進。“這不是看戲,是做夢;如果夢醒了呢?一張不能給你生動表演的臉,生命力能有多長?”

“很多人喜歡追美劇英劇,你能感到那些演員的表演是很真實的——那些演員在認真工作。而在中國呢?隨著大量資本的介入,IP火了,一些人已經顧不上底線了。另一方面,大家指責某某演員十天拿到多少萬片酬,可這是誰的問題?人家說了就給你十天檔期,可是你願意請他。如果都是按照誰火請誰,片酬可不就越來越高嗎?”

馮遠征覺得這是不正常的現象,但“總是要經歷的”,觀眾也會成長。“為什麼近來觀眾喜歡看老戲骨‘飆戲’?其實並不存在互相‘飆戲’,只是很專業的一群演員在盡心完成本分而已,而這是觀眾真正需要的。”馮遠征說。

身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表演教師,以及上海戲劇學院、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等教職,馮遠征希望把自己關於表演的經驗和思考都傳遞下去。他堅信“好演員是開發出來的”,表演教師不是教授者,而是“淘金者”。他指導北電學生編排的話劇《生存還是毀滅》《死無葬身之地》《日出》等,在校內外都備受讚譽,還受邀赴天津大劇院演出多場。

跟隨馮遠征排練《生存還是毀滅》的北電學生們曾對媒體這樣描述:“馮老師守時,每天早上都是第一個到教室;馮老師沒架子,他吃飯的地方是學生食堂,排練的時候還給同學們準備巧克力;馮老師有本事,演奧菲利亞的女生一直找不到感覺,馮老師幾句話就能讓她潸然淚下;馮老師講平等,在表演練習中和同學一起‘當眾爬圈’……”

對年輕後輩,馮遠征的指導和提攜不遺餘力。作為北京人藝的演員隊隊長,馮遠征經常組織業務講座,請演藝名家為年輕演員培訓;他同樣極嚴格。“我在後臺罵過人”,他對記者憶起某次演出,一位已經頗有名氣的青年演員遲到了,他怒斥:“你要想做北京人藝的演員,就必須知道規矩——遲到是不能容忍的!”他把諸多作為人藝演員的“規矩”做成牌子掛在排練廳裡,提醒後輩在心底時刻掂量。

嚴歸嚴,馮遠征的“溫暖”、“簡單”在人藝是出了名的。劇院裡哪個年輕人在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了困難,他知道後都一定會去關心,“再和領導們研究怎麼幫助”。他以天性面對人情世故——人藝著名演員何冰這樣評價他:“馮遠征就是一小孩,每天一進劇院你就能看出他是高興還是不高興。”熟悉馮遠征的人,與他交流都會有話直說。正如馮遠征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所言:“我如果聽說誰在背後說我什麼,我就會去找他對質,讓他當面談,不要背後說。”

這份良善坦蕩或許是自小受家庭影響,“我父母都是軍人,讓我身上有很多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父親去世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每每坐飛機,馮遠征總會有一種感覺,“父親在窗外的雲彩裡看著我”。

馮遠征希望,“父親在天堂裡,也會覺得我這個兒子是好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