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沙漠著綠》第四章2.五塊錢治沙

庫布其沙漠南緣的錫尼鎮,就是當時杭錦旗政府所在地。

在庫布其沙漠腹地,有一片資源富集的湖泊哈拉芒奈湖。

湖畔有一個小鹽場——杭錦旗鹽場,這個當時由伊克昭盟杭錦旗開辦的小得不能再小的企業,

被人稱為“手工小作坊”,卻供應著內蒙古中西部幾十萬人吃鹽。此時,鹽場生產難以為繼,瀕臨倒閉。有些職工甚至打算捲舖蓋走人了。

鹽場生產作業很傳統也很艱苦,幾乎每天有沙塵暴。如果說王文彪從小伴著吹來的沙子長大,現在則是天天和沙漠滾爬在一起。他重新過上比小時候還難以忍受的惡劣生活:風嗚嗚地刮起沙子,打在臉上像針紮。

睜不開眼睛,連張嘴呼吸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信心滿滿的王文彪走馬上任。

坐在破爛的辦公室裡,向左看是一頭毛驢,向右看還是一頭毛驢,辦公室外面還有大大小小好幾頭毛驢。他有些懊悔,自己怎麼來到這麼個鬼地方!

走出辦公室不遠,有四名工人正在打撲克、喝啤酒。對於王文彪的出現,他們甚至帶著幾分敵意。

兩個偌大的鹽池,沒有人好好維護,有些地方已泥沙塌陷。

鹽湖裡蒙著厚厚的沙子,生銹的生產設備也快被沙子埋掉了。王文彪在鹽場轉了一圈,覺得此前自己過於樂觀,眼前的形勢比他想像的要嚴峻得多。

“咱這裡可以說是一張白紙,甚至是一個負數。”陪在旁邊的同事介紹,鹽場現實的問題是“四無三缺”:無路,無電,無水,無通訊,同時缺人才,缺技術,缺資金。特別是人員思想不統一,鹽場缺乏潛在的發展後勁。

企業沒有電,就像人沒有血液一樣可怕。

當時,鹽場只有一台柴油機發電,供附近的居民和工人照明,每天晚上一小時。大家都盼著鹽場來客人,來客人需要招待,需要用電,鹽場就會延長發電時間,大夥兒就能多見一會亮光。

此時的鹽場,像一位臥病在床的老人,風雨飄搖,奄奄一息。

面對新來的廠長,鹽場職工各懷心事。有人破罐破摔覺得無所謂,反正誰來早晚都是死路一條;有人冷眼旁觀看笑話,

天王老子來也沒辦法讓鹽場起死回生,更何況一個嘴上沒毛的愣頭青?大多數人雖然心中疑惑,卻仍抱有希望:管他誰來當一把手,只要能帶著大家掙錢養家糊口,就行。

新官上任上三把火,王文彪的第一把火會怎麼燒,鹽場員工都在等著瞧。

有一位鹽場老同志前來請示:第一步工作做什麼?

“治沙!”王文彪脫口而出。

“治沙?沙漠這麼大,就憑咱們這幾十號人,沙沒治了,反過來沙倒把我們給治了。”

“挑一些責任心強、素質相對高一些的員工,啥也別幹,就種樹。”

“種樹得先買樹苗,錢從哪兒來?鹽場賬是個負數,職工都好久沒發工資了。”老同志無辜地攤開雙手。

“鹽場每賣一噸鹽,拿出5元錢,先在鹽湖周圍種樹種草。”王文彪一門心思謀劃著如何先解決眼前最緊要的問題。

他親自從工人中選出27人,組成林工隊,專職清理鹽場的沙子和種樹。王文彪交代給林工隊的任務濃縮為四個字:“保住鹽場!”

此時的王文彪治沙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活命、生存。他要保住日益被沙漠侵蝕的鹽場,要讓鹽場近百名職工能糊口活命,生存下去。

兵來將擋,水來土吞。

沙來了,有樹木花草阻擋。

王文彪和這27位員工與沙子較上了勁。風沙太大,沙子清了又來,來了就再清。

王文彪抽空也會和大家一起挖樹坑、栽樹苗、擔水澆水。沙漠植樹很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活躍氣氛,他還組織進行植樹比賽,在一定的時間內看誰植樹又多又好。獲獎者,用瓶蓋當獎盃發給他。很多時候,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有效。

王文彪一邊抓鹽場的生產,一邊植樹。他和林工隊成員一起拿起鐵鍬,擔著籮筐,嘗試用各種方法將樹苗紮根在漫漫黃沙之中:柳樹死了,就換種楊樹;背風坡種不活,就迎風坡種;今年不行,來年再試。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用了近8年時間,在廠區周邊種植了2萬多棵楊樹。

1988年,7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首時達成共識,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這一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文彪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對員工說:“任何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是零。我們不好高騖遠,憑著一雙手腳,種活一棵樹,沙漠就多一片綠。”

植樹種草,綠化沙漠,阻擋黃沙的侵襲,道理似乎人人皆知。王文彪這樣做並沒有多麼高明。在他之前或之後,有無數的人或者團隊,曾經試圖治理沙漠,投入的資金,也遠遠大於這“五塊錢”,然而卻大都不了了之,以失敗告終。

“五塊錢治沙”,看似一個微不足道的行為,卻是一個意味深遠的開始。一縷曙光出現在天邊,王文彪看到了,但並不很清楚它有何更大的價值。他仍在苦苦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

夢想是什麼,他說不清楚,也沒時間思考。

畢竟,有近百名鹽場員工,和近千張嘴需要他去解決吃飯問題!

至少他有事做,可以踏實前行。

“挑一些責任心強、素質相對高一些的員工,啥也別幹,就種樹。”

“種樹得先買樹苗,錢從哪兒來?鹽場賬是個負數,職工都好久沒發工資了。”老同志無辜地攤開雙手。

“鹽場每賣一噸鹽,拿出5元錢,先在鹽湖周圍種樹種草。”王文彪一門心思謀劃著如何先解決眼前最緊要的問題。

他親自從工人中選出27人,組成林工隊,專職清理鹽場的沙子和種樹。王文彪交代給林工隊的任務濃縮為四個字:“保住鹽場!”

此時的王文彪治沙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活命、生存。他要保住日益被沙漠侵蝕的鹽場,要讓鹽場近百名職工能糊口活命,生存下去。

兵來將擋,水來土吞。

沙來了,有樹木花草阻擋。

王文彪和這27位員工與沙子較上了勁。風沙太大,沙子清了又來,來了就再清。

王文彪抽空也會和大家一起挖樹坑、栽樹苗、擔水澆水。沙漠植樹很枯燥乏味,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活躍氣氛,他還組織進行植樹比賽,在一定的時間內看誰植樹又多又好。獲獎者,用瓶蓋當獎盃發給他。很多時候,精神獎勵比物質獎勵更有效。

王文彪一邊抓鹽場的生產,一邊植樹。他和林工隊成員一起拿起鐵鍬,擔著籮筐,嘗試用各種方法將樹苗紮根在漫漫黃沙之中:柳樹死了,就換種楊樹;背風坡種不活,就迎風坡種;今年不行,來年再試。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用了近8年時間,在廠區周邊種植了2萬多棵楊樹。

1988年,7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首時達成共識,如果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這一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獨立的國家環境保護局(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文彪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對員工說:“任何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是零。我們不好高騖遠,憑著一雙手腳,種活一棵樹,沙漠就多一片綠。”

植樹種草,綠化沙漠,阻擋黃沙的侵襲,道理似乎人人皆知。王文彪這樣做並沒有多麼高明。在他之前或之後,有無數的人或者團隊,曾經試圖治理沙漠,投入的資金,也遠遠大於這“五塊錢”,然而卻大都不了了之,以失敗告終。

“五塊錢治沙”,看似一個微不足道的行為,卻是一個意味深遠的開始。一縷曙光出現在天邊,王文彪看到了,但並不很清楚它有何更大的價值。他仍在苦苦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

夢想是什麼,他說不清楚,也沒時間思考。

畢竟,有近百名鹽場員工,和近千張嘴需要他去解決吃飯問題!

至少他有事做,可以踏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