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利益糾葛阻礙農業物聯網發展,智慧稻草人模式能否開花結果

作者 吳苡婷 首發於上海科技報

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效率亟待提升。因為不規範使用農藥等行為,我國農業食品安全也堪憂。而這些問題也許可以憑藉一個橫貫全國的農業物聯網平臺的應用而得到有效解決。

國家863計畫“農業物聯網和食品品質安全控制體系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教授鄭立榮透露,目前中國17家院校企業、20個課題組400多名科技人員經過共同攻關,結合智慧傳感、雲通信、雲計算等技術,實現了對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及生長、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過程的全程管理,

構建了一個服務開放、標準統一的全國性食品安全物聯網體系架構和農業物聯網應用服務支撐平臺,今年年底有望在全國100多個農業園區落地。如今已有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國際的多家農業企業急切求購相關技術。

“無人值守”的資料收集專家

傳統意義上的稻草人扮演的是驅趕者的角色,為了趕走貪吃糧食的麻雀等鳥類,

或是防止野豬之類動物的入侵。而由復旦大學無錫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智慧稻草人,卻是不折不扣的智慧小超人,它們個個身背太陽能電池板,頭上還頂著小風車,可以自主實現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解決自身所需,還能防雷電攻擊。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無人值守的資料收集專家,身上攜帶著各種感測器,採集包括農作物生長氣溫、相對濕度、土壤溫度、光照度等資訊,
而且可以不借助3G網路、移動網路,而是通過內部自組織網路完成資料即時傳輸。

雲台攝像機是智慧稻草人的“眼睛”,它們可以進行360度旋轉,敏銳地監視著田地裡發生的所有事件。鄭立榮介紹說,它可以24小時收集農作物種植、生長、施肥、施藥、收割等農事圖像,

這些資訊的收集對於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品無疑是重要的資料來源,此外,還可以做到種植全程監控,監管人員通過即時監控,一旦發現種植者涉嫌違規種植,只需按一下鍵,就可以進行全程追溯。而如果種植著用東西遮蓋攝像機鏡頭,智慧稻草人還能自我警報,及時通知監管人員,而這對農業產品種植的源頭治理無疑是重大技術支撐。

在不遠的未來,

每個農戶都可能成為農業大資料資訊的提供者,為雲端輸入源源不斷的資訊,而這些資料將反哺農業生產,精細化的科學種植要不再遙遠。而智慧稻草人的價格也是相當親民。鄭立榮介紹說,每畝地成本需要5元,一個蔬菜大棚僅需要300元左右,根據山東濱州黃河三角洲農業科技園區傳來的資料顯示,智慧稻草人促當地農業總產量提高了近35%。

電子履歷讓“食品污染”無處遁形

2005年起,有10個外地種豬場開始給種豬戴上電子標籤的“耳環”,上海市民可以對豬肉商品追根溯源。而以智慧稻草人為端點的物聯網平臺與電子標籤有何種不同呢?

鄭立榮介紹說,電子標籤提供的是資訊資料,而在農業物聯網的平臺上,可以看到即時的資訊畫面,記者用手機掃了掃一包山東濱州無棣縣出產的韭菜包裝袋上的二維碼,立刻進入了產業的監控畫面,資料顯示當地空地濕度為50.7%,土壤濕度為21.7%……

而最讓消費者心動的是該物聯網上產生的防篡改的電子履歷,鄭立榮告訴記者,這份電子履歷將包含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運輸過程和銷售過程三個階段。其中智慧包裝箱是監控運輸和銷售領域的技術武器,在食品流通領域,有時候會產生偷樑換柱的情況,有些包裝沒到銷售點就已經被調包了,還有在流通領域,很多水果需要冷藏處理,但是有些物流商為了省錢,減少冷藏時間,水果上架時賣相不錯,第二天便已經面目全非。而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環節都有讀取資訊環節,智慧包裝箱中的各種感測器會自動記錄流通中的所有資訊,智慧包裝箱被打開也會即時記錄在案。一旦發現問題,監管人員可以進行一鍵召回,食品污染無處遁形。

而在實際應用中,有據可依、有根可溯的產品品質安全體系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同。鄭立榮介紹說,嘉興市韓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農戶加入該系統後,雖然蔬菜水果價格高於市場同類產品,但是由於安全可靠的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經過測算,每個大棚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

打造全民監督食品安全的溝通平臺

作為國內首個基於公網的由物和物按標準協定進行資料自動交換通信的物聯網試驗平臺,該平臺已經與國家互聯網中心合作,實現了相關物品編碼的解析服務和資訊發現服務,並建立了基於農業物聯網的食品安全品質控制標準體系和使用規範,構建了由90多個專利、10多項軟體著作權、10多個新產品和設備、以及10多項技術標準組成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已經在3個國家級農業示範園區進行示範,推廣企業30多家,應用品種20多個。

在鄭立榮看來,它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遠遠超過技術領域的突破。平臺的一大特點是開放性,可達到多維度海量農業資料的融合和有效整合,可以解決農產品資訊融合度低、系統之間不相容、應用模式不可複製推廣等問題,可以為中國各地農產品提供服務平臺。而食品監管主要是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平臺上,政府可以輕鬆實現監管,而13億消費者可以成為農業食品安全的監督者,用消費投票,這股監督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平臺更多的價值也會被各種商業模式所挖掘出來,背後的利潤不可估量。他透露,接下來,該平臺將會進行全國中小學生食品安全鏈的構築。

鄭立榮坦言,專案的推動並不是一帆風順,我國現有管理模式中,如同水污染防治中的九龍治水一樣,農產品的監管也是涉及到各個部門。農作物長在田裡、運在路上、放進貨架、擺上餐桌時各有分管,雖然分工明確,但是條塊分工的味道濃厚,各自資料共用困難,比如有些地方居然出現一隻豬耳朵上掛5、6個電子標籤的怪事。在個別地方,多種利益糾葛直接導致“水太深”,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只能無奈“繞開”。如何破除壁壘,不僅是技術人員的訴求,也應該引起政府管理層和法律層面的重視,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本文寫於2013年)

2005年起,有10個外地種豬場開始給種豬戴上電子標籤的“耳環”,上海市民可以對豬肉商品追根溯源。而以智慧稻草人為端點的物聯網平臺與電子標籤有何種不同呢?

鄭立榮介紹說,電子標籤提供的是資訊資料,而在農業物聯網的平臺上,可以看到即時的資訊畫面,記者用手機掃了掃一包山東濱州無棣縣出產的韭菜包裝袋上的二維碼,立刻進入了產業的監控畫面,資料顯示當地空地濕度為50.7%,土壤濕度為21.7%……

而最讓消費者心動的是該物聯網上產生的防篡改的電子履歷,鄭立榮告訴記者,這份電子履歷將包含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運輸過程和銷售過程三個階段。其中智慧包裝箱是監控運輸和銷售領域的技術武器,在食品流通領域,有時候會產生偷樑換柱的情況,有些包裝沒到銷售點就已經被調包了,還有在流通領域,很多水果需要冷藏處理,但是有些物流商為了省錢,減少冷藏時間,水果上架時賣相不錯,第二天便已經面目全非。而在這個系統中,每個環節都有讀取資訊環節,智慧包裝箱中的各種感測器會自動記錄流通中的所有資訊,智慧包裝箱被打開也會即時記錄在案。一旦發現問題,監管人員可以進行一鍵召回,食品污染無處遁形。

而在實際應用中,有據可依、有根可溯的產品品質安全體系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同。鄭立榮介紹說,嘉興市韓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農戶加入該系統後,雖然蔬菜水果價格高於市場同類產品,但是由於安全可靠的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經過測算,每個大棚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

打造全民監督食品安全的溝通平臺

作為國內首個基於公網的由物和物按標準協定進行資料自動交換通信的物聯網試驗平臺,該平臺已經與國家互聯網中心合作,實現了相關物品編碼的解析服務和資訊發現服務,並建立了基於農業物聯網的食品安全品質控制標準體系和使用規範,構建了由90多個專利、10多項軟體著作權、10多個新產品和設備、以及10多項技術標準組成的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已經在3個國家級農業示範園區進行示範,推廣企業30多家,應用品種20多個。

在鄭立榮看來,它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遠遠超過技術領域的突破。平臺的一大特點是開放性,可達到多維度海量農業資料的融合和有效整合,可以解決農產品資訊融合度低、系統之間不相容、應用模式不可複製推廣等問題,可以為中國各地農產品提供服務平臺。而食品監管主要是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平臺上,政府可以輕鬆實現監管,而13億消費者可以成為農業食品安全的監督者,用消費投票,這股監督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平臺更多的價值也會被各種商業模式所挖掘出來,背後的利潤不可估量。他透露,接下來,該平臺將會進行全國中小學生食品安全鏈的構築。

鄭立榮坦言,專案的推動並不是一帆風順,我國現有管理模式中,如同水污染防治中的九龍治水一樣,農產品的監管也是涉及到各個部門。農作物長在田裡、運在路上、放進貨架、擺上餐桌時各有分管,雖然分工明確,但是條塊分工的味道濃厚,各自資料共用困難,比如有些地方居然出現一隻豬耳朵上掛5、6個電子標籤的怪事。在個別地方,多種利益糾葛直接導致“水太深”,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只能無奈“繞開”。如何破除壁壘,不僅是技術人員的訴求,也應該引起政府管理層和法律層面的重視,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本文寫於2013年)