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1歲小男孩被槍殺,然而可恨的並不只有兇手……這部劇很沉重,因為它很真實

正義無法伸張的絕望和正義伸張之後卻於事無補的絕望,哪個讓你更絕望?

最近小魚兒看了一部迷你(只有四集)英劇,冷峻克制的鏡頭語言讓人看得揪心——

未成年人兇手的不知悔改和成年人的冷血麻木。

《小男孩之死》,改編自十年前英國一個真實案件,當了媽媽的觀眾可能需要準備紙巾。

劇一開始,氣氛就很凝重,因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十年前,2007年8月22日利物浦,一個熱愛足球的小男孩裡斯叫媽媽帶他去球場交報名費。

媽媽被著急的兒子逗笑了,拿起車鑰匙和錢包就開車帶著小兒子去了。

教練說一會可以送小男孩回家,媽媽就放心地回家繼續熨衣服。

然而,回家沒有幾分鐘,門外就傳來了急促的敲門聲,媽媽打開門,門外是足球助教,他告訴小男孩媽媽:小男孩受到了槍擊。

槍擊?小男孩媽媽一時沒反應過來,幾分鐘前自己才送兒子去球場,怎麼會被槍擊?

大白天的,誰會槍擊一個11歲的小男孩?

媽媽不可置信,想確認助教說的話。

反應過來之後,媽媽火速坐上助教的車,然後打電話通知剛出門上班的爸爸,讓他趕緊回來。

爸爸也一臉懵,還問:他是在玩一把氣槍嗎?(悲劇發生時,很少有人第一時間會接受事實。)

然而,事實就是,11歲的裡斯在回家路上被騎自行車的小混混們開槍打中了脖子,躺在地上,血流不止,昏迷不醒。

教練本來要開車帶他回家,但裡斯想自己走路回去,

卻沒想遭此意外。

小男孩被推進了急救室,醫生們用盡辦法去搶救,裡斯的爸爸媽媽也一直跟他說話,幫他搓腳,試圖讓他清醒。

然而,90多分鐘過去後,裡斯的血已經基本流盡了,醫生最後一次檢查脈搏,確認沒有,醫生說:要讓裡斯安息了。

急救室瞬間安靜了。那一刻,隔著螢幕,小編都能感受到小男孩父母的絕望。

裡斯媽媽愣了幾秒,神情恍惚,急急走出急救室,走到在外面等待消息的親人面前說:他們剛跟我說我兒子死了,我不相信,你幫我去看一下。

悲傷到無法接受事實的媽媽。

裡斯死了,誰是兇手?

如果你仔細看劇,在裡斯媽媽從助教的車下來沖向受傷小男孩的時候,人群裡就有人喊兇手的名字。

但整部劇的重點不在於兇手是誰,或者找出兇手是誰,而在於從偵破到判刑這一過程中,人們的表現。

在員警問話的時候,所有嫌疑人都是這樣的回答——無可奉告。

他們都堅信,只要自己咬死不說,員警就拿他們沒辦法。

但他們錯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們那樣為求自保,不管他人悲痛。

喬丹的媽媽,儘管受到威脅,儘管害怕受到報復的兒子懇求她不要說,她還是站出來說了真話。

因為她看到電視上裡斯媽媽那麼傷心,她如果不說真話,就等於在傷害裡斯媽媽,她良心上做不到。

但喬丹媽媽在說了真話之後,受到了很大的騷擾和威脅。另一個嫌疑人的媽媽罵她,兇手糾集了幾個小混混在她家門口晃悠,言語上威脅她。

兩年前因為對員警說了實話供出了名單的喬丹,已經被兇手嚇得兩年沒出過門了,現在這樣他更加害怕了。喬丹媽媽糾結很久,為了自己的兒子,她把員警叫來,改了自己的說辭。

案子,陷入了停滯。

與此同時,另一名良心未泯的年輕人,幫助兇手藏槍的凱文,正在和心裡的良知做思想鬥爭。

他是個乖學生,員警一般不會聯想到他,正因如此,他被好朋友喬丹叫去幫忙藏槍。

他忐忑不安地跟著姐姐一家出去旅遊,在遊樂場裡面,別人都在開心尖叫,只有他愁眉不展。

槍還是被員警發現了,然而被兇手拖下水的凱文在面對員警問話的時候,卻依然不敢百分百指正交給他槍的人是肖恩。

他也害怕被報復。

要抓捕肖恩,依然證據不足。

令所有人都害怕的肖恩,真的那麼可怕嗎?

可能吧,但他只是一個不足18歲的未成年人,再可怕也有限。而真正可怕的,或許是小鎮居民對告密者的厭惡和懲罰——

這裡的人不會告密,因為告密者是最下賤的,比殺死小男孩的兇手還要遭人厭恨。

而肖恩或許就是抓住了大家這一點,才那麼放肆,就連在被捕的時候都還笑。

出庭的時候,藐視法庭,繼續和其他小混混嫌疑人在打鬧。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男孩媽媽的極度悲傷。

兒子被醫生宣告死亡的時候,她無法接受現實;

槍擊案發生數月後,開庭陳述裡斯傷情的時候,她壓制不住悲痛心情,走出庭外大哭;

最後法庭判定兇手罪名成立的時候,裡斯媽媽再也抑制不住,在法庭上哭出聲來。

裡斯已經去世幾個月了,但媽媽的痛苦卻沒有減弱半分。

活蹦亂跳的兒子,幾分鐘前還央求自己帶他去交足球學費,幾分鐘後卻陰陽兩隔,再也沒法開口叫一聲媽媽,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誰人能懂?

爸爸會懂。

他表面上看著比妻子堅強,醫生宣告兒子死亡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感謝了醫生的盡力搶救,之後就跟在妻子後面,怕妻子出事,安慰妻子。

一直到開庭,審判結果出來,他都寡言少語,更多地扮演了一個堅強的父親和丈夫的角色。

只有在他一個人的時候,他才允許自己釋放一下淚水,懷念兒子。

在等待審判的這數月,他也是痛苦萬分,時間都是按小時來過的,熬過了這一個小時,就熬下一個小時。

媽媽已經被悲傷擊潰,無法工作無法生活,但爸爸不能這樣,日子還需過下去,家中還有大兒子需要照顧。

所以,裡斯爸爸選擇了回去工作,從一周工作一兩天開始慢慢恢復。

而媽媽無法理解爸爸的這一行為,她覺得爸爸冷血,開始和他吵架。

而吵架的結果是,爸爸提出暫時分居。

一個家庭就這樣散了。

就像裡斯媽媽最後說的那樣:

“每個人都能前進,除了我們”

法律制裁了兇手,但受害者的家庭呢?還能恢復以前的歡聲笑語嗎?

“大家都以為我們終於解脫了,但我真的好想他。”

小男孩給家人的回憶永遠停留在了8月22日這一天,兇手付出了代價,但他帶給小男孩家人的傷害卻永遠無法消除。

有人曾說,小男孩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但真正的事實是,裡斯只是待在他該在的地方,做著他必須做的事。

整部劇,沒有複雜的線索,沒有炫技的敘述方式,演員的表演真實俐落,鏡頭克制冷靜,但卻帶給人宇宙爆炸級的情緒震撼。

小男孩裡斯之死如同放大鏡,讓每個人的本性真實顯示。

在一個與己無關的悲劇中,有的人肆無忌憚,有的人冷血麻木,有的人昧心自保,但幸好,還有人良心未泯,還有人為了公正和正義,為了給受害者家人一個交代,日夜奔勞,只為找出證據,將兇手繩之于法。

這個人就是那個為了查案不惜犧牲自己前途的新任探長。

最後探訪裡斯媽媽回來的他,發現家裡已經重新開party了(劇一開始,就是妻子為慶祝他升遷而舉行party)。

院子裡人們聊天、說笑、喝酒,仿佛已經忘了那件悲傷的事,而探長(最後被撤銷升職),圍上圍裙,開一瓶酒,抹一把淚,喝一口酒,換上笑容,和大家擁抱笑談。

生活繼續,悲傷,也會繼續。

然而,90多分鐘過去後,裡斯的血已經基本流盡了,醫生最後一次檢查脈搏,確認沒有,醫生說:要讓裡斯安息了。

急救室瞬間安靜了。那一刻,隔著螢幕,小編都能感受到小男孩父母的絕望。

裡斯媽媽愣了幾秒,神情恍惚,急急走出急救室,走到在外面等待消息的親人面前說:他們剛跟我說我兒子死了,我不相信,你幫我去看一下。

悲傷到無法接受事實的媽媽。

裡斯死了,誰是兇手?

如果你仔細看劇,在裡斯媽媽從助教的車下來沖向受傷小男孩的時候,人群裡就有人喊兇手的名字。

但整部劇的重點不在於兇手是誰,或者找出兇手是誰,而在於從偵破到判刑這一過程中,人們的表現。

在員警問話的時候,所有嫌疑人都是這樣的回答——無可奉告。

他們都堅信,只要自己咬死不說,員警就拿他們沒辦法。

但他們錯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們那樣為求自保,不管他人悲痛。

喬丹的媽媽,儘管受到威脅,儘管害怕受到報復的兒子懇求她不要說,她還是站出來說了真話。

因為她看到電視上裡斯媽媽那麼傷心,她如果不說真話,就等於在傷害裡斯媽媽,她良心上做不到。

但喬丹媽媽在說了真話之後,受到了很大的騷擾和威脅。另一個嫌疑人的媽媽罵她,兇手糾集了幾個小混混在她家門口晃悠,言語上威脅她。

兩年前因為對員警說了實話供出了名單的喬丹,已經被兇手嚇得兩年沒出過門了,現在這樣他更加害怕了。喬丹媽媽糾結很久,為了自己的兒子,她把員警叫來,改了自己的說辭。

案子,陷入了停滯。

與此同時,另一名良心未泯的年輕人,幫助兇手藏槍的凱文,正在和心裡的良知做思想鬥爭。

他是個乖學生,員警一般不會聯想到他,正因如此,他被好朋友喬丹叫去幫忙藏槍。

他忐忑不安地跟著姐姐一家出去旅遊,在遊樂場裡面,別人都在開心尖叫,只有他愁眉不展。

槍還是被員警發現了,然而被兇手拖下水的凱文在面對員警問話的時候,卻依然不敢百分百指正交給他槍的人是肖恩。

他也害怕被報復。

要抓捕肖恩,依然證據不足。

令所有人都害怕的肖恩,真的那麼可怕嗎?

可能吧,但他只是一個不足18歲的未成年人,再可怕也有限。而真正可怕的,或許是小鎮居民對告密者的厭惡和懲罰——

這裡的人不會告密,因為告密者是最下賤的,比殺死小男孩的兇手還要遭人厭恨。

而肖恩或許就是抓住了大家這一點,才那麼放肆,就連在被捕的時候都還笑。

出庭的時候,藐視法庭,繼續和其他小混混嫌疑人在打鬧。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男孩媽媽的極度悲傷。

兒子被醫生宣告死亡的時候,她無法接受現實;

槍擊案發生數月後,開庭陳述裡斯傷情的時候,她壓制不住悲痛心情,走出庭外大哭;

最後法庭判定兇手罪名成立的時候,裡斯媽媽再也抑制不住,在法庭上哭出聲來。

裡斯已經去世幾個月了,但媽媽的痛苦卻沒有減弱半分。

活蹦亂跳的兒子,幾分鐘前還央求自己帶他去交足球學費,幾分鐘後卻陰陽兩隔,再也沒法開口叫一聲媽媽,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誰人能懂?

爸爸會懂。

他表面上看著比妻子堅強,醫生宣告兒子死亡的時候,他第一時間感謝了醫生的盡力搶救,之後就跟在妻子後面,怕妻子出事,安慰妻子。

一直到開庭,審判結果出來,他都寡言少語,更多地扮演了一個堅強的父親和丈夫的角色。

只有在他一個人的時候,他才允許自己釋放一下淚水,懷念兒子。

在等待審判的這數月,他也是痛苦萬分,時間都是按小時來過的,熬過了這一個小時,就熬下一個小時。

媽媽已經被悲傷擊潰,無法工作無法生活,但爸爸不能這樣,日子還需過下去,家中還有大兒子需要照顧。

所以,裡斯爸爸選擇了回去工作,從一周工作一兩天開始慢慢恢復。

而媽媽無法理解爸爸的這一行為,她覺得爸爸冷血,開始和他吵架。

而吵架的結果是,爸爸提出暫時分居。

一個家庭就這樣散了。

就像裡斯媽媽最後說的那樣:

“每個人都能前進,除了我們”

法律制裁了兇手,但受害者的家庭呢?還能恢復以前的歡聲笑語嗎?

“大家都以為我們終於解脫了,但我真的好想他。”

小男孩給家人的回憶永遠停留在了8月22日這一天,兇手付出了代價,但他帶給小男孩家人的傷害卻永遠無法消除。

有人曾說,小男孩是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但真正的事實是,裡斯只是待在他該在的地方,做著他必須做的事。

整部劇,沒有複雜的線索,沒有炫技的敘述方式,演員的表演真實俐落,鏡頭克制冷靜,但卻帶給人宇宙爆炸級的情緒震撼。

小男孩裡斯之死如同放大鏡,讓每個人的本性真實顯示。

在一個與己無關的悲劇中,有的人肆無忌憚,有的人冷血麻木,有的人昧心自保,但幸好,還有人良心未泯,還有人為了公正和正義,為了給受害者家人一個交代,日夜奔勞,只為找出證據,將兇手繩之于法。

這個人就是那個為了查案不惜犧牲自己前途的新任探長。

最後探訪裡斯媽媽回來的他,發現家裡已經重新開party了(劇一開始,就是妻子為慶祝他升遷而舉行party)。

院子裡人們聊天、說笑、喝酒,仿佛已經忘了那件悲傷的事,而探長(最後被撤銷升職),圍上圍裙,開一瓶酒,抹一把淚,喝一口酒,換上笑容,和大家擁抱笑談。

生活繼續,悲傷,也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