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優衣庫疲軟,母公司力推低價版優衣庫,可這樣真的好麼?

優衣庫近期市場表現不佳,迅銷集團計畫大力發展姊妹品牌GU,期待以低廉的價格贏得更多消費者。近日,GU宣佈了品牌最新的海外市場擴張動作,將於3月31日和4月1日在香港連開兩家店,

正式進入香港市場。該品牌產品主打低價,平均定價是優衣庫的60%-70%,曾有過“低價版優衣庫”的稱號。此前,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曾對外宣稱計畫在未來十年,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市場開出1000家GU門店。大力推廣GU品牌的背景是迅銷集團主力品牌優衣庫近期因為“異常溫暖的冬季”而連續下滑的業績。迅銷集團財報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6財年,集團淨利潤同比暴跌56.3%。然而,發力低端品牌並不一定能挽救迅銷集團下滑的業績表現。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迅銷集團佈局低價品牌很大程度上是為挽回消費者,但優衣庫本身價格並不算高,因此二者價差可能並不足以支撐消費者細分,反而可能互相搶佔市場,對集團造成不利影響。

1

快速推進海外計畫

有“低價版優衣庫”之稱的迅銷集團另一大品牌GU公佈了最新海外擴張動作,將於3月31日和4月1日在香港尖沙咀和銅鑼灣連開兩店,正式進軍香港市場。

據悉,GU誕生於2006年,主打低價產品,定價約為優衣庫產品的60%-70%。GU目前市場主要集中於日本本土,至今在日本已開出340家門店。此前,迅銷集團表示未來十年將新開設1000家GU門店,並將以中國市場為主。值得注意的是,

截至2016年11月30日,優衣庫海外門店總數達到1009家,而這是優衣庫開設海外門店的第16年。由此可見,GU的門店開設計畫可謂“激進”。

事實上,已經誕生十餘年的GU此前的海外開店進度並不算快。2013年,GU的海外首家門店伴隨優衣庫旗艦店落戶上海淮海路。一年半後,該品牌在中國的第二家門店開張。2015年8月,GU在天貓開設網上旗艦店。截至目前,GU在中國內地僅開設了4家門店。

但迅銷集團對GU寄予了很高期望。

在2016財年年報中,迅銷集團表示,中期願景是希望成為世界第一的資訊化服飾製造商和零售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便是“致力擴展海外優衣庫業務以及GU休閒時裝品牌業務”,在持續於日本開設GU門店的同時,也將加快該品牌於國際市場的發展,以擴展GU事業。據迅銷集團2016財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GU門店數量較上年度同比淨增加31家門店至350家門店,日本以外的門店10家。
事實上,早在2015財年年報中,迅銷集團便表示,將積極推廣GU時尚休閒服品牌,加快該品牌於日本開設新門店及進入中國市場等。

迅銷集團創始人兼CEO柳井正曾表示,要將GU發展成一個年銷售額1萬億日元的品牌,使其成為“與優衣庫比肩的迅銷集團第二高峰”。

2

母公司業績不穩

服裝獨立評論員馬崗指出,迅銷集團大力推行GU背後的主因很可能是集團不斷下滑的業績。資料顯示,迅銷集團近年來業績出現了過山車般的跌宕,銷售額增幅也出現了大幅下跌。

北京商報記者翻閱優衣庫往期財報發現,2014財年海外優衣庫銷售額增幅達到64.7%,2015財年增幅為45.9%。其中,大中華區為海外優衣庫發展貢獻了超強增長。從2014-2015財年資料來看,不難發現,海外優衣庫的銷售增幅僅呈現微下滑趨勢。而2016財年海外優衣庫銷售額增幅僅為8.6%,與前兩年相比,猶如坐上過山車般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2017財年一季度集團雖然淨利潤大幅上揚,但是銷售額卻呈現疲軟態勢,2016財年一季度,迅銷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幅度為8.5%,高於2017財年一季度1.6%的銷售增幅。事實上,剛剛過去的2016財年,迅銷集團業績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財報顯示,集團淨利潤同比暴跌56.3%,僅為480億日元。其中,作為集團主力品牌的優衣庫出現了業績承壓的現象。

在優衣庫業績不佳的2016財年,GU的業績表現卻相當搶眼。據迅銷集團2016財年年報顯示,GU業績在2016年度獲得壓倒性強勁表現,收益與溢利均大幅增加,全年度收益較上年度增加32.7%至1878億日元,經營溢利增長34.8%至222億日元。在女裝針織衫、褲裙及寬腳褲等潮流商品強勁銷售帶動下,GU同店銷售獲得雙位數增長。

據此前2015財年年報顯示,GU在這一財年中依然表現優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GU收益達到1415億日元,同比增長31.6%,營業利潤是上年度的2.8倍,且協助除優衣庫之外的全球品牌實現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年的財報中,GU開始被描述為“本集團第二大支柱品牌”。

3

新品牌前景難料

對迅銷集團而言,進一步發展GU 品牌的意義在於和優衣庫的市場形成互補,也將增加迅銷集團在與ZARA及H&M等強勢快時尚品牌競爭的籌碼。據瞭解,GU設計師團隊約50人,以保證每週更新產品的速度,時尚線的單品通常銷售2-3個月就會下架。

GU中國區市場部工作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內地全部門店集中在上海。產品定位更年輕化,為18-30歲。日本市場上,迅銷集團將GU的定位分為18-28歲與29-35歲兩個年齡層分佈,啟用兩位明星,代表兩個年齡層;在國內,則聚焦於更年輕的消費群體。與優衣庫相比,GU消費群體覆蓋的範圍更窄。

對於“1+1大於2”這一美好願景並不易實現。然而此前有消息稱,迅銷集團高層曾透露合併優衣庫和GU的想法。由此可見,迅銷集團內部對兩大主力品牌的定位並不十分清晰。業內人士指出,優衣庫本身定價並不高,GU定價更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優衣庫形成消費者分流。

據北京商報記者此前在上海淮海路優衣庫旗艦店與GU門店調查時發現,由於GU即在優衣庫B1層,很多消費者會同時光顧兩家門店,在服裝款式較為相似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價格更低廉的GU。同時,北京商報記者發現GU門店的試衣間前長時間排著較長的試衣隊伍。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年齡在25歲左右的北京、長沙等地消費者目前對GU品牌的認知度並不高。登錄GU天貓旗艦店即可發現,店鋪關注者為26540人,銷量最好的一款產品是定價49元的女式彩色T恤,月成交量為1570筆。此外,知乎上一個“怎麼看優衣庫旗下的低端品牌GU”的問題,關注者僅335人。

業內人士表示,GU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並不高,當然這與該品牌尚未正式展開宣傳有關,但在中國目前服裝市場接近飽和的狀態下,迅速打開市場,並獲得消費者認可也可能存在較大難度。馬崗指出,不同的市場有各自的特點,國外與內地市場存在很多不同。GU的門店目前集中於日本市場。GU可以取得“壓倒性強勁表現”,馬崗認為,“這不代表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得同樣的成績”。

馬崗表示,其實GU進軍低端價格市場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首先有來自線上品牌的壓力,例如韓都衣舍等;同時目前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H&M、ZARA等十分強勢,已在快時尚品牌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市場佔有情況也較好,因此如何開拓市場成為GU面臨的比較嚴峻的挑戰。

派尚服飾搭配學院院長康蘭馨同時也表示,若是商品品質可以獲得保障,GU或許也能在中國市場取得良好發展。她指出,中國市場的廣大,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的年輕人有較好的消費習慣,消費意願較強,可支配的資金也較豐富。若GU能準確把握年輕消費者的款式偏好,更新速度快,店面佈局有吸引力,GU也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精彩回顧

銷售額增幅也出現了大幅下跌。

北京商報記者翻閱優衣庫往期財報發現,2014財年海外優衣庫銷售額增幅達到64.7%,2015財年增幅為45.9%。其中,大中華區為海外優衣庫發展貢獻了超強增長。從2014-2015財年資料來看,不難發現,海外優衣庫的銷售增幅僅呈現微下滑趨勢。而2016財年海外優衣庫銷售額增幅僅為8.6%,與前兩年相比,猶如坐上過山車般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2017財年一季度集團雖然淨利潤大幅上揚,但是銷售額卻呈現疲軟態勢,2016財年一季度,迅銷集團銷售額同比增長幅度為8.5%,高於2017財年一季度1.6%的銷售增幅。事實上,剛剛過去的2016財年,迅銷集團業績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財報顯示,集團淨利潤同比暴跌56.3%,僅為480億日元。其中,作為集團主力品牌的優衣庫出現了業績承壓的現象。

在優衣庫業績不佳的2016財年,GU的業績表現卻相當搶眼。據迅銷集團2016財年年報顯示,GU業績在2016年度獲得壓倒性強勁表現,收益與溢利均大幅增加,全年度收益較上年度增加32.7%至1878億日元,經營溢利增長34.8%至222億日元。在女裝針織衫、褲裙及寬腳褲等潮流商品強勁銷售帶動下,GU同店銷售獲得雙位數增長。

據此前2015財年年報顯示,GU在這一財年中依然表現優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GU收益達到1415億日元,同比增長31.6%,營業利潤是上年度的2.8倍,且協助除優衣庫之外的全球品牌實現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年的財報中,GU開始被描述為“本集團第二大支柱品牌”。

3

新品牌前景難料

對迅銷集團而言,進一步發展GU 品牌的意義在於和優衣庫的市場形成互補,也將增加迅銷集團在與ZARA及H&M等強勢快時尚品牌競爭的籌碼。據瞭解,GU設計師團隊約50人,以保證每週更新產品的速度,時尚線的單品通常銷售2-3個月就會下架。

GU中國區市場部工作人員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內地全部門店集中在上海。產品定位更年輕化,為18-30歲。日本市場上,迅銷集團將GU的定位分為18-28歲與29-35歲兩個年齡層分佈,啟用兩位明星,代表兩個年齡層;在國內,則聚焦於更年輕的消費群體。與優衣庫相比,GU消費群體覆蓋的範圍更窄。

對於“1+1大於2”這一美好願景並不易實現。然而此前有消息稱,迅銷集團高層曾透露合併優衣庫和GU的想法。由此可見,迅銷集團內部對兩大主力品牌的定位並不十分清晰。業內人士指出,優衣庫本身定價並不高,GU定價更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優衣庫形成消費者分流。

據北京商報記者此前在上海淮海路優衣庫旗艦店與GU門店調查時發現,由於GU即在優衣庫B1層,很多消費者會同時光顧兩家門店,在服裝款式較為相似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價格更低廉的GU。同時,北京商報記者發現GU門店的試衣間前長時間排著較長的試衣隊伍。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年齡在25歲左右的北京、長沙等地消費者目前對GU品牌的認知度並不高。登錄GU天貓旗艦店即可發現,店鋪關注者為26540人,銷量最好的一款產品是定價49元的女式彩色T恤,月成交量為1570筆。此外,知乎上一個“怎麼看優衣庫旗下的低端品牌GU”的問題,關注者僅335人。

業內人士表示,GU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的知名度並不高,當然這與該品牌尚未正式展開宣傳有關,但在中國目前服裝市場接近飽和的狀態下,迅速打開市場,並獲得消費者認可也可能存在較大難度。馬崗指出,不同的市場有各自的特點,國外與內地市場存在很多不同。GU的門店目前集中於日本市場。GU可以取得“壓倒性強勁表現”,馬崗認為,“這不代表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得同樣的成績”。

馬崗表示,其實GU進軍低端價格市場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首先有來自線上品牌的壓力,例如韓都衣舍等;同時目前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快時尚品牌H&M、ZARA等十分強勢,已在快時尚品牌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力,市場佔有情況也較好,因此如何開拓市場成為GU面臨的比較嚴峻的挑戰。

派尚服飾搭配學院院長康蘭馨同時也表示,若是商品品質可以獲得保障,GU或許也能在中國市場取得良好發展。她指出,中國市場的廣大,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的年輕人有較好的消費習慣,消費意願較強,可支配的資金也較豐富。若GU能準確把握年輕消費者的款式偏好,更新速度快,店面佈局有吸引力,GU也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