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眾中國執行副總裁:不拿用戶做實驗,只投放技術成熟的電動車

6月29日,大眾與江淮合資的純電動項目正式開工。同日,在北京的大眾汽車學院,大眾品牌乘用車中國CEO、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馮思翰博士,與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大眾汽車品牌研發負責人杜思凱為大眾未來在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戰略進行分享。

作為中國汽車市場份額最大的汽車企業,面臨2018年新能源汽車雙積分政策的落地,以及眾多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新進入者,目前大眾在中國市場僅有高爾夫和e-up兩款進口新能源汽車。在今年的上海車展前夕,大眾汽車集團品牌之夜上,大眾I.D. CROZZ純電動汽車亮相,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表示,

大眾汽車集團未來發展重點將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眾將如何在中國開啟新能源汽車的佈局?大眾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有著怎樣的思考?

▲大眾品牌乘用車中國CEO、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馮思翰博士

問:相對其它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

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眾多新進入者,大眾在華新能源戰略是否落後?

馮思翰博士:大眾在中國市場上是領軍者,我們的產品和服務都經過深思熟慮,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電動車上符合客戶的期待,所有我們不能拿客戶做實驗,在達到百分百滿意後再推出電動車。

大家認為大眾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稍微晚些,新進入者從上而下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但並不是市場的核心,

我們作為市場的核心走的路非常對,我們希望成為電動市場的領軍者和先鋒。

我們認為我們是中國公司,在中國有超過30年歷史,我們肯定會遵循和滿足新能源積分政策。我們不是生產50輛車賣給大家,我們未來要生產超過5萬輛新能源汽車賣給消費者,

為更大範圍的量產肯定需要較長時間的準備。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我們所占配額是最大的,儘管面臨挑戰,我們盡可能符合中國的政策,未來一定會做到。

到2020年將沒有新能源補貼,政府取消補貼這是能理解的,但仍然有一些鼓勵政策和刺激措施或繼續存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優化續航里程,產品越來越好客戶肯定會選擇我們。

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最後讓客戶非常自願選擇大眾電動車。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執行副總裁、大眾汽車品牌研發負責人杜思凱

問:會不會在中國建立電池企業?江淮大眾將引入平臺的什麼車型?

杜思凱:按照中國目前狀況,作為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那麼電池的供應商必須是在白名單上,但現在只有中國電池企業在目錄裡。我們遵從中國的政策會和中國供應商進行合作,但現在還不知道是買電池組還是電池芯,未來要看銷量情況。

其實中國電池生產商和供應商做得非常好,物美價廉,我們也需要他們推動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戰略。我們有電池、模組,把電池和模組結合起來形成電池系統,我們和供應商夥伴合作肯定能獲得高能量電池。

馮思翰博士:江淮已經有好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市場銷售。大眾與江淮合資的第一輛車將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我們看雙方都有什麼樣的技術,能給未來市場提供更好的新能源車,具體合作方式在未來幾個月將會推出。大眾現在在中國市場有兩個企業,我們現在大眾品牌就是一個品牌,在北方是一汽,在上海是上汽大眾,這不會對江淮大眾合作有影響。

問:雙積分政策2018年開始實施,大眾在華去年銷售300萬輛,大眾在新能源方面是否有危機感?未來達不到8%的政策規定,會不會考慮向江淮等企業購買積分?

馮思翰博士:雙積分政策不會讓我擔憂,但晚上睡不著也是正常的(笑)。雙積分政策如果是電池容量非常低的純電動車,巡航里程是200或300公里,如果把這樣的車推到市場上,這樣8%的積分比例是能夠達到,但並不是說我們賣的車中8%是新能源車。我們作為大眾品牌,希望通過大眾自己的努力達到這個比例,實在不能完成會跟合作夥伴進行協商,但我們非常有信心達到這個目標。

問:大眾的MEB和MQB平臺都能進行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未來大眾在中國會以哪種動力類型的產品為重點?

杜思凱:從技術角度來講這個不好說,對於一線城市純電動車是最佳選擇,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其它顧客,比如河北、天津的客戶群,他們對插電式的需求更大。他們在北京工作,住在天津,因此對車的續航里程需求更高。 馮思翰博士:是PHEV還是純電動,我們不好說未來的走向。以智慧手機為例,我看到很多用戶他們用的智慧手機像摩托羅拉老款的翻蓋手機,關起來像十年前的摩托羅拉,它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顧客看到它的優點這就是市場。對於純電動是非常低能耗,但在郊外大家會擔憂充電樁充電的問題,但混合動力就非常方便。城市是純電動,在高速公路上行使需要原先的傳統動力系統,大家所說的純電和混合都是未來的選擇。

那麼電池的供應商必須是在白名單上,但現在只有中國電池企業在目錄裡。我們遵從中國的政策會和中國供應商進行合作,但現在還不知道是買電池組還是電池芯,未來要看銷量情況。

其實中國電池生產商和供應商做得非常好,物美價廉,我們也需要他們推動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戰略。我們有電池、模組,把電池和模組結合起來形成電池系統,我們和供應商夥伴合作肯定能獲得高能量電池。

馮思翰博士:江淮已經有好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在市場銷售。大眾與江淮合資的第一輛車將在明年上半年推出。我們看雙方都有什麼樣的技術,能給未來市場提供更好的新能源車,具體合作方式在未來幾個月將會推出。大眾現在在中國市場有兩個企業,我們現在大眾品牌就是一個品牌,在北方是一汽,在上海是上汽大眾,這不會對江淮大眾合作有影響。

問:雙積分政策2018年開始實施,大眾在華去年銷售300萬輛,大眾在新能源方面是否有危機感?未來達不到8%的政策規定,會不會考慮向江淮等企業購買積分?

馮思翰博士:雙積分政策不會讓我擔憂,但晚上睡不著也是正常的(笑)。雙積分政策如果是電池容量非常低的純電動車,巡航里程是200或300公里,如果把這樣的車推到市場上,這樣8%的積分比例是能夠達到,但並不是說我們賣的車中8%是新能源車。我們作為大眾品牌,希望通過大眾自己的努力達到這個比例,實在不能完成會跟合作夥伴進行協商,但我們非常有信心達到這個目標。

問:大眾的MEB和MQB平臺都能進行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未來大眾在中國會以哪種動力類型的產品為重點?

杜思凱:從技術角度來講這個不好說,對於一線城市純電動車是最佳選擇,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其它顧客,比如河北、天津的客戶群,他們對插電式的需求更大。他們在北京工作,住在天津,因此對車的續航里程需求更高。 馮思翰博士:是PHEV還是純電動,我們不好說未來的走向。以智慧手機為例,我看到很多用戶他們用的智慧手機像摩托羅拉老款的翻蓋手機,關起來像十年前的摩托羅拉,它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顧客看到它的優點這就是市場。對於純電動是非常低能耗,但在郊外大家會擔憂充電樁充電的問題,但混合動力就非常方便。城市是純電動,在高速公路上行使需要原先的傳統動力系統,大家所說的純電和混合都是未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