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你對每個領導都不滿意?

最近,好友艾晨向我訴苦,因為不滿意上任領導頤指氣使的風格,

所以更換了部門。結果到了新部門,她對領導還是牢騷滿腹,認為現任領導太圓滑,太沒有擔當了。

艾晨比我小幾歲,是我的校友。我問她,為什麼你對每個領導都不滿意呢?這句話有點傷人,好在我們是多年的朋友,艾晨並沒有對我的質問產生抵觸的情緒。

都是他們的問題啊,她說。

怎麼都是領導的問題呢?我反問。

於是她說,第一個領導,你知道的,特別強勢,脾氣大,

自負,錯了也不見他臉紅一下,有時候還會和下屬爭榮譽。我就看不得這樣的人當領導。

而現在的領導呢,看起來好像很民主,可是沒什麼能力,協調困難的工作,他就來回踢皮球!這也讓我看不慣啊!

他們身為領導,難道不應該在能力和品行方面都是標杆嗎?如果不是,那他憑什麼當我的領導啊?

艾晨說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似乎把領導們都貶損了一遍之後,她的呼吸也終於變得暢快了。

像我的朋友艾晨這樣的問題,我曾經也有。那時我還很年輕(好吧,現在我必須接受我不是熱血青年的事實了),在剛入職場的時候,在對待領導和對待家長態度上,還不知道如何區別。

我曾經的感受是這樣的,領導就像我的家長,他們要求我,考核我,評價我,不論他們的年齡大小,能力如何,他們都是我的領導。我只能依從他們,我離不開他們,必須忍受一些不願意接受的東西,

就像我不可能在未成年的時候,離開那個我不喜歡的家庭一樣。

而我,似乎因為天生有些批判性思維,總是能找出他們在性格或者業務方面的短板,就總是有些不舒服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的工作價值不高,是在給領導做墊腳石,有時還會覺得自己像個祥林嫂,總是想訴訴自己的委屈。

但是,我似乎沒有去思考,我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在和領導的關係中,

我應該承擔哪些責任?我還能做些什麼?

這樣的情緒曾經維持了很多年,而且總是重複地出現在我和多任領導的關係中。這期間,自己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我總是有這樣的思維方式?為什麼總是跳不出這樣的交往模式?

分析我自己曾經的經歷,結合學習心理課程的收穫,我總結了以下幾點,聰明的你,也來看一看,是否也有中招呢?

第一,從心理學上看,抗上這種情緒,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曾經的家庭關係影響。

如果你在曾經的原生家庭中,總有一個角色對你持否認與壓制的教育模式,你曾經在與這個長輩的交往中,積壓了大量的憤怒。那麼,在職場中,你就很容易把你曾經的方式套用在你與上司的交往模式中,而且不自知。

比如總是習慣性地以沉默對抗,比如不能及時、正確地表達自己,習慣於壓抑自己,比如總是容易感覺到敵對的情緒,哪怕只是別人一時情緒也會影響到你等等。

所以,如果我們總是陷入同一種模式,就需要認真想一想,是不是把領導在潛意識裡當成了你的什麼人?你在以什麼樣的要求在評價和衡量他(她)們?

如果我們曾經在過去,經常要通過討好或屈尊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家人一種關心和愛,那麼我們就容易在長大後,總是傾向於以別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為了得到肯定,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他人想法行事。

或者在後期的補償式的思維中,發展出一個強大的道德上的我,時時地看管著本性的那個我,稍做休息或者對工作略有微詞都不能被自己接受,都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

如果在工作中必須燃盡自己才覺得安心,才覺得對得起單位的工資福利,這種模式必然會帶來深深的委屈。因為職場確實需要你的付出,但這種付出,並不是要你把自己碾碎榨幹來應對工作,沒有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談何對工作的付出呢?

第二,我們需要反思一下,這種與上級不融洽的關係,還可能源於我們一直沒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把你的領導當成了一個理想中的自己,完美的自己,領導身上讓你欣賞或崇拜的特質,可能也是你所缺少的。

之所以對曾經的領導感到失望,是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投射了一種高大上的期望和崇拜,我們總是這樣以為,他既然是領導,那麼必須在各個方面都是優秀的,都是可以引導和激勵我們的。

而一旦他們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軟弱或者妥協,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就開始啟動抗上的情緒。

就是說,我們特別欣賞他們的,其實是希望自己能達到的能力和修養要求,如果他們不符合,我們就會對其感到失望,行為上就會表現出來。其實,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的不接納。不接納自己也就無法接納他人的不足,無法接納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

第三,在和領導的交往過程中,因為自己的某些原因,比如害怕受到批評,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等,我們可能使用了自己的一些防禦性行為,而這些防禦性的行為,也加深了誤會。

這些防禦性行為包括工作上的情緒抵觸,自我的情緒緊張和焦慮,以及一些不自知的自我暗示和情境歸因。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這種外在的感受來感知關係的,你的這些防禦性行為,也會被你的領導所曲解為你的不合作,驕傲和個性化,這將會使交往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對於需要緊密協作的上下級關係來說。

但凡有抗上情緒的職場人,都容易引起焦慮的情緒。因為上級掌握著我們的大半前途,或是提升的建議權,或是獎金分配權。在正常的認知中,我們強迫自己必須適應上級的個性,完成上級可能苛刻的工作要求,如果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型的領導,更容易在上下級關係中出現問題。

我們一旦感覺到關係的不和諧,就會自然地聯想到上級可能對我們的懲罰,這些懲罰讓我們恐懼和憤怒,對上級的衝撞又會讓我們內疚,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們難以名狀的焦慮。

因為這些感情過於強烈,有時我們需要更多的能量,去處理和解決這種心理衝突。我們需要不斷地與自我這些情緒做對抗和平衡,而使自己無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工作中,繼而對工作也產生了厭倦和抵觸情緒。

除非你想離開當前的部門,否則,與上級的工作關係是否愉快,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工作是否開心、是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何況,你又怎麼能保證不遇到另外一個不好相處的領導呢?

如果你想改善這種關係,前提也必須是自我的完善。聰明如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感受呢?

而且不自知。

比如總是習慣性地以沉默對抗,比如不能及時、正確地表達自己,習慣於壓抑自己,比如總是容易感覺到敵對的情緒,哪怕只是別人一時情緒也會影響到你等等。

所以,如果我們總是陷入同一種模式,就需要認真想一想,是不是把領導在潛意識裡當成了你的什麼人?你在以什麼樣的要求在評價和衡量他(她)們?

如果我們曾經在過去,經常要通過討好或屈尊自己的方式來獲得家人一種關心和愛,那麼我們就容易在長大後,總是傾向於以別人的價值觀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為了得到肯定,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他人想法行事。

或者在後期的補償式的思維中,發展出一個強大的道德上的我,時時地看管著本性的那個我,稍做休息或者對工作略有微詞都不能被自己接受,都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

如果在工作中必須燃盡自己才覺得安心,才覺得對得起單位的工資福利,這種模式必然會帶來深深的委屈。因為職場確實需要你的付出,但這種付出,並不是要你把自己碾碎榨幹來應對工作,沒有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談何對工作的付出呢?

第二,我們需要反思一下,這種與上級不融洽的關係,還可能源於我們一直沒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把你的領導當成了一個理想中的自己,完美的自己,領導身上讓你欣賞或崇拜的特質,可能也是你所缺少的。

之所以對曾經的領導感到失望,是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投射了一種高大上的期望和崇拜,我們總是這樣以為,他既然是領導,那麼必須在各個方面都是優秀的,都是可以引導和激勵我們的。

而一旦他們在某一方面表現出軟弱或者妥協,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我們就開始啟動抗上的情緒。

就是說,我們特別欣賞他們的,其實是希望自己能達到的能力和修養要求,如果他們不符合,我們就會對其感到失望,行為上就會表現出來。其實,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的不接納。不接納自己也就無法接納他人的不足,無法接納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

第三,在和領導的交往過程中,因為自己的某些原因,比如害怕受到批評,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等,我們可能使用了自己的一些防禦性行為,而這些防禦性的行為,也加深了誤會。

這些防禦性行為包括工作上的情緒抵觸,自我的情緒緊張和焦慮,以及一些不自知的自我暗示和情境歸因。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這種外在的感受來感知關係的,你的這些防禦性行為,也會被你的領導所曲解為你的不合作,驕傲和個性化,這將會使交往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對於需要緊密協作的上下級關係來說。

但凡有抗上情緒的職場人,都容易引起焦慮的情緒。因為上級掌握著我們的大半前途,或是提升的建議權,或是獎金分配權。在正常的認知中,我們強迫自己必須適應上級的個性,完成上級可能苛刻的工作要求,如果遇到一個霸道總裁型的領導,更容易在上下級關係中出現問題。

我們一旦感覺到關係的不和諧,就會自然地聯想到上級可能對我們的懲罰,這些懲罰讓我們恐懼和憤怒,對上級的衝撞又會讓我們內疚,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我們難以名狀的焦慮。

因為這些感情過於強烈,有時我們需要更多的能量,去處理和解決這種心理衝突。我們需要不斷地與自我這些情緒做對抗和平衡,而使自己無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工作中,繼而對工作也產生了厭倦和抵觸情緒。

除非你想離開當前的部門,否則,與上級的工作關係是否愉快,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的工作是否開心、是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何況,你又怎麼能保證不遇到另外一個不好相處的領導呢?

如果你想改善這種關係,前提也必須是自我的完善。聰明如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