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茶才是巔峰體驗:什麼是殺青?什麼是榨茶?什麼是研茶

接作者上文《宋茶才是巔峰體驗:一款好茶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四)》。

宋茶中的“蒸青”。採摘和揀選之後,我們進入殺青的階段。什麼叫殺青?這個詞最早是指古代寫東西的竹簡在火上烤烤,性質就穩定了,防止蟲蛀。那後面也指一個著作寫定了,ok了,不再改了。我們現在娛樂業發達,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電影殺青了。電影殺青是拍攝結束了,當然還有後期製作,但是素材就是這樣了。茶也是一樣,殺青十分重要,雖然後面還有工藝,但是這個原料在這一步已經定型了。

殺青有幾種,炒青,蒸青,烘青,曬青,還有通過其他方式比如輻射的,所有方式有一個共性:通過高溫破壞或者鈍化酶的活性,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蒸青和其他方式不同在於,是在和水打交道。宋茶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不斷的和水和火在互動。它不像今天的炒青,採摘下來之後,就是和火在互動,也不是今天的蒸青,蒸完之後就是乾燥了,它是一個不斷互動的過程。

蒸青當然也是講究火候,不能不熟,也不能過熟。過熟顏色發黃,味道會淡,而且膠質流失,後面不好壓餅;不熟色青味烈,但是有草木之氣,而且容易沉;這個是技術細節,不細說。但是我們看一個技術,關鍵還要看目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我們今天探討技術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黃儒《品茶要錄》裡面就說,如果是鬥茶,就可以殺的稍微輕一點,這樣點出來顏色上漂亮;如果單純從入口來說,

他喜歡偏熟一點的,這樣味道更甘醇一些。這個就比較客觀了。我們今天看烏龍也好,普洱茶也好,工藝一定要看你想怎麼用這個茶,是馬上喝?還是放一放?是針對什麼樣的人群和特質?這個決定了你的手法。蒸青是唐代以來的工藝,宋代繼承了,只不過根據建茶的特點,有所創新。我們今天,無論是中國少數幾個蒸青品種還是日本蒸青,和那個時候,
還是有所差異,這個大家要瞭解。

接下來是“榨茶”。榨茶不能直接在高溫上榨,那就一下子變糊糊了。需要先用冷水淋洗幾次,然後再壓榨,換句話說,是冷榨。這個很關鍵,我們現在做茶膏也是這樣,冷榨和熱榨完全不同。《北苑別錄》講:要先入小榨,這個榨的程度較輕,是為了去水份。然後再入大榨,大榨的時候要包上布,再用竹皮紮好,這個是去膏。到了半夜取出來揉勻了,再榨一遍,

這個是翻榨。為啥一次不行要搞好幾次呢,這個用你的智商想一下,不難明瞭,不詳細講了。

那我們還要問,壓榨僅僅是像古人說的,為了去膏嗎?一部分是,因為要去除苦澀物質,保證茶的口感。但不儘然,因為你其實破壞了一部分細胞壁,而活性物質未必全部喪失,那化學反應一定會有,這就有意思了。榨茶有個問題,如果茶榨的比較幹,那表面就沒那麼光鮮潤澤,有的人就讓面上的茶榨的不那麼幹,這樣看起來賣相好,但口感會苦,這在鑒別的時候,都需要小心。

從這裡我們還能看出榨茶確實是為了去除苦澀物質,達到最佳的口感。這個和現在做茶的思路不太一樣。現在雖然也希望不要太苦澀,一般不會用這種方式,浪費太大。但是我們前面講過,宋茶需要把精華提煉出來,達到瞬間的口感爆發,所以必須要這樣。

接下來是研茶。明代以來的茶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哪個茶類,加工過程都要基本保持葉子的完整。這個有人說是進步,那是胡扯,因為最早巴渝老百姓喝茶都是保持葉子完整的,這個應該說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民間一直都沒有中斷過。只能說是一個特點,沒法說高低,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永遠局限在這裡。什麼叫局限呢?歐洲人喝紅茶,不講葉子完整,所以有紅碎茶,並且引導了世界的紅茶標準。這個可以快速浸出內涵物質,縮短操作時間,增加體驗時間,不失為一個思路。而如果我們從宋茶的角度來看,這個還是太初級了,僅僅在加工的最後階段切碎,這個見地就比較低了。

我們完全可以在加工的過程中就有破碎的過程,這樣就不僅僅是浸出速度的問題,還有化學反應的問題。而且這個破碎也不是我們用粉碎機一下子完成就行了,還是要全程帶水的,而且不是一次性加完,是要邊加邊研的。上等茶要加十六次水,一天一個精壯的工人也只能做一小團。即使一般的貢茶,一天也只能做幾團而已,這個比較費工夫。為什麼我們說見地決定了品質呢?我們現在對茶的處理往往是極端的方式,要麼就是保持葉型的完整,要麼就是切碎,或者乾脆搞成抹茶粉。但是這兩個點中間是有很大空間的,可操作的東西非常多。天天講創新,但其實我們的思路被局限了。

特此聲明:說茶網公號:ishuocha(長按複製)轉載發佈本文僅為提供更多資訊,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

這樣看起來賣相好,但口感會苦,這在鑒別的時候,都需要小心。

從這裡我們還能看出榨茶確實是為了去除苦澀物質,達到最佳的口感。這個和現在做茶的思路不太一樣。現在雖然也希望不要太苦澀,一般不會用這種方式,浪費太大。但是我們前面講過,宋茶需要把精華提煉出來,達到瞬間的口感爆發,所以必須要這樣。

接下來是研茶。明代以來的茶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管哪個茶類,加工過程都要基本保持葉子的完整。這個有人說是進步,那是胡扯,因為最早巴渝老百姓喝茶都是保持葉子完整的,這個應該說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民間一直都沒有中斷過。只能說是一個特點,沒法說高低,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永遠局限在這裡。什麼叫局限呢?歐洲人喝紅茶,不講葉子完整,所以有紅碎茶,並且引導了世界的紅茶標準。這個可以快速浸出內涵物質,縮短操作時間,增加體驗時間,不失為一個思路。而如果我們從宋茶的角度來看,這個還是太初級了,僅僅在加工的最後階段切碎,這個見地就比較低了。

我們完全可以在加工的過程中就有破碎的過程,這樣就不僅僅是浸出速度的問題,還有化學反應的問題。而且這個破碎也不是我們用粉碎機一下子完成就行了,還是要全程帶水的,而且不是一次性加完,是要邊加邊研的。上等茶要加十六次水,一天一個精壯的工人也只能做一小團。即使一般的貢茶,一天也只能做幾團而已,這個比較費工夫。為什麼我們說見地決定了品質呢?我們現在對茶的處理往往是極端的方式,要麼就是保持葉型的完整,要麼就是切碎,或者乾脆搞成抹茶粉。但是這兩個點中間是有很大空間的,可操作的東西非常多。天天講創新,但其實我們的思路被局限了。

特此聲明:說茶網公號:ishuocha(長按複製)轉載發佈本文僅為提供更多資訊,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微號:6480348(長按複製)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