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盤點古今中外那些好酒貪杯的“酒豪”(上)

提起喝酒,我算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喝酒是我的一個小愛好。

我喝酒並不是真的很喜歡酒的味道(除非偶爾遇到特別好喝的酒),而是在追求喝酒的感覺。一個人喝酒我是萬萬喝不下去的,

必須得有人一起喝,邊喝邊聊,談心說笑,那才有意思。

可能感情豐富、感性的人都喜歡喝酒,因為喝酒能夠喚起他們心中的記憶、情感和激情,能夠讓他們暫時脫離現實。

今天要介紹的幾位,都是“酒界”的翹楚。

孔丘

孔聖人作為一位性情中人,

不僅會喝酒,而且酒量很大。

孔子說:“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就是說,喝酒的標準不用限制具體的數量,唯一的標準就是不要喝醉就可以了。聖人不愧是聖人,說的很有道理。

孔子經常參加鄉鄰舉辦的酒宴,但是他喝酒卻是比較講究的,因為他最喜歡喝自己家的釀的酒。

“估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市場上賣的酒或肉,孔子都不吃,看來孔子覺得春秋時期的食品衛生存在較大隱患。

也可能他覺得只有自己家裡的酒才是最好喝的。

樊噲

行軍打仗的將軍,很少有不喝酒的,基本都是酒豪。

樊噲自然是不能倖免,作為一位屠狗出身的大將,他的酒量應該在當年屠狗的時候就已經練出來了。

鴻門宴時,樊噲為了保護劉邦周全,

沖進宴會現場。項羽見他英武異常,上來便賜給他一杯酒,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卮、古代一種盛酒器。圓形。容量四升。古代一鬥為十升,每升約重1.5公斤。

也就是說,一卮大概相當於六公斤酒,雖然古代的釀酒工藝比較落後,酒的度數也較低,但樊噲喝了六公斤酒依然可以侃侃而談,足見其酒量極佳。

曹操

《短歌行》足以說明曹操肯定是一個喝酒愛好者,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感受,怎麼會寫出如此貼切的詩句呢?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三國演義》中的“青梅煮酒論英雄”一節,也說明了曹操應該平時經常與人飲酒聊天,高談闊論。

不過曹操曾經推行過“禁酒令”,但是他禁酒不是因為他不愛喝酒,

而是因為他想要節省糧食,以備軍需。

劉伶

“竹林七賢”之一,魏晉時期名士,世人稱其為“醉侯”。劉伶的嗜酒如命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因為喝酒太多,導致生了病,雖然具體什麼病不太清楚,但想來應該是痛風、糖尿病、高血壓一類的病症。

她老婆為了不讓他喝酒,倒掉了他的酒,摔碎了他的酒瓶子,哭著規勸他:“您喝酒太多,不是養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

他倒好,哄騙他老婆說要在神像面前發誓禱告才能戒酒,讓他老婆準備酒肉,供奉神靈。酒肉備齊了以後,他在神像面前說:“我是為酒而生,酒是我的命根子,婦道人家的話,千萬不能聽!”然後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來。

晉朝建立以後,朝廷仰慕劉伶的名氣,邀請他出山做官。他對司馬政權素無好感,自己又習慣了閑雲野鶴的生活,得知朝廷特使要來,趕忙把自己灌的酩酊大醉,然後在村裡裸奔。

特使看見之後,覺得此人荒誕不已,不予錄用。

劉伶最後老死家中,壽終正寢。如果他能少喝一點的話,應該能活的更久。

有一種酒叫“劉伶醉”,河北名酒,味道還可以。

陶淵明

一位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有一類詩,被後人稱為飲酒詩。

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展現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簷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如果有人來拜訪陶淵明,無論來者是貴是賤,陶淵明都會拿酒來招待賓客。不過如果陶淵明先喝多了,他就會跟客人說:“我喝醉了,要睡了,你先回去吧。”陶淵明就是這麼直來直去。

但是陶淵明由於飲酒過量,給他自己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陶淵明有五個兒子,他對五個兒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能把他們培養成才智過人的棟樑之才,可惜事與願違。

他寫下了《責子》一詩:

白髮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知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粟。

天運荀如此,且進杯中物。

通過詩中的描述,陶淵明的幾個兒子可能都有智力障礙,即使不是智障,恐怕也不機靈。根據現代醫學來看,他的嗜酒貪杯,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惜他並不自知。

懷素

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懷素雖然出了家,但似乎並不拘泥於寺院的清規戒律,他對喝酒的愛,絕不遜于他對書法的愛。“一日九醉”的懷素每當喝醉時,就會在牆壁、衣服、器皿上提筆便寫,人稱“醉僧”。

他書法大成之後,許多達官顯貴都想得到他的墨寶。想得到懷素的墨寶很簡單,請他喝酒,把他灌多了,備好紙筆,你都不用求他,他自己就會寫個不停。

如果你沒錢請他喝酒怎麼辦?也沒事,等他喝多了時候,你穿著白衣,備好筆墨,他興頭一上來,會直接在你的衣服上揮毫潑墨。

她老婆為了不讓他喝酒,倒掉了他的酒,摔碎了他的酒瓶子,哭著規勸他:“您喝酒太多,不是養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

他倒好,哄騙他老婆說要在神像面前發誓禱告才能戒酒,讓他老婆準備酒肉,供奉神靈。酒肉備齊了以後,他在神像面前說:“我是為酒而生,酒是我的命根子,婦道人家的話,千萬不能聽!”然後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來。

晉朝建立以後,朝廷仰慕劉伶的名氣,邀請他出山做官。他對司馬政權素無好感,自己又習慣了閑雲野鶴的生活,得知朝廷特使要來,趕忙把自己灌的酩酊大醉,然後在村裡裸奔。

特使看見之後,覺得此人荒誕不已,不予錄用。

劉伶最後老死家中,壽終正寢。如果他能少喝一點的話,應該能活的更久。

有一種酒叫“劉伶醉”,河北名酒,味道還可以。

陶淵明

一位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有一類詩,被後人稱為飲酒詩。

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展現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褸襤茅簷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如果有人來拜訪陶淵明,無論來者是貴是賤,陶淵明都會拿酒來招待賓客。不過如果陶淵明先喝多了,他就會跟客人說:“我喝醉了,要睡了,你先回去吧。”陶淵明就是這麼直來直去。

但是陶淵明由於飲酒過量,給他自己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創傷。陶淵明有五個兒子,他對五個兒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能把他們培養成才智過人的棟樑之才,可惜事與願違。

他寫下了《責子》一詩:

白髮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知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粟。

天運荀如此,且進杯中物。

通過詩中的描述,陶淵明的幾個兒子可能都有智力障礙,即使不是智障,恐怕也不機靈。根據現代醫學來看,他的嗜酒貪杯,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惜他並不自知。

懷素

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懷素雖然出了家,但似乎並不拘泥於寺院的清規戒律,他對喝酒的愛,絕不遜于他對書法的愛。“一日九醉”的懷素每當喝醉時,就會在牆壁、衣服、器皿上提筆便寫,人稱“醉僧”。

他書法大成之後,許多達官顯貴都想得到他的墨寶。想得到懷素的墨寶很簡單,請他喝酒,把他灌多了,備好紙筆,你都不用求他,他自己就會寫個不停。

如果你沒錢請他喝酒怎麼辦?也沒事,等他喝多了時候,你穿著白衣,備好筆墨,他興頭一上來,會直接在你的衣服上揮毫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