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破解百年“香鹵雞”秘制配方:毛利達到百分之70,月賺20000!

2016年,我開始負責石家莊保定一家中高檔酒店的出品,接觸到店中一款旺銷菜——劉氏香鹵雞。此菜是保定名吃之一,香味濃郁、鹹淡適口、酥香軟爛,當地人非常喜歡。新家園開業後一直從固定廠家採購成品雞出售,

足足熱賣了6年。

經營一段時間後我算了一筆賬,這種雞製作成本約7-8元/斤,廠家配送時要價16元/斤,酒店賣38元/只(每只重約600克-750克),毛利還不到50%,大部分的收益都讓供貨廠家賺到了。若改由酒店自己加工,就能達到70%的毛利,每年至少會為酒店增加十幾萬的利潤。

這筆賬算下來,我就坐不住了,於是下定決心攻克此菜。

做決定時帶著一股衝動,破解過程卻相當艱難。香鹵雞的口味植根于食客心中多年,稍有變化就會引起投訴,搞不好還砸了自己的牌子。因此,自己加工的香鹵雞口味必須要百分之百相似,味道稍有不同就絕不能端上桌。我為此翻閱了各種做雞的配方,請教了老師傅、路邊小作坊和資深老中醫,

歷時3個月,用一千隻雞做了近百次實驗,終於破解了配方。

跑遍超市買料包

憑以往燉雞的經驗,我推斷香料中必定會有香葉、小茴香和八角三樣,除此之外的香料我就沒有足夠的把握了。這時候我想到了一個辦法——搜集配方、統計香料。我跑遍了石家莊的大小超市,將見到的燉雞料包全都買回來,分別統計用料和比例。大約拆分了二十多種料包後,我發現燉雞時大多會用到十三種香料,

各料包中香料的比例也有類似之處。這十三種香料分別是花椒、八角、香葉、小茴香、肉豆蔻、陳皮、肉桂、草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

要想燒雞香

八料加老湯

前期工作做好了,我便憑個人經驗和統計資料,自信滿滿地試驗了。

然而,我按十斤鹵水的比例前後調了十來鍋,做出的雞肉味道卻連類似都談不上。後來,我有幸結識了一位在小作坊做八珍雞的老師傅,見到了他花四萬元買來的燒雞配方。讓我吃驚的是這款配方中用到的香料種類很少,我從未懷疑過的香葉、八角、小茴香更是不見蹤影。我將信將疑地按此配方做了一遍,發現口味確實不錯。這讓我醍醐灌頂,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破解思路:香料多了雞未必香。
這個配方中香料雖少但雞肉味道濃,就是因為幾種香料香型互補、融合後對雞肉本味起到了輔佐、烘托的作用,最終讓雞肉香味更突出,味道更醇厚。

我拿著這個結論請教餐飲界的前輩,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同時,前輩們還透露給我這樣一句俗語:“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傳統燒雞用到的香料就只有八種而已。香鹵雞的配方流傳了近百年,理應遵循這句俗語。於是我徹底放棄了自己之前的思路,開始重新尋找最關鍵的八味香料。

十個配方篩出八種香料

反復品嘗香鹵雞後,小編公號tsxc5888 我認為其跟德州扒雞和道口雞的味型有相似之處,於是著手尋找這兩種雞的製作方法,然後將這些配方匯總到一起,尋找配方中重合的香料。最後,確定了幾個配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八種香料:陳皮、肉桂、草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

兩個原則一張表

挖出香料主次比

確定了香料種類,就要尋找最佳比例了,這也是最難的一步。我拋開自己先入為主的搭配經驗,打算逐個分析香料的屬性及相互間微妙的制約關係。我將這八種香料分別加水上籠蒸透,之後加鹽調味,品嘗後記下各香料的味型,製作了一套“香料味型表”。

之後,我特意請教了老中醫,系統瞭解各類香料的特性。從老中醫處我學到了搭配香料的兩個原則:第一,任何配方中都有君臣、主次之分,即必有幾樣香料起主要作用、用量較大,被稱為“君”;其他幾樣起輔助作用、用量較小,被稱為“臣”。第二,不同的食材偏愛的香料不同,搭配時除了考慮香料自身味型,還需要考慮食材的本味。

憑藉“兩個原則一張表”,我找出了這八種香料的“君臣”關係:

肉桂、良姜和白芷

用量偏大稱君王

從搜集的配方中可以看出,肉桂、良姜和白芷的用量通常比較大。翻開“香料味型表”逐個對照,發現它們的香味既與雞肉貼合又能充分激發雞肉香,是配方中的“君料”無疑。

首先說一下肉桂,它聞起來香氣濃郁,但入味很柔和,只進表皮,不會遮蓋雞肉香,反而會和雞肉的香味融在一起,形成很自然的香型。肉桂的口感又甜又辣,但並不刺激,微微透出的甜味有提鮮祛腥的作用。

良薑本身香味比較淡,細膩芳醇,但回口香濃。潮州鹵水初入口時沒有特別的感覺,但越品越有滋味,這種回味悠長的特點就歸功於良薑。燉雞時加入良姜能為雞肉增加濃郁的回口,凸顯一種複合味型。

白芷的香味很特殊,它比較清淡,跟其他香料搭配時不會有衝突,能祛除雞肉的腥氣、油膩,增加雞肉的回口。但白芷香味易揮發,放的數量太少往往起不到顯著效果,所以用量偏大。

確定了三款君王級香料,再來看看其他五款臣子香料的特點。

丁香:“要想骨裡香,就得放丁香”,這句俗語點出了丁香味道極其香濃的特點。但其香氣過於濃烈,所以用量不宜太大,只需放一點就能達到效果,屬於所有香料中用量最少的一種。

“豆蔻和草果”、“砂仁和陳皮”兩兩對應,存在著一種奇妙的依存、制約關係,多會結伴出現。

草豆蔻和草果

兩者都有辛辣的味道,功效也基本一樣,都能引起食欲,與豬肉肥膩、香濃的味道很合拍,燉制豬肉時兩者的用量較大。但雞肉和豬肉的香度差別比較大,加入過多會遮住雞肉淡淡的香味,所以不能多用。

另外,草豆蔻比草果的味道更濃烈、刺激,我搜集到的“雞料包”中,基本都按草豆蔻少、草果多的方式搭配,二者的比例通常為1∶2。

砂仁和陳皮

砂仁有較突出的草根香味,常用於搭配油脂多的豬肉,可輔助其出肉香,煮雞時不能放太多。另外砂仁回口略苦,而陳皮的果香能中和這種苦味,所以兩者常會搭配出現。砂仁香味比陳皮濃烈,兩者的比例通常為1∶2。

陳皮的作用比較多:第一,中和肉香。鹵湯中的草豆蔻、草果、砂仁都有讓雞肉香味變濃的作用,但肉香味太重易讓人反胃,所以加入適量陳皮,讓味道變柔和。第二,陳皮的果香味能為雞肉祛腥增鮮。第三,陳皮能減弱丁香刺激濃烈的氣息。

小碗做試驗

測定精確值

很多同行試驗配方時都遇到過一個問題:一大桶鹵水因為味道不對,最後全都浪費了。這次試驗時我一改往日的“大手筆”,用“小碗調料、兌湯嘗味”的方法,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味道更精准。

首先,每種香料各取10克分入小碗中,各倒入100克老湯(用雞架子、豬肋骨吊成的老湯,沒有放鹽)調勻蒸半小時,得到等量的八種香料味汁。

根據上面分析出的“君臣”搭配規律,將各種香料的味汁按不同分量兌入碗內調好,加鹽調味品嘗。然後對比自調味汁與香鹵雞口味上的差別,再參照“香料味型表”將各味汁的用量進行微調,得到相似口味後,稱一下剩餘的味汁,由此計算出所用味汁的分量。

此試驗方法的妙處是有個“微調”的步驟,逐步逼近、機動靈活,能迅速找到問題所在並加以驗證。比如我最開始在小碗中加入了肉桂汁、白芷汁、良薑汁各45克、草果汁15克、陳皮汁10克、豆蔻汁7克、砂仁汁5克,初嘗後發現有點苦,因為豆蔻和白芷均會產生苦味,於是我降低了兩者的用量,可苦味依然存在。之後我換了一個思路,略微增加了陳皮味汁的用量,發現苦味明顯減弱,於是我繼續加大陳皮味汁的分量,最終找到了最接近的味型。

我用這個方法試驗了二十多次,就找到了與香鹵雞味道近似的自調味汁,少走了很多彎路。

保定土醬油

解決上色難

小碗確定基本比例後,我便換大桶調配,正式放入雞肉試製香鹵雞。大批量試驗依然存在風險,為了避免引起投訴和浪費原料,我選擇有婚宴時大批鹵制,做出的“山寨雞”即使口味略有偏差也不會太難吃,放到婚宴上不會引起客人投訴。

香鹵雞成品為醬紅色,類似德州扒雞,而我做出的鹵雞顏色很淺。德州扒雞上色主要靠過油,出品後表皮會起皺,而香鹵雞的表皮很光滑,因此不是靠過油上色,那麼就只有一個方法——煮制時加入上色調料。

香鹵雞配方流行了近百年,那時候的調料種類並不多,近年流行的老抽等都不存在,上色應該只靠最原始的調料——醬油。因此,我加大了鹵汁中醬油的用量,之前鹵制50只雞時我只用1袋(約1斤)醬油,現在變為兩袋,沒有增加其他上色調料,但鹵出的雞肉顏色和口味依然不對。

難道我的思路出錯了嗎?我只好嘗試增加其他調料,但味道卻越來越偏,這讓我有點迷失方向。

後來,我考慮到這只雞是保定特產,用的醬油也該是保定當地的牌子,而我一直選用的是石家莊生產的醬油。通過詢問同行,我發現保定當地確實有款特產醬油——槐茂醬油。

於是我改用槐茂醬油重新嘗試了一下,成品出來後,撲鼻的濃郁香味就讓我感覺八九不離十。入口那一瞬間,連我自己都吃驚不已——我居然真的做出了一模一樣的香鹵雞!

我把這道“山寨香鹵雞”拿給不知情的老闆嘗過後,又請來保定、石家莊當地的廚師品嘗,結果大家都沒發現這是“山寨貨”。等我揭曉真相時,每個人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歷時三個月,用了近千隻雞,繞了無數彎路,但聽到大家誇讚的一瞬間,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香鹵雞配方

用料配比(以50只雞為單位,每只雞約重650克,共65斤):

君王級香料:肉桂90克、良薑90克、白芷90克。

臣子級香料:草果30克、草豆蔻15克、陳皮30克、砂仁15克、丁香3克。所有香料放入香料包。

調料:槐茂醬油2斤,食鹽1斤。

製作:1、取100斤用肘骨子等吊出來老湯燒沸,下入香料包、鹽和醬油,保持中火煮30分鐘出味。

2、雞宰殺處理乾淨,整齊擺入鍋中,澆入煮出味的老湯淹沒雞身。取一張竹篦壓在雞肉上面,先開大火將湯燒沸,再改小火煮20分鐘關火,撇掉表面的油,浸泡一晚上(約8小時)入味。

製作關鍵:此為第一鍋鹵湯,此後鹵雞時可迴圈利用,根據比例添水加鹽,補充醬油和香料,鹵湯越老味道越好。

觀點交鋒

醬油調鹵(或者糖色)

口感會不會發酸?

醬油會影響老鹵的味道,讓鹵汁味道發酸,可以換成糖色,再加入薑黃粉或梔子,讓紅色變淡,呈現自然的紅黃色。加糖色後鹵汁會有焦糖的香味,味道可能與香鹵雞略有不同,但能保證口感不發酸。另外,為了補入醬油中的醬香,也可以加入少量老醬。

用現代工藝勾兌的醬油,裡面含有大量谷氨酸,反復加熱會導致老湯變酸,但這款槐茂醬油有上百年歷史,是經傳統工藝發酵而成,我用了這麼長時間都未發現老湯變酸的情況。另外鹵水中若含有蔥、薑、辣椒,反復加熱也會讓口感變酸,因此鹵湯中不要加入這些輔料。

豬肘吊湯 增加膠質

為了突出雞肉的本味,我認為在吊湯時可以多加點雞架子替代肘骨,這樣雞肉香味會更濃郁。

吊湯時加入豬肘等膠質豐富的原料,可以增加老湯的膠質,為雞肉提香,我實驗多次,結論是以豬肘吊湯,雞肉最香。

破解心得

秘方有時並不神秘,破解時也有竅門可循,那就是徹底瞭解各種香料的屬性和味型,根據秘方的味道、香型、加工的原料,確定香料的種類和大致比例,不斷品嘗對比,再根據香料屬性增減用量。因為餐飲同行中很少有人耐著性子從香料入手悉心研究,才會認為秘方很神秘,再遇見疑難配方時,就不至於一頭霧水了。

石家莊館 特產金鳳扒雞醬香雞柴雞肉老湯熏雞休閒食品熟食600g 醬香雞600g ¥39.8 購買

理應遵循這句俗語。於是我徹底放棄了自己之前的思路,開始重新尋找最關鍵的八味香料。

十個配方篩出八種香料

反復品嘗香鹵雞後,小編公號tsxc5888 我認為其跟德州扒雞和道口雞的味型有相似之處,於是著手尋找這兩種雞的製作方法,然後將這些配方匯總到一起,尋找配方中重合的香料。最後,確定了幾個配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八種香料:陳皮、肉桂、草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

兩個原則一張表

挖出香料主次比

確定了香料種類,就要尋找最佳比例了,這也是最難的一步。我拋開自己先入為主的搭配經驗,打算逐個分析香料的屬性及相互間微妙的制約關係。我將這八種香料分別加水上籠蒸透,之後加鹽調味,品嘗後記下各香料的味型,製作了一套“香料味型表”。

之後,我特意請教了老中醫,系統瞭解各類香料的特性。從老中醫處我學到了搭配香料的兩個原則:第一,任何配方中都有君臣、主次之分,即必有幾樣香料起主要作用、用量較大,被稱為“君”;其他幾樣起輔助作用、用量較小,被稱為“臣”。第二,不同的食材偏愛的香料不同,搭配時除了考慮香料自身味型,還需要考慮食材的本味。

憑藉“兩個原則一張表”,我找出了這八種香料的“君臣”關係:

肉桂、良姜和白芷

用量偏大稱君王

從搜集的配方中可以看出,肉桂、良姜和白芷的用量通常比較大。翻開“香料味型表”逐個對照,發現它們的香味既與雞肉貼合又能充分激發雞肉香,是配方中的“君料”無疑。

首先說一下肉桂,它聞起來香氣濃郁,但入味很柔和,只進表皮,不會遮蓋雞肉香,反而會和雞肉的香味融在一起,形成很自然的香型。肉桂的口感又甜又辣,但並不刺激,微微透出的甜味有提鮮祛腥的作用。

良薑本身香味比較淡,細膩芳醇,但回口香濃。潮州鹵水初入口時沒有特別的感覺,但越品越有滋味,這種回味悠長的特點就歸功於良薑。燉雞時加入良姜能為雞肉增加濃郁的回口,凸顯一種複合味型。

白芷的香味很特殊,它比較清淡,跟其他香料搭配時不會有衝突,能祛除雞肉的腥氣、油膩,增加雞肉的回口。但白芷香味易揮發,放的數量太少往往起不到顯著效果,所以用量偏大。

確定了三款君王級香料,再來看看其他五款臣子香料的特點。

丁香:“要想骨裡香,就得放丁香”,這句俗語點出了丁香味道極其香濃的特點。但其香氣過於濃烈,所以用量不宜太大,只需放一點就能達到效果,屬於所有香料中用量最少的一種。

“豆蔻和草果”、“砂仁和陳皮”兩兩對應,存在著一種奇妙的依存、制約關係,多會結伴出現。

草豆蔻和草果

兩者都有辛辣的味道,功效也基本一樣,都能引起食欲,與豬肉肥膩、香濃的味道很合拍,燉制豬肉時兩者的用量較大。但雞肉和豬肉的香度差別比較大,加入過多會遮住雞肉淡淡的香味,所以不能多用。

另外,草豆蔻比草果的味道更濃烈、刺激,我搜集到的“雞料包”中,基本都按草豆蔻少、草果多的方式搭配,二者的比例通常為1∶2。

砂仁和陳皮

砂仁有較突出的草根香味,常用於搭配油脂多的豬肉,可輔助其出肉香,煮雞時不能放太多。另外砂仁回口略苦,而陳皮的果香能中和這種苦味,所以兩者常會搭配出現。砂仁香味比陳皮濃烈,兩者的比例通常為1∶2。

陳皮的作用比較多:第一,中和肉香。鹵湯中的草豆蔻、草果、砂仁都有讓雞肉香味變濃的作用,但肉香味太重易讓人反胃,所以加入適量陳皮,讓味道變柔和。第二,陳皮的果香味能為雞肉祛腥增鮮。第三,陳皮能減弱丁香刺激濃烈的氣息。

小碗做試驗

測定精確值

很多同行試驗配方時都遇到過一個問題:一大桶鹵水因為味道不對,最後全都浪費了。這次試驗時我一改往日的“大手筆”,用“小碗調料、兌湯嘗味”的方法,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味道更精准。

首先,每種香料各取10克分入小碗中,各倒入100克老湯(用雞架子、豬肋骨吊成的老湯,沒有放鹽)調勻蒸半小時,得到等量的八種香料味汁。

根據上面分析出的“君臣”搭配規律,將各種香料的味汁按不同分量兌入碗內調好,加鹽調味品嘗。然後對比自調味汁與香鹵雞口味上的差別,再參照“香料味型表”將各味汁的用量進行微調,得到相似口味後,稱一下剩餘的味汁,由此計算出所用味汁的分量。

此試驗方法的妙處是有個“微調”的步驟,逐步逼近、機動靈活,能迅速找到問題所在並加以驗證。比如我最開始在小碗中加入了肉桂汁、白芷汁、良薑汁各45克、草果汁15克、陳皮汁10克、豆蔻汁7克、砂仁汁5克,初嘗後發現有點苦,因為豆蔻和白芷均會產生苦味,於是我降低了兩者的用量,可苦味依然存在。之後我換了一個思路,略微增加了陳皮味汁的用量,發現苦味明顯減弱,於是我繼續加大陳皮味汁的分量,最終找到了最接近的味型。

我用這個方法試驗了二十多次,就找到了與香鹵雞味道近似的自調味汁,少走了很多彎路。

保定土醬油

解決上色難

小碗確定基本比例後,我便換大桶調配,正式放入雞肉試製香鹵雞。大批量試驗依然存在風險,為了避免引起投訴和浪費原料,我選擇有婚宴時大批鹵制,做出的“山寨雞”即使口味略有偏差也不會太難吃,放到婚宴上不會引起客人投訴。

香鹵雞成品為醬紅色,類似德州扒雞,而我做出的鹵雞顏色很淺。德州扒雞上色主要靠過油,出品後表皮會起皺,而香鹵雞的表皮很光滑,因此不是靠過油上色,那麼就只有一個方法——煮制時加入上色調料。

香鹵雞配方流行了近百年,那時候的調料種類並不多,近年流行的老抽等都不存在,上色應該只靠最原始的調料——醬油。因此,我加大了鹵汁中醬油的用量,之前鹵制50只雞時我只用1袋(約1斤)醬油,現在變為兩袋,沒有增加其他上色調料,但鹵出的雞肉顏色和口味依然不對。

難道我的思路出錯了嗎?我只好嘗試增加其他調料,但味道卻越來越偏,這讓我有點迷失方向。

後來,我考慮到這只雞是保定特產,用的醬油也該是保定當地的牌子,而我一直選用的是石家莊生產的醬油。通過詢問同行,我發現保定當地確實有款特產醬油——槐茂醬油。

於是我改用槐茂醬油重新嘗試了一下,成品出來後,撲鼻的濃郁香味就讓我感覺八九不離十。入口那一瞬間,連我自己都吃驚不已——我居然真的做出了一模一樣的香鹵雞!

我把這道“山寨香鹵雞”拿給不知情的老闆嘗過後,又請來保定、石家莊當地的廚師品嘗,結果大家都沒發現這是“山寨貨”。等我揭曉真相時,每個人都露出了驚訝的神色。歷時三個月,用了近千隻雞,繞了無數彎路,但聽到大家誇讚的一瞬間,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香鹵雞配方

用料配比(以50只雞為單位,每只雞約重650克,共65斤):

君王級香料:肉桂90克、良薑90克、白芷90克。

臣子級香料:草果30克、草豆蔻15克、陳皮30克、砂仁15克、丁香3克。所有香料放入香料包。

調料:槐茂醬油2斤,食鹽1斤。

製作:1、取100斤用肘骨子等吊出來老湯燒沸,下入香料包、鹽和醬油,保持中火煮30分鐘出味。

2、雞宰殺處理乾淨,整齊擺入鍋中,澆入煮出味的老湯淹沒雞身。取一張竹篦壓在雞肉上面,先開大火將湯燒沸,再改小火煮20分鐘關火,撇掉表面的油,浸泡一晚上(約8小時)入味。

製作關鍵:此為第一鍋鹵湯,此後鹵雞時可迴圈利用,根據比例添水加鹽,補充醬油和香料,鹵湯越老味道越好。

觀點交鋒

醬油調鹵(或者糖色)

口感會不會發酸?

醬油會影響老鹵的味道,讓鹵汁味道發酸,可以換成糖色,再加入薑黃粉或梔子,讓紅色變淡,呈現自然的紅黃色。加糖色後鹵汁會有焦糖的香味,味道可能與香鹵雞略有不同,但能保證口感不發酸。另外,為了補入醬油中的醬香,也可以加入少量老醬。

用現代工藝勾兌的醬油,裡面含有大量谷氨酸,反復加熱會導致老湯變酸,但這款槐茂醬油有上百年歷史,是經傳統工藝發酵而成,我用了這麼長時間都未發現老湯變酸的情況。另外鹵水中若含有蔥、薑、辣椒,反復加熱也會讓口感變酸,因此鹵湯中不要加入這些輔料。

豬肘吊湯 增加膠質

為了突出雞肉的本味,我認為在吊湯時可以多加點雞架子替代肘骨,這樣雞肉香味會更濃郁。

吊湯時加入豬肘等膠質豐富的原料,可以增加老湯的膠質,為雞肉提香,我實驗多次,結論是以豬肘吊湯,雞肉最香。

破解心得

秘方有時並不神秘,破解時也有竅門可循,那就是徹底瞭解各種香料的屬性和味型,根據秘方的味道、香型、加工的原料,確定香料的種類和大致比例,不斷品嘗對比,再根據香料屬性增減用量。因為餐飲同行中很少有人耐著性子從香料入手悉心研究,才會認為秘方很神秘,再遇見疑難配方時,就不至於一頭霧水了。

石家莊館 特產金鳳扒雞醬香雞柴雞肉老湯熏雞休閒食品熟食600g 醬香雞600g ¥39.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