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賣一輛車虧一箱油:汽車銷售市場的十字路口

6月29日,J.D. Power “2017中國汽車銷售滿意度研究SM新聞發佈暨研討會”上,

一個媒體記者在現場提問環講述了自己購車的親身經歷,在一汽大眾4S店提車後,開了不到一公里,剛到最近的加油站就完全沒油了。這讓他的原本還算愉快的購車體驗,變得非常糟糕。

J.D. Power中國區汽車零售諮詢事業部總經理胡曉龍卻也很替4S店叫屈,當賣一輛車虧一箱油的時候,哪家4S店還會在賣出一台車時,為顧客加滿油?

汽車市場已經進入裂變時代。

6月29日,J.D. Power “2017中國汽車銷售滿意度研究SM新聞發佈暨研討會”上,

J.D. Power中國區資深研究總監謝娟指出,如今中國的汽車消費市場正面臨著產能過剩、新一輪的成長和淘汰、以及產業機構優化調整等一系列問題,中國的汽車市場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而這個時代,也許看似是個最壞的時代,但也是主動找到“風口”,抓住機遇的好時機!

山雨已來

2016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811.9萬輛和2802.8萬輛,在現有個位數微增長的態勢下,

面對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5000萬輛的產能,汽車市場的競爭將進一步白熱化。2017年以來,汽車經銷商庫存係數1-5月分別為1.60、2.25、1.66、1.92和1.58,始終維持高位。

而2014年開始的價格在始終未曾停止。據J.D. Power資料顯示,今年,經銷商單車銷售毛利潤為-490元,也就是說,經銷商賣一輛車,相當於虧了一箱油。據胡曉龍透露,今年只有56%的經銷商在盈利,“可以說一半兒的經銷商在掙錢,另一半在賠錢”。

與此同時,顧客可選擇的汽車品牌的也越來越多。

顧客購車時平均考慮的品牌個數由2016年的1.8個上升為 2017年的2.3個。85後和90後群體的購車比例由2016年的49%上升到 2017年到54%。隨著互聯網長大的新生代消費者成為購車主力,網路資訊的發達和數位化技術的體驗讓消費者有了更豐富的購車常識和多管道的選擇途徑。

隨著選擇的增多,4S店想要留住消費者可能越來越難。價格不再是銷售的法寶,購車金融方案,後市場服務細節等等,

也加入了考量範圍。

如今新《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也要在7月1日開始執行。

消費體驗為王

商務部令2017年第1號《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將於今年7月1日正式執行。《辦法》中對近年來汽車銷售市場中出現的多種混亂現象進行了規定和約束,對提車時拿不到合格證、加價購車、額外消費等現象明確禁止。不過最受關注的焦點是打破了汽車品牌銷售單一授權體制。

未來4S店為主的賣車模式將會被打破。這意味著,汽車經營門檻降低,將有可能出現授權經營和非授權經營兩種形式。

以後,可能會出現一店出售多個品牌的汽車大賣場、汽車超市。多品牌汽車大賣場的出現,有助於進一步降低經銷商的運營成本。

就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認為,商務部出臺的新《辦法》規範汽車市場和經營主體的經營行為後,作為消費者,可能會花更少的錢買到中意的車,這切切實實給消費者帶來了收益。但沈進軍仍然心有餘悸,提醒價格低並不意味著售後服務能夠做到位。“過去只有授權的經銷商有權進行銷售,便於問題的追溯。打破了授權體系後,可能會出現經營企業良莠不齊。消費者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對政府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胡曉龍介紹,在臺灣,7年的時間裡,汽車品牌的客戶保有率為50%,而在大陸,3年的時候就會流失一半,更有甚者,一年就能流失30%。

如果將客戶留下的週期增長一倍,是否就能使利潤長一倍呢? 汽車市場再也不是做一錘子買賣的時代,在胡曉龍看來,早已經“從一錘子買賣到持續服務,再到迴圈服務”的“消費者體驗為王”的時代了。

這切切實實給消費者帶來了收益。但沈進軍仍然心有餘悸,提醒價格低並不意味著售後服務能夠做到位。“過去只有授權的經銷商有權進行銷售,便於問題的追溯。打破了授權體系後,可能會出現經營企業良莠不齊。消費者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對政府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胡曉龍介紹,在臺灣,7年的時間裡,汽車品牌的客戶保有率為50%,而在大陸,3年的時候就會流失一半,更有甚者,一年就能流失30%。

如果將客戶留下的週期增長一倍,是否就能使利潤長一倍呢? 汽車市場再也不是做一錘子買賣的時代,在胡曉龍看來,早已經“從一錘子買賣到持續服務,再到迴圈服務”的“消費者體驗為王”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