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日本埋葬著10名中國軍人,墓碑被刻羞辱性文字,至今不得歸鄉

清朝和日本的甲午中日戰爭距今已過去了123個年頭,其中種種作戰過程,網上早就氾濫成災,但是似乎從來沒有人關心過北洋海軍戰士們在戰後的情況,畢竟在中國人眼裡“敗軍之將,

不可以言勇,”敗軍之將尚且如此,就更別提被俘虜的士兵了,幸運的還能在換俘過程中歸國,不幸的則客死異鄉,至今無人知曉。

清朝士兵墓地位置

在日本大阪真田山舊陸軍墓地中,埋葬著六名清朝士兵,他們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被俘的清朝士兵,

在換俘之前他們因身負重傷或水土不服死在了異鄉,被埋葬了大阪的墓地中。

最早被埋葬的士兵,下葬于1894年11月,此時清朝和日本還在激烈交戰中,未分勝負。清軍士兵的墓地在地藏王神社旁邊,緊挨著日軍士兵墳墓,石灰岩做成的石碑早已風化崩壞,字跡模糊不堪,但還能依稀看清墓碑上的字跡,這六人分別為:劉漢中、西方診、呂文鳳、楊永寬、劉起得、李金福。

大阪墓地

這六人家鄉在何方,家人有是否知曉他們被埋葬於此?我們都無從而知,百年來也鮮有中國人前來祭奠,他們的一切都成了謎。

除了大阪的清軍士兵墓地,日本廣島還有一處清軍士兵墓地,廣島墓地是一座“多國”墓地,八國聯軍侵華中戰死的法國士兵,

日本進攻青島時戰死的德國士兵都埋葬于此。和大阪墓地有所不同的是,廣島的清軍士兵墓碑比周圍的墓碑品質差了很多,銘文也十分粗糙,而且為平頂墓碑,而非大阪墓地中的尖頂墓碑。(日本習俗中作戰英勇的士兵墓碑為尖頂)。

清軍士兵墓地

在大阪墓地的中國的墓碑上還有一塊被鑿去的痕跡,這是辨認清朝士兵墓碑的顯著特徵。而據瞭解,墓碑上被鑿去的兩個字為“俘虜”。

二戰後,日本害怕中國軍人前來祭拜看到俘虜二字,所以火速將俘虜二字抹去,令人唏噓的是,最終也沒有人前來祭拜。

可能有人認為這些清軍士兵都是貪生怕死投降之徒,但是根據這些人有限的資料顯示,他們大多是重傷被俘,

而後死在日本的。像是日本埋葬的清朝最高級軍官,清朝五品馬隊統帶劉漢中(相當於騎兵營長),根據日方記載,他是重傷被俘,在到達日本後,傷勢加重,在彌留之際,他最後的遺願是將自己的官職刻在墓碑之上,他死的時候只有23歲。

墓碑上的“俘虜”二字被鑿去

埋葬在日本的清朝士兵中,除了朝鮮清國電報局的呂文鳳外,剩下的都是北洋官兵,他們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浴血奮戰,但在史書中已經找不到他們的確切資訊和作戰經歷,如今只留下只剩下一方破爛的石碑,和無處歸家的英魂。

埋葬在日本的清朝士兵中,除了朝鮮清國電報局的呂文鳳外,剩下的都是北洋官兵,他們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浴血奮戰,但在史書中已經找不到他們的確切資訊和作戰經歷,如今只留下只剩下一方破爛的石碑,和無處歸家的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