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產劇都這麼拍,遲早翻身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前段時間,一部優質國劇悄悄劇終。

《白鹿原》,77集播完,豆瓣評分依舊8.9。

可是神奇啊,接棒的這一部新劇,居然沒掉鏈子!

真是國劇少見的旺季。

Sir昨晚一口氣擼完七集,

這等好劇,必須聊——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不要被那濃濃網遊感的片名騙了。這,是一部口碑向品質靠攏的好作品。

豆瓣評分從剛開播的8分,到今天的8.3。

應該說,還有上升空間。

《軍師聯盟》的故事,發生在小學生都熟的東漢末年。

一開口誰都會背——漢室傾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群雄並起,天下逐鹿……

應該說,亂,正是三國的故事魅力。

四百多年的漢帝國崩塌,一堆亂象,太多影視劇拍過。

他們拍打拍殺,拍兩軍對壘拍流民失所,拍南蠻入侵拍萬箭齊發(好像有哪裡不對)……

要Sir說,那些亂象,都是表。

亂這個字的“裡”,是人心。

這劇,就專拍這個。

你可別小看它。人心,雖然細微不可見,卻是左右時代格局的一粒粒細沙。

《軍師聯盟》開篇,就有人調戲人心——

不是別人,正是亂世奸雄曹操。

一登場,他大逆不道滴將舊漢室的弱雞皇帝,給逼……跪了。

此處為劉皇叔,哦,不對,為曹操的扮演者於和偉點贊。演完皇叔又演奸雄,要Sir說,不如孫權你也來一次唄

且看這位曹爺,不僅能說會道,還有氣勢,還有演技。

一會囂張地力壓群臣,一會又呵斥自己的黃須兒。

一面當眾譏諷皇帝,一面又假意向皇帝哭訴……

從群臣暗藏憤怒,到人人自危、鴉雀無聲,一場政變就這麼被徐徐化解。

一樣的歷史典故,硬是被這劇帶出了不一樣的節奏,帥氣。

好一台精彩的獨角戲。

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很快。

名士楊修這樣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就精准捏到了時代的脈搏。

司空(曹操)便是那個蕩平天下的執棋者

亂世需要大破大立

需要重建一種新的制度

開啟一種新的時代

看出沒?

編劇給了曹操的“清除計畫”一個全新的解讀,這,就有意思了——

曹操我可不是單純地殺異己,那樣我和單純的董卓,還有什麼區別……

我真正要的是:

驅除老人,選拔年輕人。因為抓住年輕人,才是抓住未來。

說到這班老人,之前的影視劇都在說他們忠義。

是啊,匡扶漢室,捨身取義,那是正史。

可影視劇再這麼來100次,觀眾也受不了。

於是這次,編劇玩了點新變化。

首先,漢獻帝被塑造成了一個小油子。

比完這個拔劍的動作,硬不過1秒,他就想溜……

沒什麼帝王氣質,反而很像班上掉隊的二流子。

然後,這一幫老臣,圍著花生米和紅棗開會,你撒一把黑豆,我撒一把枸杞的……

突出了他們紙上談兵的迂腐氣。

編劇通過這些巧妙的細節,給這撥人的正義臉譜,添了點老舊的古銅色。

讓他們變成了食古不化、不與時俱進的書呆子。

這樣的夢幻組合,不輸……有鬼。

這些又是熟悉的歷史,所以本劇點到為止。

“衣帶詔計畫”很快失敗,故事的重心,轉移到了主角司馬懿如何救父這件事上。

Sir看到這裡,大概明白了這個很手遊感的名字“軍師聯盟”的意思……

這劇裡,除了曹操司馬懿之外,其餘各個,也都是大聰明人。

楊修,料敵機先,懂得在風波發生前,暗藏伏筆,栽贓嫁禍給司馬家。

荀彧,舊時是漢室老臣,如今是曹操心腹。

他當真背叛舊主了嗎?好像也沒有。

請司空慎重,切不可冒犯了天子

念舊主,也護新主,巧妙地踩在鋼絲之上,顧個人安危,也謀天下之事。

可想而知,這個人物將是左右時局的一個變數。

主角,更叫人猜不透。

司馬懿,表面上看是個五好青年。

有知識、怕老婆、疼弟弟、孝敬父親,三觀還正。

人,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但背地裡,又露出這種古怪表情。

好傢伙,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司馬懿招牌氣質——鷹視狼顧麼。

難不成,他都是在演?

好一個兩面三刀的權謀霸主,司馬懿。

編劇常江說,我們看不清司馬懿,因為他是時代的產物:

司馬懿有欲望,摧毀別人也摧毀自己。是和時代契合的人的完整一生,我很難用一兩個詞定義這個人。

是啊,人心亂,因為時局亂。

這麼個烽火狼煙的時代,《軍師聯盟》沒有選擇忽視,但也沒有過分強化。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袁紹起兵等時間頻繁出現在人物對白、旁白、畫外音介紹中。

可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面、重大歷史事件……一律能略則略。

有人說,《軍師聯盟》裡沒有戰場。

Sir想說,他們啊,小看了戰場。

不是聲嘶力竭、萬馬奔騰才叫戰場,那些,都是戰場的最終結果——

人心,從來都是最核心的戰場。

相比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戲,編劇似乎更願意把G點,安插在風光的歷史書裡潛藏的詭異內核中——

人心,鬼蜮。

……啥意思,就是陰險的權力鬥爭啊。

所以,大場面拍不出人心,文戲才拍得出。

四個字,察言觀色。

不經意的小動作,拿捏分寸的小臺詞,表面波瀾不驚的文人禮節下,牽引出瞬息萬變的人際關係。

只有一閃而過的小表情,才偶爾向觀眾出賣著人物的真正內心。

這個正反打的角度足見細心,兩人的表情都很微妙

在選拔人才的月旦評上,名士楊修當著天下學士對台下的曹操、曹植的詩文頂禮膜拜,恨不能抱上曹氏大腿。

當今第一等詩人當屬曹司空與其子曹植

台下,鏡頭掃過四個人的臉。

曹操及郭嘉,享受著這美譽;曹操二兒子曹丕,一臉落寞;讀書人司馬懿看穿了這小馬屁,淡淡一笑。

要知道,這平靜文戲下,可隱藏著刺殺曹操的危機。於是曹操的表情,更有了二重解讀。

他已經精心佈置了應對策略,所以才能如此成竹在胸(到後面,觀眾才會恍然大悟)。

政治啊內鬥啊,真是無處不在。

而描摹官場,不就講究一個於無聲處聽驚雷嗎?

這麼說來,《軍師聯盟》貌似是古裝劇,其實已經拍出了一本小小的職場教科書。

不開玩笑,這就給你們搬幾課——

《怎麼看出哪位同級更受領導器重》

很簡單,一看,看禮數;二聽,聽話術。

這場戲,曹操憑一紙暗通袁紹的書信,將京兆尹司馬防以逆反罪捕入大牢。疑心病重的他,假意問兩位心腹的看法。

看——尚書令荀彧發言時,轉身,面朝曹操作揖;軍師郭嘉回答時,直接側身,並不行禮。

都是心腹,一個中規中矩,一個不拘小節。你們說,誰親誰疏?

聽——荀彧說,僅憑書信定案,不妥;郭嘉卻說,“此事癥結,不在一封通袁書信”。

言下之意,這只是放線釣魚而已。

一個就事論事,一個摸准主子心脈。你們說,誰親誰疏?

曹操:奉孝(軍師郭嘉)知我

看兩人眼神,孰高孰下立判

高級的宮鬥,在攻心。

但聽和看,還是察言觀色的入門級,更高階的,是投石問路。

這第二課,姑且叫做:

《如何敲開領導的心門》

不能豪奪,只能巧取。秘訣在一個“探”字,丟一顆石頭過去,聽迴響。

司馬懿因為父親入獄四處奔走,出動妻妹郭照去請曹丕幫忙。

還臨時抱佛腳,逼郭照背了首詩: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正戳中曹丕無人點破的政治隱憂,於是曹丕回答:

“就沖他讓你說這番話,我就給你們指條路。”

原來,這四句詩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來是一首閨怨詩,講丈夫不在家,思婦深感門庭冷落。

這種寒門獨居的痛苦和不平,乍一聽是在自歎司馬家家道中落的衰敗。

實際上切中的,是曹丕最隱秘的心事——

作為備受冷落的二兒子,企盼父親寵信而不得,可不就是庭院深處的“思婦”嗎?

但她一個弱女子,如果真直白地把這些說出口,就算說對,也難免不觸黴頭。

所以這種借詩喻境的婉轉,才體現了司馬懿用心良苦——

又點破人家心事,又好像在說自家,實在太講尊卑,太得體。

你看,這更高一層的境界,不是被動迎合,而是主動試探。

如果說,入門是“看/聽”,進階是“探”,那麼最高級的境界,在於一個“鉤”字:

甕中捉鼈。

不是遠觀,不是淺探,而是看准人心底色,全力出擊,勢在必得。

Sir講的,是《軍師聯盟》前七集以來的一出高☆禁☆潮戲——

《同事水太深,如何逼他露馬腳》

四個字,攻其不備。

曹操一直想重用司馬懿,卻苦於猜他不透。

這司馬懿,也實在藏太深。人前,總是一副忠犬相。

扮豬,真是為了吃老虎嗎?老實說,誰也不知道。

連老奸巨猾的曹操,也不知道。

可曹操愛才啊,他不知道,就捨不得殺。

軍師郭嘉臨死前囑咐,此人水深,如果我們不用,就要確保別人也用不著。

所以曹操必須驗明真身,看司馬懿溫順的外表下,是否真有“鷹視狼顧之相”。(傳聞此面相者有帝王志、野心勃勃)

也就是史書裡這一段: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晉書宣帝》

那麼編劇怎麼編呢?

劇中,曹操假意讓司馬懿先退下,等他轉身就突然……抓一把棋子扔向他。

出於本能,司馬懿猛地回頭。

斜眼、勾眉,鷹視、狼顧,殺氣寫一臉。

大堂空蕩,棋子彈跳,人物變臉,魚兒……咬鉤。

扔棋子試探,很難說這是編劇的腦洞,還是“曹操劉備涼亭中聊天下英雄”那個典故的變種: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這樣改編歷史,似有似無,無中生有,真讓觀者佩服。

好看嗎?真好看。

但這戲,好看的不止於畫內那些不動聲色的交手。

更有畫外,意味深長的草蛇灰線——

司馬懿察覺到自己露相,瞬間驚惶。

他在怕什麼?

曹操計謀得逞,先是得意大笑……突然轉身,眉一揚,笑不出來了。

他想到了什麼?

這種心戰間的留白,輕輕幾個伏筆,就把人物命運、格局走向都帶上了。

(這麼會挖坑,逼得Sir不得不看了很多插播廣告,順便吐個槽,這劇廣告也賊多了……)

這,是《軍師聯盟》在開局給我們的特別之處。

它不貪大。

別的歷史劇拍疆場廝殺,它拍兵不血刃。

別人拍縱橫捭闔,它拍人心回合。

別人拍激辯,它拍留白。

《大秦帝國之裂變》

舍大取小,是缺錢嗎?

缺錢的話,怎麼做出這樣的畫面。

看這漂亮的慢動作、多機位轉換……質感不輸電影。

主演(也是監製)吳秀波說,“攝製組平常要用16台機器,各角度同時作業。”

16台機器什麼水準?

張藝謀在一次2007年的採訪中說:

電影拍攝……一個攝製組有兩台至三台攝影機。

看來,這部劇的拍攝規格,幾乎7倍於當時的電影。

缺錢的話,怎麼做出這種水準的鏡頭語言。

軍師郭嘉在第六集暴斃。

說是暴斃,其實細想,也不算突然。

早在第二集,司馬懿去找郭嘉求情。這一段,畫面不斷切換,強調郭嘉辦公環境的幽閉:大白天,垂簾、燃燭,火光包圍。

除了暗示此人藏得深,是不是也在說他畏寒、體弱呢?

用畫面埋伏筆,幾乎可以算作相當老道的電影語言了。

不消說,《軍師聯盟》值得一追。

說起來也奇怪,做這麼精緻,Sir反而沒看出,主創有炮製史詩巨制的野心。

導演張永新接受採訪說:

這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歷史正劇。

這個故事實際上講的是(司馬懿)一家人的故事,整個三國時期的英雄都非常非常有魅力值……而我和吳秀波老師一直希望做一種溫暖的歷史,帶有詼諧化輕鬆化的訴說模式。

它好就好在,做小。

把小,做到盡。

曹操飲的酒,一律是濁酒。只因東漢還普遍用土法釀酒,度數低,酒水濁。

反觀今天其他歷史劇,拍哪朝哪代,都用純白酒/水糊弄過去。

上為《軍師聯盟》,下為戰國劇《羋月傳》合巹酒

還有,男主吳秀波為了真實的束髮效果,當真……蓄了發。

拍戲之初用了很長時間去留長髮……這是我第一次製作電視劇……馬虎不得。

古裝戲男演員真發上陣,發根分明,太少見。

除了服道化,演員都卯著勁給自己加戲,根據角色性格,設計小動作。

楊修撫下巴、司馬懿習慣性彈眉,背後的深意啊,你們慢慢猜。

更不用說,演員入戲後,磕頭磕到不要命。

魔鬼藏于細節,而這劇的魔鬼,很多藏在了“不值錢”的龍套戲裡。

同樣是射箭,有的劇在自戀。

《九州天空城》

有的在做樣子。

《錦衣夜行》

有的,臉雖不露,但臉外的面積,什麼眼神啊手勁啊,都是戲。

由於太使勁,手的血色都青了幾個色號

對,這個弓箭手,毫無疑問是個群眾演員,就來自《軍師聯盟》。

所以。

在Sir看來,《軍師聯盟》不僅是良心,更是一種態度。

一種“雕琢細小”的態度。

從立意到執行,從破題到筆法,從對白到表情,全程走心的態度。

必須說明,《軍師聯盟》引起的爭議,Sir不是沒看到。

針對史實改編,歷史迷們和普通觀眾懟上了。

Sir能看到,史實粉對中國歷史的守護情懷。

但從影評人的視角看,能拍出這樣的歷史劇,不易。

之所以難被認可,一來,怪它是歷史劇。

講史實,一般很難有《琅琊榜》那樣的架空劇來得討巧。

豆瓣網友@hinghman 發帖噴一星黨

不改編照著拍,別人說你沒事幹燒錢;編得假編得傻,別人說你毀經典……

不怪觀眾,你拍歷史劇,總要經得起考究玩味,又引得出心境共鳴。

一句話,從歷史中來,到現實裡去。

二來,還得怪它是歷史劇。

在都市劇、玄幻劇成災的今天,它不討喜。

這麼不討喜的類型,非得出動牛叉的編劇,要不壓不住。

所以,Sir想對那些摳字眼的歷史迷說,較真,不必過度。影視與正史的真假界限,的確有一條金線,而《軍師聯盟》,踩得算准。

它有正經,有輕鬆;有歷史,有變數;而人物性格也有繼承,有發展。

要編得“像歷史”,讓觀眾看。

又要編得“有點不像歷史”,讓觀眾愛。

作為國劇良心《白鹿原》接棒之作,Sir最後給一句:

這個7月咱運氣好,遇到了用心的國劇人。

這等功夫,一分一毫。

眼尖的觀眾啊,全看得到。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伍迪愛倫坡

毒舌電影App—— 嚴選好片,最大電影自媒體影評平臺,千萬影迷聚集的影視社區。

Sir

曹操我可不是單純地殺異己,那樣我和單純的董卓,還有什麼區別……

我真正要的是:

驅除老人,選拔年輕人。因為抓住年輕人,才是抓住未來。

說到這班老人,之前的影視劇都在說他們忠義。

是啊,匡扶漢室,捨身取義,那是正史。

可影視劇再這麼來100次,觀眾也受不了。

於是這次,編劇玩了點新變化。

首先,漢獻帝被塑造成了一個小油子。

比完這個拔劍的動作,硬不過1秒,他就想溜……

沒什麼帝王氣質,反而很像班上掉隊的二流子。

然後,這一幫老臣,圍著花生米和紅棗開會,你撒一把黑豆,我撒一把枸杞的……

突出了他們紙上談兵的迂腐氣。

編劇通過這些巧妙的細節,給這撥人的正義臉譜,添了點老舊的古銅色。

讓他們變成了食古不化、不與時俱進的書呆子。

這樣的夢幻組合,不輸……有鬼。

這些又是熟悉的歷史,所以本劇點到為止。

“衣帶詔計畫”很快失敗,故事的重心,轉移到了主角司馬懿如何救父這件事上。

Sir看到這裡,大概明白了這個很手遊感的名字“軍師聯盟”的意思……

這劇裡,除了曹操司馬懿之外,其餘各個,也都是大聰明人。

楊修,料敵機先,懂得在風波發生前,暗藏伏筆,栽贓嫁禍給司馬家。

荀彧,舊時是漢室老臣,如今是曹操心腹。

他當真背叛舊主了嗎?好像也沒有。

請司空慎重,切不可冒犯了天子

念舊主,也護新主,巧妙地踩在鋼絲之上,顧個人安危,也謀天下之事。

可想而知,這個人物將是左右時局的一個變數。

主角,更叫人猜不透。

司馬懿,表面上看是個五好青年。

有知識、怕老婆、疼弟弟、孝敬父親,三觀還正。

人,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但背地裡,又露出這種古怪表情。

好傢伙,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司馬懿招牌氣質——鷹視狼顧麼。

難不成,他都是在演?

好一個兩面三刀的權謀霸主,司馬懿。

編劇常江說,我們看不清司馬懿,因為他是時代的產物:

司馬懿有欲望,摧毀別人也摧毀自己。是和時代契合的人的完整一生,我很難用一兩個詞定義這個人。

是啊,人心亂,因為時局亂。

這麼個烽火狼煙的時代,《軍師聯盟》沒有選擇忽視,但也沒有過分強化。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袁紹起兵等時間頻繁出現在人物對白、旁白、畫外音介紹中。

可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面、重大歷史事件……一律能略則略。

有人說,《軍師聯盟》裡沒有戰場。

Sir想說,他們啊,小看了戰場。

不是聲嘶力竭、萬馬奔騰才叫戰場,那些,都是戰場的最終結果——

人心,從來都是最核心的戰場。

相比拋頭顱、灑熱血的戰爭戲,編劇似乎更願意把G點,安插在風光的歷史書裡潛藏的詭異內核中——

人心,鬼蜮。

……啥意思,就是陰險的權力鬥爭啊。

所以,大場面拍不出人心,文戲才拍得出。

四個字,察言觀色。

不經意的小動作,拿捏分寸的小臺詞,表面波瀾不驚的文人禮節下,牽引出瞬息萬變的人際關係。

只有一閃而過的小表情,才偶爾向觀眾出賣著人物的真正內心。

這個正反打的角度足見細心,兩人的表情都很微妙

在選拔人才的月旦評上,名士楊修當著天下學士對台下的曹操、曹植的詩文頂禮膜拜,恨不能抱上曹氏大腿。

當今第一等詩人當屬曹司空與其子曹植

台下,鏡頭掃過四個人的臉。

曹操及郭嘉,享受著這美譽;曹操二兒子曹丕,一臉落寞;讀書人司馬懿看穿了這小馬屁,淡淡一笑。

要知道,這平靜文戲下,可隱藏著刺殺曹操的危機。於是曹操的表情,更有了二重解讀。

他已經精心佈置了應對策略,所以才能如此成竹在胸(到後面,觀眾才會恍然大悟)。

政治啊內鬥啊,真是無處不在。

而描摹官場,不就講究一個於無聲處聽驚雷嗎?

這麼說來,《軍師聯盟》貌似是古裝劇,其實已經拍出了一本小小的職場教科書。

不開玩笑,這就給你們搬幾課——

《怎麼看出哪位同級更受領導器重》

很簡單,一看,看禮數;二聽,聽話術。

這場戲,曹操憑一紙暗通袁紹的書信,將京兆尹司馬防以逆反罪捕入大牢。疑心病重的他,假意問兩位心腹的看法。

看——尚書令荀彧發言時,轉身,面朝曹操作揖;軍師郭嘉回答時,直接側身,並不行禮。

都是心腹,一個中規中矩,一個不拘小節。你們說,誰親誰疏?

聽——荀彧說,僅憑書信定案,不妥;郭嘉卻說,“此事癥結,不在一封通袁書信”。

言下之意,這只是放線釣魚而已。

一個就事論事,一個摸准主子心脈。你們說,誰親誰疏?

曹操:奉孝(軍師郭嘉)知我

看兩人眼神,孰高孰下立判

高級的宮鬥,在攻心。

但聽和看,還是察言觀色的入門級,更高階的,是投石問路。

這第二課,姑且叫做:

《如何敲開領導的心門》

不能豪奪,只能巧取。秘訣在一個“探”字,丟一顆石頭過去,聽迴響。

司馬懿因為父親入獄四處奔走,出動妻妹郭照去請曹丕幫忙。

還臨時抱佛腳,逼郭照背了首詩: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正戳中曹丕無人點破的政治隱憂,於是曹丕回答:

“就沖他讓你說這番話,我就給你們指條路。”

原來,這四句詩出自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本來是一首閨怨詩,講丈夫不在家,思婦深感門庭冷落。

這種寒門獨居的痛苦和不平,乍一聽是在自歎司馬家家道中落的衰敗。

實際上切中的,是曹丕最隱秘的心事——

作為備受冷落的二兒子,企盼父親寵信而不得,可不就是庭院深處的“思婦”嗎?

但她一個弱女子,如果真直白地把這些說出口,就算說對,也難免不觸黴頭。

所以這種借詩喻境的婉轉,才體現了司馬懿用心良苦——

又點破人家心事,又好像在說自家,實在太講尊卑,太得體。

你看,這更高一層的境界,不是被動迎合,而是主動試探。

如果說,入門是“看/聽”,進階是“探”,那麼最高級的境界,在於一個“鉤”字:

甕中捉鼈。

不是遠觀,不是淺探,而是看准人心底色,全力出擊,勢在必得。

Sir講的,是《軍師聯盟》前七集以來的一出高☆禁☆潮戲——

《同事水太深,如何逼他露馬腳》

四個字,攻其不備。

曹操一直想重用司馬懿,卻苦於猜他不透。

這司馬懿,也實在藏太深。人前,總是一副忠犬相。

扮豬,真是為了吃老虎嗎?老實說,誰也不知道。

連老奸巨猾的曹操,也不知道。

可曹操愛才啊,他不知道,就捨不得殺。

軍師郭嘉臨死前囑咐,此人水深,如果我們不用,就要確保別人也用不著。

所以曹操必須驗明真身,看司馬懿溫順的外表下,是否真有“鷹視狼顧之相”。(傳聞此面相者有帝王志、野心勃勃)

也就是史書裡這一段: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晉書宣帝》

那麼編劇怎麼編呢?

劇中,曹操假意讓司馬懿先退下,等他轉身就突然……抓一把棋子扔向他。

出於本能,司馬懿猛地回頭。

斜眼、勾眉,鷹視、狼顧,殺氣寫一臉。

大堂空蕩,棋子彈跳,人物變臉,魚兒……咬鉤。

扔棋子試探,很難說這是編劇的腦洞,還是“曹操劉備涼亭中聊天下英雄”那個典故的變種: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這樣改編歷史,似有似無,無中生有,真讓觀者佩服。

好看嗎?真好看。

但這戲,好看的不止於畫內那些不動聲色的交手。

更有畫外,意味深長的草蛇灰線——

司馬懿察覺到自己露相,瞬間驚惶。

他在怕什麼?

曹操計謀得逞,先是得意大笑……突然轉身,眉一揚,笑不出來了。

他想到了什麼?

這種心戰間的留白,輕輕幾個伏筆,就把人物命運、格局走向都帶上了。

(這麼會挖坑,逼得Sir不得不看了很多插播廣告,順便吐個槽,這劇廣告也賊多了……)

這,是《軍師聯盟》在開局給我們的特別之處。

它不貪大。

別的歷史劇拍疆場廝殺,它拍兵不血刃。

別人拍縱橫捭闔,它拍人心回合。

別人拍激辯,它拍留白。

《大秦帝國之裂變》

舍大取小,是缺錢嗎?

缺錢的話,怎麼做出這樣的畫面。

看這漂亮的慢動作、多機位轉換……質感不輸電影。

主演(也是監製)吳秀波說,“攝製組平常要用16台機器,各角度同時作業。”

16台機器什麼水準?

張藝謀在一次2007年的採訪中說:

電影拍攝……一個攝製組有兩台至三台攝影機。

看來,這部劇的拍攝規格,幾乎7倍於當時的電影。

缺錢的話,怎麼做出這種水準的鏡頭語言。

軍師郭嘉在第六集暴斃。

說是暴斃,其實細想,也不算突然。

早在第二集,司馬懿去找郭嘉求情。這一段,畫面不斷切換,強調郭嘉辦公環境的幽閉:大白天,垂簾、燃燭,火光包圍。

除了暗示此人藏得深,是不是也在說他畏寒、體弱呢?

用畫面埋伏筆,幾乎可以算作相當老道的電影語言了。

不消說,《軍師聯盟》值得一追。

說起來也奇怪,做這麼精緻,Sir反而沒看出,主創有炮製史詩巨制的野心。

導演張永新接受採訪說:

這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歷史正劇。

這個故事實際上講的是(司馬懿)一家人的故事,整個三國時期的英雄都非常非常有魅力值……而我和吳秀波老師一直希望做一種溫暖的歷史,帶有詼諧化輕鬆化的訴說模式。

它好就好在,做小。

把小,做到盡。

曹操飲的酒,一律是濁酒。只因東漢還普遍用土法釀酒,度數低,酒水濁。

反觀今天其他歷史劇,拍哪朝哪代,都用純白酒/水糊弄過去。

上為《軍師聯盟》,下為戰國劇《羋月傳》合巹酒

還有,男主吳秀波為了真實的束髮效果,當真……蓄了發。

拍戲之初用了很長時間去留長髮……這是我第一次製作電視劇……馬虎不得。

古裝戲男演員真發上陣,發根分明,太少見。

除了服道化,演員都卯著勁給自己加戲,根據角色性格,設計小動作。

楊修撫下巴、司馬懿習慣性彈眉,背後的深意啊,你們慢慢猜。

更不用說,演員入戲後,磕頭磕到不要命。

魔鬼藏于細節,而這劇的魔鬼,很多藏在了“不值錢”的龍套戲裡。

同樣是射箭,有的劇在自戀。

《九州天空城》

有的在做樣子。

《錦衣夜行》

有的,臉雖不露,但臉外的面積,什麼眼神啊手勁啊,都是戲。

由於太使勁,手的血色都青了幾個色號

對,這個弓箭手,毫無疑問是個群眾演員,就來自《軍師聯盟》。

所以。

在Sir看來,《軍師聯盟》不僅是良心,更是一種態度。

一種“雕琢細小”的態度。

從立意到執行,從破題到筆法,從對白到表情,全程走心的態度。

必須說明,《軍師聯盟》引起的爭議,Sir不是沒看到。

針對史實改編,歷史迷們和普通觀眾懟上了。

Sir能看到,史實粉對中國歷史的守護情懷。

但從影評人的視角看,能拍出這樣的歷史劇,不易。

之所以難被認可,一來,怪它是歷史劇。

講史實,一般很難有《琅琊榜》那樣的架空劇來得討巧。

豆瓣網友@hinghman 發帖噴一星黨

不改編照著拍,別人說你沒事幹燒錢;編得假編得傻,別人說你毀經典……

不怪觀眾,你拍歷史劇,總要經得起考究玩味,又引得出心境共鳴。

一句話,從歷史中來,到現實裡去。

二來,還得怪它是歷史劇。

在都市劇、玄幻劇成災的今天,它不討喜。

這麼不討喜的類型,非得出動牛叉的編劇,要不壓不住。

所以,Sir想對那些摳字眼的歷史迷說,較真,不必過度。影視與正史的真假界限,的確有一條金線,而《軍師聯盟》,踩得算准。

它有正經,有輕鬆;有歷史,有變數;而人物性格也有繼承,有發展。

要編得“像歷史”,讓觀眾看。

又要編得“有點不像歷史”,讓觀眾愛。

作為國劇良心《白鹿原》接棒之作,Sir最後給一句:

這個7月咱運氣好,遇到了用心的國劇人。

這等功夫,一分一毫。

眼尖的觀眾啊,全看得到。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伍迪愛倫坡

毒舌電影App—— 嚴選好片,最大電影自媒體影評平臺,千萬影迷聚集的影視社區。

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