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梅妻鶴子:北宋第一“宅男”林逋的詩意人生

在中國詩詞中詠梅名句甚多,但如果一定要判決高下,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當首推第一。為何能寫的如此動情,只因他是“以梅為妻”,

如此感情,自然無人能及,對“梅”的描寫美得出類拔萃也就不足為奇了。

話說“宅男”古已有之,但是能把“宅”玩的如此清新脫俗、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恐怕只有北宋詩人——人稱“梅妻鶴子”的林逋林和靖先生了。

孤高自好,宅男結廬隱居

西元967年,是北宋王朝建立後的第七個年頭,這時候疆域一統,國內太平,宋朝一改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出現全名復興的跡象。就在同年9月初秋,

在浙江奉化大裡黃賢村林釴家誕生了一名男嬰,一家人自是喜上眉梢,取名林逋。林逋祖上因為逃避北方之亂,先是遷至福建長樂,後又遷居浙江奉化。

“梅妻鶴子”林逋

林家歷來為書香門第,家中藏書頗多,林逋就生活在家學淵源的家庭,從小刻苦好學,

通曉經史百家。家裡上下都心情愉悅,希望林逋長大後能夠考取功名,成就一番事業光耀門楣,父親經常撚著長須笑曰:“吾兒生於太平之世,他日或可成宰輔之才!”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親臉上逐漸呈現出失望之情。這孩子好學是好學,但是性格孤高自好,喜歡安靜恬淡的生活,打小就具有“宅男”潛質,對於榮華富貴,沒有半點上心的意思,史書記載他“喜恬淡,
自甘貧困,勿趨榮利。”

林逋長大成人,按理說到了參加科舉考試的年紀了,其他同齡的孩子們都在刻苦攻讀,備戰考試,準備在科舉道路上長途跋涉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林逋卻“不務正業”。他拋下學業開啟了“自助遊”模式,遠走江淮一代,四處遊山玩水,偶爾寫首清新脫俗的小詩,在“朋友圈”晾曬一下。思想開明的父親搖搖頭,算了,隨他去吧——你開心就好。

結果這一玩就玩到了40歲,

找了一塊好地方——杭州西湖,從此就過起了結廬孤山的隱居生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孤山,獻給了西湖。他們相互擁有對方,相互成為對方的安慰。

梅妻鶴子,一時驚動朝野

結廬隱居之後,林逋基本上就“宅”在西湖邊上的小山中了。

偶爾駕著小舟去西湖邊的大小寺廟和道觀中,與高僧道友談詩論道,欣然不自知。回到家中,焚香悠然自讀,走出門外,暢遊山水之中,每當外面有客人來訪,

家中童子出來迎接,就打開鶴籠,放出一隻仙鶴,飛翔到雲霄之上,盤旋很久,才回到籠內,林逋在湖中看見,就駕著小舟回家見客了。

而對於梅的喜愛就更加超乎想像了,在他隱居的地方遍植梅花,每當飄雪時節,園中梅花競相開放,紅白相間,簡單的隱居生活多了一抹春色。林逋以湖山為伴,20餘年足不及城市,終生不仕不娶,無子,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這份獨一無二的舉動,加深了林逋的神秘感。

後來,他的不流塵俗的生活方式和出類拔萃的文采,驚動了當時的丞相王隨和杭州郡守薛映均,他們敬其為人,又愛其詩,經常到孤山與林逋先生詩酒唱和,並用自己的俸銀為林逋先生重建新宅。

宋真宗趙恒

就連大文學家范仲淹和梅堯臣也慕名之至,一直和林逋先生有詩唱和,一些朝廷官員也紛紛來拜訪林逋,林逋也邀請他們坐一坐,喝喝茶,聊聊天。這真是足不出戶,便可平交顯貴,君子之交淡如水,無名無利,只是互相仰慕彼此的詩才和為人,如此雅意,不得不讓人頓生敬服羡慕之意。

林逋的不同凡響甚至驚動了當朝天子宋真宗。

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一定要好好照顧林逋,有什麼困難隨便說,林逋雖然對皇帝的生情深表感激,親朋好友多勸其出仕,均被他婉言謝絕,他說:“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宋真宗的幾次慰問,朝廷官員的時常拜訪,加上林逋“梅妻鶴子”的獨特生活方式,讓林逋獲得了遠勝於出仕的美名。

一支玉簪,背後有何故事

西元1028年,61歲的林逋走完了自己清靜無為的一生,當地官府按其生前遺囑,將他葬在了他結廬隱居的孤山上。林逋去世大約百年之後,發生了著名的“靖康劫難”,隨後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臨安城(杭州)變成了帝都。

按照南宋朝廷的旨意,要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廟,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遷出,因為林逋的一世清名,官府在搞“拆遷”的時候唯獨留下了林逋的墳墓。沒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反而給林逋帶來了最後的禍事。

西元1279年,南宋滅亡,臨安城一片混亂。當時就有盜墓賊以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寶必定極多,於是林逋的墳墓被盜。可是墳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隻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乃硯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終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著怎樣的往事,才讓他在青年時就灰心於世途,歸隱林泉終老此生?

墓中玉簪

有好事者就開始探究,這一支玉簪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林逋對自己的描述中,有一項頗具幽默感。他說,我什麼都會,就是不會擔糞和下棋。看完之後令人愕然,林逋將下棋和擔糞相提並論,顯然有貶低諷刺之意,琴棋書畫是古代名士必備技能,為什麼林逋偏偏不會下棋呢?

直到看到墓中的那一支玉簪。或許在他年輕的時候也曾和那只玉簪的主人下過棋,而那之後,每當他坐在棋盤前時,卻發覺對面已無人,他的那絲寂寞之上纏繞著思念;也或許,下棋總是要求運籌帷幄,算盡機關,厭倦世事的林逋並不想絞盡腦汁思考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

林逋生前有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寫的小詞:“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己平。”有人就推測,林逋青壯年時代在放游江淮、閱盡人間的過程中 或許邂逅了一個心愛的姑娘和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或許那女子最愛的花便是梅花;或許她也特別喜歡仙鶴的優美風姿,然而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林逋沒能和她相守為伴,萬念俱灰的林逋選擇遠離世間種種,留下了“一生不娶”的傳奇故事。

青史留名,兩宋第一高士

為何林逋能在當時獲得如此崇高的聲名,只因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隱士。

平常我們所說的隱士情懷,其實只是一種情懷而已,隱的目的是不隱,是另外一種引起當權者注意和重視的策略。比如當年諸葛亮隱居南陽,目的就是要引起劉備的注意,劉備在三顧之後,諸葛亮就迫不及待整出一個“隆中對”,一生為了蜀漢兩代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林逋不一樣,他就是為隱而隱,鐵了心要做大宋“第一宅男”!

朱熹像

都說宋代是“文人的天堂”,重文抑武的國策讓文化人的地位空前崇高,而宋代自然也就是一個文人主政的朝代,歐陽修、范仲淹、晏殊也好,司馬光、王安石、蘇軾也罷,都是政治、文學才華兼備的風流人物,他們對一代隱士林逋的詩文的品格讚不絕口,在他們的推動下,林逋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最終能夠留名青史。

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黃庭堅謂其書法高勝絕人;甚至連那位刻薄的南宋大聖人朱熹都對林逋極盡讚美:宋亡,而此人不亡,為國朝三百年間第一人!

這份獨一無二的舉動,加深了林逋的神秘感。

後來,他的不流塵俗的生活方式和出類拔萃的文采,驚動了當時的丞相王隨和杭州郡守薛映均,他們敬其為人,又愛其詩,經常到孤山與林逋先生詩酒唱和,並用自己的俸銀為林逋先生重建新宅。

宋真宗趙恒

就連大文學家范仲淹和梅堯臣也慕名之至,一直和林逋先生有詩唱和,一些朝廷官員也紛紛來拜訪林逋,林逋也邀請他們坐一坐,喝喝茶,聊聊天。這真是足不出戶,便可平交顯貴,君子之交淡如水,無名無利,只是互相仰慕彼此的詩才和為人,如此雅意,不得不讓人頓生敬服羡慕之意。

林逋的不同凡響甚至驚動了當朝天子宋真宗。

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聞其名,賜粟帛”,並詔告府縣一定要好好照顧林逋,有什麼困難隨便說,林逋雖然對皇帝的生情深表感激,親朋好友多勸其出仕,均被他婉言謝絕,他說:“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宋真宗的幾次慰問,朝廷官員的時常拜訪,加上林逋“梅妻鶴子”的獨特生活方式,讓林逋獲得了遠勝於出仕的美名。

一支玉簪,背後有何故事

西元1028年,61歲的林逋走完了自己清靜無為的一生,當地官府按其生前遺囑,將他葬在了他結廬隱居的孤山上。林逋去世大約百年之後,發生了著名的“靖康劫難”,隨後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臨安城(杭州)變成了帝都。

按照南宋朝廷的旨意,要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廟,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遷出,因為林逋的一世清名,官府在搞“拆遷”的時候唯獨留下了林逋的墳墓。沒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反而給林逋帶來了最後的禍事。

西元1279年,南宋滅亡,臨安城一片混亂。當時就有盜墓賊以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寶必定極多,於是林逋的墳墓被盜。可是墳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隻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乃硯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終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著怎樣的往事,才讓他在青年時就灰心於世途,歸隱林泉終老此生?

墓中玉簪

有好事者就開始探究,這一支玉簪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林逋對自己的描述中,有一項頗具幽默感。他說,我什麼都會,就是不會擔糞和下棋。看完之後令人愕然,林逋將下棋和擔糞相提並論,顯然有貶低諷刺之意,琴棋書畫是古代名士必備技能,為什麼林逋偏偏不會下棋呢?

直到看到墓中的那一支玉簪。或許在他年輕的時候也曾和那只玉簪的主人下過棋,而那之後,每當他坐在棋盤前時,卻發覺對面已無人,他的那絲寂寞之上纏繞著思念;也或許,下棋總是要求運籌帷幄,算盡機關,厭倦世事的林逋並不想絞盡腦汁思考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

林逋生前有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寫的小詞:“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己平。”有人就推測,林逋青壯年時代在放游江淮、閱盡人間的過程中 或許邂逅了一個心愛的姑娘和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或許那女子最愛的花便是梅花;或許她也特別喜歡仙鶴的優美風姿,然而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林逋沒能和她相守為伴,萬念俱灰的林逋選擇遠離世間種種,留下了“一生不娶”的傳奇故事。

青史留名,兩宋第一高士

為何林逋能在當時獲得如此崇高的聲名,只因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隱士。

平常我們所說的隱士情懷,其實只是一種情懷而已,隱的目的是不隱,是另外一種引起當權者注意和重視的策略。比如當年諸葛亮隱居南陽,目的就是要引起劉備的注意,劉備在三顧之後,諸葛亮就迫不及待整出一個“隆中對”,一生為了蜀漢兩代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林逋不一樣,他就是為隱而隱,鐵了心要做大宋“第一宅男”!

朱熹像

都說宋代是“文人的天堂”,重文抑武的國策讓文化人的地位空前崇高,而宋代自然也就是一個文人主政的朝代,歐陽修、范仲淹、晏殊也好,司馬光、王安石、蘇軾也罷,都是政治、文學才華兼備的風流人物,他們對一代隱士林逋的詩文的品格讚不絕口,在他們的推動下,林逋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最終能夠留名青史。

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黃庭堅謂其書法高勝絕人;甚至連那位刻薄的南宋大聖人朱熹都對林逋極盡讚美:宋亡,而此人不亡,為國朝三百年間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