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昔日的河西走廊可與杭州媲美,如今沙漠化嚴重,差點被人遺忘!

在中國歷史上,提到河西走廊,人們都認為這裡水草豐美,物產豐富, 繁華程度可與杭州媲美。然而,如今的河西走廊卻很少被人提起,凋零的只能在歷史著作中找到他的影子。

那麼,河西走廊遭遇了哪些困境?又是誰造成了這種原因?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塊楔子地。

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

因位於蘭州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所以叫做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瓜州)。

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裡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

過烏鞘嶺,再過古浪峽到西涼(武威郡)那就是一馬平川(地勢平坦幅員遼闊的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必爭之地。

(河西走廊)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遊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西元前139年,他就在這裡被匈奴截住,

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西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西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雍州在黃河以西,

可見東漢時期的河西走廊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屬於雍州,治所在姑臧(涼州)。

(河西走廊)

古代,河西走廊的經濟繁榮程度是僅次於長安、蘇杭。

河西走廊商人古時以徽商、晉商、回商、江浙商人居多。萬里茶道東起武夷山,黃山,湖北等,過長安、太原、晉中、呼和浩特、銀川中衛進入河西走廊而後穿過新疆穿越俄國、中東直至地中海,

萬里絲綢路東起蘇州、杭州過長安到天水、蘭州入河西走廊穿過新疆穿越中東直至地中海沿岸。此外,還有藥材、皮革、香料、珠寶、寶石等都要經過河西走廊轉賣兌換,而後才入長安。那時的河西走廊各國商旅縱橫,經濟發達盛極一時。

河西走廊一度是距離長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貿交易中心。同時,河西走廊與蘇州、杭州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淵源。

(河西走廊)

當羅馬人在西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

(河西走廊)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代時,被霍去病擊敗的匈奴人,曾發出如此悲歌。但是,如今的河西走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走廊東部,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因為缺水,民勤湖區已有50萬畝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萬畝農田棄耕,部分已風蝕為沙漠。全縣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占94.5%,其生態之嚴峻,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在走廊西頭,敦煌的最後一道綠色屏障——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6萬公頃區域中僅存的11.35萬公頃濕地,因水資源匱乏逐年萎縮,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這塊濕地逼近。

有專家斷言,倘若任由形勢惡化,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有可能在50年內全面惡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河西走廊)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氣候變化。

甘肅省氣象局提供的最新資料表明,近50年來,河西地區氣溫平均上升了1.4℃,幅度遠高於北半球和全國的平均水準。氣溫升高導致祁連山雪線上升,冰川和積雪面積縮減。氣溫升高還意味著蒸發加大,乾旱化趨勢加劇。這又進一步導致河西地區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趨於惡化。

(河西走廊)

2、認為因素

相關學者指出,在清代以前,氣候的自然變化是影響石羊河流域環境改變的主要因素;清代以後,人類過度活動成為主要因素,且高達88%。

在漢唐繁盛時期,河西走廊人口很少突破40萬人,即使到明朝後期,河西三大流域人口也只有35萬。清朝嘉慶年間,河西地區人口達到127. 4萬,至此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乾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達到8.8人/平方公里,超過了國際上規定乾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 ——7人/平方公里。

(河西走廊)

人員增加後,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生態陷入了惡性循環:一方面水庫的水圈起來白白蒸發散失著,另一方農戶用潛水泵大量超采有限的地下水,“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更別說用水粗放,單方水的產出值低,居民、城鎮、工業用水浪費,污染嚴重,迴圈利用不夠。最終的結果是水位下降,植被枯死,風沙狂吼,生態“岌岌可危”。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凋零的因素很多,除了氣候和人員增加外,還和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中斷有關係。目前,國家正在對這裡進行這裡,期待著河西走廊重新煥發新機

(每日漢字)

同時,河西走廊與蘇州、杭州有著深厚的情感和淵源。

(河西走廊)

當羅馬人在西元前30年征服埃及後,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後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

(河西走廊)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漢代時,被霍去病擊敗的匈奴人,曾發出如此悲歌。但是,如今的河西走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在走廊東部,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因為缺水,民勤湖區已有50萬畝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萬畝農田棄耕,部分已風蝕為沙漠。全縣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占94.5%,其生態之嚴峻,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在走廊西頭,敦煌的最後一道綠色屏障——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6萬公頃區域中僅存的11.35萬公頃濕地,因水資源匱乏逐年萎縮,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這塊濕地逼近。

有專家斷言,倘若任由形勢惡化,河西走廊生態環境有可能在50年內全面惡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河西走廊)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氣候變化。

甘肅省氣象局提供的最新資料表明,近50年來,河西地區氣溫平均上升了1.4℃,幅度遠高於北半球和全國的平均水準。氣溫升高導致祁連山雪線上升,冰川和積雪面積縮減。氣溫升高還意味著蒸發加大,乾旱化趨勢加劇。這又進一步導致河西地區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趨於惡化。

(河西走廊)

2、認為因素

相關學者指出,在清代以前,氣候的自然變化是影響石羊河流域環境改變的主要因素;清代以後,人類過度活動成為主要因素,且高達88%。

在漢唐繁盛時期,河西走廊人口很少突破40萬人,即使到明朝後期,河西三大流域人口也只有35萬。清朝嘉慶年間,河西地區人口達到127. 4萬,至此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乾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達到8.8人/平方公里,超過了國際上規定乾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 ——7人/平方公里。

(河西走廊)

人員增加後,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生態陷入了惡性循環:一方面水庫的水圈起來白白蒸發散失著,另一方農戶用潛水泵大量超采有限的地下水,“竭澤而漁,殺雞取卵”;更別說用水粗放,單方水的產出值低,居民、城鎮、工業用水浪費,污染嚴重,迴圈利用不夠。最終的結果是水位下降,植被枯死,風沙狂吼,生態“岌岌可危”。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凋零的因素很多,除了氣候和人員增加外,還和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中斷有關係。目前,國家正在對這裡進行這裡,期待著河西走廊重新煥發新機

(每日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