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陽農藝師李松:餐桌安全無小事 取樣檢測嚴把關

李松和同事們在蔬菜基地取樣 本報記者 段平 攝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段平 實習生 李佳津

我們每天入口的果蔬有無農藥殘留?是否綠色健康?安全誰來保障?連日來,記者跟隨市農產品品質檢測中心農藝師李松,前往蔬菜基地和檢測中心,實地感受“餐桌衛士”的緊張工作。

田間取樣——

半晌跑了4個基地

每年3月,是全市第一次農產品例行監測的時間,今年也不例外。記者隨同李松等3名工作人員一同前往新野縣抽檢蔬菜樣品。

走進歪子鎮食用菌大棚,記者看到李松他們並不是集中在一處選取一些樣品就走,而是按規律有選擇地取樣。李松說:“取樣並不是隨便摘幾棵菜就走。一般是按照最少取5個點樣品或按蛇形路線取十幾個點的樣品,這樣檢測出的資料更全面、更準確。我們現在就是按照蛇形路線進行取樣。”

離開食用菌基地,一行人又急匆匆地趕往下一個蔬菜基地。李松告訴記者,

全市農產品例行監測需要在每個縣抽檢10個蔬菜樣品,每個樣品的數量一般要達到3公斤。所以,取樣時間非常緊張,要找齊10個樣品並不容易,往往要跑三四個蔬菜基地甚至更多,現在蔬菜品種相對貧乏,取樣就更費時間和體力。

到下一個蔬菜基地,一眼望去,130多畝的農田裡滿眼綠色。李松他們兵分幾路走進田間開始取樣,除了集齊數量,還要看菜品成色、成熟度等,一趟下來大家額頭已沁出些許汗珠,

鞋子上也沾滿塵土。

眼看夕陽西下,李松和同事們只收集到了一半樣品,最終在沙堰鎮的兩個蔬菜基地找齊了樣品,夜幕降臨時方才收工返城。

精心檢測——

勻漿定容毫釐不差

接下來的一周裡,李松和同事們又前往其他縣區的30多個蔬菜基地,終於將此次例行監測需要的130個樣品全部收集齊,運送回檢測中心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3月14日,記者在市農產品品質檢測中心實驗室看到,

樣品已被粉碎分裝在貼有標籤的瓶子裡。操作臺上密密麻麻地擺放著20個空量杯,檢測員將第一批上機檢測的樣品逐一稱量出一定數量放置在量杯裡。20個樣品稱量完畢,檢測員往每個量杯裡滴入乙腈提取液,再由機器進行勻漿、定容,最後上機檢測。據工作人員介紹,因為檢測項目、標準較多,這130個樣品全部檢測完出結果需要一周以上的時間。

李松說,農殘檢測是個精細活,在以前設備還不先進的時候,每一步操作都離不開人,需要工作人員熬夜堅守。農殘檢測需要經常接觸化學藥品,所用儀器精密化,在操作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疏忽,這些,對於每一位走上操作臺的檢驗員來說都必須牢記於心。

日常監管——

加班加點毫不懈怠

“隨著社會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進入市場的蔬菜安全性越來越高,我們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李松說。除了每年4次全市性的例行監測,市農產品品質檢測中心還承擔著對城區市場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的風險評估,以及全省例行監測、委託檢測服務,同時還負責“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產品的日常監管。

今年51歲的李松在農業站線上已奮戰了32個年頭,因常年與土壤、肥料、果蔬打交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每到一個基地都能迅速對樣品作出判斷。在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工作期間,全市被認證過的大小蔬菜基地他都走了個遍,而在開展全省例行監測工作中,李松和同事們還常常奔波於其他地市的蔬菜基地取樣,一走就是十天半月。雖然枯燥,可保障了居民菜籃子的安全,他和同事都覺得很自豪。

去年全年,該中心共完成9528個樣品的檢測化驗任務,其中定量檢測樣品3521個;對城區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及超市的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抽查24批次、6007個樣品,農藥殘留整體檢測合格率100%,確保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

”李松說。除了每年4次全市性的例行監測,市農產品品質檢測中心還承擔著對城區市場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的風險評估,以及全省例行監測、委託檢測服務,同時還負責“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和產品的日常監管。

今年51歲的李松在農業站線上已奮戰了32個年頭,因常年與土壤、肥料、果蔬打交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每到一個基地都能迅速對樣品作出判斷。在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工作期間,全市被認證過的大小蔬菜基地他都走了個遍,而在開展全省例行監測工作中,李松和同事們還常常奔波於其他地市的蔬菜基地取樣,一走就是十天半月。雖然枯燥,可保障了居民菜籃子的安全,他和同事都覺得很自豪。

去年全年,該中心共完成9528個樣品的檢測化驗任務,其中定量檢測樣品3521個;對城區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及超市的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風險評估抽查24批次、6007個樣品,農藥殘留整體檢測合格率100%,確保了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