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諾蘭又出新作,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

9部電影、42億美元票房、26項奧斯卡提名、囊括6項奧斯卡大獎──這是克裡斯多福諾蘭在電影上的傑出成就與傲人成績。在每部作品上的表現,他都像推理師般,精雕細琢每一個劇情脈絡與深意。

不論是《記憶碎片》、《黑暗騎士》三部曲、《盜夢空間》還是《星際穿越》,甚至是即將上映的《敦克爾克》,他擅于利用各種人性、心理上的負面情感,探索人道、時間、記憶、衝突的概念,而這也能了他最具代表性的風格。

事實上,諾蘭最厲害的,在於他從不拍攝重複性的主題,

也會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深深放入他所要陳訴的思維與意念,非線性的概念剪輯、回溯性故事講述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已經抬升到一種令人咀嚼再三的層次,他能夠拉著觀眾的心境轉移,跟著主角抽絲剝繭探索真相。

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

而最新的作品《敦克爾克》,諾蘭則是要在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上,營造戰爭所帶來的孤苦、無奈、掙扎與懸念,諾蘭說,「它是偉大的人類故事之一,也是我一生中聽到過的最為懸念的情況之一,敵人從四面八方包夾,而你身後也沒有退路,」

這部劇本結合了大家對一部諾蘭電影的期待──如數學般精淮的故事結構、敘事中呈現的人性和多層面的意義、以及史詩般的龐大規模和令人血脈賁張的動作場面。

這部電影是一場驚險刺激的冒險旅程,同時也是對於這段非比尋常的歷史時刻以及對於戰爭的深刻省思。

「我認為敦克爾克的情況像極了許多人生的窘境,以及各種不平凡的經歷,」諾蘭強調,希望可以在這2小時的觀影時間內,

帶給觀眾無盡的省思,以及在那激烈節奏、磅礡的大場面上,認識二戰時刻那段重要的歷史。

40萬人受困,撤退規模難以想像

1940年5月二戰期間,英國與法國聯軍被德國包圍,在今法國國境與比例時邊境的敦克爾克,將近40萬軍士官兵被困在寬僅50公里的海岸邊境地區,盟軍為避免大舉被殲滅,決定執行史上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

在這個離家鄉只有41.8公里的絕境、四面楚歌的脅迫磨難,

該如何用僅有的幾艘船隻載運40萬人,同時還得避免德國海軍攻擊、空軍投彈、甚至是潛艇的狙擊,都成了許許多多困難的桎梏。

於是,在氣候惡劣、淺灘不適宜大噸位輪船停泊的情況下,空軍是如何利用勢單力薄之姿,成功掩護地面部隊撤退?這背後的統整力、執行力以及急迫性,再再都是當年士兵心底最惶恐的畏懼。

後世贊詠,史稱「敦科爾克精神」

當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曾說,「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拼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

「敦科爾克精神」代表的是一種縱使面對絕境,絕不放棄的堅毅精神。

諾蘭說,電影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基於陸地(菲昂懷海德、哈利斯泰爾斯)、海洋(席尼墨菲、馬克勞倫斯)和空中(湯姆哈迪)等人的不同觀點構築而成。

他表示,敦克爾克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軸上──在陸地上,有些茫然的士兵等待超過一個星期;在水上,也有船隻因為不得妄動而飄流;若要從空中撤退,可能隨時會被擊落。

「要結合這些不同版本的歷史,你必須混合時間層次。因此在劇本的撰寫上,這是個結構複雜的真相,即使這只是單一的歷史事件。」諾蘭分享,如果當時這場撤退沒有成功,英國很可能就是戰敗國,歷史可能也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臺詞精簡,用畫面陳述故事

諾蘭將這些不同的個人經驗拼湊在一起,讓觀眾完全融入這場龐大的戰役之中,同時也超越片中的個人經驗,呈現出這場撤退大行動更宏觀的角度。

與之前幾部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敦克爾克》的臺詞相當地精簡,「我不想要經歷太多對話,我想要透過畫面與情緒講故事,因為在那個未知的當下,對求生的信念才是最真實的。」

他表示,電影中有對話,但是從事件角度來看,「我們真的試圖從故事的角度來看待史實,而且還有許多動作和懸疑的爆點,試圖在畫面上創造懸念,」這種可怕的矛盾狀況相信是觀眾最大的觀影體驗。

「在拍攝時,我們真的是試圖活在1940年那一刻,並與士兵一起體驗、透過雙眼見證。這是電影的挑戰,也是我對自己的挑戰,我感到非常興奮。」

諾蘭說,如果你是個瞭解敦克爾克戰役的人,你會對電影的強度感到震驚。「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懸念的故事──節奏是無情的、戰爭的壓力是籠罩的,因此在攝影強度的構築上,我們還把IMAX攝影機架在飛機上拍攝,就是要讓人體會畫面的震撼。」

不斷挑戰自我、樹立經典的男人

諾蘭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以獨立製片的手法拍攝既通俗又大受歡迎的電影,這種手法在現代影壇絕對是獨一無二。

他拍的電影極度複雜,而且通常挑戰性都非常高,但是數以百萬計的觀眾不只是會進戲院看他的電影,而且還會不斷重覆觀看。雖然他拍的電影愈來愈受歡迎,他仍然是一名藝術家、一名作者與一名導演,這也是他被觀眾和電影從業人員視為一個英雄人物的原因。

成功掩護地面部隊撤退?這背後的統整力、執行力以及急迫性,再再都是當年士兵心底最惶恐的畏懼。

後世贊詠,史稱「敦科爾克精神」

當年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曾說,「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拼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

「敦科爾克精神」代表的是一種縱使面對絕境,絕不放棄的堅毅精神。

諾蘭說,電影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基於陸地(菲昂懷海德、哈利斯泰爾斯)、海洋(席尼墨菲、馬克勞倫斯)和空中(湯姆哈迪)等人的不同觀點構築而成。

他表示,敦克爾克事件發生在不同的時間軸上──在陸地上,有些茫然的士兵等待超過一個星期;在水上,也有船隻因為不得妄動而飄流;若要從空中撤退,可能隨時會被擊落。

「要結合這些不同版本的歷史,你必須混合時間層次。因此在劇本的撰寫上,這是個結構複雜的真相,即使這只是單一的歷史事件。」諾蘭分享,如果當時這場撤退沒有成功,英國很可能就是戰敗國,歷史可能也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臺詞精簡,用畫面陳述故事

諾蘭將這些不同的個人經驗拼湊在一起,讓觀眾完全融入這場龐大的戰役之中,同時也超越片中的個人經驗,呈現出這場撤退大行動更宏觀的角度。

與之前幾部作品最大的不同,是《敦克爾克》的臺詞相當地精簡,「我不想要經歷太多對話,我想要透過畫面與情緒講故事,因為在那個未知的當下,對求生的信念才是最真實的。」

他表示,電影中有對話,但是從事件角度來看,「我們真的試圖從故事的角度來看待史實,而且還有許多動作和懸疑的爆點,試圖在畫面上創造懸念,」這種可怕的矛盾狀況相信是觀眾最大的觀影體驗。

「在拍攝時,我們真的是試圖活在1940年那一刻,並與士兵一起體驗、透過雙眼見證。這是電影的挑戰,也是我對自己的挑戰,我感到非常興奮。」

諾蘭說,如果你是個瞭解敦克爾克戰役的人,你會對電影的強度感到震驚。「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懸念的故事──節奏是無情的、戰爭的壓力是籠罩的,因此在攝影強度的構築上,我們還把IMAX攝影機架在飛機上拍攝,就是要讓人體會畫面的震撼。」

不斷挑戰自我、樹立經典的男人

諾蘭已經找到一種方法,以獨立製片的手法拍攝既通俗又大受歡迎的電影,這種手法在現代影壇絕對是獨一無二。

他拍的電影極度複雜,而且通常挑戰性都非常高,但是數以百萬計的觀眾不只是會進戲院看他的電影,而且還會不斷重覆觀看。雖然他拍的電影愈來愈受歡迎,他仍然是一名藝術家、一名作者與一名導演,這也是他被觀眾和電影從業人員視為一個英雄人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