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雪國列車》導演新作被抵制?豬豬那麼可愛你們為什麼要吃它!

作為韓國最著名的導演之一,從《殺人回憶》,到《漢江怪物》,再到《雪國列車》,奉俊昊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夠吸引到巨大的關注。

2017年,奉俊昊帶著自己的最新作品《玉子》參加了坎城電影節。

這部由世界上最大網路付費視頻平臺Netflix資助的電影遭到了法國電影圈與院線嚴重抵制,認為這是對傳統影院電影的不尊重。

當螢幕上出現Netflix的logo時,全場想起了喝倒彩的聲音。

當然,這場衝突只不過是近些年來,傳統電影產業和新興網路平臺之間矛盾的一個縮影。

雖然在網路平臺發行,《玉子》的演員陣容卻相當強大。

蒂爾達·斯文頓、傑克·吉倫哈爾、麗麗·柯林斯

不過,他們在電影中的形象和男神、女神相去甚遠。

和《雪國列車》中的世界末日不同,《玉子》的故事背景幾乎和現實世界相同。

米蘭達公司發現了一頭自然變異的小豬。

他們宣稱這將是一場畜牧業革命。

公司利用這頭豬培育出26頭小豬,並分發給全世界的26位農民。

最大、最健康的豬將贏得比賽,

成為公司的超級無敵豬。

只不過比賽結果要等到10年後才能揭曉。

其中一頭小豬玉子被送到韓國,交給了小女孩美子的爺爺飼養。

10年後,小豬玉子長成了一頭。。。河。河馬?

玉子獨特的炸魚技巧。

除了體型龐大,玉子的智商也似乎超過了普通的豬。

影片的前半部分頗有種《龍貓》的感覺。

你可以把玉子看作是蠢萌版的龍貓。

和城市中的機械化養殖場不同,玉子能夠在茂密的樹林中自由行動。

人與動物都處於最自然天真的狀態。

直到米蘭達公司決定將玉子帶回來。

可是在妹子眼裡,玉子早就變成了家人,她決定把玉子搶回來。

來到大城市的美子成為灰色人群中唯一一抹紅色。

她像所有不自量力的人一樣,撞向了米蘭達公司冰冷、堅固的玻璃。

這仿佛一個隱喻,是獨立的個體與龐大的組織、鮮活的生命與冰冷的制度之間的碰撞。

堅硬的玻璃在瘋狂的震動中轟然破碎。

美子追逐運輸車的情節幾乎是整部電影最好看的段落。

在美子緊張危險的追逐中,突然插入了動物解放組織充滿愛與和平的攔截行動。

幾個人在撞車之前還提醒對方綁好安全帶。

簡直可以稱得上模範劫匪。

這種漫畫式的荒誕風格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特點。

其實從《雪國列車》就可以看出,導演似乎在刻意將人物漫畫化。

《 雪國列車》中的蒂爾達

反派人物總是掛著神經質的表情,做出各種用力過猛的動作。

這種方式讓電影充滿了寓言的味道。

他們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抽象成了一個個符號。

只不過導演選擇了一個好的故事形式,卻並沒有講述一個好故事。

劇情來到美國之後,整個電影立即失去了亦真亦幻的寓言美感,淪為了尋常的好萊塢商業劇情。

如果說前半部分代表了導演的藝術堅持,後半部分則是導演在商業上的妥協。

美子和玉子的感情同樣能感動你,但這種感動是一種流程式的感動。

導演想在影片中探討對於生命的尊重和動物保護,卻絲毫沒有說服觀眾。

米蘭達公司瞞著公眾,早就將超級豬進行量產。

那麼問題來了,米蘭達公司做錯了什麼?

培育出更加健康美味的肉類難道不是造福社會?

影片中將超級豬的智商設定的很高,以此來證明屠殺的殘忍。

可是在國家地理的紀錄片中,現實世界的豬智商僅低於海豚,比狗的智商更高。

難道要求整個人類都像電影中的那個解放組織成員,連一個番茄都不願意吃,餓得站不起來?

人類保護環境的前提是生存,尊重生命的基礎是自愛。

整個人類物種的生存註定要犧牲其他生命。

影片似乎將食肉行為描述成了一種殘忍的種族滅絕。

解決方法呢?並沒有。

影片的最後只有玉子得救,因為它有名字,當你給一個動物起了名字之後,它就不再只是動物。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尊重每一個犧牲的生命。

話說回來,難道就因為豬比狗長得醜就活該被吃嘛?

影片的前半部分頗有種《龍貓》的感覺。

你可以把玉子看作是蠢萌版的龍貓。

和城市中的機械化養殖場不同,玉子能夠在茂密的樹林中自由行動。

人與動物都處於最自然天真的狀態。

直到米蘭達公司決定將玉子帶回來。

可是在妹子眼裡,玉子早就變成了家人,她決定把玉子搶回來。

來到大城市的美子成為灰色人群中唯一一抹紅色。

她像所有不自量力的人一樣,撞向了米蘭達公司冰冷、堅固的玻璃。

這仿佛一個隱喻,是獨立的個體與龐大的組織、鮮活的生命與冰冷的制度之間的碰撞。

堅硬的玻璃在瘋狂的震動中轟然破碎。

美子追逐運輸車的情節幾乎是整部電影最好看的段落。

在美子緊張危險的追逐中,突然插入了動物解放組織充滿愛與和平的攔截行動。

幾個人在撞車之前還提醒對方綁好安全帶。

簡直可以稱得上模範劫匪。

這種漫畫式的荒誕風格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特點。

其實從《雪國列車》就可以看出,導演似乎在刻意將人物漫畫化。

《 雪國列車》中的蒂爾達

反派人物總是掛著神經質的表情,做出各種用力過猛的動作。

這種方式讓電影充滿了寓言的味道。

他們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抽象成了一個個符號。

只不過導演選擇了一個好的故事形式,卻並沒有講述一個好故事。

劇情來到美國之後,整個電影立即失去了亦真亦幻的寓言美感,淪為了尋常的好萊塢商業劇情。

如果說前半部分代表了導演的藝術堅持,後半部分則是導演在商業上的妥協。

美子和玉子的感情同樣能感動你,但這種感動是一種流程式的感動。

導演想在影片中探討對於生命的尊重和動物保護,卻絲毫沒有說服觀眾。

米蘭達公司瞞著公眾,早就將超級豬進行量產。

那麼問題來了,米蘭達公司做錯了什麼?

培育出更加健康美味的肉類難道不是造福社會?

影片中將超級豬的智商設定的很高,以此來證明屠殺的殘忍。

可是在國家地理的紀錄片中,現實世界的豬智商僅低於海豚,比狗的智商更高。

難道要求整個人類都像電影中的那個解放組織成員,連一個番茄都不願意吃,餓得站不起來?

人類保護環境的前提是生存,尊重生命的基礎是自愛。

整個人類物種的生存註定要犧牲其他生命。

影片似乎將食肉行為描述成了一種殘忍的種族滅絕。

解決方法呢?並沒有。

影片的最後只有玉子得救,因為它有名字,當你給一個動物起了名字之後,它就不再只是動物。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尊重每一個犧牲的生命。

話說回來,難道就因為豬比狗長得醜就活該被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