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Xcar汽車試衣間(1)改裝車中的cosplay

[愛卡汽車 視覺頻道 原創]

汽車改裝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在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汽車產業進入規模化、工業化,全球零部件供應高度集中和汽車科技以及製造同質化現象的出現,

今天的汽車已經變得愈發沒有個性。在這樣的環境下,車主們為了釋放內心中的那份自我,改裝汽車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手段。Xcar全新系列欄目“汽車試衣間”為大家網羅全球改裝車經典流派風格,以及關於改裝車的“風流韻事”。

之所以起名為“汽車試衣間”,而不是“汽車健身房”,是因為改裝車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其一是追求外觀個性化,其二是提升性能和改變用途。

因此,在“試衣間”中我們的側重點放在關注各類改裝車的成品視覺外觀方面,而對於性能和用途則不做過多的探討。在本欄目中,面對各種不同的改裝風格,相信總有一款能“Get”到你的“G”點。

縱觀改裝車文化大環境,主要流派分為八類。

各自流派都有相當多的擁躉,各種風格之間不但沒有相互競爭的關係,反而還能互相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相比改裝車初期單一追求運動化的傳統,而今的改裝行業可謂是百家爭鳴。

愛卡汽車2016年舉辦的XMEETING車迷大會正是一種對汽車文化的推廣和傳播。

類別一:Sporty運動派

運動派改裝主要是以車輛動力性能和操控性能為主的兩部分。懸掛系統、增壓系統、進氣、排氣、強化元件、行車電腦ECU升級、高性能輪胎、輕量化輪圈、減震器、防傾杆、硬軸承、高性能刹車系統等零部件都服務於針對運動派改裝的玩家,而其周邊輔助的改裝零配件更是五花八門。

以三菱Evolution為例,此車對於運動派改裝來說可謂潛力巨大。“千匹EVO贏超跑”的案例比比皆是。

類別二:實用派

顧名思義,實用派都是因為車輛用途所需,通常都是因為特殊工作環境的需要,因而加裝很多必要的設施和部件。

治安、消防、救援、工程等具有特殊用途的車輛也算改裝車範圍之內,甚至類似美國總統乘坐的“陸軍一號”也算是改裝車了。

類別三:“MAD”暴走派

“MAD”的意思是“失控,Out of control”。這是一個對社會治安影響惡劣的流派,概念原本發源于日本江戶以及幕府時代的“浪人”(劍客)。後逐漸演變為叛逆年輕人用來發洩對社會不滿的方式,慢慢這種方式形成了一種文化,一個族群,被稱為“暴走族”。

經典案例:電影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Fury Road )中,電影運用了大量的“Mad”流派改裝車。

類別四:“VIP”

要是從字面理解成皇室貴族豪華專屬,那你就錯了。“VIP”起源于日本黑幫,相傳日本的黑幫老大們,都喜歡以高級房車作為座駕。不同幫派的成員會有特殊的裝束或者紋身等標誌,黑幫大佬們的座駕也有自己幫會的標識,不然在幫會鬥爭過程中,如有電影場面般的追車場合,追錯了車那就丟人了。

作為暴走族當中的“高級玩家”,黑幫通過改裝車輛來統一“幫派形象”,通過車身飾物就能分辨車內人物的“江湖地位”,並且與其他幫派相互區分。(日本著名黑幫山口組公務車)

類別五:“DUB”

DUB的全稱是Double dime,“dime”原意為一角硬幣,也就是十美分,在這裡指的是20寸的輪圈。改裝風格大致可以理解為:加裝高功率的音響系統,最高音量嗨翻全場,換裝大尺寸電鍍輪圈,電鍍車身飾件等。也有不少人將“VIP”與“DUB”的概念混為一談。但是從起源上看,“DUB”與“VIP”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改裝文化。

DUB是一個龐大的Hip-Pop(音樂流派)文化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它並列於Rap、街舞、塗鴉以及街頭籃球等,是美國黑人文化Hip-Pop世界對於汽車改裝的理解與態度。

類別六:“Replica”高仿派

“Replica”意為複製品。顧名思義這一類改裝車都是高仿車。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國內某家知名車企現在走的就是這種“Replica”流派,只要皮尺量一量,全球車企都要跟著抖三抖。(大家都懂你們不是在做汽車,而是在做中國改裝車的文化。)

奧迪R8是發動機中置佈局,圖中改裝風格就叫做“Replica”。高度還原了R8的外形。但“李逵和李鬼”終究是有區別的。

類別七:貼地飛行的“Hella Flush”

“Hella Flush”是近年由Farlace創始人新興起的一種潮流改裝。Farlace是一個創意服飾類潮流品牌,旗下產品豐富多樣。而他們的創始人和設計師突發奇想將服裝設計理念放到了汽車上,令汽車變得十分低趴,而誇張的輪胎和輪圈的組合使車型整體看上去猶如“烏龜”。

可以總結一句話“Hella Flush”就是“玩下盤”。

類別八:“痛車”,車紋身風格

原叫法是“Paint car”(塗裝車),因為“Paint”的發音和“Pain”(疼痛)相近,所以也稱為“痛車”。

把科尼塞克“紋”成這個樣子,簡直是“暴殄天物”。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cosplay”,熟悉動漫的朋友一定對這個詞很敏感。而今天“汽車試衣間”的第一期就先從“痛車”流派講起,看看在ACG(動漫遊戲文化)背景下的年輕一代是怎樣給自己的坐騎“紋身”的,也希望初級入門改裝的流派能和大家產生共鳴。

感受汽車“二次元”文化

“痛車”是一種名片

最初,痛車一詞只流傳於同好者之間。最早誕生的痛車可以追溯到1980年,當初痛車的車身也只有少量的圖案,而且在街道上是十分稀少的。“痛車”一詞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紋身說”,人在紋身時會感覺疼痛,而經過“紋身”的車也成為了“痛車”。

還有一種說法,在日本,個性化塗裝車輛每年要繳納更高的稅費,由於痛車一族大部分受眾群體為年輕一代,額外的賦稅使大家會很心痛,故而“痛車”也因此而來。

如果把輪圈換成熏黑處理,效果會好很多。法拉利458,不說了,都是有錢人。

雷克薩斯RC F,作為“東道主”的雷克薩斯以官方的名義將RC F塗裝。據說這種特殊的塗料含有磷光物質,可在交變電流的刺激下發光。

但隨著“宅”文化的滲透,以及日本動漫遊戲產業所影響的人群越來越龐大,“痛車”這一改裝文化亦隨之被更多人認同與接受。“痛車”也已經從“宅”文化逐漸演變為主流的改裝方式。

對“二次元”(非現實題材)的動漫十分癡迷的朋友,看到此車應該會很興奮。(圖中人物為動漫“進擊的巨人”中核心角色艾倫和利威爾兵長)

嗯,還能看出這是一台斯巴魯WRX STi。

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中補充塗裝中主題的人物名稱,恕吾愚鈍,想要查出動漫人物和對應名稱太難了。

看的出來這是一臺本田飛度GK5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車不在好,改裝就行。

“痛車”是相對于改裝車中門檻最低的(改裝成本較低,但是要繳納更高的稅費)。

想要回頭率?好辦,在車上畫個萌妹子,主題必須要粉嫩。開出去,男生女生保證都回頭,So 卡哇伊內。

拋開賦稅,給愛車“紋身”相對於“換器官”便宜多了。所以“痛車”文化的傳播速度非常之快。

蘿莉配Honda S2000

人車同款cosplay,至於play的是誰,我還真不知道。但是這台車是法拉利F430。

除了以上日系動漫風格的“Painting”和“Tattoo”,不少人也喜歡將自己的創作靈感寄託於汽車上。泛泛而論,眾所周知的寶馬藝術車(BMW ART CAR)也算是“痛車”的一種。

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打造的寶馬M1。

2010年寶馬M3 GT2 第十七輛寶馬藝術車。

1977年第三輛寶馬藝術車基於BMW320i打造。

最後斗膽放上幾張自己Paint Car的親身經歷,作為一款二手車的體驗用戶,實在無法忍受前任車主“奇葩”般的配色(摩納哥藍,黑不黑藍不藍的)。無奈之下,只好自己改塗裝。

這種名為“Plastic Dip”的DIY自噴漆最大好處就是無需改變原廠車漆,如果看膩了可以直接撕掉。全車噴漆成本不到2000人民幣,對於想入改裝“大坑”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編輯點評:有人認為改裝車是“非主流”文化,我們到底自己有多瞭解每天都在駕駛的汽車呢?我希望大家能夠放下對改裝文化的偏見,應該嘗試去瞭解它、容納它。我自認為是一個“嗜車如命”的人。車好比人,你怎麼對待她,她也會怎麼對待你。不要認為你現在開的車很老舊,過時了,失去味道了;只要你肯用心去呵護她,裝扮她,她依舊能夠“傾國傾城”。

myxcar

經典案例:電影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Fury Road )中,電影運用了大量的“Mad”流派改裝車。

類別四:“VIP”

要是從字面理解成皇室貴族豪華專屬,那你就錯了。“VIP”起源于日本黑幫,相傳日本的黑幫老大們,都喜歡以高級房車作為座駕。不同幫派的成員會有特殊的裝束或者紋身等標誌,黑幫大佬們的座駕也有自己幫會的標識,不然在幫會鬥爭過程中,如有電影場面般的追車場合,追錯了車那就丟人了。

作為暴走族當中的“高級玩家”,黑幫通過改裝車輛來統一“幫派形象”,通過車身飾物就能分辨車內人物的“江湖地位”,並且與其他幫派相互區分。(日本著名黑幫山口組公務車)

類別五:“DUB”

DUB的全稱是Double dime,“dime”原意為一角硬幣,也就是十美分,在這裡指的是20寸的輪圈。改裝風格大致可以理解為:加裝高功率的音響系統,最高音量嗨翻全場,換裝大尺寸電鍍輪圈,電鍍車身飾件等。也有不少人將“VIP”與“DUB”的概念混為一談。但是從起源上看,“DUB”與“VIP”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改裝文化。

DUB是一個龐大的Hip-Pop(音樂流派)文化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它並列於Rap、街舞、塗鴉以及街頭籃球等,是美國黑人文化Hip-Pop世界對於汽車改裝的理解與態度。

類別六:“Replica”高仿派

“Replica”意為複製品。顧名思義這一類改裝車都是高仿車。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國內某家知名車企現在走的就是這種“Replica”流派,只要皮尺量一量,全球車企都要跟著抖三抖。(大家都懂你們不是在做汽車,而是在做中國改裝車的文化。)

奧迪R8是發動機中置佈局,圖中改裝風格就叫做“Replica”。高度還原了R8的外形。但“李逵和李鬼”終究是有區別的。

類別七:貼地飛行的“Hella Flush”

“Hella Flush”是近年由Farlace創始人新興起的一種潮流改裝。Farlace是一個創意服飾類潮流品牌,旗下產品豐富多樣。而他們的創始人和設計師突發奇想將服裝設計理念放到了汽車上,令汽車變得十分低趴,而誇張的輪胎和輪圈的組合使車型整體看上去猶如“烏龜”。

可以總結一句話“Hella Flush”就是“玩下盤”。

類別八:“痛車”,車紋身風格

原叫法是“Paint car”(塗裝車),因為“Paint”的發音和“Pain”(疼痛)相近,所以也稱為“痛車”。

把科尼塞克“紋”成這個樣子,簡直是“暴殄天物”。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cosplay”,熟悉動漫的朋友一定對這個詞很敏感。而今天“汽車試衣間”的第一期就先從“痛車”流派講起,看看在ACG(動漫遊戲文化)背景下的年輕一代是怎樣給自己的坐騎“紋身”的,也希望初級入門改裝的流派能和大家產生共鳴。

感受汽車“二次元”文化

“痛車”是一種名片

最初,痛車一詞只流傳於同好者之間。最早誕生的痛車可以追溯到1980年,當初痛車的車身也只有少量的圖案,而且在街道上是十分稀少的。“痛車”一詞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紋身說”,人在紋身時會感覺疼痛,而經過“紋身”的車也成為了“痛車”。

還有一種說法,在日本,個性化塗裝車輛每年要繳納更高的稅費,由於痛車一族大部分受眾群體為年輕一代,額外的賦稅使大家會很心痛,故而“痛車”也因此而來。

如果把輪圈換成熏黑處理,效果會好很多。法拉利458,不說了,都是有錢人。

雷克薩斯RC F,作為“東道主”的雷克薩斯以官方的名義將RC F塗裝。據說這種特殊的塗料含有磷光物質,可在交變電流的刺激下發光。

但隨著“宅”文化的滲透,以及日本動漫遊戲產業所影響的人群越來越龐大,“痛車”這一改裝文化亦隨之被更多人認同與接受。“痛車”也已經從“宅”文化逐漸演變為主流的改裝方式。

對“二次元”(非現實題材)的動漫十分癡迷的朋友,看到此車應該會很興奮。(圖中人物為動漫“進擊的巨人”中核心角色艾倫和利威爾兵長)

嗯,還能看出這是一台斯巴魯WRX STi。

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中補充塗裝中主題的人物名稱,恕吾愚鈍,想要查出動漫人物和對應名稱太難了。

看的出來這是一臺本田飛度GK5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車不在好,改裝就行。

“痛車”是相對于改裝車中門檻最低的(改裝成本較低,但是要繳納更高的稅費)。

想要回頭率?好辦,在車上畫個萌妹子,主題必須要粉嫩。開出去,男生女生保證都回頭,So 卡哇伊內。

拋開賦稅,給愛車“紋身”相對於“換器官”便宜多了。所以“痛車”文化的傳播速度非常之快。

蘿莉配Honda S2000

人車同款cosplay,至於play的是誰,我還真不知道。但是這台車是法拉利F430。

除了以上日系動漫風格的“Painting”和“Tattoo”,不少人也喜歡將自己的創作靈感寄託於汽車上。泛泛而論,眾所周知的寶馬藝術車(BMW ART CAR)也算是“痛車”的一種。

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打造的寶馬M1。

2010年寶馬M3 GT2 第十七輛寶馬藝術車。

1977年第三輛寶馬藝術車基於BMW320i打造。

最後斗膽放上幾張自己Paint Car的親身經歷,作為一款二手車的體驗用戶,實在無法忍受前任車主“奇葩”般的配色(摩納哥藍,黑不黑藍不藍的)。無奈之下,只好自己改塗裝。

這種名為“Plastic Dip”的DIY自噴漆最大好處就是無需改變原廠車漆,如果看膩了可以直接撕掉。全車噴漆成本不到2000人民幣,對於想入改裝“大坑”的朋友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編輯點評:有人認為改裝車是“非主流”文化,我們到底自己有多瞭解每天都在駕駛的汽車呢?我希望大家能夠放下對改裝文化的偏見,應該嘗試去瞭解它、容納它。我自認為是一個“嗜車如命”的人。車好比人,你怎麼對待她,她也會怎麼對待你。不要認為你現在開的車很老舊,過時了,失去味道了;只要你肯用心去呵護她,裝扮她,她依舊能夠“傾國傾城”。

myx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