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秉越資本:什麼樣的企業可以上市(境內篇)?

談起這個話題,內容實在是多,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去上市,是個很大的命題,而今天小編所要講的,重點是擁有什麼樣財務資料的企業能夠上市。其實不管對於境內上市還是境外上市,

財務指標始終是個避不開的話題,而且公眾也不難發現,有些公司財務資料很槽糕,至少從盈利方面講,但他也能上市,好比在紐交所上市的京東,有些公司財務資料已經遠遠超過了國內A股或者創業板的指標,但是也仍然被嫌棄“體量小”,到底什麼樣的指標才是符合上市的指標呢,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下境內外財務指標對上市的重要性區別。

首先先講境內上市,

對於A股或者創業板,有自己的指標,先不提中國主機板審批制的問題,這個也是不能上市的卡點,但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單純從財務指標上來看,中國主機板是這樣的要求:

對於3年3000萬淨利潤或者2年2000萬的淨利潤企業,可以說中國大有人在,但是為什麼主機板上市僅僅有不到3000家,

而且看主機板上市企業所披露的財報,幾乎都是超資料很多的,一年淨利潤上億的都有,但是也有剛剛過指標的,具體證監會是如何判斷的,小編拿最近證監會否決的一個創業板IPO來分析。

步科股份,做自動化產品的公司,創業板IPO被否。

這家公司,營收過2億、淨利超2000萬,相比很多上市公司來說,已經不錯了,卻還是被“嫌小”。

交易所給予的問詢問題是:

發行人的主營業務為人機界面、伺服系統、步進系統、低壓變頻器等,報告期內發行人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2,464,996.86元、205,770,769.24元、236,554,726.91元(其中外銷收入部分通過協力廠商回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20,824,588.31元、16,789,402.77元、21,426,232.08元。

請發行人代表:

(1)說明經營規模持續較小的原因,並解釋說明,如果市場需求或供給出現重大變化,公司的持續發展將會受到哪些影響;

(2)結合產品功能、技術要求、公司的核心優勢等,

說明將人機界面、伺服系統、步進系統、低壓變頻器等業務歸為“一種業務”的合理性;

(3)從企業商業模式的角度,解釋說明外銷收入部分通過協力廠商回款的理由。

從監管層的回饋我們可以看出,監管層主要有三個問題:

1)你規模這麼小(一臉嫌棄樣),

以後行業內出現變化了,你行不行?

2)你這人機界面、伺服系統、步進系統、低壓變頻器這四個是咋分類的?為啥要歸在一類?你的核心優勢是哪個?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步科的規模到底小不小?

2億多的營收,2000多萬的淨利潤,按理說,應該還行,我們之前還分析過做軟體的寶蘭德,營收不足一億,監管層都沒嫌小,怎麼到了步科就“挑三揀四”了?

其實,這還是步科“弄巧成拙”搞的。

步科主動披露了自己“與同行業上市公司同類產品銷售收入以及市場整體規模的比較情況”,還煞有介事地拿出了對手們的數據。

從資料上看,步科列出的6個對手中,只有兩位大兄弟的營收是個位數(當然單位是億),最小的一個信捷電氣也超過3億,其餘都是兩位數,最牛B的匯川技術都超過36億了。

反觀我們的步科,只有2億的營收,這就比較尷尬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關鍵是,你這資料拿出來了,後面卻全部解釋“變動”與對手和行業相符,咋就沒說為啥這麼小呢?

這說的跑題,監管層也比較好奇了。

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步科對自動化產品的“生產”,其實主要是組裝測試,零部件基本是採購而來。

其中核心原件——CPU、IGBT都依賴進口,相比行業內營收動輒十幾億、幾十億的對手來說,如果國外廠商不開心,估計第一個受衝擊的就是步科了。

這是監管層最近久違的“嫌小”的案例。

監管層的第二個問題,依然是“比小”這個問題引出來的。

步科在比較了同行對手們有多大之後,還在下方特地“注”了幾個對手的業務分類情況:

合康新能在2015年和2016年變頻器類和驅動系統類收入重分類進“節能設備高端製造”;

英威騰從 2016 年半年報起將產品重分類為“控制層產品”、“驅動層產品”、“執行層產品”和“能源電力產品”,2016 年變頻器類收入和伺服驅動系統收入採用“驅動層產品”收入;新時達“電梯控制類產品”;

信捷電氣“智慧裝置”為包含可程式設計控制器、人機界面、驅動系統、機器視覺的成套裝置。

這一“注”不要緊,把監管層問題注出來了。

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步科的有人機界面、伺服系統、步進系統、低壓變頻器、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五大類產品,而同行的對手們,在這幾類產品上,都重新分類了。

就連步科自己,也把這五大類產品分為控制層產品、驅動層產品和執行層三類。

然而在之後的收入結構中,步科還是把這些產品歸為一類業務,這時監管層就不明白了:弟兄們都把這些產品重新分類了,你咋還歸成一種業務拿出來說事呢?

到底咋回事,步科也沒說。這真是一張“比小”的表引出一連串問題啊。

因此可以看出幾個企業家比較容易犯的問題:

1:經常認為某某企業盈利2000萬就上創業板了,我都盈利4000萬了,為什麼上不了,其實企業真正應該想的是,你的4000萬,到底在你所在的行業是什麼地位?到底是不是獨立自主不受變動的?一家汽車主機廠,就算利潤比一家已經上市的零部件車多一倍,也不見得能上市啊!

2:不要盲目的去誇大自己的產業,把一些還未成規模的業務給納入進來,顯得自己多大多全面,這是錯誤的選擇,如果你沒有在一些領域有所建樹,納入該業務是給你上市減分而不是加分,對於上市企業,公司不管分幾塊業務,這些業務都是有關聯的,共同服務一個大業務的,所謂的上市“主營業務突出”這個主營,是個大主營的概念,千萬不要認為好多概念比較好的業務自己都沾邊,上市的時候都給納入,這樣往往是給自己減分,該不該納入,是個很有難度的技術活。

3:正真的大與小,不是你財務資料的絕對值,而是相對值,如果你所在的行業,你已經是第一,那怕你剛剛過1000萬淨利潤,你也很有可能登陸創業板;相反,你所在的行業,你都排十名開外了,那怕你是七八千萬的淨利潤,你也上不去主機板,想想國內有多少鋼鐵,煤礦廠,地產商,真正上市的有幾個?

因此,這個就是國內主機板的上市財務情況分析,對於主機板上市,希望企業家們把邏輯性搞好,不管對於境內還是境外主機板,都是一樣的道理,想清楚自己企業的地位及體量?想清楚自己上市後會給該行業帶來什麼樣的效應?想清楚自己上市後能給該資本市場所在的國家帶來什麼?想清楚自己業務的產生是不是真的完全獨立不依靠任何人脈或者關係?只有想清楚了這些問題,你才能清晰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能不能上市,特別對於中國A股,中國A股高的市盈率,決定了他高標準的審核。也造成了全國八千多萬家企業,只有三千家不到的企業能夠上市,在中國主機板,上市不僅是你財務指標的體現,更是你在行業地位的體現,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已經上市的中國企業行業分類,不難發現這個問題,不是你上市了你才能成為行業的龍頭,而是你成為行業龍頭後才能上市,所以境內主機板,歸根結底,還是給行業的龍頭企業來準備的,亦或有實力衝擊成為龍頭的企業來準備的,所以,對於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發展中的中型企業來講,能不能動得了別人的乳酪,在中國的主機板市場,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步科主動披露了自己“與同行業上市公司同類產品銷售收入以及市場整體規模的比較情況”,還煞有介事地拿出了對手們的數據。

從資料上看,步科列出的6個對手中,只有兩位大兄弟的營收是個位數(當然單位是億),最小的一個信捷電氣也超過3億,其餘都是兩位數,最牛B的匯川技術都超過36億了。

反觀我們的步科,只有2億的營收,這就比較尷尬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關鍵是,你這資料拿出來了,後面卻全部解釋“變動”與對手和行業相符,咋就沒說為啥這麼小呢?

這說的跑題,監管層也比較好奇了。

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現,步科對自動化產品的“生產”,其實主要是組裝測試,零部件基本是採購而來。

其中核心原件——CPU、IGBT都依賴進口,相比行業內營收動輒十幾億、幾十億的對手來說,如果國外廠商不開心,估計第一個受衝擊的就是步科了。

這是監管層最近久違的“嫌小”的案例。

監管層的第二個問題,依然是“比小”這個問題引出來的。

步科在比較了同行對手們有多大之後,還在下方特地“注”了幾個對手的業務分類情況:

合康新能在2015年和2016年變頻器類和驅動系統類收入重分類進“節能設備高端製造”;

英威騰從 2016 年半年報起將產品重分類為“控制層產品”、“驅動層產品”、“執行層產品”和“能源電力產品”,2016 年變頻器類收入和伺服驅動系統收入採用“驅動層產品”收入;新時達“電梯控制類產品”;

信捷電氣“智慧裝置”為包含可程式設計控制器、人機界面、驅動系統、機器視覺的成套裝置。

這一“注”不要緊,把監管層問題注出來了。

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步科的有人機界面、伺服系統、步進系統、低壓變頻器、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五大類產品,而同行的對手們,在這幾類產品上,都重新分類了。

就連步科自己,也把這五大類產品分為控制層產品、驅動層產品和執行層三類。

然而在之後的收入結構中,步科還是把這些產品歸為一類業務,這時監管層就不明白了:弟兄們都把這些產品重新分類了,你咋還歸成一種業務拿出來說事呢?

到底咋回事,步科也沒說。這真是一張“比小”的表引出一連串問題啊。

因此可以看出幾個企業家比較容易犯的問題:

1:經常認為某某企業盈利2000萬就上創業板了,我都盈利4000萬了,為什麼上不了,其實企業真正應該想的是,你的4000萬,到底在你所在的行業是什麼地位?到底是不是獨立自主不受變動的?一家汽車主機廠,就算利潤比一家已經上市的零部件車多一倍,也不見得能上市啊!

2:不要盲目的去誇大自己的產業,把一些還未成規模的業務給納入進來,顯得自己多大多全面,這是錯誤的選擇,如果你沒有在一些領域有所建樹,納入該業務是給你上市減分而不是加分,對於上市企業,公司不管分幾塊業務,這些業務都是有關聯的,共同服務一個大業務的,所謂的上市“主營業務突出”這個主營,是個大主營的概念,千萬不要認為好多概念比較好的業務自己都沾邊,上市的時候都給納入,這樣往往是給自己減分,該不該納入,是個很有難度的技術活。

3:正真的大與小,不是你財務資料的絕對值,而是相對值,如果你所在的行業,你已經是第一,那怕你剛剛過1000萬淨利潤,你也很有可能登陸創業板;相反,你所在的行業,你都排十名開外了,那怕你是七八千萬的淨利潤,你也上不去主機板,想想國內有多少鋼鐵,煤礦廠,地產商,真正上市的有幾個?

因此,這個就是國內主機板的上市財務情況分析,對於主機板上市,希望企業家們把邏輯性搞好,不管對於境內還是境外主機板,都是一樣的道理,想清楚自己企業的地位及體量?想清楚自己上市後會給該行業帶來什麼樣的效應?想清楚自己上市後能給該資本市場所在的國家帶來什麼?想清楚自己業務的產生是不是真的完全獨立不依靠任何人脈或者關係?只有想清楚了這些問題,你才能清晰知道自己到底該不該,能不能上市,特別對於中國A股,中國A股高的市盈率,決定了他高標準的審核。也造成了全國八千多萬家企業,只有三千家不到的企業能夠上市,在中國主機板,上市不僅是你財務指標的體現,更是你在行業地位的體現,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已經上市的中國企業行業分類,不難發現這個問題,不是你上市了你才能成為行業的龍頭,而是你成為行業龍頭後才能上市,所以境內主機板,歸根結底,還是給行業的龍頭企業來準備的,亦或有實力衝擊成為龍頭的企業來準備的,所以,對於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發展中的中型企業來講,能不能動得了別人的乳酪,在中國的主機板市場,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