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活有了新起點 搬遷村民笑開顏 沿河自治縣跨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街道四通八達,

一套套住房寬敞明亮,一家家住戶喜笑顏開。這是近日筆者在沿河自治縣易地扶貧跨區搬遷安置點——— 銅仁市碧江區燈塔和響塘龍看到的喜人場景。“搬遷扶貧的政策太好了,現在我在城裡有了房子,也做起了生意,生意也還不錯,穩定下來應該沒有問題。”來自沿河自治縣思渠鎮的搬遷戶朱天德說。

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以來,沿河自治縣把搬遷群眾的就業創業作為重中之重來抓,

切實為搬遷群眾解決協調好搬遷戶創業就業問題,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朱天德原是沿河思渠鎮一口刀村高毛組人,老家木房破舊,和兄弟兩家人住一起,一直以來,一家人都是在浙江打工,而現在他不但在縣城有了新房子,一家6口人,在燈塔的安置房有110多㎡,大女兒朱露霞在深圳實習,還有兩個孩子在思渠上學,下學期便可轉學到銅仁來。更值得一提的是,

朱天德家不僅搬上來了,還在燈塔附近租房子做起了豆腐生意、養了四頭豬,還專門買了輛電動三輪車用來運豆腐,從出租屋到農貿市場20分鐘就能到,攤位良好的地理位置,加上獨特的豆腐製作手藝,生意還不錯,一天能賣三車,一家人的生活開銷得到了保障。

依靠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銅仁安了新家,找到工作開啟幸福新生活的還不止朱天德一家。同樣居住在銅仁響塘龍安置點的侯加澤一家不但在社區當起了物管,

他的妻子田素霞也在銅仁第十五中學做上了保潔工作。

今年41歲的侯加澤是思渠鎮池江村人,老母親和三個孩子留守在家,夫妻倆一直在外打工,老家的房子搖搖欲墜,無奈兩人一年掙來的錢除了送子女上學和各種開銷費用所剩無幾。現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在市里有了一套新房,而他還在社區做起了物管兼保安,

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搬上來後,經過教育局對接我女兒現在十五中上高中,我和妻子也各自找了事情做,我們一家人都感到很高興,也算是穩定下來了。”侯加澤樂呵呵的說。

為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沿河自治縣立足“一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在動員搬遷戶之初就對搬遷群眾的就業打算和意願進行了初步摸底調查。在正式搬遷入住後,碧江區還舉行了就業招聘儀式,

來自碧江區的農夫山區、百麗鞋業等10多個企業共為搬遷群眾提供了12404個就業管道和崗位。

與此同時,該縣成立了易地扶貧跨區搬遷協調服務工作組,分別從縣政協、移民等部門抽調人員組建專門班子,協調解決搬遷後續問題。積極協調搬遷戶就業創業、就醫就學等問題,確保搬遷戶在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方面享受跟碧江區居民一樣的待遇。

目前,該縣易地扶貧跨區搬遷的碧江燈塔和響塘龍兩個安置點共搬遷249戶,1226人,除了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外,在銅仁本地就業的有98人,主要從事保潔、保安、餐飲等工作,同時首批24名搬遷戶子女已順利在銅仁入學,下學期根據搬遷戶意願,子女可統一轉到銅仁入學。

(楊 敏)

該縣易地扶貧跨區搬遷的碧江燈塔和響塘龍兩個安置點共搬遷249戶,1226人,除了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外,在銅仁本地就業的有98人,主要從事保潔、保安、餐飲等工作,同時首批24名搬遷戶子女已順利在銅仁入學,下學期根據搬遷戶意願,子女可統一轉到銅仁入學。

(楊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