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的獨立,就是被這些不經意的舉動給毀了

每個媽媽都希望孩子出色、優秀,但是,背負著父母期望的孩子,如果沒有做到你預期中的那麼好,沒有拿到你希望的“100分”,你會生氣嗎?

週末帶著孩子去家附近的室內遊樂場玩。

積木樂園裡有個媽媽在陪女兒搭積木,小姑娘看起來四五歲的樣子,正在搭建一個高高的建築。每拿起一塊積木放上去,她就皺著眉頭思索一番。

走近一看,原來陪在一旁的媽媽拿著手機,在用手機上的城堡積木圖教女兒。一旦女兒的某塊積木放得不夠好影響了整體的時候,媽媽就會立刻糾正。

好較真的媽媽!

看得出來,小姑娘已經有了挫敗感。沒過五分鐘就聽到她在那邊咕噥:“我不想搭這個,一點都不好玩。”

媽媽勸慰:“你看這個城堡多漂亮呀!搭好了媽媽給你拍個照發到朋友圈,大家肯定都誇你很棒。”

小姑娘繼續抗議:“我的小房子還沒搭完,我想搭那個。”我一看地上,果然有個小房子的雛形淹沒在一大堆積木裡。

媽媽還是不肯放棄:“那個你都會了,

現在搭城堡,完成了我帶你去吃大餐。”

小姑娘不說話,聽起來她們似乎達成協議了。

但突然“嘩啦”一聲,周圍人都嚇了一跳。我抬頭一看,積木被小姑娘推撒了一地,她一副快哭出來的神色噘著嘴說:“不玩了,我要回家了。”

媽媽也是一臉不高興:“你就不能挑戰一下嗎?一點心思也不肯花,我真要被你氣死。”

孩子委屈,媽媽生氣,這時候的遊樂場一點都不快樂了。

咱們總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即便作為旁觀者,我也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在孩子身上寄予一些希望,無論是學習、還是玩耍,恨不得每件事都能對孩子“有意義”、他們完成得很出色。

這麼想的父母,還真不分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知識水準是高是低。

義大利有個著名的心理學家叫皮耶羅•費魯奇(Piero Ferrucci),他在心理研究領域鑽研了一輩子,取得了很大成績,

也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在某些領域有自己的所得。

為了這個目標,他花了很多心思: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前,他特意和妻子去參觀了莫札特和達•芬奇出生時的屋子——他希望孩子將來也能成為這樣的天才。

為了培養孩子,他更是不遺餘力的看書研究、嘗試各種“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

比如傳說“新生兒體操”能刺激腦細胞之間的連接,他就每天堅持給孩子做。但他發現,“訓練”的時候,

孩子總是別過頭表達自己的抗拒。但是只要孩子自發動作,他就會立刻熱情起來,像在做一場自然的藝術表演。

他有點沮喪,覺得自己的“天才養成計畫”失敗了;但隨後他又如釋重負,因為經過反思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一直迷茫的自我價值問題得到了答案。

儘管皮耶羅在專業領域是個成功者,但他卻常常迷茫,真正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現在活著的人,是自己,還是母親、別人對他期望、給他重壓之後他成為的那個人?

那麼,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並不需要繼續這種看似“成功”、卻迷茫的人生?

如果有人問我們,你想操控孩子一輩子,讓他成為一個聽話的提線木偶嗎?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會說:“當然不,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而強大,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但偉大的心理學家皮耶羅也好,平凡普通如我們的父母也罷。我們總是對孩子的成長,附加上各種各樣的期望——

我們希望孩子足夠特別、足夠優秀;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孩子是彌補自己人生遺憾的替代品。這種期望讓我們時刻神經緊繃:“他能做到嗎”、“他為什麼不行”、“該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需要承受我們的夢想、為了我們的期望而活著?

也許會有人說,孩子還小,他還不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啊!我這樣做是對他負責。

但如果孩子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們又能不能做到尊重他的想法?哪怕是第101次搭一間最簡單的小房子。而不是按照圖紙,去完成一座看上去“了不起”的高樓大廈。

小房子和豪華大廈,或許就代表著孩子和我們眼中的快樂與價值。

對於孩子來說,按自己的想法一點點把心中的房子創造出來,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是他心目中最好的房子;而看著圖紙把大廈“複製”出來,只是媽媽給予的任務。

皮耶羅•費魯奇後來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以最好的意願讓孩子去學習,卻教會了他們在未來的生命中痛恨這些東西。”

積木其實很好玩,搭積木也很有趣。這堆積木就像孩子的人生意義,因為有無數種可能去實現,所以會充滿了期待與精彩。

也許不按照圖紙去搭建,孩子想搭一個小房子會經過很多次失敗、會不那麼完美、會需要一次次的嘗試。但是,這種思考、試錯、體驗中的快樂,才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價值。

圖紙上那樣精美標準的城堡真的是最佳答案嗎?如果,這堆積木就是孩子的人生,你真的願意,他的人生只有這一種可能嗎?

那麼,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並不需要繼續這種看似“成功”、卻迷茫的人生?

如果有人問我們,你想操控孩子一輩子,讓他成為一個聽話的提線木偶嗎?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會說:“當然不,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而強大,有自己的人生理想。”

但偉大的心理學家皮耶羅也好,平凡普通如我們的父母也罷。我們總是對孩子的成長,附加上各種各樣的期望——

我們希望孩子足夠特別、足夠優秀;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孩子是彌補自己人生遺憾的替代品。這種期望讓我們時刻神經緊繃:“他能做到嗎”、“他為什麼不行”、“該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需要承受我們的夢想、為了我們的期望而活著?

也許會有人說,孩子還小,他還不懂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啊!我這樣做是對他負責。

但如果孩子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我們又能不能做到尊重他的想法?哪怕是第101次搭一間最簡單的小房子。而不是按照圖紙,去完成一座看上去“了不起”的高樓大廈。

小房子和豪華大廈,或許就代表著孩子和我們眼中的快樂與價值。

對於孩子來說,按自己的想法一點點把心中的房子創造出來,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是他心目中最好的房子;而看著圖紙把大廈“複製”出來,只是媽媽給予的任務。

皮耶羅•費魯奇後來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以最好的意願讓孩子去學習,卻教會了他們在未來的生命中痛恨這些東西。”

積木其實很好玩,搭積木也很有趣。這堆積木就像孩子的人生意義,因為有無數種可能去實現,所以會充滿了期待與精彩。

也許不按照圖紙去搭建,孩子想搭一個小房子會經過很多次失敗、會不那麼完美、會需要一次次的嘗試。但是,這種思考、試錯、體驗中的快樂,才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價值。

圖紙上那樣精美標準的城堡真的是最佳答案嗎?如果,這堆積木就是孩子的人生,你真的願意,他的人生只有這一種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