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向德魯克學習如何管理自己/他人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個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交流思想,那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為給大家提供一個既能讀書,又能與人交流的機會,黃埔書院6月份開始推出【大家讀】計畫,每週所有書友線上上社群內共讀一本書,並在當周組織一次線下活動,讓書友們面對面交流、分享自己讀書的所思所想。

本周是【大家讀】計畫實施的第三周,昨天是我們第三次線下活動,本來活動名額限制是15人,但大家十分熱情,現場來了17位書友,還有很多外地書友在群裡表示十分遺憾不能來參加。

想知道昨晚我們都聊了什麼,下面小書童就帶著大家一起回顧下昨晚的活動吧。

本次線下活動從本周共讀的書籍: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出發,以“如何管理自己/他人”為主題,展開了一場暢所欲言、樂享交流的讀書沙龍。

一、自我介紹

活動一開始是自我介紹環節,自我介紹沒有固定的要求,大家可以隨意聊聊自己和讀書的那些事兒,也是一個認識一些興趣相投的朋友的絕佳機會,很多書友或之前就認識,或因為參加書院的活動成了好朋友,還有第一次來的書友們表示自己以後一定要多多參加。

其中一位書友說到,在如今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下,找到和自己有相同愛好,

又聊得來的朋友已經變成了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而在這樣一個平臺上,找到真正的朋友,發現真正的自己變成了一件沒那麼難的事情。

二、拆解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互相認識之後,主持人小智為大家拆解了本周共讀的圖書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接下倆小書童就將此書的精華內容與大家分享,沒看過這本書又沒到現場的你一定不能錯過了哦。以下是主持人的部分精彩分享。

1、德魯克先生以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首先介紹一下彼得·德魯克先生,我相信不少人都聽過他。他是現代管理學之父、管理學大師,也是一位被當代人稱作“大師中的大師”的牛人。

看他的頭銜,是一位大學教授,但是大家不要以為這位作者是一個理論派,

其實他生前開過管理諮詢公司,為很多知名公司都做過管理諮詢,而且他也跟不少大公司的管理者有過深度交往,所以他是一個既有理論,同時也具有實戰經驗的大師,儘管他的實戰經驗一部分來源於第一線管理者的間接經驗。

我自認為看過不少書,但是很少見到一本書,居然這麼多知名人物為他作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德魯克的成名作,本書的中文版就有7個序言。包括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還有一些知名企業管理學教授陳春花等人爭相作序。張瑞敏就在書中說,自己沿用的日清工作法就是受到德魯克啟發的,對他管理企業幫助極大。

2、卓有成效的管理是可以學習的

雖然少部分領域的學習,是需要一定的天賦的。比如在音樂方面,有一定的天賦肯定比沒什麼天賦的人學習能力更快。比如音樂天才莫札特。但是莫札特之後就再也沒有第二個莫札特了,因為他的天賦沒辦法複製。

人人都不能成為第二個莫札特,但是每個人無論天賦如何,都可以通過訓練彈奏出莫札特的曲子。而管理學也是一樣的。

德魯克在書中強調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是可以學習的。他見過各類的出色的管理者,有的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有的活潑開朗,能言善辯,有的孤僻難處,有的和藹可親等等,反正管理者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毫無例外的是,他們沒有一個天生就是管理者,他們的管理能力都是後天習得的。

正是因為卓有成效是可以學習的,所以才有了本書後面的方法論:教你怎麼成為有效性的管理者?

方法一掌控自己的時間

人最稀缺的資源就是時間,如果我們都能夠順利活到80歲,也就是活2萬9左右的天數,還不足3萬天。但是在座的各位自己算算,大部人都已經讀過了自己生命中的四分之一的時間。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為什麼有的人活得如此精彩、充實無比,有的人卻碌碌無為、虛度光陰呢?

說到底,還是要做好個人的時間管理,從而掌控自己的時間,乃至整個人生。

本書介紹了一個方法,整塊利用時間比零碎利用時間的效率要高。如果我們同時做幾件事情,你會發現,這幾件事都處理得不夠好。但是如果你一個時間只處理一件事,你會發現你的做事效率提高很多。

不知道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怎麼辦?有一個實用的辦法:診斷時間。其實就是通過記錄你每天的時間開銷來認識你的時間是怎麼被花去的,從而來分析你的時間利用效率夠不夠高。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可是認識自己可能需要一輩子,這事太難了,但是認識你的時間卻人人都可做到。

方法二我能貢獻什麼

我們到一家公司,要時時警惕自己:我到底為公司做出了什麼貢獻?

如果你問自己後,答案都是NO,那麼說明你的工作是沒有成效的。

本書提供了三個衡量自己貢獻的方法:

1、直接成果。比如你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利潤、提高了多少營業額,這是可以量化的、很直觀的指標。

2、存在價值。就是你的所作所為,有沒體現公司的價值觀,有沒有讓公司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比如海底撈,據說曾經要砸1個億去營造量化的使用者體驗,把服務至上的經營理念發揮到極致。

3、培養人才。企業就像一個人,有誕生、發展、繁榮、死亡的過程。如果要想一個企業基業長存,就必須儲備好人才,培養接班人,否則就不會成為百年老店。

方法三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從來不會問這個人不能做什麼,也不會在意這個有什麼缺點,他唯一在意的是他能做什麼?他的長處是什麼?若用其人,不問其短。

具體而言,發揮人的長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用同事所長

比如跟你一個部門的同事,如果他擅長溝通,那你應該讓他處理溝通的事情。

2、用上級所長

不要以為發揮長處是你作為領導的事情,你也可以充分利用上級的長處來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比如你的上司擅長策劃,你擬定一個方案後,可以讓他給你把關一下。

3、用自己所長

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和不擅長什麼,在職場中才能揚長避短。你的擅長點,要發展到無可替代,你的不擅長點,就要想辦法通過與他人協作的方式解決。

方法四要事第一

1、集中精力

集中精力做一件重要的事,比同時做幾件事的效率要高,這個我們剛剛在講掌控時間方面也說了。

2、擺脫昨天

把昨天和今天切斷。昨天的事情不要影響到今天,否則今天又會成為影響明天的因素,形成惡性循環。

3、優先次序

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處理最優先順序的事情。

方法五有效的決策

1、不做太多決策,只做重要決策

我們說的是有效的決策,而不是決策越多越好。做任何決策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是無關痛癢的決策,還不如不做。要做就做重要的決策。

2、瞭解問題的性質,經常性還是例外性

遇到問題,不要急於解決。最先要瞭解的是問題的性質,就是隱藏在問題背後的是什麼,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問題是經常性的,可以總結一些通用的原則、方針來處理;問題是例外性的,就只能靈活處理了。

3、邊界條件:解決問題要滿足的界限

我們需要問自己,決策的目標是什麼?最低限度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專業的術語就是所謂的“邊界條件”。“邊界條件”越詳細越明確,做出的決策就會越有效。但是不同人往往對決策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法,“邊界條件”也並不容易找出來,這一步是整個決策過程中最困難的。

4、決策可以變成可以貫徹的執行方案

做決策並不是最花費時間的,費時最久的應該是決策之後的執行。如果正確的決策沒有得到落實,那就等於沒做決策。而且決策不能有效貫徹執行,也說明決策的有效性不行。

5、在執行過程中重視回饋

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所以,在執行過程中也要注重回饋。回饋有好有壞,總之要根據回饋來揚長避短,發揮決策的最大效能。

三、暢所欲言時間

在主持人拆解圖書過後,就到了暢所欲言的交流環節。現場書友就以下幾個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但並不局限於這幾個問題,過程中大家可以自由探討。

1、說到如何管理自己和他人,其實首先要做到管理好自己,然後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感染他人。而要管理好自己,其實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認識自己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從認識自己開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管理自己。找到自己做不到的原因,這樣才能聚焦當下,逐漸管理好自己。

2、人每走一步都是歷史,找到你自己的“願力”,自己真正想去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會對管理時間,管理自己有更大的幫助。

3、但另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管理,就會發展成為一種控制;而如果總是想著如何控制別人,其實可能反而會被控制住。控制欲被控制是相輔相成的,適當的“失控”可能反而會更加有利於整個團隊的發展。

4、而說到德魯克的“要事優先”原則,事實上我們做的事情可以分為四大類,重要緊急的事,重要不緊急的事,緊急不重要的事,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很多人可能會首先選擇做一些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但其實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才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如果我們不及時去做,那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會變成重要緊急的事情,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所以在做事的時候我們要做好區分和判斷。

四、書友自由分享

暢所欲言時間過後,現場一位書友天盛分享了自己總結出來的七個很基礎但很有用的習慣。

1、習慣一 首先建立時間觀念

把時間觀念放在第一位,因為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時效和品質是衡量一個事項價值或人員能力的重要指標。時間管理最核心的是事件管理。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進行事件收集、篩選計畫、處理事件的行為。

事件收集,包括日程類的,時間、地點和場景都是固定的;清單類的,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是有一個彈性的;

事件篩選、做計畫,要事第一,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做一些提前量;

事件處理

2、習慣二 會授權也要懂拒絕

會授權。事必躬親必定不是個好習慣。面對下屬、供應商、經銷商,要學會主動分解工作和授權,不必把所有事情都壓在自己手中,否則會影響這個事件的處理效率和品質,也會影響到自己手頭其他事件的處理。授權既讓他人獲得了成長,讓團隊取得了進步,也解放了自己去處理更重要的事件。但在授權時要做好事前溝通並進行過程跟蹤管理,將在下面講到這兩點。

懂拒絕。這對那些能力還不錯、比較友善並且不會哭的人尤為重要。學會say no,當權衡精力和能力覺得有困難時,即便不能拒絕,也要提前警示風險,當然前提是實事求是和以誠相待,而不是推卸責任的心態。否則當你糾纏於繁複的事件,而影響到事件的時效和品質時,做的多但錯的更多的情況。

3、習慣三 務必做到事前溝通

樊登在講《聯盟》時提到一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有個管理者在佈置一項工作時通常要講5遍。第一遍,麻煩你幫我做一件某某事;第二遍,麻煩你重複一遍;第三遍,你覺得我讓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第四遍,做這件事會出現什麼意外,出現什麼情況你向我彙報,出現什麼情況你自己做決定;第五遍,如果讓你自己做這個事,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嗎。

無論是對上司還是下屬,我都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事前溝通的經典案例。方向錯了,即便地球是圓的,也很難到到達目的地。

4、習慣四 凡事做好跟蹤管理

“二八法則”也啟示我們好多事件是不需要我們親自去處理的。例如,下屬完成、同事協助、上級支援、合作夥伴協助、朋友幫忙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假他人之手去完成的。那麼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我們將事件拜託給別人就結束了呢?當然不是,因為你是這個事件的主體,你需要對這個結果負責,所以你同樣需要管理這個事件的時間和品質。好結果是管理出來的,你跟進的態度將決定產出的結果。再不能說,因為是別人做的,所以沒按時完成或者完成的品質不好。

5、習慣五 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羅永浩說:“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的確,沒有認真嚴謹的態度,什麼都做不成。前幾天看到一個經銷商的口號,“要麼不做,要麼做好”,也是這個意思。

我們每天處理大量的事件,要力求做一件成一件。平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一些本來不複雜的事,但卻需要反復溝通、反復強調進行糾錯。這樣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時間,並且也容易產生焦躁的情緒。如果這樣的事件多起來後,那麼也肯定影響到你的情緒狀態,進而影響到其他工作。

6、習慣六 以客戶視角看工作

“客戶意識”的概念講,無論是生產還是服務,下一個工序都是上一個工序的客戶。這也是服務意識,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

7、習慣七 準備好問題去溝通

這裡的溝通可以是例會、頭腦風暴、一對一溝通、向上級彙報等等。

沒有準備框架和問題的會議,也不會產生好的會議結論,這樣的會議是沒有意義的;一對一溝通時,如果你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問題和物件可能提出的問題,那這個溝通也可能達不到效果。

本書的中文版就有7個序言。包括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還有一些知名企業管理學教授陳春花等人爭相作序。張瑞敏就在書中說,自己沿用的日清工作法就是受到德魯克啟發的,對他管理企業幫助極大。

2、卓有成效的管理是可以學習的

雖然少部分領域的學習,是需要一定的天賦的。比如在音樂方面,有一定的天賦肯定比沒什麼天賦的人學習能力更快。比如音樂天才莫札特。但是莫札特之後就再也沒有第二個莫札特了,因為他的天賦沒辦法複製。

人人都不能成為第二個莫札特,但是每個人無論天賦如何,都可以通過訓練彈奏出莫札特的曲子。而管理學也是一樣的。

德魯克在書中強調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是可以學習的。他見過各類的出色的管理者,有的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有的活潑開朗,能言善辯,有的孤僻難處,有的和藹可親等等,反正管理者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毫無例外的是,他們沒有一個天生就是管理者,他們的管理能力都是後天習得的。

正是因為卓有成效是可以學習的,所以才有了本書後面的方法論:教你怎麼成為有效性的管理者?

方法一掌控自己的時間

人最稀缺的資源就是時間,如果我們都能夠順利活到80歲,也就是活2萬9左右的天數,還不足3萬天。但是在座的各位自己算算,大部人都已經讀過了自己生命中的四分之一的時間。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為什麼有的人活得如此精彩、充實無比,有的人卻碌碌無為、虛度光陰呢?

說到底,還是要做好個人的時間管理,從而掌控自己的時間,乃至整個人生。

本書介紹了一個方法,整塊利用時間比零碎利用時間的效率要高。如果我們同時做幾件事情,你會發現,這幾件事都處理得不夠好。但是如果你一個時間只處理一件事,你會發現你的做事效率提高很多。

不知道自己的時間利用效率,怎麼辦?有一個實用的辦法:診斷時間。其實就是通過記錄你每天的時間開銷來認識你的時間是怎麼被花去的,從而來分析你的時間利用效率夠不夠高。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可是認識自己可能需要一輩子,這事太難了,但是認識你的時間卻人人都可做到。

方法二我能貢獻什麼

我們到一家公司,要時時警惕自己:我到底為公司做出了什麼貢獻?

如果你問自己後,答案都是NO,那麼說明你的工作是沒有成效的。

本書提供了三個衡量自己貢獻的方法:

1、直接成果。比如你為公司帶來了多少利潤、提高了多少營業額,這是可以量化的、很直觀的指標。

2、存在價值。就是你的所作所為,有沒體現公司的價值觀,有沒有讓公司的存在變得更有價值。比如海底撈,據說曾經要砸1個億去營造量化的使用者體驗,把服務至上的經營理念發揮到極致。

3、培養人才。企業就像一個人,有誕生、發展、繁榮、死亡的過程。如果要想一個企業基業長存,就必須儲備好人才,培養接班人,否則就不會成為百年老店。

方法三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從來不會問這個人不能做什麼,也不會在意這個有什麼缺點,他唯一在意的是他能做什麼?他的長處是什麼?若用其人,不問其短。

具體而言,發揮人的長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用同事所長

比如跟你一個部門的同事,如果他擅長溝通,那你應該讓他處理溝通的事情。

2、用上級所長

不要以為發揮長處是你作為領導的事情,你也可以充分利用上級的長處來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比如你的上司擅長策劃,你擬定一個方案後,可以讓他給你把關一下。

3、用自己所長

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和不擅長什麼,在職場中才能揚長避短。你的擅長點,要發展到無可替代,你的不擅長點,就要想辦法通過與他人協作的方式解決。

方法四要事第一

1、集中精力

集中精力做一件重要的事,比同時做幾件事的效率要高,這個我們剛剛在講掌控時間方面也說了。

2、擺脫昨天

把昨天和今天切斷。昨天的事情不要影響到今天,否則今天又會成為影響明天的因素,形成惡性循環。

3、優先次序

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人的精力有限,只能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處理最優先順序的事情。

方法五有效的決策

1、不做太多決策,只做重要決策

我們說的是有效的決策,而不是決策越多越好。做任何決策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是無關痛癢的決策,還不如不做。要做就做重要的決策。

2、瞭解問題的性質,經常性還是例外性

遇到問題,不要急於解決。最先要瞭解的是問題的性質,就是隱藏在問題背後的是什麼,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問題是經常性的,可以總結一些通用的原則、方針來處理;問題是例外性的,就只能靈活處理了。

3、邊界條件:解決問題要滿足的界限

我們需要問自己,決策的目標是什麼?最低限度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專業的術語就是所謂的“邊界條件”。“邊界條件”越詳細越明確,做出的決策就會越有效。但是不同人往往對決策的目的有不同的看法,“邊界條件”也並不容易找出來,這一步是整個決策過程中最困難的。

4、決策可以變成可以貫徹的執行方案

做決策並不是最花費時間的,費時最久的應該是決策之後的執行。如果正確的決策沒有得到落實,那就等於沒做決策。而且決策不能有效貫徹執行,也說明決策的有效性不行。

5、在執行過程中重視回饋

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問題,所以,在執行過程中也要注重回饋。回饋有好有壞,總之要根據回饋來揚長避短,發揮決策的最大效能。

三、暢所欲言時間

在主持人拆解圖書過後,就到了暢所欲言的交流環節。現場書友就以下幾個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但並不局限於這幾個問題,過程中大家可以自由探討。

1、說到如何管理自己和他人,其實首先要做到管理好自己,然後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和感染他人。而要管理好自己,其實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認識自己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從認識自己開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管理自己。找到自己做不到的原因,這樣才能聚焦當下,逐漸管理好自己。

2、人每走一步都是歷史,找到你自己的“願力”,自己真正想去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能會對管理時間,管理自己有更大的幫助。

3、但另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管理,就會發展成為一種控制;而如果總是想著如何控制別人,其實可能反而會被控制住。控制欲被控制是相輔相成的,適當的“失控”可能反而會更加有利於整個團隊的發展。

4、而說到德魯克的“要事優先”原則,事實上我們做的事情可以分為四大類,重要緊急的事,重要不緊急的事,緊急不重要的事,不重要和不緊急的事。很多人可能會首先選擇做一些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但其實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才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如果我們不及時去做,那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會變成重要緊急的事情,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所以在做事的時候我們要做好區分和判斷。

四、書友自由分享

暢所欲言時間過後,現場一位書友天盛分享了自己總結出來的七個很基礎但很有用的習慣。

1、習慣一 首先建立時間觀念

把時間觀念放在第一位,因為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時效和品質是衡量一個事項價值或人員能力的重要指標。時間管理最核心的是事件管理。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進行事件收集、篩選計畫、處理事件的行為。

事件收集,包括日程類的,時間、地點和場景都是固定的;清單類的,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是有一個彈性的;

事件篩選、做計畫,要事第一,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做一些提前量;

事件處理

2、習慣二 會授權也要懂拒絕

會授權。事必躬親必定不是個好習慣。面對下屬、供應商、經銷商,要學會主動分解工作和授權,不必把所有事情都壓在自己手中,否則會影響這個事件的處理效率和品質,也會影響到自己手頭其他事件的處理。授權既讓他人獲得了成長,讓團隊取得了進步,也解放了自己去處理更重要的事件。但在授權時要做好事前溝通並進行過程跟蹤管理,將在下面講到這兩點。

懂拒絕。這對那些能力還不錯、比較友善並且不會哭的人尤為重要。學會say no,當權衡精力和能力覺得有困難時,即便不能拒絕,也要提前警示風險,當然前提是實事求是和以誠相待,而不是推卸責任的心態。否則當你糾纏於繁複的事件,而影響到事件的時效和品質時,做的多但錯的更多的情況。

3、習慣三 務必做到事前溝通

樊登在講《聯盟》時提到一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有個管理者在佈置一項工作時通常要講5遍。第一遍,麻煩你幫我做一件某某事;第二遍,麻煩你重複一遍;第三遍,你覺得我讓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第四遍,做這件事會出現什麼意外,出現什麼情況你向我彙報,出現什麼情況你自己做決定;第五遍,如果讓你自己做這個事,你有什麼想法和建議嗎。

無論是對上司還是下屬,我都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事前溝通的經典案例。方向錯了,即便地球是圓的,也很難到到達目的地。

4、習慣四 凡事做好跟蹤管理

“二八法則”也啟示我們好多事件是不需要我們親自去處理的。例如,下屬完成、同事協助、上級支援、合作夥伴協助、朋友幫忙等等,這些都是需要假他人之手去完成的。那麼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我們將事件拜託給別人就結束了呢?當然不是,因為你是這個事件的主體,你需要對這個結果負責,所以你同樣需要管理這個事件的時間和品質。好結果是管理出來的,你跟進的態度將決定產出的結果。再不能說,因為是別人做的,所以沒按時完成或者完成的品質不好。

5、習慣五 做一件事成一件事

羅永浩說:“我不是為了輸贏,我就是認真”。的確,沒有認真嚴謹的態度,什麼都做不成。前幾天看到一個經銷商的口號,“要麼不做,要麼做好”,也是這個意思。

我們每天處理大量的事件,要力求做一件成一件。平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一些本來不複雜的事,但卻需要反復溝通、反復強調進行糾錯。這樣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的時間,並且也容易產生焦躁的情緒。如果這樣的事件多起來後,那麼也肯定影響到你的情緒狀態,進而影響到其他工作。

6、習慣六 以客戶視角看工作

“客戶意識”的概念講,無論是生產還是服務,下一個工序都是上一個工序的客戶。這也是服務意識,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

7、習慣七 準備好問題去溝通

這裡的溝通可以是例會、頭腦風暴、一對一溝通、向上級彙報等等。

沒有準備框架和問題的會議,也不會產生好的會議結論,這樣的會議是沒有意義的;一對一溝通時,如果你沒有準備好自己的問題和物件可能提出的問題,那這個溝通也可能達不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