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遊戲、紅酒帶給我們快樂,但上癮是怎麼回事?

2017-06-30 李昊昉 知識份子

撰文 | 李昊昉(杜克大學博士研究生)

責編 | 陳曉雪

●●●

相信你和我小時候一樣,都經歷過看某電視劇或動畫片不能自拔:趁父母出門偷偷打開電視機,並算著父母回家時間連貫的完成關電視、拔插銷、用電風扇降溫等一系列動作。每次看完電視,有點小開心,有點小愧疚,可能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小悔恨。儘管有時候被父母發現可能被一頓胖揍,但是下次父母出門之後,又管不住自己罪惡的小黑手,依然會抓起遙控板繼續打開電視……

不僅是這一件事,相似的場景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就要做不完了,但是手卻不受控制的挪向了電腦、翻開了最新一期的日漫、拿起了手機刷開了朋友圈;明知道抽煙對身體有害,但依然要時時刻刻揣包煙;還有近期越來越受關注的“網癮”問題,幾乎有和真鴉☆禁☆片一樣的破壞力。這些不理智但卻給人帶來莫大快感的事物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上癮的物件,

但從正常的娛樂活動變成“癮”,是逐步的過程。為了放鬆身心偶爾打打遊戲不能叫做“成癮”,但是如果放縱自己,可能會慢慢形成對電腦遊戲的依賴,一步都離不開,什麼事情都無法做,這種情況下,原本的娛樂活動就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就形成了“癮”。

不僅僅是依賴性,成癮還有兩個危險的特性:劑量遞增及其戒斷後易復發 。舉個簡單的例子,

每天喝一小杯紅酒並不會對正常的身體造成傷害,但是酒精成癮的患者起初可能也是每天一杯酒,後來卻發展成了不喝一瓶白酒就不能滿足,這樣身體就吃不消了,肝臟代謝功能和神經系統都會受到毒害——這就是劑量的遞增。另一個是癮具有易復發的特性,當酒精成癮患者意識到酒癮的危害而企圖戒酒的時候,會承受身心上的巨大痛苦,這些痛苦會讓患者產生對酒精的強烈渴望,
進而導致酒癮的復發。如何避免劑量遞增、減少戒斷過程中的痛苦,是研究成癮的科學家們嘗試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首先,讓人上癮的事物大多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快感,這也是產生依賴性的基礎。那麼為什麼它們會給人帶來快感?這種快感產生於哪裡呢?

“大腦內部有一個快樂中樞”,這是美國心理學家James Olds以及Peter Milner在1954年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

Olds和Milner在大鼠的中腦區域植入了一根電極,

並將大鼠放在一個裝有杠杆的密閉箱子中,實驗一中,老鼠每按一次杠杆,就會有一串微弱的電流通過電極進入中腦,刺激中腦的神經細胞。也就是說,大鼠可以通過自行按壓杠杆來啟動電極所在位置的腦區;而在第二個實驗(對照實驗組)中,大鼠無論如何按壓杠杆也不會有電刺激。結果, 實驗一中大鼠按杠杆的速率遠遠大於對照組中沒有電刺激的情況。這說明大鼠更偏愛被電刺激的試次,進一步證明了電刺激中腦區域伴隨著積極的體驗,才使得大鼠選擇通過按壓杠杆來不斷獲得這種“獎賞”。

那麼,啟動中腦區域可以帶來積極的體驗,刺激其他的腦區會有相同的效果嗎?Olds等人又在多個不同的腦區進行了相同的測試,發現只有某些特定區域有相似的效果,他們將這些區域稱為腦部的“快樂中樞”。

現在我們大致瞭解了為何我們會產生快樂、愉悅、放鬆等積極的情感體驗。那麼我們為何會對某些帶給我們快樂的物質成癮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大腦內部很重要的系統——多巴胺系統。

在Olds和Milner之後,許多科學家對大腦的“快樂中樞”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發現被Olds定義為“快樂中樞”的區域,和後來發現的腦內多巴胺回路有很大的重疊。因此,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多巴胺回路就是腦內負責獎賞和快感的腦回路。

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的神經遞質,其功能主要是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在大腦內,神經細胞之間並不緊緊相連,而是存在一個很小的間隙,好比古代兩個國家,兩國邊界線建起各自的城牆,相隔一定的距離。而神經細胞的相互溝通就好比是古代兩個國家之間的溝通,需要有傳話的信使,和收信的大臣。多巴胺就好比是送信的大使,將前一個細胞的信號傳遞給下一個神經細胞,而在下一個神經細胞表面,存在著特定的“收信大臣”——多巴胺受體,他們會將多巴胺傳遞的信號“翻譯”成自己國家的語言,從而調控細胞自己的活動。

基於多巴胺在細胞傳導資訊過程中的功能,多巴胺系統在成癮過程中可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多巴胺的活動或者其受體的活動產生了變化,就會直接影響到這些“快樂中樞”腦區細胞的活動,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感受。的確,目前為止,儘管成癮的機制還存在爭議,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成癮與多巴胺系統的失衡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麼,多巴胺系統是如何在成癮的過程中逐漸失衡的呢?這與神經系統特性有關。神經系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神經活動中,神經細胞及其之間的聯結不斷地發生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以適應當前的環境。

動物研究表明,在吸毒成癮或者酒精成癮的初期,藥物攝入後多巴胺水準會在短期內迅速上升,動物也會表現出運動增加,心跳加快等類似愉悅興奮的身體狀態。這時,由於多巴胺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會導致細胞的信號傳導失常,細胞在這時會啟動自我調整程式,通過降低多巴胺的釋放或減少受體數量,阻斷部分多巴胺的資訊傳導,嘗試讓細胞重回平衡。

因此,成癮後期的患者,體內的多巴胺系統其實是受到了自身抑制。由於這樣的自我調整過程降低了身體對多巴胺的感受性,造成了快感的下降,患者就會通過增大藥品劑量來補償減少的快感,而增加的藥品又會進一步導致神經系統感受性的下降……一個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了。因此長期服用毒☆禁☆品或酒精的動物,在服用藥品之後多巴胺水準不升反降,還會進一步導致實驗動物攝入更多的藥品。這就是成癮為何總伴隨著劑量的增加:增加的劑量是個體用來“補償”降低的多巴胺水準的。

一項可卡因成癮的研究表明,小鼠體內多巴胺降低的速率與小鼠增加攝入的可卡因劑量呈高度相關;另外,在人為通過藥物提高了小鼠體內的多巴胺水準之後,小鼠攝入可卡因的劑量則明顯下降,這說明多巴胺水準的下降很可能是導致成癮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那對於毒☆禁☆品成癮患者,戒斷的過程中復發率如此之高呢?許多基於小鼠的研究表明,在成癮的過程中,失常的除了多巴胺系統,還有很多其他的“信使”系統,失衡的神經系統就好比是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個國家在交戰的時候,如果一個信使傳達了錯誤的資訊,導致兩個國家陷入了混亂,那麼兩國之間的任何其他交流都會受到影響。這些其他的信使還會進一步影響更多的腦區,一步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模式,讓我們形成對成癮物的依賴和習慣。當患者處於戒斷期時,由於成癮已經導致多巴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長期的改變,突然停止攝入毒☆禁☆品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這時其他的信使系統可能在其中發揮了作用,讓我們重拾之前習慣和依賴的事物,以求獲得原有的平衡。

幸運的是,多項小鼠的研究表明,如果戒斷時間足夠長,那麼體內的多巴胺系統會慢慢通過自我調整,調節到接近成癮之前的水準。也就是說只要能幫助成癮患者堅持戒斷,就能逐漸讓他們重獲健康。目前來看,由於多項研究表明多巴胺水準的下降與成癮和戒斷復發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考慮通過增強成癮患者多巴胺系統的功能來減少戒斷的痛苦,從而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1. Olds, J. & Milner, P. Positivereinforcement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eptal area and otherregions of rat bra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7,419, doi:10.1037/h0058775 (1954).

2. Willuhn, I., Burgeno, L. M., Groblewski,P. A. & Phillips, P. E. M. Excessive cocaine use results from decreasedphasic dopamine signaling in the striatum. Nature Neuroscience 17, 704-709,doi:10.1038/nn.3694 (2014).

3. Kauer, J. A. & Malenka, R. C.Synaptic plasticity and addic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 844-858,doi:10.1038/nrn2234 (2007).

4. Volkow, N. D., Fowler, J. S., Wang, G. J.& Swanson, J. M. Dopamine in drug abuse and addiction: results from imagingstudie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Molecular Psychiatry 9, 557-569,doi:10.1038/sj.mp.4001507 (2004).

5. Volkow, N. D. et al. Cocaine Cues andDopamine in Dorsal Striatum: Mechanism of Craving in Cocaine Addiction. Th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6, 6583-6588, doi:10.1523/jneurosci.1544-06.2006(2006).

製版編輯:斯嘉麗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這說明大鼠更偏愛被電刺激的試次,進一步證明了電刺激中腦區域伴隨著積極的體驗,才使得大鼠選擇通過按壓杠杆來不斷獲得這種“獎賞”。

那麼,啟動中腦區域可以帶來積極的體驗,刺激其他的腦區會有相同的效果嗎?Olds等人又在多個不同的腦區進行了相同的測試,發現只有某些特定區域有相似的效果,他們將這些區域稱為腦部的“快樂中樞”。

現在我們大致瞭解了為何我們會產生快樂、愉悅、放鬆等積極的情感體驗。那麼我們為何會對某些帶給我們快樂的物質成癮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大腦內部很重要的系統——多巴胺系統。

在Olds和Milner之後,許多科學家對大腦的“快樂中樞”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發現被Olds定義為“快樂中樞”的區域,和後來發現的腦內多巴胺回路有很大的重疊。因此,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多巴胺回路就是腦內負責獎賞和快感的腦回路。

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的神經遞質,其功能主要是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號。在大腦內,神經細胞之間並不緊緊相連,而是存在一個很小的間隙,好比古代兩個國家,兩國邊界線建起各自的城牆,相隔一定的距離。而神經細胞的相互溝通就好比是古代兩個國家之間的溝通,需要有傳話的信使,和收信的大臣。多巴胺就好比是送信的大使,將前一個細胞的信號傳遞給下一個神經細胞,而在下一個神經細胞表面,存在著特定的“收信大臣”——多巴胺受體,他們會將多巴胺傳遞的信號“翻譯”成自己國家的語言,從而調控細胞自己的活動。

基於多巴胺在細胞傳導資訊過程中的功能,多巴胺系統在成癮過程中可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如果多巴胺的活動或者其受體的活動產生了變化,就會直接影響到這些“快樂中樞”腦區細胞的活動,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感受。的確,目前為止,儘管成癮的機制還存在爭議,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成癮與多巴胺系統的失衡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麼,多巴胺系統是如何在成癮的過程中逐漸失衡的呢?這與神經系統特性有關。神經系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神經活動中,神經細胞及其之間的聯結不斷地發生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以適應當前的環境。

動物研究表明,在吸毒成癮或者酒精成癮的初期,藥物攝入後多巴胺水準會在短期內迅速上升,動物也會表現出運動增加,心跳加快等類似愉悅興奮的身體狀態。這時,由於多巴胺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會導致細胞的信號傳導失常,細胞在這時會啟動自我調整程式,通過降低多巴胺的釋放或減少受體數量,阻斷部分多巴胺的資訊傳導,嘗試讓細胞重回平衡。

因此,成癮後期的患者,體內的多巴胺系統其實是受到了自身抑制。由於這樣的自我調整過程降低了身體對多巴胺的感受性,造成了快感的下降,患者就會通過增大藥品劑量來補償減少的快感,而增加的藥品又會進一步導致神經系統感受性的下降……一個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了。因此長期服用毒☆禁☆品或酒精的動物,在服用藥品之後多巴胺水準不升反降,還會進一步導致實驗動物攝入更多的藥品。這就是成癮為何總伴隨著劑量的增加:增加的劑量是個體用來“補償”降低的多巴胺水準的。

一項可卡因成癮的研究表明,小鼠體內多巴胺降低的速率與小鼠增加攝入的可卡因劑量呈高度相關;另外,在人為通過藥物提高了小鼠體內的多巴胺水準之後,小鼠攝入可卡因的劑量則明顯下降,這說明多巴胺水準的下降很可能是導致成癮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那對於毒☆禁☆品成癮患者,戒斷的過程中復發率如此之高呢?許多基於小鼠的研究表明,在成癮的過程中,失常的除了多巴胺系統,還有很多其他的“信使”系統,失衡的神經系統就好比是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個國家在交戰的時候,如果一個信使傳達了錯誤的資訊,導致兩個國家陷入了混亂,那麼兩國之間的任何其他交流都會受到影響。這些其他的信使還會進一步影響更多的腦區,一步步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模式,讓我們形成對成癮物的依賴和習慣。當患者處於戒斷期時,由於成癮已經導致多巴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了長期的改變,突然停止攝入毒☆禁☆品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這時其他的信使系統可能在其中發揮了作用,讓我們重拾之前習慣和依賴的事物,以求獲得原有的平衡。

幸運的是,多項小鼠的研究表明,如果戒斷時間足夠長,那麼體內的多巴胺系統會慢慢通過自我調整,調節到接近成癮之前的水準。也就是說只要能幫助成癮患者堅持戒斷,就能逐漸讓他們重獲健康。目前來看,由於多項研究表明多巴胺水準的下降與成癮和戒斷復發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考慮通過增強成癮患者多巴胺系統的功能來減少戒斷的痛苦,從而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1. Olds, J. & Milner, P. Positivereinforcement pro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eptal area and otherregions of rat bra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7,419, doi:10.1037/h0058775 (1954).

2. Willuhn, I., Burgeno, L. M., Groblewski,P. A. & Phillips, P. E. M. Excessive cocaine use results from decreasedphasic dopamine signaling in the striatum. Nature Neuroscience 17, 704-709,doi:10.1038/nn.3694 (2014).

3. Kauer, J. A. & Malenka, R. C.Synaptic plasticity and addic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 844-858,doi:10.1038/nrn2234 (2007).

4. Volkow, N. D., Fowler, J. S., Wang, G. J.& Swanson, J. M. Dopamine in drug abuse and addiction: results from imagingstudies and treatment implications. Molecular Psychiatry 9, 557-569,doi:10.1038/sj.mp.4001507 (2004).

5. Volkow, N. D. et al. Cocaine Cues andDopamine in Dorsal Striatum: Mechanism of Craving in Cocaine Addiction. Th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6, 6583-6588, doi:10.1523/jneurosci.1544-06.2006(2006).

製版編輯:斯嘉麗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