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香港回歸20年丨軍網女記者眼中的哨位風景

看得見風景的哨位

■中國軍網記者 孫偉帥


香港(資料圖)。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卞之琳《斷章》

有些地方,在特殊的時刻來到,會別有一番滋味。

香港回歸20年之際,我來到了香港,平生第一次。

每年,成千上萬的遊客從世界各地來到這裡,一睹“東方之珠”的風姿。他們或穿梭於廟街街巷,享受著地道美食;或漫步于皇后大道,找尋歌中的意味;或流連于蘭桂坊的酒吧,品味繁華都市的夜晚之魅;或獨坐于太平山頂,

在雲霞間體會寂靜裡的繁華……

而我,此行,卻看到了另外一道別樣的風景——駐香港部隊軍營的哨所。

這些哨所,或隱匿于繁華鬧市之中,或鑲嵌于翠林山頂之巔,或悄然矗立在港灣碼頭之上。

站在這些哨所上,透過駐香港部隊官兵的眼眸,香港的美麗,呈現出不同的韻味。

一、心中有信念,眼裡看到的風景就會不一樣

魏澤琦在香港中環軍營的門崗,就像站在無數聚光燈之下。

正午,驕陽似火。

站在駐香港部隊中環軍營大門的哨位上,戰士魏澤琦挺拔如松。順著魏澤琦的視線向遠方望去,中環的繁榮一覽無餘——

中環,是香港的政治及商業中心。香港的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前港督府,中銀大廈,怡和大廈等地標性建築,以及很多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外國領事館都彙聚於此。

這,似乎是動與靜的“對話”——車流喧囂,人潮湧動,整個中環都在高速運轉,唯獨魏澤琦站在哨位上一動不動。他,是這片繁榮的守護者,也是這片繁榮的觀察者。

魏澤琦說,“不知從什麼時候,自己站在哨位上沒了緊張感,喜歡欣賞眼前這充滿活力的都市景象”。在魏澤琦眼中,中環的繁華街景好像“一鍋煮沸的火鍋,看著就想動筷子”。

然而,

魏澤琦“欣賞”中環美景,所付出的代價是常人所不知道的——

烈日讓汗水從身體的每個毛孔滲出。額頭上,汗水開始凝結成豆大的汗珠,順著魏澤琦的臉頰滑落下來。一顆汗珠滾落進魏澤琦的眼角,在他的眼底蔓延開來。汗水裡的鹽分,蟄得眼睛生疼。他迅速地眨了幾下眼睛,然後輕輕閉一下,再迅速睜開。

整個動作,不過兩秒鐘。

站在他身邊,甚至察覺不出他眨眼時面部肌肉的活動。

魏澤琦不允許自己在執勤時有絲毫差錯。他知道,他站立的地方,是香港中環。

站在這裡執勤,就像站在大舞臺的聚光燈之下。

魏澤琦來自山東的一個村莊。從師範大學畢業的他,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去做老師,而是選擇參軍入伍,圓自己的一個夢。只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分到駐香港部隊。

從來到這裡的第一天開始,魏澤琦的班長就告訴他,駐香港部隊是中國軍隊的一張“名片”,是世界觀察中國軍隊的“視窗”。很快,魏澤琦對“名片”“視窗”都有了最直觀的認識——站崗時,總有人駐足向他們眺望,還有人拿起相機“哢嚓”兩張。

漸漸,一個信念在他的心裡生了根:“絕對不能給中國軍隊丟人!”

“我家在農村,哪裡見過這麼高的樓!休息的時候,我還悄悄數過有多少層呢!”對魏澤琦來說,營門外的繁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守著繁華,其實依舊寂寞。魏澤琦和戰友們的生活,如鐘擺一樣,單調而重複——站軍姿,走佇列,練習升降旗、站崗執勤……

“站在這裡,代表的不是我自己,代表的是我們整個駐香港部隊的形象。你站不好,別人就會說,‘你看,解放軍不過如此’。我們的形象,往大了說,那就是中國軍隊的形象!”魏澤琦這樣描述他們的職責。

為了不給中國軍隊丟人,每天晚上睡覺前,魏澤琦和戰友們一定把第二天穿的軍裝熨燙平整,連衣袖上的那一條衣褶線都是棱角分明;制式皮鞋,雖然因為訓練已經磨損,但他們一定會用鞋油把它打得鋥亮,亮到左右一晃,可以看見自己自信的笑容。

為了不給中國軍隊丟人,他們將站軍姿、走佇列這樣的枯燥生活,變成了一種神聖使命。練習擺臂,手時常會碰到標杆,碰腫了、破皮了,輕輕揉一下,繼續練習;練習扛旗杆,右肩膀被旗杆打痛打腫,晚上擦一點紅花油,明天接著扛。

軍人的奉獻,其實有很多種。在訓練場上,滿是泥水的,是軍人;在中環軍營門口,一身筆挺的,也是軍人。他們只是把汗水灑在了不同的“戰場”。

對駐香港部隊的哨兵來說,帥,也是一種使命。他們站在哨位上,就是中國軍隊的形象;他們執勤在中環軍營,就是中國的形象。

他們都只是普通一兵,是一個“小角色”。可是站在了這樣的“大舞臺”上,就必須讓自己做到最好,哪怕只是筆挺地站著,也要驕傲地仰著頭,讓全世界都看到他們身上耀眼的光芒!

此時,魏澤琦的汗水已流淌在腳下的土地上。火辣辣的陽光,讓魏澤琦身上的軍裝,濕了幹、幹了又濕。防彈背心的邊緣,已經泛出鹽漬的白色。透過他鼻尖上晶瑩的汗珠,中環的繁華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被再次放大。通過汗珠折射的繁華,看起來乾淨而純粹。

羌塘古謠說,當汗水灌溉在腳下的土地上,再遙遠的地方也會變成故鄉。

此時,當鼻尖的汗珠滴落在腳下這片土地,魏澤琦和戰友們用這種方式與香港這片土地發生了“化學反應”。這裡不再是陌生遙遠的地方,而是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守護的家園。

對當兵第二年的魏澤琦來說,眼前的繁華,依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只是,心中信念堅定,眼中的繁華已經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二、生命中最美的風景,需要用時間醞釀

盧鵬旭(左)和戰友正在昂船洲軍營港池站崗執勤。

夜晚,海風習習。香港維多利亞港,霓虹閃爍。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夜景之一。

很多去過香港的朋友都告訴我,一定要去太平山頂,在那裡,可以看到最美的維多利亞港。

或許這樣的話,盧鵬旭的朋友也跟他說過。不過,他並不這麼認為。每當他站在駐香港部隊昂船洲軍營的碼頭,對岸維多利亞港的景色盡收眼底,他覺得,這就是最美的維多利亞港。

盧鵬旭是駐香港部隊某艦艇大隊順德艇的武備班長,已經在駐香港部隊服役5年。白天,他和戰友們抓戰備、搞訓練,晚上,在軍港碼頭站崗執勤。

對岸輝煌的燈火,倒映在漆黑的海面上。頭頂的寥落星辰,不甘寂寞地點綴在維多利亞港上空。這樣的景象,讓人聯想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盧鵬旭就這樣,守著“天上的街市”,聽著腳下海浪沖刷堤岸的聲音,仿佛身處另一個世界。原來,守著繁華,也會如此寂寞。

“不瞞你說,我以前是個‘宅男’。我曾以為,這輩子我都不會離開我的那座小城市。”盧鵬旭說的那座小城市,是他的家鄉——山東日照。看得出,面對著美麗的維多利亞港,他,總會想起同樣是海濱城市的故鄉。

可是,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宅男”開始對香港,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有了感情,“大概是去年?不對,也許就是從我第一次站在咱們昂船洲軍營碼頭的時候” 。

從第一次站在這裡,眺望對岸的維多利亞港,盧鵬旭就知道,作為一名駐香港部隊的軍人,這就是他要守護的地方。他要守護海面上的船來船往,他要守護對岸的燈火輝煌。越過他身著海軍迷彩服的肩膀,維多利亞港卓越的風姿動人無比。那座“天上的街市”,仿佛浮於他的肩頭。

“維多利亞港是美,可如果你天天都能看到,也會變得熟視無睹了。”盧鵬旭說:“可是我每一次看維多利亞港的夜景,都會怦然心動,是因為這份美景的背後,有我的汗水,有我的青春記憶。”

如今,站在維多利亞港對岸,盧鵬旭會時常想起兒時那一幕——夕陽西下,父親站在田頭,望著田裡剛剛插下的秧苗,臉上掛滿了微笑。

小時候,他不明白,為什麼父親勞累了一天,還能這麼開心?

現在,他長大了,明白了:用自己汗水和雙手創造的美景,最讓人陶醉。

維多利亞港美麗夜景的背後,是盧鵬旭和戰友們寂寞的守護。陌生,早已經消失。香港,已經變成生命中一個熟悉的地方,一個重要的地方,像故鄉一樣。

這麼想的,還有一個人——執行深港運輸任務的汽車連班長唐存亮。

從2014年正式執行深港運輸任務開始,唐存亮也不記得自己跑過多少趟車。但他清楚地記得,從深圳基地出發,到達每一座軍營所需的時間:“到中環營區需要1小時20分鐘,到昂船洲軍營需要50分鐘……”。哪條路寬,哪條路窄,甚至哪一塊看板換掉了,他都一清二楚。這樣的熟悉,會讓人誤以為唐存亮在香港生活了很久。

與盧鵬旭相比,唐存亮似乎看過更多香港的風景。但其實,他也只是與繁華擦身而過。只看到,不曾片刻停留。

現在執行深港運輸任務,唐存亮就像是行駛在回家的路。陌生的城市,因為留下了自己辛勤的足跡,也變成了“想要停下來仔細看看”的地方。

唐存亮笑著自嘲:“剛來的時候,真不覺得這裡有啥好的!不停就不停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他想停下來,停下來看看熟悉的街景,看看夜幕降臨、華燈閃爍的昂船洲大橋,他覺得那是全香港最美的景色。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在退伍後到香港昂船洲大橋拍張照片。

生命中最美的風景,需要時間去醞釀。

每一年,駐香港部隊的老兵們,在收拾行李離開香港時,才徹底明白: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之重。那份不舍,那份淚水,伴著他們離開。

“我想等退伍那一天,我也會忍不住要哭。”唐存亮掰著手指說:“這裡,承載著我太多的青春記憶,讓我一生都為之自豪。”

三、成為風景中的風景,是他們的自豪

回憶起軍營開放日上發生的一幕,甘雨幸福地笑了。

有人說,孩童天真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動人的風景。

在20歲戰士甘雨不長的駐港生涯中,藏在他內心最珍貴的記憶,也是一名香港兒童天真的眼睛。

“人群中,小男孩略帶羞澀地走到我跟前,給我敬了個軍禮,然後問,‘叔叔,我可以跟你合個影嗎?’”甘雨回憶到,“從他那雙明亮的眼睛裡,我看到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守衛著香港,香港也塑造了我。”那一刻,一種前所未有的驕傲自豪湧上甘雨的心頭。作為一名普通的戰士,甘雨從孩子天真的眼神裡,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看到了自己的“重要”。

這一幕,發生在兩年前,甘雨第一次參加駐香港部隊軍營開放日活動。

那一天,陽光炙烤著香港大地。站在石崗軍營的跑道上,甘雨汗如雨下。同樣高漲的,除了氣溫,還有前來參觀的香港市民的熱情。甘雨作為當天負責巡邏安保的憲兵隊員,是不能在某一處停留太久的。可是,只要他們稍一停下來,就會有香港市民與他們合影。

“根本停不下來!只要有一個人合影了,後面就開始排隊。”這個帥氣的湖北小夥驕傲地告訴我。

眼前,合影的人越排越多;頭頂,陽光越來越毒。甘雨和戰友們臉上和身上的汗水,不斷地滑落下來。

這時,排隊合影輪到了一位50多歲的香港市民。她沒有馬上舉起手機與他們合影。而是低頭從挎包裡,掏出兩張面巾紙。緊接著,這位個頭不高的香港女士踮起腳尖,伸手幫甘雨擦掉臉上和脖子上的汗水。

“當時我感動得一塌糊塗,心裡說了一百句謝謝!”甘雨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線,“我當時覺得,她有點像我媽媽。在家的時候,我媽媽也這樣給我擦過汗。”說到此,這個自信的大男孩兒有點害羞,但是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

“一不小心,自己成了風景”,這大概是每一名參加過軍營開放日活動的官兵都遇到過的事。也許在來到駐香港部隊之前,他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像香港電影裡的明星一樣如此“圈粉”。這樣排著大長隊與他們合影的情景,讓他們覺得,自己仿佛成為一道風景!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擦汗的舉動,讓他們覺得,離自己家鄉千里之遙的這塊陌生土地,與他們有了割捨不斷的血肉聯繫。

“守護家園,流再多汗也是應該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甘雨覺得,他們的付出,值!

甘雨的頭頂,駐香港部隊某航空兵團的直升機呼嘯而過。

飛行員胡平的飛行服,也早已濕透。雖然沒有香港市民幫忙擦汗,也不能被當做“風景”合影,甚至都聽不到他們發出的讚歎。但是,他卻能清晰地看到,當他和戰友們進行飛行表演時,觀眾席上等候拍攝的“長槍短炮”;當他們完成飛行表演時,觀眾們起立鼓掌的身影。“有一個年輕小夥子,朝著我們的直升機,敬軍禮。”胡平的眼神裡,泛起難以掩飾的自豪,“這是我看到過最美的風景。”

相信,在那一刻,胡平和戰友們給了香港市民安全感;

相信,在那一刻,香港市民也給了胡平和戰友們幸福感。

莫言說,面向太陽吧,不問春暖花開……驀然回首,你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有很多時候,駐香港部隊的官兵都說,能夠成為駐香港部隊的一份子很自豪,能夠守護香港很驕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他們,其實早已經成為香港市民眼中的風景,成為守護香江的堅實力量。

他們似在繁華之外守護繁華,實際上,他們早已是繁華的一部分,是香港的一部分。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年。

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韓港歸,在剛剛吃完自己20歲生日蛋糕後,站在了自己熟悉的哨位上,一臉自豪。

這個出生在香港回歸之日的普通戰士,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一位元攝影記者按下快門,感慨地說:“20歲,正青春。青春的香港,有一群青春的士兵在守護”。

是世界觀察中國軍隊的“視窗”。很快,魏澤琦對“名片”“視窗”都有了最直觀的認識——站崗時,總有人駐足向他們眺望,還有人拿起相機“哢嚓”兩張。

漸漸,一個信念在他的心裡生了根:“絕對不能給中國軍隊丟人!”

“我家在農村,哪裡見過這麼高的樓!休息的時候,我還悄悄數過有多少層呢!”對魏澤琦來說,營門外的繁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守著繁華,其實依舊寂寞。魏澤琦和戰友們的生活,如鐘擺一樣,單調而重複——站軍姿,走佇列,練習升降旗、站崗執勤……

“站在這裡,代表的不是我自己,代表的是我們整個駐香港部隊的形象。你站不好,別人就會說,‘你看,解放軍不過如此’。我們的形象,往大了說,那就是中國軍隊的形象!”魏澤琦這樣描述他們的職責。

為了不給中國軍隊丟人,每天晚上睡覺前,魏澤琦和戰友們一定把第二天穿的軍裝熨燙平整,連衣袖上的那一條衣褶線都是棱角分明;制式皮鞋,雖然因為訓練已經磨損,但他們一定會用鞋油把它打得鋥亮,亮到左右一晃,可以看見自己自信的笑容。

為了不給中國軍隊丟人,他們將站軍姿、走佇列這樣的枯燥生活,變成了一種神聖使命。練習擺臂,手時常會碰到標杆,碰腫了、破皮了,輕輕揉一下,繼續練習;練習扛旗杆,右肩膀被旗杆打痛打腫,晚上擦一點紅花油,明天接著扛。

軍人的奉獻,其實有很多種。在訓練場上,滿是泥水的,是軍人;在中環軍營門口,一身筆挺的,也是軍人。他們只是把汗水灑在了不同的“戰場”。

對駐香港部隊的哨兵來說,帥,也是一種使命。他們站在哨位上,就是中國軍隊的形象;他們執勤在中環軍營,就是中國的形象。

他們都只是普通一兵,是一個“小角色”。可是站在了這樣的“大舞臺”上,就必須讓自己做到最好,哪怕只是筆挺地站著,也要驕傲地仰著頭,讓全世界都看到他們身上耀眼的光芒!

此時,魏澤琦的汗水已流淌在腳下的土地上。火辣辣的陽光,讓魏澤琦身上的軍裝,濕了幹、幹了又濕。防彈背心的邊緣,已經泛出鹽漬的白色。透過他鼻尖上晶瑩的汗珠,中環的繁華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被再次放大。通過汗珠折射的繁華,看起來乾淨而純粹。

羌塘古謠說,當汗水灌溉在腳下的土地上,再遙遠的地方也會變成故鄉。

此時,當鼻尖的汗珠滴落在腳下這片土地,魏澤琦和戰友們用這種方式與香港這片土地發生了“化學反應”。這裡不再是陌生遙遠的地方,而是他們用青春的汗水守護的家園。

對當兵第二年的魏澤琦來說,眼前的繁華,依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只是,心中信念堅定,眼中的繁華已經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二、生命中最美的風景,需要用時間醞釀

盧鵬旭(左)和戰友正在昂船洲軍營港池站崗執勤。

夜晚,海風習習。香港維多利亞港,霓虹閃爍。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夜景之一。

很多去過香港的朋友都告訴我,一定要去太平山頂,在那裡,可以看到最美的維多利亞港。

或許這樣的話,盧鵬旭的朋友也跟他說過。不過,他並不這麼認為。每當他站在駐香港部隊昂船洲軍營的碼頭,對岸維多利亞港的景色盡收眼底,他覺得,這就是最美的維多利亞港。

盧鵬旭是駐香港部隊某艦艇大隊順德艇的武備班長,已經在駐香港部隊服役5年。白天,他和戰友們抓戰備、搞訓練,晚上,在軍港碼頭站崗執勤。

對岸輝煌的燈火,倒映在漆黑的海面上。頭頂的寥落星辰,不甘寂寞地點綴在維多利亞港上空。這樣的景象,讓人聯想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盧鵬旭就這樣,守著“天上的街市”,聽著腳下海浪沖刷堤岸的聲音,仿佛身處另一個世界。原來,守著繁華,也會如此寂寞。

“不瞞你說,我以前是個‘宅男’。我曾以為,這輩子我都不會離開我的那座小城市。”盧鵬旭說的那座小城市,是他的家鄉——山東日照。看得出,面對著美麗的維多利亞港,他,總會想起同樣是海濱城市的故鄉。

可是,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宅男”開始對香港,這個曾經陌生的城市有了感情,“大概是去年?不對,也許就是從我第一次站在咱們昂船洲軍營碼頭的時候” 。

從第一次站在這裡,眺望對岸的維多利亞港,盧鵬旭就知道,作為一名駐香港部隊的軍人,這就是他要守護的地方。他要守護海面上的船來船往,他要守護對岸的燈火輝煌。越過他身著海軍迷彩服的肩膀,維多利亞港卓越的風姿動人無比。那座“天上的街市”,仿佛浮於他的肩頭。

“維多利亞港是美,可如果你天天都能看到,也會變得熟視無睹了。”盧鵬旭說:“可是我每一次看維多利亞港的夜景,都會怦然心動,是因為這份美景的背後,有我的汗水,有我的青春記憶。”

如今,站在維多利亞港對岸,盧鵬旭會時常想起兒時那一幕——夕陽西下,父親站在田頭,望著田裡剛剛插下的秧苗,臉上掛滿了微笑。

小時候,他不明白,為什麼父親勞累了一天,還能這麼開心?

現在,他長大了,明白了:用自己汗水和雙手創造的美景,最讓人陶醉。

維多利亞港美麗夜景的背後,是盧鵬旭和戰友們寂寞的守護。陌生,早已經消失。香港,已經變成生命中一個熟悉的地方,一個重要的地方,像故鄉一樣。

這麼想的,還有一個人——執行深港運輸任務的汽車連班長唐存亮。

從2014年正式執行深港運輸任務開始,唐存亮也不記得自己跑過多少趟車。但他清楚地記得,從深圳基地出發,到達每一座軍營所需的時間:“到中環營區需要1小時20分鐘,到昂船洲軍營需要50分鐘……”。哪條路寬,哪條路窄,甚至哪一塊看板換掉了,他都一清二楚。這樣的熟悉,會讓人誤以為唐存亮在香港生活了很久。

與盧鵬旭相比,唐存亮似乎看過更多香港的風景。但其實,他也只是與繁華擦身而過。只看到,不曾片刻停留。

現在執行深港運輸任務,唐存亮就像是行駛在回家的路。陌生的城市,因為留下了自己辛勤的足跡,也變成了“想要停下來仔細看看”的地方。

唐存亮笑著自嘲:“剛來的時候,真不覺得這裡有啥好的!不停就不停唄!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他想停下來,停下來看看熟悉的街景,看看夜幕降臨、華燈閃爍的昂船洲大橋,他覺得那是全香港最美的景色。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在退伍後到香港昂船洲大橋拍張照片。

生命中最美的風景,需要時間去醞釀。

每一年,駐香港部隊的老兵們,在收拾行李離開香港時,才徹底明白: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情感之重。那份不舍,那份淚水,伴著他們離開。

“我想等退伍那一天,我也會忍不住要哭。”唐存亮掰著手指說:“這裡,承載著我太多的青春記憶,讓我一生都為之自豪。”

三、成為風景中的風景,是他們的自豪

回憶起軍營開放日上發生的一幕,甘雨幸福地笑了。

有人說,孩童天真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動人的風景。

在20歲戰士甘雨不長的駐港生涯中,藏在他內心最珍貴的記憶,也是一名香港兒童天真的眼睛。

“人群中,小男孩略帶羞澀地走到我跟前,給我敬了個軍禮,然後問,‘叔叔,我可以跟你合個影嗎?’”甘雨回憶到,“從他那雙明亮的眼睛裡,我看到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守衛著香港,香港也塑造了我。”那一刻,一種前所未有的驕傲自豪湧上甘雨的心頭。作為一名普通的戰士,甘雨從孩子天真的眼神裡,看到了自己的成長,看到了自己的“重要”。

這一幕,發生在兩年前,甘雨第一次參加駐香港部隊軍營開放日活動。

那一天,陽光炙烤著香港大地。站在石崗軍營的跑道上,甘雨汗如雨下。同樣高漲的,除了氣溫,還有前來參觀的香港市民的熱情。甘雨作為當天負責巡邏安保的憲兵隊員,是不能在某一處停留太久的。可是,只要他們稍一停下來,就會有香港市民與他們合影。

“根本停不下來!只要有一個人合影了,後面就開始排隊。”這個帥氣的湖北小夥驕傲地告訴我。

眼前,合影的人越排越多;頭頂,陽光越來越毒。甘雨和戰友們臉上和身上的汗水,不斷地滑落下來。

這時,排隊合影輪到了一位50多歲的香港市民。她沒有馬上舉起手機與他們合影。而是低頭從挎包裡,掏出兩張面巾紙。緊接著,這位個頭不高的香港女士踮起腳尖,伸手幫甘雨擦掉臉上和脖子上的汗水。

“當時我感動得一塌糊塗,心裡說了一百句謝謝!”甘雨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線,“我當時覺得,她有點像我媽媽。在家的時候,我媽媽也這樣給我擦過汗。”說到此,這個自信的大男孩兒有點害羞,但是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

“一不小心,自己成了風景”,這大概是每一名參加過軍營開放日活動的官兵都遇到過的事。也許在來到駐香港部隊之前,他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也像香港電影裡的明星一樣如此“圈粉”。這樣排著大長隊與他們合影的情景,讓他們覺得,自己仿佛成為一道風景!

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擦汗的舉動,讓他們覺得,離自己家鄉千里之遙的這塊陌生土地,與他們有了割捨不斷的血肉聯繫。

“守護家園,流再多汗也是應該的。”也正是因為如此,甘雨覺得,他們的付出,值!

甘雨的頭頂,駐香港部隊某航空兵團的直升機呼嘯而過。

飛行員胡平的飛行服,也早已濕透。雖然沒有香港市民幫忙擦汗,也不能被當做“風景”合影,甚至都聽不到他們發出的讚歎。但是,他卻能清晰地看到,當他和戰友們進行飛行表演時,觀眾席上等候拍攝的“長槍短炮”;當他們完成飛行表演時,觀眾們起立鼓掌的身影。“有一個年輕小夥子,朝著我們的直升機,敬軍禮。”胡平的眼神裡,泛起難以掩飾的自豪,“這是我看到過最美的風景。”

相信,在那一刻,胡平和戰友們給了香港市民安全感;

相信,在那一刻,香港市民也給了胡平和戰友們幸福感。

莫言說,面向太陽吧,不問春暖花開……驀然回首,你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有很多時候,駐香港部隊的官兵都說,能夠成為駐香港部隊的一份子很自豪,能夠守護香港很驕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他們,其實早已經成為香港市民眼中的風景,成為守護香江的堅實力量。

他們似在繁華之外守護繁華,實際上,他們早已是繁華的一部分,是香港的一部分。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年。

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韓港歸,在剛剛吃完自己20歲生日蛋糕後,站在了自己熟悉的哨位上,一臉自豪。

這個出生在香港回歸之日的普通戰士,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一位元攝影記者按下快門,感慨地說:“20歲,正青春。青春的香港,有一群青春的士兵在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