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年武俠史:香港武俠電影如何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想必大家對香港的印象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香港的武俠電影。功夫巨星李小龍、徐克老怪、成龍、李連傑,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那麼,香港武俠電影是如何崛起和走向輝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番。

星火燎原:武俠文化源流與中國武俠電影的肇始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史記》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的這段話可謂道出了武俠的精義。

於是俠就好像一條隱線,在民間不斷流傳下來。在唐宋的傳奇、明清的小說中,戲臺上,口耳間,都不乏俠的形象。比如虯髯客、聶隱娘、昆侖奴,就是我們都比較熟悉的俠客。

20世紀,電影傳入中國,傳承千年中國文化的武俠題材,終於煥發出了特有的光彩,成為中國電影類型中一種世界所獨有的形式——武俠電影。

《刺客聶隱娘》2015年被翻拍成電影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1905年上映),雖然只是幾個京劇片段的集合,但其中不少動作戲,就已經有了武俠的影子。而另一部名為《女俠李飛飛》的電影(1925年上映),則是真正開啟了武俠電影的先河。

不過,武俠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則是1928年由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

這部電影根據平江不肖生的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首部3集,就一炮而紅。接著電影公司趁熱打鐵,又推出了後面的15集,成就了當年一段劇集最長、上映最久、票房最高的影史奇跡。

老電影《火燒紅蓮寺》資料圖

此後,《荒江女俠》、《乾隆下江南》等各類武俠電影紛紛上映。

可惜好景不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下令查禁《火燒紅蓮寺》,中國武俠電影遭遇了第一次冰凍時期。

風雲際換:金庸小說和香港武俠電影的崛起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

因為戰火,大陸武俠電影被查禁。於是一大批電影人紛紛南下,到香港重起爐灶。就這樣,香港武俠電影崛起了。當時比較著名的有任彭年導演的《關東大俠》、王元龍主演的《戰功》、《王氏四俠》、《透明的上海》等等,

香港成為中國武俠電影的一方淨土。

老電影《王氏四俠》資料圖

厚積薄發,建國以後的香港迎來了一波武俠電影的高☆禁☆潮。僅1949年到1959年十年間,香港就有297部武俠電影上市,其中最著名的是“黃飛鴻系列”電影。說起來,黃飛鴻系列電影也是根據小說改編,作者朱愚齋,還是黃飛鴻的徒孫,就是那個電影中“豬肉榮”形象的原型——林世榮的徒弟。

《黃飛鴻》系列題材至今經久不衰

就在這段時期,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興起,席捲香港和東南亞,達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的地步。各種風格的武俠小說,為武俠電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特別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等等,至今還在被不斷翻拍,長盛不衰。

金庸在武俠江湖中有著《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一般的地位

大師輩出:張徹、胡金銓和香港武俠電影的興盛

“復興尚武精神,重振男性英雄主義。”——張徹

進入六七十年代,香港開始出現一批拍武俠電影的“宗師級”人物。1964年,張徹導演的一部《虎俠殲仇》,被認為是“新武俠世紀”的開山之作,又過三年,他的《獨臂刀》橫空出世,就這麼一部殘疾人方剛逆襲,練就絕世武功的故事,掀起了又一股武俠浪潮——硬漢風。從此開創了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向,也挖掘出了姜大衛、狄龍等後來的男星。

《獨臂刀》引發武俠史上的“獨臂情節”

如果說張徹是一把見血的刀,那麼胡金銓就是一把靈妙的劍。兩人風格不同,卻在當世並駕齊驅,有武俠片中的“絕代雙驕”之稱。胡金銓喜歡在電影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他的《大醉俠》、《俠女》、《空山靈雨》等,都有著濃厚的古典文化氣息,對後來的李安、吳宇森、賈樟柯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電影《大醉俠》中胡金銓的藝術風格達到巔峰狀態

張徹和胡金銓都是武俠電影史上宗師級的人物。不過進入70年代初,由於東南亞電影市場不景氣,香港武俠電影也沉寂了一段時間。

驚雷炸響:李小龍橫空出世和香港武俠電影的繁榮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李小龍

1971年,從好萊塢歸來的傳奇人物李小龍和嘉禾公司簽約,以每部電影一萬美金的片酬為條件,答應拍攝兩部電影。

就在那年秋天,10月3日,李小龍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上映,立刻造成空前轟動。

李小龍自創“截拳道”,講究實戰效果的打鬥,和他自帶bug的特性,令他在短時間內就火遍整個世界。《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等電影成為傳世經典。

然而這個巨星卻驟然隕落了。1973年,李小龍在一女星家中突然逝去,傳奇戛然而止。

《唐山大兄》電影資料圖,李小龍的動作帥出天際

後繼有人:成龍、李連傑和香港武俠電影的全盛

正當香港武俠電影因李小龍突然離世而陷入“恐慌”之際,曾經在《精武門》中被李小龍一拳打死的小龍套,經過一次次嘗試和否定,獨創了功夫喜劇一派,成為了新時代的接班人。他就是成功大哥。

1977年,他主演的《蛇形刁手》,融合喜劇、體操和傳統武術,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的諧趣動作風格,又過兩年,他的《笑拳怪招》進一步發揮這種風格,取得了當年的票房冠軍。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功夫片還能這樣拍”。其後,他又拍了不少同類型的作品,其中《師弟出馬》還破了香港當時的票房紀錄。

《蛇形刁手》是成龍的轉型之作

進入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武俠文化也獲得重生。無數人不會忘記的《少林寺》在1982年橫空出世,創下當年1.6億的票房奇跡,而且還打破香港武俠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

中國大陸武俠電影崛起的同時,香港卻出現了短暫萎縮的局面。1985年,曾經的老大、有武俠電影江湖中的“少林寺”之稱的邵氏公司宣佈停產,邵氏江湖終究變成了一個回憶。

電影《少林寺》: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好漢來把你讚揚

不過很快,在香港,徐克又接掌了大旗。他導演的《倩女幽魂》在1987年上映,之後的續集《人間道》、《道道道》又將古裝神怪武俠電影引向了又一個高峰。

1990年,《笑傲江湖》上映,這部以快速淩厲的剪輯、效果出眾的畫面著稱的寓言式電影,更為8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的低落打入了一枚強心針。此後,隨著《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系列的推出,香港武俠電影終於進入全盛時代。

《倩女幽魂》:多少人為小倩那清冷孤絕的回眸而絕倒

香港回歸以後,兩地交流更加頻繁,武俠電影的拍攝,無論從導演、演員到投資、運作,都出現了很大程度的融合,已經很難區分出純粹的港片或是大陸片了。傳統的香港武俠電影也走到了尾聲,成為了時代的記憶。

後武俠時代,大陸和香港合作又生產不少佳片,如《臥虎藏龍》、《葉問》、《一代宗師》、《繡春刀》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說起來,黃飛鴻系列電影也是根據小說改編,作者朱愚齋,還是黃飛鴻的徒孫,就是那個電影中“豬肉榮”形象的原型——林世榮的徒弟。

《黃飛鴻》系列題材至今經久不衰

就在這段時期,以金庸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興起,席捲香港和東南亞,達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的地步。各種風格的武俠小說,為武俠電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特別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等等,至今還在被不斷翻拍,長盛不衰。

金庸在武俠江湖中有著《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一般的地位

大師輩出:張徹、胡金銓和香港武俠電影的興盛

“復興尚武精神,重振男性英雄主義。”——張徹

進入六七十年代,香港開始出現一批拍武俠電影的“宗師級”人物。1964年,張徹導演的一部《虎俠殲仇》,被認為是“新武俠世紀”的開山之作,又過三年,他的《獨臂刀》橫空出世,就這麼一部殘疾人方剛逆襲,練就絕世武功的故事,掀起了又一股武俠浪潮——硬漢風。從此開創了以男星為首的港片主流趨向,也挖掘出了姜大衛、狄龍等後來的男星。

《獨臂刀》引發武俠史上的“獨臂情節”

如果說張徹是一把見血的刀,那麼胡金銓就是一把靈妙的劍。兩人風格不同,卻在當世並駕齊驅,有武俠片中的“絕代雙驕”之稱。胡金銓喜歡在電影闡述中國傳統文化,他的《大醉俠》、《俠女》、《空山靈雨》等,都有著濃厚的古典文化氣息,對後來的李安、吳宇森、賈樟柯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電影《大醉俠》中胡金銓的藝術風格達到巔峰狀態

張徹和胡金銓都是武俠電影史上宗師級的人物。不過進入70年代初,由於東南亞電影市場不景氣,香港武俠電影也沉寂了一段時間。

驚雷炸響:李小龍橫空出世和香港武俠電影的繁榮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李小龍

1971年,從好萊塢歸來的傳奇人物李小龍和嘉禾公司簽約,以每部電影一萬美金的片酬為條件,答應拍攝兩部電影。

就在那年秋天,10月3日,李小龍第一部電影《唐山大兄》上映,立刻造成空前轟動。

李小龍自創“截拳道”,講究實戰效果的打鬥,和他自帶bug的特性,令他在短時間內就火遍整個世界。《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等電影成為傳世經典。

然而這個巨星卻驟然隕落了。1973年,李小龍在一女星家中突然逝去,傳奇戛然而止。

《唐山大兄》電影資料圖,李小龍的動作帥出天際

後繼有人:成龍、李連傑和香港武俠電影的全盛

正當香港武俠電影因李小龍突然離世而陷入“恐慌”之際,曾經在《精武門》中被李小龍一拳打死的小龍套,經過一次次嘗試和否定,獨創了功夫喜劇一派,成為了新時代的接班人。他就是成功大哥。

1977年,他主演的《蛇形刁手》,融合喜劇、體操和傳統武術,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的諧趣動作風格,又過兩年,他的《笑拳怪招》進一步發揮這種風格,取得了當年的票房冠軍。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功夫片還能這樣拍”。其後,他又拍了不少同類型的作品,其中《師弟出馬》還破了香港當時的票房紀錄。

《蛇形刁手》是成龍的轉型之作

進入八十年代,大陸改革開放,武俠文化也獲得重生。無數人不會忘記的《少林寺》在1982年橫空出世,創下當年1.6億的票房奇跡,而且還打破香港武俠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

中國大陸武俠電影崛起的同時,香港卻出現了短暫萎縮的局面。1985年,曾經的老大、有武俠電影江湖中的“少林寺”之稱的邵氏公司宣佈停產,邵氏江湖終究變成了一個回憶。

電影《少林寺》: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好漢來把你讚揚

不過很快,在香港,徐克又接掌了大旗。他導演的《倩女幽魂》在1987年上映,之後的續集《人間道》、《道道道》又將古裝神怪武俠電影引向了又一個高峰。

1990年,《笑傲江湖》上映,這部以快速淩厲的剪輯、效果出眾的畫面著稱的寓言式電影,更為80年代香港武俠電影的低落打入了一枚強心針。此後,隨著《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系列的推出,香港武俠電影終於進入全盛時代。

《倩女幽魂》:多少人為小倩那清冷孤絕的回眸而絕倒

香港回歸以後,兩地交流更加頻繁,武俠電影的拍攝,無論從導演、演員到投資、運作,都出現了很大程度的融合,已經很難區分出純粹的港片或是大陸片了。傳統的香港武俠電影也走到了尾聲,成為了時代的記憶。

後武俠時代,大陸和香港合作又生產不少佳片,如《臥虎藏龍》、《葉問》、《一代宗師》、《繡春刀》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