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科院與江蘇省科技合作 "火車頭"動力不減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3月20日,圍繞“中科院南京分院引領帶動地方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題的座談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舉行。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周健民,

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蔣躍建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長楊桂山主持。蔣躍建和周健民在會上介紹了科技創新在江蘇省的發展大局中的引領作用以及南京分院在成果轉移轉化中的作用和取得成績。周健民在會上總結,中科院南京分院在推動院省合作方面主要是通過布平臺推融合助產業培育與轉型,
重服務聚資源促成果轉化再創新。

圖為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周健民 袁放 攝

據記者瞭解,中科院與江蘇自1996年建立全面合作關係以來,已走過了二十多年歷程,並於2016年3月院省雙方第五次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定。

二十多年來,在院省雙方共同努力推動下,中科院與江蘇省的科技合作範圍不斷拓展,合作層次不斷提高,合作成效不斷提升,江蘇省成為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服務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

“1234”、“5”和“10+2”

談及江蘇省在推動創新發展實踐中的總體思路,“江蘇的總體思路是‘1234’戰略,即為‘一個環境、兩個支撐、三個體系、四個落腳點’。一個環境就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兩個支撐就是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三個體系分別是產學研結合體系、科技金融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四個落腳點分別為主體是企業、方向在產業、重心向基層和服務于民生,

” 蔣躍建說,“按照總體思路又確立了科技創新的五大重點工作,即突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區域創新佈局優化、產業高端跨越、高科技人才集聚以及科技體制改革。
同時,制定了‘10+2’行動計畫,即科技政策落實、基層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科技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戰略新興產業培育、民生科技、創新國際化、深化產學研合作、科技人才提升工程和蘇南自創區建設和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

創新載體佈局日益完善

周健民介紹,以中科院計算所、納米所和工程熱物理所為核心在江蘇佈局建設了未來網路試驗設施、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燃氣輪機試驗裝置三個重大科技平臺,

將成為江蘇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蘇州醫工所、合肥物質院先進製造所、上海光機所南京先進雷射技術研究院、上海微系統所南京寬頻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研發中心加入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為其正式或預備研究所。中科院系統與江蘇省、市已經共建形成了以“2研究所+2研究型中心+5平臺型產業化中心”為主幹、以120多個所企、所地共建載體為節點的中科院科技服務網路。這些載體已經成為江蘇省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江蘇省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火車頭”作用日益顯著

周健民說,“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政府制定了十大戰略新興產業推進方案,其中中科院在南京軟體和智慧電網、蘇州納米技術、無錫物聯網、常州智慧裝備、揚州新光源、新一代資訊技術和軟體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蘇州納米技術產業為例,2006年12月31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正式開工建設,截止2015年,累計引進、孵化納米技術及相關應用企業352家,就業人數達到2.21萬人,各類領軍人才團隊230個,其中國家千人計畫69人,全年總產值281.3億元,14家企業成功上市;集聚中科院納米所、電子所、蘭化所、藥物所、牛津大學蘇研院、蘇大納米學院等在內的各類研究機構30多家;建有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納米加工與測試平臺、MEMS中試平臺等從創新研發到工程化覆蓋全產業鏈的公共支撐平臺,形成了良好的納米產業發展生態體系。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初步成為納米技術領域國際知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人才、技術和產業高地,並逐步成為引領全球納米技術創新的策源地。

在經濟效益方面,截至2016年,中科院院屬單位與江蘇省企業合作實施中的項目近1500項,當年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113億元,“十二五”期間保持每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長。“十二五”期間,累計有700多個院地合作項目獲江蘇省級科技計畫支持,資助經費超過10億元,帶動合作產出每年躍升百億元。

注重平臺引進、佈局,實現重大成果產業化

“構建平臺是最重要、最有效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服務地方產業、 經濟發展的方式。中科院與江蘇省的院省合作之所以能夠穩定、持續、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平臺+人才+專案”的江蘇模式,”周健民表示,“十二五”前,已有龍芯CPU,新一代VC技術,碳纖維,煤制乙二醇,鋰離子動力電池等一批具有產業標誌性意義的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蘇實現了產業化。“十二五”期間,又有中科院氮化物半導體、微電子技術、生物醫藥、高性能材料、高端製造裝備等領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蘇成功轉化,形成單晶襯底、MEMS感測器、高溫超導限流器、碳纖維T700和T800、高性能薄膜電池、淨水器用膜材料及膜元件等一批標誌性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機制、多重並舉

圖為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蔣躍建 袁放 攝

蔣躍建在發言中表示,省院合作形式日趨多樣。由最初的專案合作、成果轉化,發展到載體共建、人才交流、科技金融等多種形式。在成果轉化方面,由原來的單項技術發展到圍繞某個產業開展集群轉移轉化;由原來的研究所與企業合作轉化發展到由中科院與地方園區共建轉移轉化基地,並在南京、蘇州、常州、泰州和揚州等共同建設6個平臺型技術轉移中心。在載體建設方面,由最初的院企共建研發中心發展到共建院士工作站、院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由單個的載體發展到共建中科院科技服務網路STS等。在人才交流方面,“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企業院士工作站建設,累計建設院士工作站320多個,其中引進中科院系統研究院所的院士建站67個;“十二五”期間又聯合中科院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企業創新崗”試點工作,累計選派92名中科院科技人員到江蘇企業兼任技術副總、副總工程師。在科技金融方面,江蘇與中科院合作組建中國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與中科院國科控股簽訂戰略協議等,不斷探索科技與資本融合助推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加強省市頂層設計,促進重大科技合作

周健民表示,“十二五”期間,在南京分院推動下,中科院或南京分院與江蘇省十三個省轄市全部簽署了全面合作協定,在實現省轄市、縣(市)、中科院應用類科研機構“三個全覆蓋”的基礎上,院省雙方進一步合作推進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共同促進江蘇產業向中高端攀升;合作推進中科院STS科技服務網路行動計畫實施,大力提升中科院駐蘇研發機構的服務效能;合作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集聚更多中科院系統技術、專案、人才等優質科技資源,共同打造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同時,有意識地積極參與培育地方特色產業,例如積極參與培育盱眙的凹土產業、東海的矽產業。

圖為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 袁放 攝

圖為會議現場 袁放 攝

這些載體已經成為江蘇省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江蘇省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火車頭”作用日益顯著

周健民說,“十二五”期間,江蘇省政府制定了十大戰略新興產業推進方案,其中中科院在南京軟體和智慧電網、蘇州納米技術、無錫物聯網、常州智慧裝備、揚州新光源、新一代資訊技術和軟體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蘇州納米技術產業為例,2006年12月31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正式開工建設,截止2015年,累計引進、孵化納米技術及相關應用企業352家,就業人數達到2.21萬人,各類領軍人才團隊230個,其中國家千人計畫69人,全年總產值281.3億元,14家企業成功上市;集聚中科院納米所、電子所、蘭化所、藥物所、牛津大學蘇研院、蘇大納米學院等在內的各類研究機構30多家;建有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納米加工與測試平臺、MEMS中試平臺等從創新研發到工程化覆蓋全產業鏈的公共支撐平臺,形成了良好的納米產業發展生態體系。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全球八大納米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初步成為納米技術領域國際知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人才、技術和產業高地,並逐步成為引領全球納米技術創新的策源地。

在經濟效益方面,截至2016年,中科院院屬單位與江蘇省企業合作實施中的項目近1500項,當年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113億元,“十二五”期間保持每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長。“十二五”期間,累計有700多個院地合作項目獲江蘇省級科技計畫支持,資助經費超過10億元,帶動合作產出每年躍升百億元。

注重平臺引進、佈局,實現重大成果產業化

“構建平臺是最重要、最有效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服務地方產業、 經濟發展的方式。中科院與江蘇省的院省合作之所以能夠穩定、持續、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平臺+人才+專案”的江蘇模式,”周健民表示,“十二五”前,已有龍芯CPU,新一代VC技術,碳纖維,煤制乙二醇,鋰離子動力電池等一批具有產業標誌性意義的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蘇實現了產業化。“十二五”期間,又有中科院氮化物半導體、微電子技術、生物醫藥、高性能材料、高端製造裝備等領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蘇成功轉化,形成單晶襯底、MEMS感測器、高溫超導限流器、碳纖維T700和T800、高性能薄膜電池、淨水器用膜材料及膜元件等一批標誌性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機制、多重並舉

圖為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蔣躍建 袁放 攝

蔣躍建在發言中表示,省院合作形式日趨多樣。由最初的專案合作、成果轉化,發展到載體共建、人才交流、科技金融等多種形式。在成果轉化方面,由原來的單項技術發展到圍繞某個產業開展集群轉移轉化;由原來的研究所與企業合作轉化發展到由中科院與地方園區共建轉移轉化基地,並在南京、蘇州、常州、泰州和揚州等共同建設6個平臺型技術轉移中心。在載體建設方面,由最初的院企共建研發中心發展到共建院士工作站、院地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由單個的載體發展到共建中科院科技服務網路STS等。在人才交流方面,“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率先啟動了企業院士工作站建設,累計建設院士工作站320多個,其中引進中科院系統研究院所的院士建站67個;“十二五”期間又聯合中科院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企業創新崗”試點工作,累計選派92名中科院科技人員到江蘇企業兼任技術副總、副總工程師。在科技金融方面,江蘇與中科院合作組建中國物聯網產業投資基金,與中科院國科控股簽訂戰略協議等,不斷探索科技與資本融合助推技術成果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加強省市頂層設計,促進重大科技合作

周健民表示,“十二五”期間,在南京分院推動下,中科院或南京分院與江蘇省十三個省轄市全部簽署了全面合作協定,在實現省轄市、縣(市)、中科院應用類科研機構“三個全覆蓋”的基礎上,院省雙方進一步合作推進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共同促進江蘇產業向中高端攀升;合作推進中科院STS科技服務網路行動計畫實施,大力提升中科院駐蘇研發機構的服務效能;合作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集聚更多中科院系統技術、專案、人才等優質科技資源,共同打造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同時,有意識地積極參與培育地方特色產業,例如積極參與培育盱眙的凹土產業、東海的矽產業。

圖為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 袁放 攝

圖為會議現場 袁放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