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諸葛亮為何至死都瞧不起死敵司馬懿?諸葛亮之死真的是被司馬懿活活氣死吐血而亡?

司馬懿 179-251 三國魏河內溫人,字仲達。出身士族。東漢末曹操為丞相,辟為文學掾,遷黃門侍郎,轉主簿。從討張魯、孫權。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曹丕為太子時,任太子中庶子,得信重。曹丕即帝位,

封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魏明帝即位,改封舞陽侯,任大將軍,鎮宛,平孟達之叛,三次率軍與蜀諸葛亮對抗。齊王曹芳即位,與曹爽同受遺詔輔政,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嘉平元年,乘爽從帝謁高平陵之際,殺之,為丞相,專擅朝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為宣帝。

諸葛亮是從骨子裡瞧不起司馬懿的,他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肆意侮辱司馬懿,還大玩“空城計”,視司馬懿數十萬大軍為無物。這些或許都是小說家言,但是藝術總是來源於生活的,即便高於生活,但也不能太離譜吧。這個道理羅貫中不會不知道。羅貫中百般神話諸葛亮而極力貶低司馬懿,既有文人實現抱負的理想之驅使,

也有足夠的民間真實生活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諸葛亮家有三寶,而司馬懿家裡一寶也沒有。“家有三寶”指的是一句民諺,三寶者,薄田、醜妻、破棉襖也。

諸葛亮家裡是有幾畝薄田的。《三國志》上就有記載,諸葛亮出生在漢靈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出生地點是琅邪郡。他的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成人,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他的兄弟姊妹隨叔父一起來到襄陽。當時關中混亂,

中原鼎沸之際,襄陽是各地達官貴人、商賈士子避難的地方。

諸葛亮一家來到襄陽城外二十裡的隆中,以耕種為生。在東漢末年這個混亂的年代裡,農業科技是十分落後的,一家人能夠以耕種為生,肯定不會有巨額田產。另外,諸葛亮的家庭畢竟屬於官宦,

自然不會租賃他人的地來耕種。根據這樣的分析,可以知道,諸葛亮是有幾畝薄田的。正是這個寶貝,讓諸葛亮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可以把精力、思想和眼光投向社會和政治,並順利完成了自己“大隱”名聲的塑造。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個“寶”,就沒有以後的《隆中對》的出現;如果沒有這個“寶”,諸葛亮很有可能一輩子做“村夫”了。

在古代,尤其是在兵荒馬亂的年月,

一般十五六歲,甚至十三四歲就結婚,小丈夫和小媳婦成雙成對。像諸葛亮這樣25歲還未成家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以諸葛亮的條件,必然是名門世家選擇乘龍快婿的理想物件,誰也沒有料到卻找了個醜女結婚。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了。

因為醜妻是個“寶”啊!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情節:蜀國與東吳猇亭大戰,陸遜大敗劉備,蜀國將領死的死、亡的亡,劉備也在此戰役中病死在白帝城。當時,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聽到消息,匆匆趕來,為挽救危局,設下八卦連環陣,就用一些石頭困住陸遜的幾十萬大軍。

在千鈞一髮之時,當時河南名士黃承彥突然出現在八卦陣內,把東吳大將陸遜及幾十萬大軍領出陣外。他破了諸葛亮的連環陣,救了幾十萬條性命。這個黃承彥正是諸葛亮的岳父,黃碩的老爹。諸葛亮的醜妻黃碩身體壯碩,人如其名,黃頭髮,黑皮膚,皮膚上起了一些雞皮疙瘩,讓人瞧見身上就發涼發冷,但她的善良和聰明才智卻遠近聞名。傳說,諸葛亮來到黃家,堂屋兩廊間突然躥出兩條猛犬,直撲諸葛亮。裡廂聞聲而出的丫環連忙朝兩隻猛犬“叫停”,並上前用手拍打猛犬的額頭,霎時兩頭猛犬就停止了撲躍之勢。那丫環再把它們的耳朵擰一下,兩隻兇猛的獵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來。

諸葛亮仔細一看,原來兩隻猛犬都是木頭做的機械狗,不禁哈哈大笑。他環顧四周,見壁上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十分欣賞。後來得知均是黃碩所為,不由得心花怒放,慶倖自己娶到了一位賢德的媳婦。

在以後的生活中,醜妻黃碩充分發揮了自己是個“寶”的作用,為諸葛亮充當了名副其實的“賢內助”。比如,諸葛亮愛交朋友,像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潁川石廣元及徐元直等人經常到來喝酒作詩,談論國事,這位醜嫂嫂做飯燒酒,非常熱情。

再比如,《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發明“連弩”這種新式武器,克敵制勝,魏國大將張部就死在這種武器之下;為避瘴氣而發明了“諸葛行軍散”、“臥龍丹” 等,實際上這些都是他媳婦教的。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著劉備出生入死,他的醜媳婦常帶著幼兒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黃碩曾在隆中帶領家人,在宅前宅後植桑八百株,以宣導蠶絲的生產,推動當時社會發展蠶絲業;黃碩又是一代有名的教育家。

諸葛亮身為丞相,貴為武侯,憂勞國事,日理萬機,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全部落在他這個醜媳婦的身上。兒子諸葛瞻後來奉命鎮守綿竹,鄧艾兵臨城下,諸葛瞻不受威脅利誘而壯烈殉國,孫子諸葛尚也同時殉國。晉代一統天下後,曾詔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婉言謝絕。可見醜妻黃碩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具有功效的。

在諸葛亮擁有的“三寶”裡,醜妻黃碩是極為關鍵的一寶。

要說諸葛亮的第三寶“破棉襖”,我在這裡需要作個解釋。

諸葛亮自己是不可能穿破棉襖的,這裡的破棉襖指的是生活的節儉和為官的廉潔。根據史載,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治理蜀漢時期,他自己以及蜀漢政府的官吏卻大體上能夠做到為政廉潔。《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記載,在諸葛亮治理蜀漢時做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這種評價雖然不免含有封建地主階級史學家對諸葛亮的諡美成分,但諸葛亮在治理蜀漢時期政治比較清明,官吏比較清正廉潔的記載,還是具有一定歷史的真實性的。

比如,他家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不別治業,以長尺寸”,“隨身衣食,悉仰于宮,內無餘帛,外無贏時”乃至“妾無副服”。這種清儉的作風和豪強地主的“田連于方國”,淫樂無度,是不可比擬的。再比如,諸葛亮主張“殯儀從簡”,在他彌留之際,“遺葬於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保持了他一生清正廉潔垂範千古的作風。還有,諸葛亮深知“君子澤,五世而斬”的歷史教訓,他非常注意嚴格要求、加強教育自己的後代。

在他率軍北伐曹魏時,他忍痛割愛,命自己兒子諸葛喬與諸將子弟同榮辱,使其督五六百兵轉運軍需資於山谷之中。

史載劉璋時:“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傾家竭產”。而在諸葛亮“破棉襖精神”的引導和實踐下,倡廉反貪,以嚴法治蜀,嚴格要求蜀漢府的各級官吏做到清正廉潔,且能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故治理蜀漢時能夠出現“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不華,路無醉人”的繁榮景象和“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自正廉潔的政治局面。諸葛亮的“破棉襖”可是價值連城的哦。

諸葛亮有以上三個寶貝,而司馬懿一個也沒有,諸葛亮當然瞧不起他了,而且還骨子裡瞧不起。

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司馬懿被諸葛亮困于上方穀,即將被火燒死,結果忽然天降大雨,大火被澆滅,諸葛亮因此哀歎,悲傷欲絕。根據小說的說法,這件事不久之後,諸葛亮便得了重病,不久之後就一命嗚呼,死在五丈原。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上方穀的事情,不但沒有上方穀,也沒有空城計。

實際上,司馬懿對抗諸葛亮主要是在諸葛亮後兩次北伐,前幾次北伐是曹真、張郃、郝昭等人擋住了諸葛,司馬懿當時在荊州方向,並未與諸葛亮直接交手。曹真死後,魏主曹睿才將司馬懿調往西部對付諸葛。至於後三次北伐的對壘,《三國志》記載的只有司馬懿閉門不出,用拖延戰術將諸葛亮拖死。

甚至有一種記載,認為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活活氣死,吐血而亡!

如果真是這樣,諸葛亮這個智慧之神的稱號恐怕就要易主了,那麼,歷史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在渭南與司馬懿對峙。諸葛亮擔心糧草難以為繼續,便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引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送給司馬懿女人服飾,羞辱他怯戰。但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的軟肋,就是一個字“拖。”

從二月到八月,諸葛亮未能求戰,長期駐紮于渭南,以軍民屯田。

司馬懿接待蜀漢下戰書的使者,不問別的,只問諸葛亮平時起居飲食,使者如實回答:“丞相事必躬親,每日日夜操勞,吃的飯卻不到幾升。”

司馬懿聽罷,立刻判斷說:“諸葛亮要死了!”

結果,不久之後,諸葛亮求戰不得,糧草又盡,內外交困,急火攻心,竟然吐血而亡!

也就是說,“智慧之神”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活活氣死的?!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是有依據的。

關於諸葛亮之死,《三國志@諸葛亮傳》只有短短一句話:“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而對於司馬懿算准諸葛亮要死的記載,出自《魏氏春秋》,這個記載在裴松之的注解中,沒有進行反駁。另外,這個記載同樣被《資治通鑒》採納。立場極度擁劉反曹,將諸葛亮塑造成神人的《三國演義》也採用了這個記載。

可見,《魏氏春秋》關於司馬懿算准諸葛亮要死的這件事,可信度極高。

對於另一個說法,即諸葛亮被司馬懿氣的吐血而死的記載,出自《魏書》,而這個記載就不怎麼靠譜了。

《魏書》稱: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穀,道發病卒。

憂就是憂慮,恚就是恚怒,歐血就是吐血。

《魏書》信誓旦旦的說諸葛亮因為糧草用盡,求戰不能,因此被活活氣死,臨終吐血。這個說法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和反駁。

比如為《三國志》做注解的裴松之就認為:雲歐血,蓋因亮自亡而自誇大也。夫以孔明之略,豈為仲達歐血乎?

意思是,《魏書》說諸葛亮吐血,純粹是自吹自擂,以諸葛亮才能謀略,會被司馬懿氣的吐血嗎?

《魏書》這部史書的記載多錯誤荒謬之處。

諸葛亮臨終前,安排楊儀率領主力撤退,以姜維為後衛,待司馬懿追擊,則突然大張旗鼓的回師進攻。

這一招果然奏效,司馬懿狼狽逃走,蜀軍安全以後這才為諸葛亮發喪。

因此當地人流傳:“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得知後,感慨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我們固然不能武斷的判定,諸葛亮被司馬懿氣的吐血而死的記載就是錯誤。但是,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死後的諸葛亮,確實嚇跑了活著的司馬懿。

陸遜大敗劉備,蜀國將領死的死、亡的亡,劉備也在此戰役中病死在白帝城。當時,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聽到消息,匆匆趕來,為挽救危局,設下八卦連環陣,就用一些石頭困住陸遜的幾十萬大軍。

在千鈞一髮之時,當時河南名士黃承彥突然出現在八卦陣內,把東吳大將陸遜及幾十萬大軍領出陣外。他破了諸葛亮的連環陣,救了幾十萬條性命。這個黃承彥正是諸葛亮的岳父,黃碩的老爹。諸葛亮的醜妻黃碩身體壯碩,人如其名,黃頭髮,黑皮膚,皮膚上起了一些雞皮疙瘩,讓人瞧見身上就發涼發冷,但她的善良和聰明才智卻遠近聞名。傳說,諸葛亮來到黃家,堂屋兩廊間突然躥出兩條猛犬,直撲諸葛亮。裡廂聞聲而出的丫環連忙朝兩隻猛犬“叫停”,並上前用手拍打猛犬的額頭,霎時兩頭猛犬就停止了撲躍之勢。那丫環再把它們的耳朵擰一下,兩隻兇猛的獵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來。

諸葛亮仔細一看,原來兩隻猛犬都是木頭做的機械狗,不禁哈哈大笑。他環顧四周,見壁上一幅曹大家宮苑授讀圖,十分欣賞。後來得知均是黃碩所為,不由得心花怒放,慶倖自己娶到了一位賢德的媳婦。

在以後的生活中,醜妻黃碩充分發揮了自己是個“寶”的作用,為諸葛亮充當了名副其實的“賢內助”。比如,諸葛亮愛交朋友,像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潁川石廣元及徐元直等人經常到來喝酒作詩,談論國事,這位醜嫂嫂做飯燒酒,非常熱情。

再比如,《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威震中原,發明了一種新的運輸工具,叫“木牛流馬”,解決了幾十萬大軍的糧草運輸問題,這種工具比現在的還先進,不用能源,不會造成能源危機;發明“連弩”這種新式武器,克敵制勝,魏國大將張部就死在這種武器之下;為避瘴氣而發明了“諸葛行軍散”、“臥龍丹” 等,實際上這些都是他媳婦教的。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著劉備出生入死,他的醜媳婦常帶著幼兒諸葛瞻,守在隆中的家中等候佳音。位居丞相夫人的黃碩曾在隆中帶領家人,在宅前宅後植桑八百株,以宣導蠶絲的生產,推動當時社會發展蠶絲業;黃碩又是一代有名的教育家。

諸葛亮身為丞相,貴為武侯,憂勞國事,日理萬機,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全部落在他這個醜媳婦的身上。兒子諸葛瞻後來奉命鎮守綿竹,鄧艾兵臨城下,諸葛瞻不受威脅利誘而壯烈殉國,孫子諸葛尚也同時殉國。晉代一統天下後,曾詔諸葛亮的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到洛陽封贈顯爵,諸葛懷婉言謝絕。可見醜妻黃碩的教育方法是十分具有功效的。

在諸葛亮擁有的“三寶”裡,醜妻黃碩是極為關鍵的一寶。

要說諸葛亮的第三寶“破棉襖”,我在這裡需要作個解釋。

諸葛亮自己是不可能穿破棉襖的,這裡的破棉襖指的是生活的節儉和為官的廉潔。根據史載,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治理蜀漢時期,他自己以及蜀漢政府的官吏卻大體上能夠做到為政廉潔。《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記載,在諸葛亮治理蜀漢時做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這種評價雖然不免含有封建地主階級史學家對諸葛亮的諡美成分,但諸葛亮在治理蜀漢時期政治比較清明,官吏比較清正廉潔的記載,還是具有一定歷史的真實性的。

比如,他家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不別治業,以長尺寸”,“隨身衣食,悉仰于宮,內無餘帛,外無贏時”乃至“妾無副服”。這種清儉的作風和豪強地主的“田連于方國”,淫樂無度,是不可比擬的。再比如,諸葛亮主張“殯儀從簡”,在他彌留之際,“遺葬於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保持了他一生清正廉潔垂範千古的作風。還有,諸葛亮深知“君子澤,五世而斬”的歷史教訓,他非常注意嚴格要求、加強教育自己的後代。

在他率軍北伐曹魏時,他忍痛割愛,命自己兒子諸葛喬與諸將子弟同榮辱,使其督五六百兵轉運軍需資於山谷之中。

史載劉璋時:“時俗奢侈,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傾家竭產”。而在諸葛亮“破棉襖精神”的引導和實踐下,倡廉反貪,以嚴法治蜀,嚴格要求蜀漢府的各級官吏做到清正廉潔,且能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故治理蜀漢時能夠出現“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不華,路無醉人”的繁榮景象和“吏不容奸,人懷自勵”自正廉潔的政治局面。諸葛亮的“破棉襖”可是價值連城的哦。

諸葛亮有以上三個寶貝,而司馬懿一個也沒有,諸葛亮當然瞧不起他了,而且還骨子裡瞧不起。

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司馬懿被諸葛亮困于上方穀,即將被火燒死,結果忽然天降大雨,大火被澆滅,諸葛亮因此哀歎,悲傷欲絕。根據小說的說法,這件事不久之後,諸葛亮便得了重病,不久之後就一命嗚呼,死在五丈原。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上方穀的事情,不但沒有上方穀,也沒有空城計。

實際上,司馬懿對抗諸葛亮主要是在諸葛亮後兩次北伐,前幾次北伐是曹真、張郃、郝昭等人擋住了諸葛,司馬懿當時在荊州方向,並未與諸葛亮直接交手。曹真死後,魏主曹睿才將司馬懿調往西部對付諸葛。至於後三次北伐的對壘,《三國志》記載的只有司馬懿閉門不出,用拖延戰術將諸葛亮拖死。

甚至有一種記載,認為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活活氣死,吐血而亡!

如果真是這樣,諸葛亮這個智慧之神的稱號恐怕就要易主了,那麼,歷史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在渭南與司馬懿對峙。諸葛亮擔心糧草難以為繼續,便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引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送給司馬懿女人服飾,羞辱他怯戰。但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的軟肋,就是一個字“拖。”

從二月到八月,諸葛亮未能求戰,長期駐紮于渭南,以軍民屯田。

司馬懿接待蜀漢下戰書的使者,不問別的,只問諸葛亮平時起居飲食,使者如實回答:“丞相事必躬親,每日日夜操勞,吃的飯卻不到幾升。”

司馬懿聽罷,立刻判斷說:“諸葛亮要死了!”

結果,不久之後,諸葛亮求戰不得,糧草又盡,內外交困,急火攻心,竟然吐血而亡!

也就是說,“智慧之神”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活活氣死的?!

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呢?是有依據的。

關於諸葛亮之死,《三國志@諸葛亮傳》只有短短一句話:“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而對於司馬懿算准諸葛亮要死的記載,出自《魏氏春秋》,這個記載在裴松之的注解中,沒有進行反駁。另外,這個記載同樣被《資治通鑒》採納。立場極度擁劉反曹,將諸葛亮塑造成神人的《三國演義》也採用了這個記載。

可見,《魏氏春秋》關於司馬懿算准諸葛亮要死的這件事,可信度極高。

對於另一個說法,即諸葛亮被司馬懿氣的吐血而死的記載,出自《魏書》,而這個記載就不怎麼靠譜了。

《魏書》稱: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穀,道發病卒。

憂就是憂慮,恚就是恚怒,歐血就是吐血。

《魏書》信誓旦旦的說諸葛亮因為糧草用盡,求戰不能,因此被活活氣死,臨終吐血。這個說法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和反駁。

比如為《三國志》做注解的裴松之就認為:雲歐血,蓋因亮自亡而自誇大也。夫以孔明之略,豈為仲達歐血乎?

意思是,《魏書》說諸葛亮吐血,純粹是自吹自擂,以諸葛亮才能謀略,會被司馬懿氣的吐血嗎?

《魏書》這部史書的記載多錯誤荒謬之處。

諸葛亮臨終前,安排楊儀率領主力撤退,以姜維為後衛,待司馬懿追擊,則突然大張旗鼓的回師進攻。

這一招果然奏效,司馬懿狼狽逃走,蜀軍安全以後這才為諸葛亮發喪。

因此當地人流傳:“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得知後,感慨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我們固然不能武斷的判定,諸葛亮被司馬懿氣的吐血而死的記載就是錯誤。但是,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死後的諸葛亮,確實嚇跑了活著的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