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統工藝與臺灣文創理念的轉換——記2017年福建師範大學非遺培訓班臺灣導師精彩課程

前 言

應文化部的要求,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第一期福建仙游紅木傢俱班與第二期傳統藤竹編制技藝班於6月開班,為了使我們的傳統工藝與生活化的場景、生活美學相結合,

承辦方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別邀請臺灣創意設計中心的設計師團隊和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的教授:林榮泰、王意婷、曾靖驍、林靖崧、呂琪昌、王俊捷、陳俊良、劉立偉、陳人鳳等給學員講解有關傳統工藝的多種材料的轉換,即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讓同學們引用臺灣先進的文創理念來對傳統工藝進行當下的轉換。

林榮泰:匠心巧思•文化傳承——建構非遺藝勢力

林榮泰:美國麻州TUFTS大學工程設計研究所博士、臺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臺灣藝術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臺灣人因工程學會常務監事。

2017年6月12日上午九點林榮泰教授為2017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畫第一期福建紅木傢俱班、第二期福建藤竹編制技藝班做了精彩的講座:匠心巧思•文化傳承——建構非遺藝勢力。

林榮泰教授首先從“文化”“創意”“產業”三個詞語入手,向學員們解釋了什麼是文創產業。教授提出文化是一種生活形態;設計是一種生活品味;創意是經由感動的一種認同。所以美學修身,設計齊家,知識治國,文創平天下。為說明越生活,越文化,越創意,教授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馬桶吸盤通過改造也可以變成棒球發球器,

這就是創意。如果一個馬桶吸盤只是改個名字叫文創馬桶吸盤然後漲價這是錯誤的,它的本質價值沒有提升,文創就應該有創意在裡面。

“創意要源于文化,形於產品,用於生活才是好創意,林榮泰教授還講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是國際市場和當地文化相結合,創意要源于文化,形於產品,用於生活才是好創意。

要“思古幽情、再現風華”,從傳統入手,善用科技手段來展現代風華,做出能喚起記憶的產品。林教授還以自己家的裝修風格來向大家介紹了名家畫作在設計中的應用。之後教授也分享介紹了素人藝術,並與學員進行探討。

王意婷:琺瑯工藝於當代金工的語彙

王意婷:設計師。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畢業于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金工與首飾創作組2016任「凝粹.釋放-台韓金工工藝交流展」聯合策展人,2014任「水.心藝 - 水孕生命,新創器型」策展人。2013成立冶器金屬設計工作室。2012~15 臺灣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秘書長。2008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美術類創作補助2008出版『玩.金.術 金屬工藝入門』趙丹綺、王意婷合著。

2017年6月19日上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王意婷做了精彩的講座。

王意婷老師開始跟學員分享了琺瑯材料與製成,瞭解其材料學、顏料、成分必須很清楚。琺瑯原料分透明釉、不透明釉後研磨成粉。介紹其琺瑯技法包括掐絲琺瑯、內填琺瑯、畫琺瑯、錘胎琺瑯、透明琺瑯、空窗琺瑯。詳細的講解了琺瑯的歷史起源及發展過程和東西方對琺瑯使用的範圍與技巧的對比等。

課程中舉例了多位元西方著名藝術家作品,如Jamie Bennett、Jacqueline Ryan、Bettiona Dittlmann等藝術家在琺瑯創作方面語彙的轉變。運用抽象與突破傳統新的形式忠實的呈現自我的思考。例如德國家Isabell Schaupp 在從事首飾創作之前,是一名木匠。她的珠寶創作作品混合傳統材料和傳統技術,轉化新的形體和聯繫。作品中使用衛星圖片、漏斗、觸鬚樣的結構組成,當首飾佩戴時漏斗,觸鬚就像接收器一樣,能接收宇宙和人內心的訊號並將他們連接起來。在國際各位大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琺瑯的技法運用越來越多,涉及的產品涵蓋範圍也越來越廣。

最後通過去世的June Schwarcz藝術家,在她的故事裡看到如何善用自己,懂得燃燒對作品的熱情。不用擔心什麼,只要你具有這個熱情就要想辦法去解決自己非常想要做的東西來進行共鳴與探討。

曾靖驍:魂之注入設計

曾靖驍 :Jacky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畢,2011-2014 陸寶陶瓷企業設計總監。2015至今任上作美器負責人。參加2012 成都名品展,2013 深圳名品展,2013 上海名品展,2013 廈門文博會,2013 德國 紅點設計聯展,2013 深圳 名品展,2013 鶯歌陶博館- 行走的陶藝,2014 日本東京Gmark聯展,2014 上海名品展,2014 北京文博會,2014 廈門茶博會,2014 鶯歌陶博館- 創意生活新品評鑒聯展。2015創立上作美器。

2017年6月19日下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藝設計系,上作美器負責人曾靖驍老師為學員做了《魂之注入設計》的精彩講座。曾靖驍老師介紹了自己作為設計師的旅程,得獎經驗和獲獎作品。分享著他的每一件優秀的作品,如新月壺、明月龍宿茶盤、川流茶組、東方印象、鳳淩系列等。

曾靖驍老師說美的作品的設計能成為商品領域裡面必須兼備文化內涵與當代線條的詮釋。如新月壺設計上開始會根據個人自由意志思考這件作品,然後再使用過程中會發現一件作品在量產與工藝上有許多複雜性以致所需成本過高,無法普及。基於這基礎上,後期的作品都會考慮更多的是當代設計的色彩基調和線條表現在茶文化裡面。思考著如何用一種方式來詮釋現代表現手法,以及如何在現代的使用手法上來詮釋老的文化,但是又不至於失去老文化的使用度及內涵。用中式的圖騰簡化於作品上,即不太民俗化又不過於太現代失去工藝價值。

課程中曾靖驍老師給學員一一講解了茶器作品從草圖的構思到實踐過程直至最後呈現的效果。作品呈現出設計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設計要素:第一觀察就是掌握事物形態特徵;第二理解就是融匯貫通操作原理;第三詮釋就是綜合消耗重新表現。

最後與學員們分享了《設計陶瓷概說》從土礦開採到完成作品的細節與設計市場與學員進行探討。

林靖崧:我的宜興紫砂壺創新歷程與手法

林靖崧:1992年前往江蘇宜興習藝經呂堯臣、何道洪、鮑志強、吳群祥、等老師啟發紫砂藝術創作,1998年 於宜興紫砂一廠 成立紫砂藝術工作室,2000年《 銘 心 壺 》獲得〝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 ,《 思 鼎 壺 》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宜興紫砂二廠成立紫砂藝術教學。任第五屆臺北縣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任第一屆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2012年出版《林靖崧 紫砂壼藝創作集》。

2017年6月20日上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靖崧老師為學員做了《我的宜興紫砂壺創新歷程與手法》精彩講座。林靖崧老師講述創造的過程就是創新,創新一詞是在1980年代才被人們接受的。是指科技上的發明、創造。後來意義發生推廣,用於在人的主觀作用推動下產生所有以前沒有的設想、技術、文化、商業或者社會方面的關係。而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的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繫起來,獨創出嶄新的思想,理論,方法或者具體事物。通俗的講就是能夠把從前沒有的事物給產生出或者製造出來,他們的作用是在創新流程的任何時刻提出新的概念和可能性,並尋找新的解決方案。而文創全名叫做創意產業,文創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附以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文化創業產業,指源自創意或者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富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人民生活環境得到提升。

課程中林靖崧老師以工藝美術起源於生活講解著文明的序幕,用手與物質,觀念與技術,彼此互動的結果產生了我們的造型。總結著創新,創造與文創之間的相互關係。其中以人體符號為意向的紫砂茶壺創造設計來與學員們分享著他的設計來源,設計理念,設計過程,作品的設計環環相扣,聚集著創新與文化積累。

呂琪昌:文創產業與時尚工藝

呂琪昌: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主任。畢業于臺灣藝術大學。著有《瓷器起源的研究——論中國原始瓷之發展》、《先秦樂鐘之研究》等。獲2013金點設計獎,2013中華工藝精品獎,最佳創意獎。發明專利:以水源地之淤泥自備釉料之方法以及由該釉料完成之陶瓷品。

2017年6月20日上午,是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主任呂琪昌老師的課程。為學員做了《文創產業與時尚工藝》講座。闡述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形成過程,從文化中的生活主張、品味形態的內涵厚度到訴求感動深度的創意再形成於品牌中的追求接受廣度從而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講座中著重講述了文化創意設計應該怎麼走的過程,理念文化、物質文化、審美活動三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係。通過從雙袋足向三袋足的轉換的例子來驗證他們三者的關係的運用。

王俊捷:文創商品的創意與設計

王俊捷,設計師,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畢業於臺灣藝術學院工藝學系,西班牙Barcelona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西班牙Salamanca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創辦與熊設計有限公司並擔任設計師。任IDEOXO品牌住持設計師。專長品牌識別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

2017年6月20日下午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王俊捷老師為學員帶來《文創商品的創意與設計》講座。傳授創意的探討、創意的方法、關於產業的思維的內容。創意是什麼,是創造不習慣;創意是創造一種意料之外;創意的主題是有主觀的,是具有藝術家個人觀點的,是回應當代生活的觀點。以楊泳梁的建築與山水相結合的新的載體來創作來符合現在的當代人的觀點。高樓廣廈取代了飛簷亭閣,圓章落款的都是馬路上的水溝蓋。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震撼人心。分享了畢業設計創新三法則,包含著非理所當然、試驗精神與實踐、參與的偶然性。整個過程中學員們都是受益匪淺。

陳俊良:懷文抱質-華風風華的設計品味

陳俊良:1964 年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自由落體設計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裝時代SILZENCE style 總裁,臺灣藝術大學創產所博士,榮獲第八屆總統文化獎創意獎,2005年「天圓地方」榮獲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2012 年獲頒亞洲最具影響力十周年年度策展人;2013 年臺北申請世界設計之都標書設計師;2014 年唐獎勳章全球十大設計唯一臺灣設計師;擔任2015-2016年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15-2017年臺灣美食展總策展人。

2017年6月21號上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到了來自臺灣藝術大學的陳俊良教授為學員做了一次《懷文抱質-華風風華的設計品味》的講座。剛開始,陳俊良老師就給學員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座右銘:唯有堅持,與夢想的距離最近。陳俊良教授以對設計的三大法則“看法”、“做法”與“做法”指出設計不應該一成不變,設計師要清楚自己內心所想,激勵學員以更加新式的做法將傳統手工藝與現在設計的結合。當然,陳教授還說明,設計最後還需要“說法”,明確向他人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讓帶有工藝價值的文創產品更好的被欣賞、推廣與發展。

其次,陳俊良教授相信現代設計中需要語言的力量,通過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借用到對眾多知名房地產品牌和餐飲品牌的廣告塑造,告訴學員什麼是時代的語言,什麼是品牌的語言,怎樣的文字才可以更打動人心,他才用寥寥幾個字,看似簡單,確飽含對生活的獨到理解和高雅品味。將文字的力量融入於設計,在現代人浮躁的生活節奏下,享受到的是“好好過生活”而不是“過好生活”。

講座最後,陳俊良教授向學員展示了自己設計的“筆力”、“墨氣”、“硯身”和“紙心”系列的海報,對中國傳統文房四寶做了新的解釋,將靜物與人相結合,賦予了帶有生命的全新的設計理念。陳教授還推薦學員可以多去看看中國哲學中的宋代理學,並且推薦了《中國工藝大辭典》等一系列好書,所以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在文化氣韻的沉澱下,設計品味和理念都可以得到一個質的提升,使中國傳統手工藝更上一層樓。

劉立偉:產品的設計方法

劉立偉:現任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工藝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台藝大),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專長領域:設計實務與管理、工業產品制程、商品開發、產品模型製作、銅雕金屬工藝。任東亞藝術學院工商業設計學系副主任,活塞設計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立昌關係企業外銷產品研發設計負責人。

2017年6月21號下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到了來自寶島臺灣的劉立偉教授給學員傳授了一場《產品的設計方法》的精彩講座。剛開始,劉教授就用一張樹狀圖對“設計”這詞進行結構,認為設計的核心內涵是“美”和“術”,即對事物有美的判斷和精湛的技術的結合。從事產品設計多年的劉教授提出,一件產品必須兼具外表與內在,才能是一件耐看的、耐用的產品,同時,對於一名設計師而言,思維與技能同時到位才能稱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課程中,劉教授提出,設計師在設計產品之前必須建立一張觀察網,他通過自己團隊對溺水救生設備的設計過程,告訴學員要設計出一個適合人使用的產品,必須得先去格物致知,去瞭解根本,去探索原因。比如在溺水救生設備中,劉教授團隊通過對醫生以及溺水患者的採訪與實踐中,瞭解溺水瞬間人的生理反應,從而設計出了可以即刻救援的水中救援產品。

關於產品設計與工藝創作,劉教授認為二者有共通之處,便是創作者要清楚自己的動機與理念,產品設計得融入文化創意才能推陳出新,融入工藝製作才可以更具生命力。課程最後,劉教授告訴在場學員,設計過程需先提出概念,而後不斷深入挖掘,繼而發散思維,最後收斂歸一,有了明確的設計思路,民間工藝與文創設計更能完美融合。

陳人鳳:3D列印與文化創意產業

陳人鳳:畢業於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系。工業設計師。對設計充滿熱情、喜歡探索新事物、作品屢獲國際大獎肯定。現任佳世達科技公司設計經理2003~至今,獲得IF、Red dot、G-Mark等,三十座國際大獎。2002袋包箱類設計競賽首獎,台灣鞋技中心,2002鞋類創新設計競賽首獎,台灣鞋技中心,2008遇見台灣新感動設計競賽首獎,台灣創意中心,2008台灣工藝競賽二等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

2017年6月22日,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研計畫“第一期福建仙游紅木傢俱班”與“第二期傳統藤竹編制技藝班”開課進行到第11天。講座愈加豐富多彩,上午九點,臺灣著名工業設計師陳人鳳老師為學員們帶來一場《3D列印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精彩講座。

本次講座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不同水準層次的3D列印技術的效果與作用,其次是目前全世界3D列印技術的使用情況。

講座開始,陳人鳳老師為學員們展示了其部分的個人產品設計作品,她提到,產品設計作品與工藝品二者之間的比較明顯的風格差異,產品設計造型簡約,幾何化,帶有理性,而工藝作品比較寫實華麗,較感性。因為二者的出發點不一樣,產品設計都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為了方便融入居家辦公等環境,所以造型要求簡約,易操作且利於量產。而工藝作品要求更具觀賞價值,並且能保留藝術家的個性色彩。

由於產品設計的風格大多簡約幾何化,不是符合所有人的審美,所以3D列印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製作出複雜的產品造型。使得產品設計向工藝性靠攏,同時又可量產。

3D列印技術,是一種快速成形的技術。1982年已經出現,之前都屬於專業領域的使用,機器大型,價格昂貴。直到最近五年,才慢慢被大眾熟知。2008年左右,機器變得小型,並普及開來。3D技術的使用簡單的來說是由軟體把3D模型分層,以鐳射、熱熔、噴膠等技術把材料一層層結合成型。講座中,陳人鳳老師為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比較常用的四種常用的列印技術有熱熔沉積成型(FDM)、立體光固成型(SLA)、鐳射燒結成型(SLS)、膠水固化噴印成型(PP)。

科技讓人有驚喜感,3D列印技術特點是量產不用模具,零庫存,製造速度快。一次成型,不需要工廠生產線。並且能應用到衣、食、住、行、娛樂、醫療等各方面的應用。從兒童玩具、服飾紋樣、食品造型、到汽車零件、雕塑建築等等。

陳人鳳老師還提到了,大量生產與大量客制化的區別。大量生產的特點是能提供大量低廉的產品,但是消費者只能從現有的產品中選擇,屬於產品導向型。能提供多樣的選擇又能滿足大量客戶。屬於客戶導向型。3D列印技術推動了客制化時代的發展。

講座最後,陳人鳳老師通過對3D列印商品開發的案例分享,包括歐美、日本等國家將該技術與工藝結合的示例,讓學員們瞭解到了工藝品與3D列印技術結合的可能性,並表示,希望學員們未來能通過3D列印的技術將自己的工藝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陳俊良:知白守黑——人文文人的策展美學

陳俊良:1964 年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自由落體設計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裝時代SILZENCE style 總裁,臺灣藝術大學創產所博士,榮獲第八屆總統文化獎創意獎,2005年「天圓地方」榮獲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2012 年獲頒亞洲最具影響力十周年年度策展人;2013 年臺北申請世界設計之都標書設計師;2014 年唐獎勳章全球十大設計唯一臺灣設計師;擔任2015-2016年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15-2017年臺灣美食展總策展人。

6月23日上午,陳俊良先生以自己近年來的作品為例進行了一場名為《知白守黑——人文文人的策展美學》的講座,所謂知白守黑的意思,也就是當光鮮亮麗時要拿捏,不得自滿。自己不得志時,必須更保守然後破繭而出,不可自滿和傲氣。

講座中,陳俊良先生用了大量生動的實例闡述了策展美學在實踐中的應用,並以百余張動人的影像,講解他所策過的大型展覽,包括:2010 《失落的百工》;2011《果然臺灣》、《萬像》、《妙法自然》;2012《結金蘭》、《原來臺灣》、《玉質臺灣》等,透過策¬展,將文化深層內涵之傳承與創新意義與使命表現出來。陳俊良先生期待未來能與內地手工藝人有更多的策展合作,將中國文化內涵推向國際,推向世界。

短暫的學術交流之旅,陳俊良教授帶著不舍與再次來訪的承諾告別了本次研修班。通過這次報告,學員們不僅開拓了眼界,對於策展美學有了進一步瞭解,而且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與鼓舞。如果今後他們有機會走入臺灣,或者走進任何一個展覽,都會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探索的心,去發掘藝術品展示在任何一處細節的應用,相信在未來,手藝人將會更加用心在自己作品的展示設計上,盡可能給觀眾呈現出近乎完美的展覽體驗。

❉以上是老師的簡要課程概況。今後我們會陸續推出各個老師的精品課程。❉

2017年6月19日上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王意婷做了精彩的講座。

王意婷老師開始跟學員分享了琺瑯材料與製成,瞭解其材料學、顏料、成分必須很清楚。琺瑯原料分透明釉、不透明釉後研磨成粉。介紹其琺瑯技法包括掐絲琺瑯、內填琺瑯、畫琺瑯、錘胎琺瑯、透明琺瑯、空窗琺瑯。詳細的講解了琺瑯的歷史起源及發展過程和東西方對琺瑯使用的範圍與技巧的對比等。

課程中舉例了多位元西方著名藝術家作品,如Jamie Bennett、Jacqueline Ryan、Bettiona Dittlmann等藝術家在琺瑯創作方面語彙的轉變。運用抽象與突破傳統新的形式忠實的呈現自我的思考。例如德國家Isabell Schaupp 在從事首飾創作之前,是一名木匠。她的珠寶創作作品混合傳統材料和傳統技術,轉化新的形體和聯繫。作品中使用衛星圖片、漏斗、觸鬚樣的結構組成,當首飾佩戴時漏斗,觸鬚就像接收器一樣,能接收宇宙和人內心的訊號並將他們連接起來。在國際各位大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琺瑯的技法運用越來越多,涉及的產品涵蓋範圍也越來越廣。

最後通過去世的June Schwarcz藝術家,在她的故事裡看到如何善用自己,懂得燃燒對作品的熱情。不用擔心什麼,只要你具有這個熱情就要想辦法去解決自己非常想要做的東西來進行共鳴與探討。

曾靖驍:魂之注入設計

曾靖驍 :Jacky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畢,2011-2014 陸寶陶瓷企業設計總監。2015至今任上作美器負責人。參加2012 成都名品展,2013 深圳名品展,2013 上海名品展,2013 廈門文博會,2013 德國 紅點設計聯展,2013 深圳 名品展,2013 鶯歌陶博館- 行走的陶藝,2014 日本東京Gmark聯展,2014 上海名品展,2014 北京文博會,2014 廈門茶博會,2014 鶯歌陶博館- 創意生活新品評鑒聯展。2015創立上作美器。

2017年6月19日下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工藝設計系,上作美器負責人曾靖驍老師為學員做了《魂之注入設計》的精彩講座。曾靖驍老師介紹了自己作為設計師的旅程,得獎經驗和獲獎作品。分享著他的每一件優秀的作品,如新月壺、明月龍宿茶盤、川流茶組、東方印象、鳳淩系列等。

曾靖驍老師說美的作品的設計能成為商品領域裡面必須兼備文化內涵與當代線條的詮釋。如新月壺設計上開始會根據個人自由意志思考這件作品,然後再使用過程中會發現一件作品在量產與工藝上有許多複雜性以致所需成本過高,無法普及。基於這基礎上,後期的作品都會考慮更多的是當代設計的色彩基調和線條表現在茶文化裡面。思考著如何用一種方式來詮釋現代表現手法,以及如何在現代的使用手法上來詮釋老的文化,但是又不至於失去老文化的使用度及內涵。用中式的圖騰簡化於作品上,即不太民俗化又不過於太現代失去工藝價值。

課程中曾靖驍老師給學員一一講解了茶器作品從草圖的構思到實踐過程直至最後呈現的效果。作品呈現出設計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設計要素:第一觀察就是掌握事物形態特徵;第二理解就是融匯貫通操作原理;第三詮釋就是綜合消耗重新表現。

最後與學員們分享了《設計陶瓷概說》從土礦開採到完成作品的細節與設計市場與學員進行探討。

林靖崧:我的宜興紫砂壺創新歷程與手法

林靖崧:1992年前往江蘇宜興習藝經呂堯臣、何道洪、鮑志強、吳群祥、等老師啟發紫砂藝術創作,1998年 於宜興紫砂一廠 成立紫砂藝術工作室,2000年《 銘 心 壺 》獲得〝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 ,《 思 鼎 壺 》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銀獎,宜興紫砂二廠成立紫砂藝術教學。任第五屆臺北縣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任第一屆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2012年出版《林靖崧 紫砂壼藝創作集》。

2017年6月20日上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靖崧老師為學員做了《我的宜興紫砂壺創新歷程與手法》精彩講座。林靖崧老師講述創造的過程就是創新,創新一詞是在1980年代才被人們接受的。是指科技上的發明、創造。後來意義發生推廣,用於在人的主觀作用推動下產生所有以前沒有的設想、技術、文化、商業或者社會方面的關係。而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的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繫起來,獨創出嶄新的思想,理論,方法或者具體事物。通俗的講就是能夠把從前沒有的事物給產生出或者製造出來,他們的作用是在創新流程的任何時刻提出新的概念和可能性,並尋找新的解決方案。而文創全名叫做創意產業,文創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附以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文化創業產業,指源自創意或者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富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人民生活環境得到提升。

課程中林靖崧老師以工藝美術起源於生活講解著文明的序幕,用手與物質,觀念與技術,彼此互動的結果產生了我們的造型。總結著創新,創造與文創之間的相互關係。其中以人體符號為意向的紫砂茶壺創造設計來與學員們分享著他的設計來源,設計理念,設計過程,作品的設計環環相扣,聚集著創新與文化積累。

呂琪昌:文創產業與時尚工藝

呂琪昌: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主任。畢業于臺灣藝術大學。著有《瓷器起源的研究——論中國原始瓷之發展》、《先秦樂鐘之研究》等。獲2013金點設計獎,2013中華工藝精品獎,最佳創意獎。發明專利:以水源地之淤泥自備釉料之方法以及由該釉料完成之陶瓷品。

2017年6月20日上午,是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主任呂琪昌老師的課程。為學員做了《文創產業與時尚工藝》講座。闡述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形成過程,從文化中的生活主張、品味形態的內涵厚度到訴求感動深度的創意再形成於品牌中的追求接受廣度從而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講座中著重講述了文化創意設計應該怎麼走的過程,理念文化、物質文化、審美活動三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係。通過從雙袋足向三袋足的轉換的例子來驗證他們三者的關係的運用。

王俊捷:文創商品的創意與設計

王俊捷,設計師,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畢業於臺灣藝術學院工藝學系,西班牙Barcelona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西班牙Salamanca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創辦與熊設計有限公司並擔任設計師。任IDEOXO品牌住持設計師。專長品牌識別設計、包裝設計、產品設計。

2017年6月20日下午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專任講師王俊捷老師為學員帶來《文創商品的創意與設計》講座。傳授創意的探討、創意的方法、關於產業的思維的內容。創意是什麼,是創造不習慣;創意是創造一種意料之外;創意的主題是有主觀的,是具有藝術家個人觀點的,是回應當代生活的觀點。以楊泳梁的建築與山水相結合的新的載體來創作來符合現在的當代人的觀點。高樓廣廈取代了飛簷亭閣,圓章落款的都是馬路上的水溝蓋。非常具有諷刺意味和震撼人心。分享了畢業設計創新三法則,包含著非理所當然、試驗精神與實踐、參與的偶然性。整個過程中學員們都是受益匪淺。

陳俊良:懷文抱質-華風風華的設計品味

陳俊良:1964 年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自由落體設計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裝時代SILZENCE style 總裁,臺灣藝術大學創產所博士,榮獲第八屆總統文化獎創意獎,2005年「天圓地方」榮獲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2012 年獲頒亞洲最具影響力十周年年度策展人;2013 年臺北申請世界設計之都標書設計師;2014 年唐獎勳章全球十大設計唯一臺灣設計師;擔任2015-2016年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15-2017年臺灣美食展總策展人。

2017年6月21號上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到了來自臺灣藝術大學的陳俊良教授為學員做了一次《懷文抱質-華風風華的設計品味》的講座。剛開始,陳俊良老師就給學員展示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座右銘:唯有堅持,與夢想的距離最近。陳俊良教授以對設計的三大法則“看法”、“做法”與“做法”指出設計不應該一成不變,設計師要清楚自己內心所想,激勵學員以更加新式的做法將傳統手工藝與現在設計的結合。當然,陳教授還說明,設計最後還需要“說法”,明確向他人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讓帶有工藝價值的文創產品更好的被欣賞、推廣與發展。

其次,陳俊良教授相信現代設計中需要語言的力量,通過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借用到對眾多知名房地產品牌和餐飲品牌的廣告塑造,告訴學員什麼是時代的語言,什麼是品牌的語言,怎樣的文字才可以更打動人心,他才用寥寥幾個字,看似簡單,確飽含對生活的獨到理解和高雅品味。將文字的力量融入於設計,在現代人浮躁的生活節奏下,享受到的是“好好過生活”而不是“過好生活”。

講座最後,陳俊良教授向學員展示了自己設計的“筆力”、“墨氣”、“硯身”和“紙心”系列的海報,對中國傳統文房四寶做了新的解釋,將靜物與人相結合,賦予了帶有生命的全新的設計理念。陳教授還推薦學員可以多去看看中國哲學中的宋代理學,並且推薦了《中國工藝大辭典》等一系列好書,所以腹有詩書氣自華,相信在文化氣韻的沉澱下,設計品味和理念都可以得到一個質的提升,使中國傳統手工藝更上一層樓。

劉立偉:產品的設計方法

劉立偉:現任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工藝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台藝大),日本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專長領域:設計實務與管理、工業產品制程、商品開發、產品模型製作、銅雕金屬工藝。任東亞藝術學院工商業設計學系副主任,活塞設計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立昌關係企業外銷產品研發設計負責人。

2017年6月21號下午,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到了來自寶島臺灣的劉立偉教授給學員傳授了一場《產品的設計方法》的精彩講座。剛開始,劉教授就用一張樹狀圖對“設計”這詞進行結構,認為設計的核心內涵是“美”和“術”,即對事物有美的判斷和精湛的技術的結合。從事產品設計多年的劉教授提出,一件產品必須兼具外表與內在,才能是一件耐看的、耐用的產品,同時,對於一名設計師而言,思維與技能同時到位才能稱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課程中,劉教授提出,設計師在設計產品之前必須建立一張觀察網,他通過自己團隊對溺水救生設備的設計過程,告訴學員要設計出一個適合人使用的產品,必須得先去格物致知,去瞭解根本,去探索原因。比如在溺水救生設備中,劉教授團隊通過對醫生以及溺水患者的採訪與實踐中,瞭解溺水瞬間人的生理反應,從而設計出了可以即刻救援的水中救援產品。

關於產品設計與工藝創作,劉教授認為二者有共通之處,便是創作者要清楚自己的動機與理念,產品設計得融入文化創意才能推陳出新,融入工藝製作才可以更具生命力。課程最後,劉教授告訴在場學員,設計過程需先提出概念,而後不斷深入挖掘,繼而發散思維,最後收斂歸一,有了明確的設計思路,民間工藝與文創設計更能完美融合。

陳人鳳:3D列印與文化創意產業

陳人鳳:畢業於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系。工業設計師。對設計充滿熱情、喜歡探索新事物、作品屢獲國際大獎肯定。現任佳世達科技公司設計經理2003~至今,獲得IF、Red dot、G-Mark等,三十座國際大獎。2002袋包箱類設計競賽首獎,台灣鞋技中心,2002鞋類創新設計競賽首獎,台灣鞋技中心,2008遇見台灣新感動設計競賽首獎,台灣創意中心,2008台灣工藝競賽二等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

2017年6月22日,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研計畫“第一期福建仙游紅木傢俱班”與“第二期傳統藤竹編制技藝班”開課進行到第11天。講座愈加豐富多彩,上午九點,臺灣著名工業設計師陳人鳳老師為學員們帶來一場《3D列印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精彩講座。

本次講座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不同水準層次的3D列印技術的效果與作用,其次是目前全世界3D列印技術的使用情況。

講座開始,陳人鳳老師為學員們展示了其部分的個人產品設計作品,她提到,產品設計作品與工藝品二者之間的比較明顯的風格差異,產品設計造型簡約,幾何化,帶有理性,而工藝作品比較寫實華麗,較感性。因為二者的出發點不一樣,產品設計都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為了方便融入居家辦公等環境,所以造型要求簡約,易操作且利於量產。而工藝作品要求更具觀賞價值,並且能保留藝術家的個性色彩。

由於產品設計的風格大多簡約幾何化,不是符合所有人的審美,所以3D列印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製作出複雜的產品造型。使得產品設計向工藝性靠攏,同時又可量產。

3D列印技術,是一種快速成形的技術。1982年已經出現,之前都屬於專業領域的使用,機器大型,價格昂貴。直到最近五年,才慢慢被大眾熟知。2008年左右,機器變得小型,並普及開來。3D技術的使用簡單的來說是由軟體把3D模型分層,以鐳射、熱熔、噴膠等技術把材料一層層結合成型。講座中,陳人鳳老師為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比較常用的四種常用的列印技術有熱熔沉積成型(FDM)、立體光固成型(SLA)、鐳射燒結成型(SLS)、膠水固化噴印成型(PP)。

科技讓人有驚喜感,3D列印技術特點是量產不用模具,零庫存,製造速度快。一次成型,不需要工廠生產線。並且能應用到衣、食、住、行、娛樂、醫療等各方面的應用。從兒童玩具、服飾紋樣、食品造型、到汽車零件、雕塑建築等等。

陳人鳳老師還提到了,大量生產與大量客制化的區別。大量生產的特點是能提供大量低廉的產品,但是消費者只能從現有的產品中選擇,屬於產品導向型。能提供多樣的選擇又能滿足大量客戶。屬於客戶導向型。3D列印技術推動了客制化時代的發展。

講座最後,陳人鳳老師通過對3D列印商品開發的案例分享,包括歐美、日本等國家將該技術與工藝結合的示例,讓學員們瞭解到了工藝品與3D列印技術結合的可能性,並表示,希望學員們未來能通過3D列印的技術將自己的工藝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陳俊良:知白守黑——人文文人的策展美學

陳俊良:1964 年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自由落體設計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裝時代SILZENCE style 總裁,臺灣藝術大學創產所博士,榮獲第八屆總統文化獎創意獎,2005年「天圓地方」榮獲亞洲最具影響力大獎;2012 年獲頒亞洲最具影響力十周年年度策展人;2013 年臺北申請世界設計之都標書設計師;2014 年唐獎勳章全球十大設計唯一臺灣設計師;擔任2015-2016年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15-2017年臺灣美食展總策展人。

6月23日上午,陳俊良先生以自己近年來的作品為例進行了一場名為《知白守黑——人文文人的策展美學》的講座,所謂知白守黑的意思,也就是當光鮮亮麗時要拿捏,不得自滿。自己不得志時,必須更保守然後破繭而出,不可自滿和傲氣。

講座中,陳俊良先生用了大量生動的實例闡述了策展美學在實踐中的應用,並以百余張動人的影像,講解他所策過的大型展覽,包括:2010 《失落的百工》;2011《果然臺灣》、《萬像》、《妙法自然》;2012《結金蘭》、《原來臺灣》、《玉質臺灣》等,透過策¬展,將文化深層內涵之傳承與創新意義與使命表現出來。陳俊良先生期待未來能與內地手工藝人有更多的策展合作,將中國文化內涵推向國際,推向世界。

短暫的學術交流之旅,陳俊良教授帶著不舍與再次來訪的承諾告別了本次研修班。通過這次報告,學員們不僅開拓了眼界,對於策展美學有了進一步瞭解,而且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與鼓舞。如果今後他們有機會走入臺灣,或者走進任何一個展覽,都會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探索的心,去發掘藝術品展示在任何一處細節的應用,相信在未來,手藝人將會更加用心在自己作品的展示設計上,盡可能給觀眾呈現出近乎完美的展覽體驗。

❉以上是老師的簡要課程概況。今後我們會陸續推出各個老師的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