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讀一齋·7月薦書」下雨天一個人在家

1

《鄉下人的悲歌》

作者: [美] J.D.萬斯 譯者: 劉曉同 / 莊逸抒

《鄉下人的悲歌》是一部極其動人的回憶錄,

包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諸多幽默元素,記述了向上流動到底是怎樣的感覺,也對一大批人喪失美國夢的現象作了思考。這本書同時也是一部深刻的社會評論,通過作者的成長故事與經歷,以“局內人”的角度,帶領我們以更宏觀的視野,深入探視美國藍領階層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

2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作者: [美]拉姆•達斯 譯者: 王國平

約伯斯:“這本書對我影響很深刻,它改變了我和我的許多朋友。”

終有一天,你我都會步入荊棘之地,與疼痛和行動不便為伴。所以,大家都該看看這本書,看一看真正的衰老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身體和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又該如何應對。

在書中,

他講述了大多數普通人在艱難的老年生活中沉澱智慧、創造美好的故事,讓人為之動容!

3

《下雨天一個人在家》

作者: [日] 江國香織 譯者: 張樂風 / 趙峻 / 李潔

《下雨天一個人在家》是作家江國香織的隨筆集,她以一則則簡短美麗的文字,記錄下帶來幸福的食物、與友人喝酒談天的時光、深夜徘徊於書店的心情、沉溺於沐浴的歡樂、無法成行的旅程、悲傷的過往…… 四季不停地輪轉,

唯有回憶是永恆的。我們一邊將丟失的東西忘掉,一邊闊步前行。隨著江國香織的筆觸回味過往,我們會更熱愛當下的人生。

4

《自製美學》

作者: [美]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 譯者: 陳毅平

本書收錄了格林伯格未曾結集的文章和1971年本寧頓學院系列研討會演講稿 ,反映了他對藝術趣味與品質的最廣泛見解。他堅持認為,儘管現代藝術家通過生產一些如此跳脫常理以至於無法被評價的藝術品來奮力逃避趣味的審判,但趣味仍然是不可抗拒的。他堅守藝術品質的標準,並認為去探尋一種媒介最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是藝術家的責任,

對此進行鑒別則是批評家的責任,而這兩者都是偉大藝術的必備條件。他討論審美體驗中期待和驚奇之間的相互作用,也討論偉大藝術所帶來的激動心情。

5

《聖戰與文明》

作者: 張錫模

本書為作者生前計畫寫作的《伊斯蘭與世界政治》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三部曲由於作者去世最終未完成)。作者以伊斯蘭的興起、發展、衰落、轉變為敘事線索,借助各個不同時代國際政治體系、權力鬥爭格局、東西方交流衝突形勢的演變,透徹說明伊斯蘭的興衰與世界政治的緊密關係,以及伊斯蘭與世界政治的深刻互動。作者娓娓道來,向讀者表明了伊斯蘭歷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背景,從而為人們瞭解今日世界伊斯蘭問題的由來,打開了一扇寬闊的視窗。並為人們預測伊斯蘭世界的前景,提供了若干寶貴的線索。

6

《從投票到暴力》

作者: [美] 傑克·斯奈德譯者: 吳強

“冷戰”結束後,人們信心滿滿地宣稱促進民主的傳播能帶來穩定與和平,然而戰火和衝突、流血和屠戮依然持續不斷。盧旺達大屠殺、科索沃戰爭、頻繁發生在印度和高加索地區的族群衝突始終刺痛著我們的神經。

為什麼民主化常常導致民族主義衝突?為什麼有時衝突又沒有發生?為什麼國際社會的介入反而使衝突不斷升級?本書以這三個問題為核心,深入研究了民族主義的四個經典案例:曾處於歷史轉捩點上的德國、英國、法國和塞爾維亞。通過考證大量的文獻資料,作者指出,民族主義狂熱和族群暴力並非源于敵意文化間的“古老仇恨”,而是由於精英階層為維持現有統治秩序所做的冒險決定。

7

《家國天下》

作者: 許紀霖

本書的意圖,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尋中國近現代國家認同所受到的衝擊和和轉變。作者從傳統的“天下觀念”遭受現代性衝擊入手,討論了儒家、晚清立憲派與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認同和個人認同、五四的“世界主義”、文明與富強之間的競爭、民族主義等等中國近現代思想革命中的嘗試。最終,作者設計出“新天下主義”的認同模式,用來解決國家認同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8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

作者: [英] 尤金·羅根 譯者: 王陽陽

本書栩栩如生地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東,描寫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中東是地緣政治的關鍵,奧斯曼帝國得到德國金錢、武器和軍事顧問的支援,向英法俄軍隊開戰。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達米亞和加沙,給協約國以決定性的打擊,然而戰局逆轉。巴格達、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相繼陷落。戰後勝利者瓜分奧斯曼帝國,種下了現代阿拉伯世界永無止境的衝突根源。

9

《莫札特月納粹》

作者: 艾瑞克•萊維 (Erik Levi) 譯者: 楊寧

莫札特提倡的人道主義世界觀和納粹思想儘管明顯不相容,第三帝國仍將這位元偉大作曲家的音樂用於鞏固自己的政權。本書作者艾瑞克•萊維查閱了期刊、日記、演講稿等大量檔案材料,再現了納粹利用莫札特建立自己文化及政權優勢的史實。

10

《在世界與我之間》

作者: [美] 塔那西斯·科茨 譯者: 於霄

他,是一位成功的父親。麥克亞瑟天才獎得主,《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在旁人的眼中,這位父親完全可以給孩子良好的教育、豐富的人脈。但他依然對兒子的前途悲觀,擔心他將遭遇的不公和不幸,於是寫下三封長信:我希望你擁有自己的生活,一種遠離恐懼的生活,甚至遠離我。

他們,來自一個黑人家庭,家書裡梳理了少數族裔在美國走過的艱難歷程,那個國度不光彩的平等歷史,但恐懼並不僅僅來自肩上的種族包袱,因為個人在社會中的弱小,一點也不比種族在歷史中的脆弱讓人好受。

這是一本心意拳拳的家書,更是智慧滿滿的祈禱文。寫下了父親對兒子的期待,他的美國夢,絕不是掙脫族群的羈絆,出人頭地,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重要的是,要在這個美麗而殘酷的世界,如何學會做個審慎並清醒的公民。

· · ·

作者以伊斯蘭的興起、發展、衰落、轉變為敘事線索,借助各個不同時代國際政治體系、權力鬥爭格局、東西方交流衝突形勢的演變,透徹說明伊斯蘭的興衰與世界政治的緊密關係,以及伊斯蘭與世界政治的深刻互動。作者娓娓道來,向讀者表明了伊斯蘭歷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背景,從而為人們瞭解今日世界伊斯蘭問題的由來,打開了一扇寬闊的視窗。並為人們預測伊斯蘭世界的前景,提供了若干寶貴的線索。

6

《從投票到暴力》

作者: [美] 傑克·斯奈德譯者: 吳強

“冷戰”結束後,人們信心滿滿地宣稱促進民主的傳播能帶來穩定與和平,然而戰火和衝突、流血和屠戮依然持續不斷。盧旺達大屠殺、科索沃戰爭、頻繁發生在印度和高加索地區的族群衝突始終刺痛著我們的神經。

為什麼民主化常常導致民族主義衝突?為什麼有時衝突又沒有發生?為什麼國際社會的介入反而使衝突不斷升級?本書以這三個問題為核心,深入研究了民族主義的四個經典案例:曾處於歷史轉捩點上的德國、英國、法國和塞爾維亞。通過考證大量的文獻資料,作者指出,民族主義狂熱和族群暴力並非源于敵意文化間的“古老仇恨”,而是由於精英階層為維持現有統治秩序所做的冒險決定。

7

《家國天下》

作者: 許紀霖

本書的意圖,就是在思想史中,探尋中國近現代國家認同所受到的衝擊和和轉變。作者從傳統的“天下觀念”遭受現代性衝擊入手,討論了儒家、晚清立憲派與革命派、晚清的地方認同和個人認同、五四的“世界主義”、文明與富強之間的競爭、民族主義等等中國近現代思想革命中的嘗試。最終,作者設計出“新天下主義”的認同模式,用來解決國家認同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8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

作者: [英] 尤金·羅根 譯者: 王陽陽

本書栩栩如生地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東,描寫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角色。中東是地緣政治的關鍵,奧斯曼帝國得到德國金錢、武器和軍事顧問的支援,向英法俄軍隊開戰。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達米亞和加沙,給協約國以決定性的打擊,然而戰局逆轉。巴格達、耶路撒冷、大馬士革相繼陷落。戰後勝利者瓜分奧斯曼帝國,種下了現代阿拉伯世界永無止境的衝突根源。

9

《莫札特月納粹》

作者: 艾瑞克•萊維 (Erik Levi) 譯者: 楊寧

莫札特提倡的人道主義世界觀和納粹思想儘管明顯不相容,第三帝國仍將這位元偉大作曲家的音樂用於鞏固自己的政權。本書作者艾瑞克•萊維查閱了期刊、日記、演講稿等大量檔案材料,再現了納粹利用莫札特建立自己文化及政權優勢的史實。

10

《在世界與我之間》

作者: [美] 塔那西斯·科茨 譯者: 於霄

他,是一位成功的父親。麥克亞瑟天才獎得主,《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在旁人的眼中,這位父親完全可以給孩子良好的教育、豐富的人脈。但他依然對兒子的前途悲觀,擔心他將遭遇的不公和不幸,於是寫下三封長信:我希望你擁有自己的生活,一種遠離恐懼的生活,甚至遠離我。

他們,來自一個黑人家庭,家書裡梳理了少數族裔在美國走過的艱難歷程,那個國度不光彩的平等歷史,但恐懼並不僅僅來自肩上的種族包袱,因為個人在社會中的弱小,一點也不比種族在歷史中的脆弱讓人好受。

這是一本心意拳拳的家書,更是智慧滿滿的祈禱文。寫下了父親對兒子的期待,他的美國夢,絕不是掙脫族群的羈絆,出人頭地,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重要的是,要在這個美麗而殘酷的世界,如何學會做個審慎並清醒的公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